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母親,隨著孩子越來越大,懂得越來越多,我漸漸感到自己的無力感。和孩子生氣、冷戰、發生語言衝突越來越頻繁,周圍的許多家長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甚至有的大打出手。隨著孩子的成長和青春期的到來,親子關係陷入無效的越來越多。最近有幸拜讀了周衛慧的《與愛重逢 穿越親密關係的迷霧》,讀完之後心中頓時豁然開朗。
全書的內容分為伴侶關係、親子關係和創傷三個議題,都是很實際實用的內容,與我們每個人的家庭、事業和個體的身心安康有著切實的關聯。
周衛慧認為孩子排在家庭系統的最末端,孩子的問題往往如同一個鏡像,直接照射出兩點:一是父母的關係好不好;二是父母的自我修養與人格成熟度如何。
那如何從這兩點出發,找到有效的方法,打破無效的親子關係,讓愛能夠在孩子和家長之間良性的流動起來呢?
一,擁抱內心的小孩——信念的力量
作為有一個只有睡覺能安靜下來的孩子的母親,同為人母的你一定能夠想像出來這些年我過著如何擔驚受怕的日子。一直以來我難以做到放鬆的養育態度,不是擔心孩子生病,就是擔心孩子出什麼意外。
海靈格認為:「媽媽擔心孩子是一種詛咒,暗地裡是在希望孩子替她去恐懼和罪責。」而這種詛咒其實質上是在修補自己的家庭系統曾受到的傷害,而這份傷害往往來源於童年時被控制和否定的經歷。
剛複課復學不久,兒子網課期間的習慣還沒有改過來,前幾天已經到了十點多,他依然在看電視不睡覺,也不做作業。我從八點就開始各種催作業,結果到了最終我越歇底斯裡,他越滿不在乎。
最後我想到了這本書中信念跟蹤法,我深呼吸讓自己靜下來,然後想像兒子一直下去明天會怎麼樣。起不來床然後上學遲到,上課被老師批評沒完成作業,會被老師否定連基本的作業都完不成,大了沒出息,一輩子什麼都做不成就是個廢物。
想到這裡我內心深處感到恐懼和絕望,我知道我捉到了潛意識的蟲子了,小時候因為一次沒有完成作業就被老師當眾說沒出息,作業都做不完就是個廢物。
我走出家門,跑了幾圈,出了一身汗,盡情釋放了身體壓抑的情緒。我終於找到了每天見到兒子就嘮嘮叨叨不停催作業的原因,然後告訴自己內心深處那個一直在課堂上,還沒有走出來的小孩說:「你做得很好,我愛你,你是一個有出息的孩子。
當你擁抱了內心深處那個小孩以後,你就擁有了足夠的勇氣和力量來面對此時遇到的類似場景!同時你也就能平靜甚至喜悅地對待親密關係的另一半。
欲改之先納之,回到家我擁抱了還一臉倔強的兒子說:「晚安兒子,媽媽愛你。」
不久,我在臥室便聽到兒子關了電視,去睡覺的聲音。
2.看向自己和伴侶——轉移注意力
前段時間青島律師張靈遇害一案轟動一時,因為兇手是她自己15歲的女兒。
大家一定和我一樣好奇,她們之間發生了什麼深仇大恨以至於讓一個孩子痛下殺手。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母親的過度對女兒的注意造成的。像很多父母一樣,她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給孩子報各種班,樣樣都要會。學習成績必須名列前茅,為了孩子一次小考寧願得罪領導也不願意出差,不允許孩子和離異的父親有來往,不允許孩子和男同學相處等等。
作為父母應該明白,孩子的生命是我們給的,到卻不是我們的。你可以給孩子愛,但不可以把你的想法和希望強加給他。你越是這樣,孩子和家長就越來越痛苦和煩惱。因為你的方向不對,越做越錯,以至於孩子逆反心理越來越大,慢慢地與你的對抗與日俱增。
