幫助數萬人心靈成長的這本書,告訴你如何打破無效的親子關係

2020-11-28 千裡拾光

作為母親,隨著孩子越來越大,懂得越來越多,我漸漸感到自己的無力感。和孩子生氣、冷戰、發生語言衝突越來越頻繁,周圍的許多家長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甚至有的大打出手。隨著孩子的成長和青春期的到來,親子關係陷入無效的越來越多。最近有幸拜讀了周衛慧的《與愛重逢 穿越親密關係的迷霧》,讀完之後心中頓時豁然開朗。

全書的內容分為伴侶關係、親子關係和創傷三個議題,都是很實際實用的內容,與我們每個人的家庭、事業和個體的身心安康有著切實的關聯。

周衛慧認為孩子排在家庭系統的最末端,孩子的問題往往如同一個鏡像,直接照射出兩點:一是父母的關係好不好;二是父母的自我修養與人格成熟度如何。

那如何從這兩點出發,找到有效的方法,打破無效的親子關係,讓愛能夠在孩子和家長之間良性的流動起來呢?

一,擁抱內心的小孩——信念的力量

作為有一個只有睡覺能安靜下來的孩子的母親,同為人母的你一定能夠想像出來這些年我過著如何擔驚受怕的日子。一直以來我難以做到放鬆的養育態度,不是擔心孩子生病,就是擔心孩子出什麼意外。

海靈格認為:「媽媽擔心孩子是一種詛咒,暗地裡是在希望孩子替她去恐懼和罪責。」而這種詛咒其實質上是在修補自己的家庭系統曾受到的傷害,而這份傷害往往來源於童年時被控制和否定的經歷。

剛複課復學不久,兒子網課期間的習慣還沒有改過來,前幾天已經到了十點多,他依然在看電視不睡覺,也不做作業。我從八點就開始各種催作業,結果到了最終我越歇底斯裡,他越滿不在乎。

最後我想到了這本書中信念跟蹤法,我深呼吸讓自己靜下來,然後想像兒子一直下去明天會怎麼樣。起不來床然後上學遲到,上課被老師批評沒完成作業,會被老師否定連基本的作業都完不成,大了沒出息,一輩子什麼都做不成就是個廢物。

想到這裡我內心深處感到恐懼和絕望,我知道我捉到了潛意識的蟲子了,小時候因為一次沒有完成作業就被老師當眾說沒出息,作業都做不完就是個廢物。

我走出家門,跑了幾圈,出了一身汗,盡情釋放了身體壓抑的情緒。我終於找到了每天見到兒子就嘮嘮叨叨不停催作業的原因,然後告訴自己內心深處那個一直在課堂上,還沒有走出來的小孩說:「你做得很好,我愛你,你是一個有出息的孩子。

當你擁抱了內心深處那個小孩以後,你就擁有了足夠的勇氣和力量來面對此時遇到的類似場景!同時你也就能平靜甚至喜悅地對待親密關係的另一半。

欲改之先納之,回到家我擁抱了還一臉倔強的兒子說:「晚安兒子,媽媽愛你。」

不久,我在臥室便聽到兒子關了電視,去睡覺的聲音。

2.看向自己和伴侶——轉移注意力

前段時間青島律師張靈遇害一案轟動一時,因為兇手是她自己15歲的女兒。

大家一定和我一樣好奇,她們之間發生了什麼深仇大恨以至於讓一個孩子痛下殺手。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母親的過度對女兒的注意造成的。像很多父母一樣,她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給孩子報各種班,樣樣都要會。學習成績必須名列前茅,為了孩子一次小考寧願得罪領導也不願意出差,不允許孩子和離異的父親有來往,不允許孩子和男同學相處等等。

作為父母應該明白,孩子的生命是我們給的,到卻不是我們的。你可以給孩子愛,但不可以把你的想法和希望強加給他。你越是這樣,孩子和家長就越來越痛苦和煩惱。因為你的方向不對,越做越錯,以至於孩子逆反心理越來越大,慢慢地與你的對抗與日俱增。

周衛慧認為有效的解決親子關係的辦法,把對孩子的注意力解救出來放在自己身上,把目光看向伴侶看向自己。單親家庭可以在適當時機進入新的伴侶關係,良好的伴侶關係會讓你保持在正確的家庭系統位置上,那家長和孩子就不容易出現錯位補位和越位的現象,這個方向對了,家庭系統就會一切回歸正常。

