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一年,我用300萬步串起了這些街巷,菜市,場鎮,博物館
如果沒什麼意外
我每周一都會更新一期《亂逛》
到年底已經有超過50期
這也就意味著我前前後後拜訪了成都超過50個地點
街,巷,菜市,場鎮,園子,博物館……
想起了,就去了,走到哪兒算哪兒
用腳步丈量成都,看到卡卡角角就想鑽,順便舉起智慧型手機拍下讓我驚喜。在《亂逛》的開篇,態度就很鮮明,「我敢說,成都,非逛,不能耍『伸展』;非走,不能聞到最市井的味道。」
第一期亂逛的地方是成飛公園。從小常逛的公園,去年6月份的某天下班突然想起要再去看看那個孔雀梭梭板,就去了。
回顧了一下所有亂逛的線路軌跡,我在地點選擇上的確還真夠市井。那些市內的舊小區或者郊外的場鎮,慶幸老成都的滋味還得以保留,縫隙中暗含勃勃生機。
馬鞍北路,每到端午滿街依舊密密麻麻的粽子攤位,口味涵蓋五湖四海;背後的臨時菜市場,攤位藏在居民樓之間縱橫交錯的小巷子,時不時還有外國背包客到此一遊……
像採蜂人一樣追逐時節的腳步,冬日晴朗的周末,溫江的金沙農田溼地曬太陽垂釣者眾多;春天的某天,我願意騎行去了一趟崇州的重慶路;夏天,三道堰的沿河綠道留下我的足跡;最近,當然是去青城山看了初雪……
去年至今的亂逛,篩選了55個出來,分了幾個類別,「園子」「街巷」「時節」「市集」「博物館」「鄉野」「商場」和「異鄉」……
01.
132廠的成飛公園,有我最喜歡的孔雀梭梭板
2017/06/12/
成飛公園又翻新擴大了一輪,雙人滑梯的孔雀梭梭板還在,成飛公園的靈魂也就還在,所有廠裡的記憶和情誼,也因它的存在得以找回。
02.
冬天成都的植物園,藏著熱帶的景象
2018/1/15/
樹是常見的,花也是常見的,為什麼要花10塊錢的門票進一趟植物園,除了巨大的草坪,就是科普館和熱帶植物館深深吸引人了。
03.
成都北門,我在劉備騎馬射箭的地方看直升機
2017/11/27/
鳳凰山公園和別的公園比起來還是不太一樣。這裡是劉備當年騎馬射箭的地方,還有一座蜀王墓,厚重;坡地上幾棟不知何用的建築,窗戶幾扇打開,文藝;廟宇的清幽和頭頂直升機的轟鳴,另一個混搭感又出來了。
04.
成都西三環外的私人園林裡,孃孃與coser齊飛
2017/9/25/
低調存在於金牛賓館隔壁,盆景有趣,園林有味道,不曾想這裡還是成都老牌的爺爺奶奶參加同學會的地方,當然,也是coser拍古裝照片的秘密基地。
05.
前·成都春遊勝地南郊公園
2017/9/4/
南郊公園的風頭,早就被錦裡武侯祠給完全蓋住了。現在的人還可以和石獅子合影,但轉轉龍梭梭板和電烤的羊肉串,沒有了。
06.
我鑽進了紡專的世界樂園,卻不敢爬上最大的金字塔
2017/7/31/
輝煌一時的世界樂園,在成為校園的一部分後,不要門票,隨便進出。烏拉圭陽臺,金字塔等等還在……一潭死水和雜草叢生,這像是水泥叢林中的遺蹟。但這些都不妨礙有人喜歡在這裡拍婚紗。
07.
成都金牛賓館的荷花池邊,我在等待孔雀開屏
2017/7/24/
只說兩句,第一句:金牛賓館是可以隨便進出的,只要不是當天有重大的活動。第二句:裡面生態環境真不錯,夏可賞荷,還有白鷺和孔雀看。
08.
成都電子科大旁建設巷有魷魚西施,還有國光宿舍的紅房子
2017/6/19/
除了美食,建設巷的旁邊,還有建於上世紀的6號信箱,也就是國光電子廠的宿舍區。吃著雞爪,逛著老小區,才能算完整打卡建設巷。
09.
哦豁,芙蓉古城,非請勿入
2018/9/10/
以前還可以進去參觀的芙蓉古城早就不對外開放。成都別墅市場早期很搶眼的存在,每當走在外面,還是會讚嘆修得真不錯,中式園子舒服。
10.
我闖進了峨影廠,發現了寶藏,並等待它再次輝煌
2017/7/10/
峨影廠附近有家古香古色的餐館,成了網紅打卡的秘境。那些曾經輝煌的廠房工棚,也是一代人心中的聖地,裡面還藏著寶貝。
11.
