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體質進化特點看:超越繁殖需求的兩性、愛情是怎樣產生的

2020-08-27 探古趣史

在長達數百萬年的人類漫長的體質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與其他動物不同、且有自身特徵的體質特徵。

在古人類學和考古學家的長期努力下,人類起源於何時、何地及其進化方式和過程如何等一系列重要問題,逐步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回答。

在現在已經發現的眾多古猿中,臘瑪古猿和南方古猿是更接近於人類的,臘瑪古猿主要發現分布於亞洲,距今約1500~800萬年;南方古猿主要分布於非洲,距今約500萬-100萬年前。


南方古猿


由於現代人類屬於同一生物種,所以人類學家普遍相信人類起源於同一種古猿,即「單祖論」,而南方古猿又被視為最早的人科成員,也就是人類的直接祖先。

但不能說人類起源的「亞洲說」觀點就站不住腳了,因為有關臘瑪古猿在人類起源過程中的系統位置,還是一個在繼續探究的問題。

根據已有發現和研究,我國學者一般把人骨化石劃分為早期直立人、晚期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個發展階段。

在非洲發現了在南方古猿和早期直立人之間的「能人」化石,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能夠製造石器的人屬成員,距今約200萬年。


能人


早期直立人生活在距今約200萬-100萬年前,相當於人類文化的舊石器時代初期,如雲南元謀人、重慶巫山人等。晚期直立人生活在距今約100萬~20萬年前,相當於舊石器時代早期,如北京周口店第1地點的北京人、湖北的鄖縣人等。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約20萬一5萬年前,相當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如山西的許家窯人、廣東的馬壩人等。晚期智人生活在距今約5萬-1.2萬年前,相當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如北京的山頂洞人、廣西的柳江人等。其中,晚期智人的體質特徵與現代智人基本一致,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


元謀人下頜骨化石


元謀人


元謀人


馬壩人


馬壩人


馬壩人遺址


伴隨著人類的起源與進化,體質以及生理特徵都發生了顯著變化,明顯有別於其他靈長類動物。比如,從骨骼所顯示的體質特徵來看,首先是直立行走與手腳分化導致了手腳形態結構的顯著變化,腳趾併攏和腳弓等適於直立行走,雙手指變長、內旋更利於與其他四指對握。人類吻部逐漸向後縮窄,而上下頜骨變小,這是雙手功能不斷強化所導致的。

猿手與人手

化石證據表明,腦容量不斷增加,大腦逐漸發達,較之南方古猿阿法種440-520毫升的腦容量,晚期智人則已增加到1300~1400毫升等等。


腦容量對比


此外,人類還有一些在骨骼上未能得到體現的重要特徵。如喉嚨上部約4釐米處所形成的共鳴箱,使得音域寬廣多變,有利於語言的發展。又比如體毛退化而汗腺增加,則有利於適應環境氣候的變化,後來以服飾來調節。

再比如,人類還出現了一種明顯不同於其他動物的生理變化,即超越繁行需求的兩性關係。最明顯的就是女性絲毫不受月經周期的影響,動情周期或因無限期延長而徹底消失,性生活逐漸成為男女兩性共同的日常生理需求。古往今來,不僅由此演化出了婚姻、家庭、世系(族譜)、繼承制度等,也演化出了許許多多的愛情故事。