3.健康旋轉的家庭系統——界限感的存在

前面我們講了信念和注意力,接下來我們講一講界限感。海靈格曾說過,我們需要愛,但也需要界限。

前段時間一位父親掀開女兒的被子拍照並發到家族群的消息在網上引發熱議。

原來,當天下午3點要上網課,2點的時候女兒卻還躺在床上。

父親氣不過,一把掀開女兒被子拍照上傳家族群。

最關鍵的是,女兒已經18歲了,在上大一。那天,父親又像往常一樣不敲門就進女兒房間。一來二去,女兒也怒了,和父親起了爭執,還拿起剪刀對峙。

孩子漸漸長大,需要發展自我,積蓄力量與父母分離。然而沒有界限感的父母則不能放手,也不知道如何設立界限,做到既能尊重孩子個人意志,又能繼續養育和支持孩子。

周衛慧給出了幾個方法,讓我們一起練習如何做一個有界限感的父母吧。

1.靜下來內觀自己

就是遇到孩子讓你生氣擔心的事情時,把自己沉下來,安定下來觀看自己的內心,覺察自己內心那個小孩。分清是自己在憤怒還是孩子讓你憤怒,這件事需不需要你幹預,你是想折射自己內心的創傷找出口來發洩,還是孩子本身就是有問題需要你必須幹預。當你靜下來區別來兩者,你自身便充滿了力量,愛便在你和孩子之間流動起來,才和孩子真正的聯結。

2.和孩子設置界限

和孩子設置界限最好的辦法是看向伴侶,從序位和動力的角度看,把你的注意力放在自己和伴侶身上,對孩子就不太關注太多,那親子關係界限自然而然會出來。

3.信任

信任孩子會在自己靈魂裡長大。我們經常有句話話叫「媽媽覺得冷」,尤其是對小孩子,早上上學出門前,要讓孩子左一件右一件的穿,生怕在學校凍著。其實我們應該相信孩子,他覺得冷會和我們要衣服。他會的東西就不會請教我們,那你就不要插手。這樣就能保證孩子自己探索的空間,保存他自己的體驗和力量,他做得會比你想像的還要好。

4.設置底線

和孩子一起設立做事的底線,俗稱「約法三章」,然後堅定而溫和的執行。比如出去玩必須十一點前回家,談戀愛可以但不可以搞大肚子,玩遊戲可以必須玩多久。

所謂的界限不是給孩子放任的自由,真正的界限是規矩下的自由。

設立底線讓父母具有權威感,同時也是一個成熟成年人的體現。讓父母在正確家庭上位系統中,孩子便也會在他該有的位置更加的感受到自己有父母,充滿安全感。

小結

看完《與愛重逢 穿越親密關係的迷霧》之後,我覺得我們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要善於時常自問兩個問題。

我們有沒有把自己的恐懼憤怒和不安投射在孩子身上呢?

我們有沒有以愛之名,行控制之事,剝奪了孩子自身生命成長的力量呢?

海靈格說:孩子是好的,父母也都是好的。每個人都是從孩子走過來的,包括我們的父母,也曾經是他們父母的孩子。在生命傳承角度上講,我們都是完美的。

但是孩子生下來以後,他成長的過程是跟父母從親密到漸行漸遠的過程。父母付出無私的愛,然後得體的退出,允許孩子做他自己,活出他的人生意義。這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一切不用擔心,因為愛會讓我們在適合的人生節點重逢。

