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他一坨面,他能給你整個海洋……
資料圖:媽祖貢品圖。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發祥於福建莆田湄洲島的「媽祖信俗」,是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在媽祖祭典上,用麵粉捏出的上百種媽祖貢品,是最有煙火氣也最叫人嘖嘖稱奇的一部分,特別是114種海鮮,恐怕大多數人連名字都認不全。
福建莆田湄洲島「捏海人」黃亞棋的麵塑海鮮作品。湄洲島宣傳部供圖
在「媽祖故裡」福建莆田湄洲島,擅做海鮮貢品的麵塑師傅被稱為「捏海人」。58歲的黃亞棋是備受鄰裡尊敬的海島村醫,也是一位身懷絕技的捏海人。
媽祖信俗申遺成功的2009年,「捏海人」黃亞棋也成為莆田當地第一批媽祖信俗非遺傳承人。
「捏海人」黃亞棋在工作。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捏海人」黃亞棋。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自學成才:「閉著眼也能捏出160多種海魚」
湄洲島是媽祖故裡,也是媽祖文化發祥地。上世紀八十年代,信奉媽祖的臺灣漁民搖著舢板船,渡海而來朝聖。
2019年6月9日,紀念臺灣漁船直航湄洲朝拜媽祖30周年懇談會在福建省湄洲島舉行。圖為30年前組織直航活動的兩岸親歷者在湄洲島媽祖祖廟前合影留念。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攝
沉寂已久的媽祖信俗漸漸被喚醒,媽祖貢品有了迫切需求。
黃亞棋的二伯曾是島上最後一名捏海人,雖早已過世,島民們仍想當然覺得他老黃家應該能出人才。黃亞棋決定自學成才。
「捏海人」黃亞棋的麵塑海鮮。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捏海人」黃亞棋的麵塑海鮮。受訪者供圖
「捏海人」黃亞棋捏的各種螺類。受訪者 供圖
「捏海人」黃亞棋的麵塑海鮮。受訪者 供圖
黃亞棋告訴中新社記者,最開始,他從母親那裡聽來一點點經驗,就著手去試。從原料麵粉的配方,到塑形上色的訣竅,全憑觀察和手感。
「捏海人」黃亞棋用牙籤自製的工具在墨魚作品上戳出紋理。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攝
他回憶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海島上大麥小麥和水稻都是連片種植,家家戶戶自己用石磨磨麵。他探索用麵粉混合糯米粉、蜂蜜、花生油和水,上籠蒸一蒸,也能塑形,但苦於存放時間不長。
隨著改革開放,物質豐富,黃亞棋可選的原料更豐富了。他改而用麵粉調入白乳膠、泡沫膠,作品輕盈密實,保存時間也延至數年。他為湄洲媽祖祖廟製作的一席海鮮宴,就可三五年一換。每當春秋兩季媽祖誕辰和祭典,都隆重祭出,祭典結束再封存到媽祖文化博物館中,到次年再面世。
記者看到,黃亞棋從密封罐中抓出一團麵團,雪白的麵團在黃亞棋手中左捏右旋,一條金龍魚就躍然而出了。塑形之後,更精細的細節需要工具雕塑,黃亞棋自己打磨了一套得心應手的工具。
「捏海人」黃亞棋的麵塑海鮮。中新社記者呂明 攝
「捏海人」黃亞棋的麵塑海鮮。中新社記者呂明 攝
黃亞棋的工具。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攝
令人啞然失笑的是,這些工具十分接地氣。各種規格的吸管、一把牙籤、牛角或玳瑁或竹片打磨的刻刀……甚至有的原來的用途都不可考,但卻是令海鮮「畫龍點睛」必不可少的點睛工具。
大小口徑不同的吸管,按壓出大魚小魚的鱗片。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攝
一隻竹片做的鑷子,拉絲出獅子魚的鬚髮怒張。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攝
最難的在於上色。黃亞棋用丙烯顏料噴、描、刷、點、蘸,使得各色生猛海族活色生香。他說,塑形再像,色彩不對則前功廢棄,「所有人看,就是要你一個『像』字」。
也因此,儘管現在市面上超輕黏土十分流行,但色彩斑斕,比較「失真」,他仍保持自調原料,自配色彩。
他心裡有個海族資料庫
媽祖貢品發祥於宋代,1000多年流變,如今基本沿襲清乾隆年間湄洲媽祖祖廟最鼎盛時期的定製。
禁漁期的「海鮮家常宴」。湄洲媽祖祖廟供圖。