兩性愛情

相關焦點

  • 人類進化史中的兩性博弈
    □ 禾刀圍繞「愛情是什麼」的千古命題,無論是古希臘的大哲還是歷代文豪均莫衷一是。越是沒有標準答案,越會吸引人們趨之若鶩。愛情是人類永不過時也永不凋謝的話題,古今中外,各色愛情故事卷帙浩繁但依然賺足了讀者眼球,每時每刻,總有新鮮的愛情故事噴湧出籠,且層出不窮。
  • 遠古盾皮魚,兩性繁殖的「締造者」它是第一個兩性繁殖的魚類
    今天,人類的生殖必須與精子和卵子結合,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必須依靠兩性生殖器官的交配。但是後來,遠洋生物進化出了一種今天人類遵循的繁殖行為——兩性交配。大約3.8億年前,小肢魚發明了今天既讓人幸福和痴迷,又使人面紅耳赤的兩性性行為。
  • 科學的角度看,愛情的出現是人類進化的退步?科學家並不這麼認為
    人類進化過程中,逐漸學會了建立感情,使得人類社會更加穩固。然而,人類不同於動物,愛情的出現讓它們需要更長的時間做出選擇,從生存繁衍的角度看,這難道不是浪費時間,甚至讓人類走向毀滅嗎?其實不然,人類雖然不像動物一樣,廣泛交配,但是,依照人類現有的生存模式,愛情顯然沒有給人類帶來負擔,而是促進了人類的繁衍。因此,愛情的進化並不算是毀滅人類,而是進化過程中的進步。我們都知道,趨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進化雖然沒有方向,但自然選擇一定是朝著適合環境的方向去篩選物種,而物種的改變也只是為了種群的生存和延續。從這個方面看,愛情這項技能顯然是優勢。
  • 追本溯源,地球上第一個人類是怎麼產生、繁殖後代的?
    並不可能出現單體繁殖的情況,但是某些特殊的動物卻能單性繁殖,比如有永生能力的燈塔水母,亞馬遜雨林中特殊的雌性螞蟻群體,這兩者都是通過單性繁殖。就僅僅人類而言,所有的人類都必須有雌性與雄性共同參與才能夠繁衍後代。
  • 請問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兩性繁殖會不會變成無性繁殖了?
    一些科學家正在研製「人造子宮」,未來的目的是使人類受精卵完全在體外發育,幫助無生育能力的人群實現做父母的願望,但是大概率還是無法脫離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無性繁殖就是單個生物個體,不分公母,就一種性別,能夠通過出芽、孢子等形式將自己的染色體組完整地傳遞下去,而人類在進化史中就一直是良性繁殖,這在現代人類出現前就已經是確定的事情,雖然目前人類男性的Y染色體正在逐漸縮短,但未來可能出現一種新的人類性別決定方式,那繼承現代人類的生殖方式,未來人類還是需要兩性繁殖。
  • 雌雄同體的動物怎麼交配繁殖?想知道這個,還得從人類兩性出發
    縱觀世界的發展史,動物的結構愈是複雜,進化愈是高等,其性別分化的特徵愈是明顯。所以說高等動物比如說脊椎動物,大多是雌雄異體;而身體結構比較簡陋,進化程度比較低下,甚至退化的動物,則可能會出現雌雄同體的現象。這是一種通則。因為這種關係,想要研究雌雄同體,我們必須先在高等動物上,著手觀察兩性的問題,依次觀察下等動物。
  • 性選擇已成為人類進化的主導動力,人類所有焦慮本質上是進化焦慮
    進化論實際上是以族群和個體為雙重研究對象的,微觀個體的生存優勢總和構成族群的生存優勢;族群的生存問題包含兩個部分:個體的生存和個體的繁殖,文明前的人類種內競爭包含了生存競爭和繁殖競爭,競爭結果是優秀的基因被保留下來,不適合保留(不一定是不好,只是在特定環境中不具備生存優勢)的基因被淘汰掉。
  • 進化論的觀點:傳統車企難以自拔,皆因陷入「單性繁殖」的怪圈?
    筆者在此僅以引用進化論的觀點來解釋一個當下傳統車企尤其是部分邊緣化車企所普遍存在的現象,不足之處歡迎拍磚! 在自然界,有一種奇特的現象:生命起源之初的生物大都是單性繁殖,而現如今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基本上都是兩性繁殖。 那麼,大自然為何會從「單性繁殖」逐步演化成「兩性繁殖」?
  • 英語學習音頻:兩性進化戰
    但交配同時還涉及兩性間激烈的競爭。因為雌性都會本能地嘗試,讓後代得以存活並繁衍後代,但兩性實現目的的方法全然不同,事實上有些方法會對異性的遺傳物質產生危害。因此它們的最佳交配策略就是大量繁殖:繁殖出的後代越多,部分後代繁榮的可能性就越大。對大部分雄性而言這種策略就不管用了,因為卵子的數量往往有限,而且她們需要花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照顧後代。
  • 椰子蟹是怎樣繁殖的?椰子蟹的繁殖特點介紹
    這種寄居蟹原本屬於海洋生物,但是在長久的進化中,它們已經能夠適應在陸地上生活,在水裡待太久反而會被淹死。那麼,椰子蟹是怎樣繁殖的呢?椰子蟹具有怎樣的繁殖特點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椰子蟹的繁殖特點  椰子蟹的成長非常緩慢,每蛻皮一次個體才會長大一些,通常是在秋冬季節進行蛻皮。
  • 鴨嘴獸的生長繁殖是怎樣的?鴨嘴獸具有怎樣的繁殖特點?