周衛慧認為有效的解決親子關係的辦法,把對孩子的注意力解救出來放在自己身上,把目光看向伴侶看向自己。單親家庭可以在適當時機進入新的伴侶關係,良好的伴侶關係會讓你保持在正確的家庭系統位置上,那家長和孩子就不容易出現錯位補位和越位的現象,這個方向對了,家庭系統就會一切回歸正常。
3.健康旋轉的家庭系統——界限感的存在
前面我們講了信念和注意力,接下來我們講一講界限感。海靈格曾說過,我們需要愛,但也需要界限。
前段時間一位父親掀開女兒的被子拍照並發到家族群的消息在網上引發熱議。
原來,當天下午3點要上網課,2點的時候女兒卻還躺在床上。
父親氣不過,一把掀開女兒被子拍照上傳家族群。
最關鍵的是,女兒已經18歲了,在上大一。那天,父親又像往常一樣不敲門就進女兒房間。一來二去,女兒也怒了,和父親起了爭執,還拿起剪刀對峙。
孩子漸漸長大,需要發展自我,積蓄力量與父母分離。然而沒有界限感的父母則不能放手,也不知道如何設立界限,做到既能尊重孩子個人意志,又能繼續養育和支持孩子。
周衛慧給出了幾個方法,讓我們一起練習如何做一個有界限感的父母吧。
1.靜下來內觀自己
就是遇到孩子讓你生氣擔心的事情時,把自己沉下來,安定下來觀看自己的內心,覺察自己內心那個小孩。分清是自己在憤怒還是孩子讓你憤怒,這件事需不需要你幹預,你是想折射自己內心的創傷找出口來發洩,還是孩子本身就是有問題需要你必須幹預。當你靜下來區別來兩者,你自身便充滿了力量,愛便在你和孩子之間流動起來,才和孩子真正的聯結。
2.和孩子設置界限
和孩子設置界限最好的辦法是看向伴侶,從序位和動力的角度看,把你的注意力放在自己和伴侶身上,對孩子就不太關注太多,那親子關係界限自然而然會出來。
3.信任
信任孩子會在自己靈魂裡長大。我們經常有句話話叫「媽媽覺得冷」,尤其是對小孩子,早上上學出門前,要讓孩子左一件右一件的穿,生怕在學校凍著。其實我們應該相信孩子,他覺得冷會和我們要衣服。他會的東西就不會請教我們,那你就不要插手。這樣就能保證孩子自己探索的空間,保存他自己的體驗和力量,他做得會比你想像的還要好。
4.設置底線
和孩子一起設立做事的底線,俗稱「約法三章」,然後堅定而溫和的執行。比如出去玩必須十一點前回家,談戀愛可以但不可以搞大肚子,玩遊戲可以必須玩多久。
所謂的界限不是給孩子放任的自由,真正的界限是規矩下的自由。
設立底線讓父母具有權威感,同時也是一個成熟成年人的體現。讓父母在正確家庭上位系統中,孩子便也會在他該有的位置更加的感受到自己有父母,充滿安全感。
小結
看完《與愛重逢 穿越親密關係的迷霧》之後,我覺得我們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要善於時常自問兩個問題。
我們有沒有把自己的恐懼憤怒和不安投射在孩子身上呢?
我們有沒有以愛之名,行控制之事,剝奪了孩子自身生命成長的力量呢?
海靈格說:孩子是好的,父母也都是好的。每個人都是從孩子走過來的,包括我們的父母,也曾經是他們父母的孩子。在生命傳承角度上講,我們都是完美的。
但是孩子生下來以後,他成長的過程是跟父母從親密到漸行漸遠的過程。父母付出無私的愛,然後得體的退出,允許孩子做他自己,活出他的人生意義。這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一切不用擔心,因為愛會讓我們在適合的人生節點重逢。
因為有愛,我們會變得越來越有力量,去支撐孩子完成屬於他自己的人生歷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