貢品分文宴、武宴,單單海鮮類就有114種,名目相當有趣:蝦兵助戰、蟹將點兵 、鮒魚拜母、雙蛤戲水、馬鮫朝聖、海鰻團圓、五世其鯧、海龜祝壽、年年魷魚、鯊魚追月 、刀魚比劍……
黃亞棋成為捏海人已經有近40年了,這些海族在他心裡有個資料庫,「我能捏三百多種水族,最熟悉的那百六十種簡直烙在我的心裡」,他說,最難捏的其實是鱷魚,「大家越熟悉的,就越要求形神畢肖」。
「捏海人」黃亞棋的麵塑海鮮。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他告訴記者,湄洲島海產豐富,菜市場隨便逛逛就是大幾十種海鮮,過去買不起海鮮時,他為了觀察水族,曾痴痴地流連菜市場。
偶爾慷慨解囊,買回幾條品種少見的當「模特」,描了又描,畫了又畫,捏了又捏,直到海魚變質發臭,才依依不捨丟給鴨群加餐。
如今,他在診所裡安置了一尊很有規模的水族缸,與魚相伴。在他看來,媽祖貢品的麵塑海鮮宴,體現了中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思想。
水族缸單是金龍魚就養了七八條,兩條小鰩魚也格外活潑,成為診所裡獨特的療愈角落。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攝
據說,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前後,是海王攜全部水族環繞湄嶼拜謁媽祖的時間,按照湄洲島傳統習俗,島上漁民不能驚動水族,因此禁止下海捕魚或垂釣。
禁捕期間,齋品麵塑海鮮取代了葷品。黃亞棋說,這其實是因為此時魚群結隊來到湄洲島四周淺灘排卵繁殖,漁民們借神之力號召禁捕,「是為了保護生態資源,是海洋文化的智慧」。
資料圖:海祭媽祖典禮現場,必會舉行水族放生活動,顯示當地生態和諧的追求。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資料圖:海祭媽祖典禮現場,湄洲女盛裝出席。她們的服飾和打扮有豐富的海洋文化色彩:「帆船頭、大海裳,紅黑褲子寄平安」。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在黃亞棋看來,媽祖貢品中蘊含的漁民智慧,凸顯出媽祖文化與飲食文化完美結合,也是湄洲地方文化中海洋文化的結晶。
收了不少洋弟子和小弟子
近年來,媽祖文化不斷發揚傳播,全球已有4億媽祖信眾,媽祖分靈行宮遍布五大洲有上萬所。
媽祖分靈新聞截圖。
2019年11月14日,來自「媽祖故鄉」福建莆田湄洲媽祖金身起駕搭機巡訪「佛教國度」泰國,展開為期五天六夜的「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暨中泰媽祖文化活動周之旅。中新社發 高亞成 攝
美輪美奐豐富多彩的媽祖貢品典範也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媽祖文化中十分有華彩的風景線。東南亞各國都有宮廟代表專程來找黃亞棋拜師,或是定製作品。去年,黃亞棋剛收了一位新加坡弟子。
黃亞棋不但走進小學傳授校本課程,他還在湄洲島的診所旁,開設捏海人技藝非遺研習基地。他笑稱,每到周末,「小朋(友)滿座」。
小弟子們來到黃亞棋的非遺傳承基地學捏海族。受訪者供圖
學捏三角形,是入門功,上了手改捏五角形,等形狀出來了,牙籤上手戳出紋理,一隻海星就成型了。
小朋友們的作品常常晾曬滿堂,他們笑說是「曬魚乾」。黃亞棋告訴記者,大霧蒙蒙或細雨淅瀝的天氣,魚晾不幹則不宜「動手」,有時他們就專心「研發」新品種的海魚造型。「愛大海的孩子,就會愛生命」。他笑說。
熱愛生活的黃亞棋在診所和研習所外面的空地上,用六年的時間打造出一個「多肉」樂園,品種超過 1700種,成為又一處療愈天地。隨著島嶼旅遊興起,這處多肉王國還意外成為網紅打卡之地。
「捏海人」黃亞棋展示所養的「多肉」。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捏海人」黃亞棋打造的「多肉」樂園。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黃亞棋說,行醫數十年,捏海人也數十年,他很安心現在的生活。在他的理解中,被封為海上保護女神的媽祖,行醫救人,立德行善,這種大愛是他作為海島醫生,在媽祖文化中找到的最大共鳴。
「捏海人」黃亞棋的畫像。受訪者供圖
記者:林春茵 許雙萍 呂明 吳晟煒 趙樸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