    作為地球上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那麼,鴨嘴獸是怎樣進行生長繁殖的呢?鴨嘴獸具有怎樣的繁殖特點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鴨嘴獸為哺乳動物,雖然母體也分泌乳汁哺育幼仔成長,但卻不是胎生而是卵生。即由母體產卵,像鳥類一樣靠母體的溫度孵化。母體沒有乳房和乳頭,在腹部兩側分泌乳汁,幼仔就伏在母獸腹部上舔食。
  • 雌雄兩性果蠅都需要某個基因,但是用處不同,這樣基因如何進化?
    眾所周知,當一個物種需要改變自身以適應特定需求時,進化會幫上大忙。但是,如果同一物種下的「小群體」有不同的需求時,要怎麼辦呢?如果這些小群體之間只有數量上的差別,通常,這一物種會分離成新的亞種。但是在很多種情況下,差異存在於雌雄兩性間——這讓新的物種形成變得幾乎不可能(除非你能幹掉種群中所有的雄性,詳見沒有雄性,靠無性繁殖「統治世界」,這種小龍蝦做到了!)。於是,進化的結果為,對雌性有利的基因與對雄性有害的基因鬥爭(反之亦然),最終達到了一種平衡。
  • 雌雄兩性誰先出現?是進化的結果,還是大自然的「人為設定」?
    從某個層面來說,在自然界中「性」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幾乎所有的真核生物都有性行為,每一個物種發生的性行為都是獨特的,無論是單細胞原生動物,還是果蠅或者是人類,發生的性行為都是各不相同的。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性也出現了分化,在六億多年前的古藻類化石上,科學家們就發現雌雄生殖器官的分化,這是迄今為止全球重大發現。有了性的進化,就有了繁殖,進而出現的是大量的生物。
  • 人類進化從未停止也絕不會停止,種內競爭或將徹底取代了自然選擇
    進化論如今應該是一個已經被廣泛接受且大多數人都熟知的理論,只是通常進化論都被廣泛應用於考察一個物種在過去的演化歷史,也有大量的專業學者用於研究預測很多生物未來的演化方向,唯獨對人類自身的進化論角度考察是個例外——幾乎所有人都不約而同的認可進化論對於人類過去演化史的結論,而幾乎沒有人討論人類未來會如何進化。
  • 這梗代指對男女兩性皆會產生愛情的人
    這梗代指對男女兩性皆會產生愛情的人時間:2020-04-08 15:53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雙性戀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對男女兩性皆會產生愛情的人 ①雙性戀,又稱雙性愛、雙性向,指對男女兩性皆會產生愛情和性慾的人,是性取向分類之一。
  • 心理學:究竟什麼是愛情?我們要從人類進化史中尋找答案
    一千對情侶中,對愛情就會產生一千種解釋,而當這個話題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大部分人腦海會下意識地認為,愛情就是你愛我、我愛你,愛情就是兩個人結合的產物,以共同美好目標一起奮鬥的一種關係。究竟什麼是愛情,這是一個很深奧的哲學問題,在眾人心中,愛情是甜蜜中的憂傷,上升到人類發展史上,有些人則認為,愛情就是人類在進化當中所演化的一種產物。
  • 易中天:從毛猿到裸猿,使性變成生活,是人類進化的革命性成果
    達爾文的「進化論」只告訴我們人是由猿進化而來的,從猿到人的變化,除了直立行走,會用手,似乎還有一點細節沒有透露或者沒研究明白,那就是進化成人為什麼變得赤裸裸?,是怎麼從毛猿進化成裸猿的呢?其次,比較靠譜的說法是我們從森林猿進化到平原猿中間還有一環,那就是海洋猿。因為人類和鯨魚、海豚一樣無毛但有皮下脂肪。另外,我們人類可以在水中遊刃有餘,但是猴子和猩猩卻只能望洋興嘆。人類還有流線型的體型,這些都得到合理的解釋。可惜這種假說也無從考證。
  • 如何從科學的角度理解愛情?動物之間也有愛情嗎?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繁衍的基礎支柱之一,沒有愛情人類就沒有動力構建長久穩定的兩性關係,繼而保證高質量的後代撫育,也就無法形成人類社會這個非常龐大精妙的群居結構。那麼如何用科學來解構愛情呢?
  • 兩性億萬年的進化戰爭,為何導致了男性爛情,女性專情
    世上萬物本不分雌雄,但是在進化的路上,形成了不同的選擇,有一些選擇了一心一意的精耕細作,使生殖細胞越來越大,數量越來越少;另一些恰恰相反,採用了廣撒網,多撈魚的方法,使得生殖細胞越來越小,數量卻越來越多。於是,現在科學按生殖細胞的大小,把兩性生物分成了雌雄,男女。付出得越多,失敗就會失去越多,也就會越在意失敗,甚至不承認失敗。
  • 地球上最早的人類是誰,為什麼一男一女才繁殖下一代?看看吧
    一個男女繁殖的模式其實是兩性繁殖,人類只是從非人類的祖先繼承了這種生殖方式。聽到最初的人類是如何變化的,首先必須接受科學的結論,而不是神話傳說。地球上最早的人類是誰,為什麼一男一女才繁殖下一代?看看吧探索人類起源需要語言,有實例,有其他相關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