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內車市3月份的上牌數據已經出爐:3月份乘用車上牌數據為107萬,同比下跌30.6%;第一季度總的上牌量為320萬,下跌38.5%。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特斯拉的數據很驚人——3月份上牌了12709臺新車,第一季度累計上牌1.858萬臺;而原來兩家大戶,比亞迪和北汽的情況我們則可以對比一下。
PART 1 合資/外資企業的上牌情況
從上牌的數據來看,國內整體乘用車市場的消費還是在復甦,從二月份上牌數同比下降78%,到3月份下降30.6%,這個恢復速度可以說是非常快的。以這個數據往前展望下,4月份微降或者持平都是可以期待的。
圖1 2020年第一季度上牌的情況概覽
國內的燃油車品牌就不多說了,還是很敏感的。從結構上來看,最重要的是看下外資品牌,如下圖所示,有幾個有價值的地方——
● 特斯拉的單月上牌數據,已經超過了沃爾沃,並開始追進雷克薩斯,甚至和福特、起亞都已經很接近了,2020年特斯拉對二線豪華品牌的衝擊將是很大的看點。
● 整體來看,豪華車市場受疫情的影響相對較少,一汽奧迪、寶馬、奔馳、雷克薩斯這幾家的銷售恢復很快,是第一批在需求端走出疫情的汽車企業。
● 本田在合資企業裡面單月恢復比較慢,總體上合資車企也在慢慢走出疫情影響。
圖2 合資企業的上牌情況
按照品牌統計來看,特斯拉在中國市場開始往一個很重要的位置邁步。
圖3 合資品牌3月份上牌數的排序情況
PART 2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比對
新能源市場的上牌數差異就更大了,Model 3連續前個月的上牌數據為3183臺、2284臺和11927臺,合計1.739萬臺,同比增長124.5%,把所有的Model S的訂單歸零,Model X今年銷量也只有1000臺左右。在這個數據裡面,我覺得有幾點值得我們注意——
● 特斯拉走的是一波流,一個配置或者車型主打,收割完了讓沒買的車主儘快上車,老車主拿到車幾個月折價不少,心在滴血;
● 特斯拉目前是擠壓一線城市的主要需求,對國內車企在私人領域的市場衝擊非常大。
圖4 特斯拉Q1在國內的上牌數據情況
在這個態勢下,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造車企業受到的影響都很大。我們首先來看傳統車企,無論是總量第一的比亞迪還是純電銷量第一的北汽新能源,在Q1的表現並不好。
1)比亞迪三月份BEV上牌5381臺,Q1一共1.11萬臺(同比-76.7%);PHEV 3月上牌1441臺,Q1上牌4215臺(同比-72.6%),如下圖所示,受影響真的不小。當然2019年E5車型在第一季度的銷量主要是2B端的,這個奇蹟無可複製,但是元EV的下滑和E1~E3的系列表現,在2B市場上是達不到比亞迪本身預期的;而秦、秦Pro、元今年在私人市場的表現,也需要更努力。
圖5 比亞迪3月份上牌情況
2)北汽新能源:如下圖所示,這裡只有3月份的數據,從上牌數據來看,EU5、EC3和EX5下滑比較明顯,而後續產品EC5、EX3的表現在今年也很一般。
圖6 北汽3月份上牌情況
3)新造車企業:平心而論新造車企業還是很努力的,不過照著特斯拉的模板去做電動汽車的他們,如今被特斯拉的一波流搞得還是很辛苦,第一季度蔚來、小鵬、威馬三家上牌的量分別為3817臺、2331臺和2237臺,理想憑著比較獨特的EREV的模式,也有近3000臺的上牌,但這個數據和特斯拉Model 3的1.7萬臺相比,壓力都很大。
圖7 新造車企業的Q1上牌數據
小結:
Q1的數據讓人覺得很壓抑,而相信我們在評估Q2數據的時候,也會仔細考慮後續在Model 3的兩款基礎+長程版,以及後續Model Y再來兩款之後,我們的產品組合怎麼在一二線城市去抗,現在無非在15-20萬和20-25萬兩個檔次有生存空間,隨著特斯拉的價格往下降最終是會落在25萬這根線。而在電動汽車往下沉的過程中,我們的A0+和A級車怎麼樣站穩15萬的市場……
作者簡介:朱玉龍,資深電動汽車三電系統和汽車電子工程師,著有《汽車電子硬體設計》。
圖|朱玉龍 網絡及相關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