因為有愛,我們會變得越來越有力量,去支撐孩子完成屬於他自己的人生歷練。

相關焦點

  • 蔣亞新:心靈成長是自己的功課
    直播《今晚我和你》節目  新華網:《今晚我和你》心理諮詢類夜間談話節目最大的特色是什麼呢?  蔣亞新:一般情感類節目都是用心理學角度看待婚姻關係、伴侶關係、親子關係、職場人際關係以及我們內在心事的整理。
  • 6本書告訴你,這樣發展孩子的大腦,未來人生會開掛
    從整合左右腦、整合上下腦、整合記憶、整合自我以及整合自我和他人等五大維度,教你如何整合孩子大腦,拓展孩子的思維,幫助孩子獲得無限發展的能力。書中還通過12個訓練方法,把這些發現應用到日常育兒實踐中,告訴你如何解決孩子的情緒、行為、學習和社交等問題,如何培育「全腦兒童」,讓孩子更加平和、快樂。02.
  • ...親子悅讀,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最適合父母們閱讀的繪本書單(二)
    晚上,猛獁馱走了小野人,劍齒虎、野兔、鬣狗、大棕熊,這些之前在小野人眼裡看似可怕的「野獸」卻對他的創造力讚賞有加,小野人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快樂…… 麥田說:這是一本觸動父母心靈的繪本,告訴大家尊重孩子興趣、激發孩子創造力。
  • 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4個策略
    原標題: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4個策略   處理好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體諒父母,這樣才能夠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那麼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呢?   良好的親子關係有何重要意義呢?
  • 這6本書,教你管好自己的小情緒
    哈佛大學曾有一個調查顯示:90%的病來自我們的內在,來源於我們的情緒,大部分癌症病人與父母關係不好,負面情緒過多,抱怨消極情緒在生命中佔大多數。可見,情緒對人的影響不容小覷。事實上,情緒管理,指的不是壓抑情緒,而是要適時適所,對適當對象恰如其分表達情緒。精讀君此前也寫過情緒管理方面的微課,今天,精讀君給大家介紹的以下6本書,也可以教你更好地管理情緒。
  • 《晚安,月亮》:簡單的故事背後,蘊藏著親子關係中儀式感的力量
    這就是睡前儀式感的魔力,而孩子們的成長,非常需要更多儀式感的存在。孩子的成長需要儀式感「生活需要儀式感」,我們常常會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儀式感,讓親子關係堅不可破從呱呱墜地那刻起,到會翻身、會坐、會爬、能獨站、邁開人生第一步、斷奶、脫紙尿褲、開口說話、每年的生日……在人生最初的三年,孩子在以可見的速度在飛速成長,邁入一個又一個新的階段。
  • 推薦你看這幾本書
    這本書的出現,給了我最好的答案。它告訴我,或許生命的意義就是:活著且不斷探尋的過程。前面集中營的故事,讓我看到了個體生命的脆弱,刺激和感人的細節。後面講了作者的意義療法,通過很多具體的做法,目的是希望你在遭受痛苦的時候能夠學會接受,勇敢活下去。
  • 親子關係最大的障礙:是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
    李喜榮希望告訴大家: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的父母,只有跟孩子一起成長的父母,「父母絕不可能成為『完結型』,也許一輩子都要活在『正在進行中』的狀態吧。」 李喜榮:韓國的低生育率問題非常嚴重,這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源自無限競爭社會與環境汙染之後的逆烏託邦式絕望。在過去傳統的韓國社會裡,子女成長後侍奉年老的父母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但這種傳統很早以前就被打破了。
  • 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得不看的幾本書
    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心靈成長史。在一定程度上,閱讀的寬度與高度決定人生的寬度與高度。我友蠻媽與瀟媽,優秀班主任是也,與我心有戚戚焉,囑我薦書目以饗孩子們。於是餘媽逗留書櫃前,翻書頁,記書名,憶書味,確保每本書都看過,確定每本書都有益處,方敢推薦。
  • 教育應該如何支撐孩子的心靈健康?
    或許,這正是因為我們忘記了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正如身體健康不能僅僅依靠醫生一樣,孩子們心靈的健康成長,除了心理學之外,還需要更多的支持,尤其是需要強有力的教育支持。我們教一個孩子學習代數,孩子們大腦的當下運作狀態是這個教育活動的生命維度;相關代數知識當然是這個教育活動的知識維度;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如何處理我們與孩子之間、孩子與孩子之間的社會關係,則是這一教育活動的道德維度;當孩子終於學會了某條代數知識,興高採烈,迫不及待地運用這條代數知識去嘗試解決相關問題時,孩子進入對自身發展的享受和欣賞的狀態,就代表我們的教育活動達成了其審美的維度。
  • 看《心靈奇旅》有哪些人生信條?成長的過程,就是重構心智的過程
    不,還更早,我們藉助靈魂22的突破一起看看:如何由內而外的打破自我設限?《心智突圍》一書中作者借用了框架分為三個層次,便更好的理解了靈魂22的神奇轉變。第一層 角色感知層靈魂22不小心看到了喬伊傷心而失敗的人生影像,這和她之前看到的成功導師輝煌的一生完全不同,這缺憾的人生和喬伊強烈的求生欲,激發了她萌生助力喬伊重返地球的欲望。
  • 展商速遞丨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畫風溫暖、故事以正向積極的態度詮釋幼兒生活大小事,用信任和愛滋養幼兒心靈,建立健全人格。全書圓角設計,不傷小手,使用安心。教養的真相:圖解孩子講不聽、叫不動,大人該懂的破冰對話推薦理由:送自己一份教養大禮,推翻無效管教,讓有效的破冰對話進入親子關係。
  • 如何在逆境中反彈,在創傷後成長丨《殺不死我的必將使我強大》
    一輛SUV瞬間從我的雙腳面軋過,我心跳加速,出現短暫性失聰,感覺就像過了幾個世紀,整個世界只有這輛車。我當時真的恍惚了,忘記了車上的同事是如何攔下那位肇事司機的車,也忘記了當時同事們是如何把我送到醫院,真的記不清時候同事們是如何在我耳邊如何嘰嘰喳喳的告訴我應該報警,應該追究肇事司機的刑事責任的!
  • 斷離無效社交,給時間定價,「非線性」思維教你鑄煉剛需人脈網
    小姑娘很是感激,以後每次有工作、生活上的困擾都和芹菜吐槽,芹菜二話不說幫忙排憂解難,有時候甚至動用關係幫助擺平,一來二去,兩個人成為了很好的朋友。芹菜的思維裡,對朋友的付出是能給予對方真正的幫助,分享經驗,提供思路,幫助解決各種人生矛盾,是她認為最好的給予。
  • 畢淑敏「給孩子的心靈成長書」:喚起心靈的感動
    「給孩子的心靈成長書」畢淑敏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畢淑敏專為青少年創作的「給孩子的心靈成長書」系列叢書,用充滿母性光輝的文字、豐富真切的人生經驗、透徹心扉的成長期盼,為孩子們開設了一堂堂有趣而真摯的心靈成長課,妥善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心靈謎題。  「成長不僅是青春期的拔節,還是人生都在進行的過程,你能夠看到自己身心的變化,甚至人生休止符的到來。成長,無法拒絕。」這是畢淑敏對成長所做的注釋。
  • 【金薩滿】當薩滿遇見心靈成長
    當擁有薩滿能力的人,在人的層面進行心靈成長時,我相信他會更有力量!更如實地運用他自己和他所擁有的能力。當心靈成長的薩滿不斷覺知時,他能在意識和非常態意識(薩滿意識)中,更有自我覺察與洞見能力,更善於運用自己,他終究會遇見「道」。對於他來說:悟道得道,不過如此的大道至簡———去向內在與自己和諧,順應自然。
  • 讓孩子快速適應幼兒園,緩解分離焦慮,這9本繪本推薦親子閱讀
    但這並不能意味這繪本能解決所有問題,它僅能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運用的輔助工具。一本繪本能夠給孩子帶來心靈慰藉固然好,但效果不明顯,也屬正常。畢竟每個人對一件作品的感受都會不同,孩子的關注點和我們必然存在差異。
  • 《WOOP心理學》告別心靈雞湯,科學的思維方法幫助你實現夢想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這幾年微商興起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人夢想,最後投資失利,被割了草。並不是說做微商都是騙人的,而是理想與現實之間,需要找到實現的途徑。也有人做得很成功的,這其中的區別就在於,他們停止的無效的幻想,而把行動落在了實處。人有夢想是一種積極思維,但是積極思維也有消極的一面。當我們有夢想的時候,會陷入到盲目樂觀當中,感覺上自己真的做到了。
  • 年糕媽媽創始人全國巡講北京站:構建親子關係金字塔模型
    中新網8月20日電 當媽了之後,孩子的成長就成了媽媽心中的頭等大事。學習能力、發展能力、自立能力……幾乎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這些能力,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順遂。希望是美好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這些能力該如何培養,媽媽們往往摸不著頭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