隱於魔幻鬧市的成都棋院
2018/8/6/
興隆街的成都棋院,市中心地段,對面是一排手機店,從一個髒髒舊舊的捲簾門進去,全是學棋小孩和守著的家長。小扶回來就跟我感嘆,也太魔幻了吧。
12.
交桂巷超樸實的三輪串串,只是看看都覺得好吃!
2018/7/2/
岔路小巷,濃密綠蔭,夜幕之下,背著主幹道的交桂巷,熱鬧了起來。有炸土豆,有烤五花肉,也有三輪車串串,有一個隱於市區的夜市。
13.
全成都的婆婆都在馬鞍路賣粽子
2018/6/11/
端午前的個把月,馬鞍路的粽子每年如約而至的鬧熱。更日常的熱鬧,我真心安利你去馬鞍路臨時市場逛逛,這可能是成都市中心最大的露天菜市。
14.
金牛體育中心提醒您,不許打光胴胴!
2018/4/23/
傍晚,周圍市民汗流浹背地跑步健身。沒有想到,成都當年紅火的棒球市場,和這裡也緊密相關。更多人印象深刻的,可能還是門口那個保齡球館,位置實在很顯眼。
15.
拆遷中的玉林二巷
2017/9/18/
一說起玉林,腦中就會蹦躂出小酒館,飄香,王媽手撕兔……玉林二巷,也不知道現在的拆遷進展到哪一步了。
16.
周五的小河街,有驚豔成都CBD的手抓飯烤羊肉
2017/8/7/
成博背後的小河街,短小精幹,日常看著平凡普通,但每到周五,這裡就像是一個節日現場。牛羊肉,手抓飯,怎麼吃都過癮。
17.
梳油頭穿修身襯衫的白領,午飯準時鑽進了較場壩
2017/7/17/
較場壩中街,很多吃的。一到點兒,密密麻麻的白領鑽出空調房寫字樓,瞬間擠滿這條短小狹窄的街道,只為尋找一頓合適的午飯。
18.
你看春天又來了,怎麼又來了
2018/2/26/
冬天還沒有完全過去的2月。一個大晴天,蜜蜂在野花和油菜花之間飛舞,特地來金沙農田溼地郊遊的人們發現,春天,不遠了。
19.
如果下雪,我就想跑進青城山的迷霧
2018/12/10/
對成都人來說,夏季的青城山風涼水急,那才是一年當中最好的日子。但我也喜歡青城山的冬天,尤其初冬。有初雪和白茫茫的山霧,這是青城山最接近仙境的時刻。
20.
每年都要去電子科大看一天銀杏和人啊
2018/12/3/
就算知道人多我還是要去電子科大看銀杏。秋天本已經夠寂寥,偶爾扎進人堆不失為調節心情的法寶。生活需要一點金燦燦和鬧騰騰。
21.
我在王思聰他爺爺當校長的學校看銀杏
2017/12/11/
看銀杏,不想人擠人,去山裡吧。川農都江堰校區秋天的銀杏,我也喜歡。有山的靈氣,也夠黃。
22.
又到了去成都人民公園看菊花的季節
2017/10/30/
賞菊和賞銀杏一樣重要,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的最愛,試著理解一下,其實也蠻好。
23.
桂花香的時候,我去了趟桂花巷
2018/9/17/
秋天總是伴隨著桂花的味道先來,最先聞到的是家門口、小區樓下那株,再到午飯去單位食堂路上遇到的那株…不約而同開放。桂花巷,一個名字就帶味道的巷子,當然不想錯過。
24.
在菱窠,秋風涼,桂花香
2017/9/11/
李劼人在成都東門的故居「菱窠」,不算大,桂花也不算多。小眾的賞桂地,每年都有人按時去看那兩株金桂。沾染了文人氣息,聞起來自然感覺是不一般。
25.
城北火車涵洞邊的露天市場,有《觀音山》的影子
2018/5/14/
火車涵洞附近,昏昏暗暗的光線,大概是所有小市民謀生的樂園。沿街設攤,儘管不那麼整潔,但其實也是勃勃生機,人來人往,包羅萬象。城北的這個涵洞亦是如此。
26.
曾經我總是跟著大人趕犀浦
2018/4/9/
城裡的人已經不太說趕場這個詞,郊區其實也不太說。十年前還不是這個樣子。犀浦場鎮的破敗,只是一個縮影。
27.
成都西門的魂,藏在青羊小區菜市場
2017/8/21/
我心中的三大成都老牌菜市場,除了玉林菜市,撫琴菜市,另一個就是青羊小區菜市場。
28.
犀浦夜市,真·成都深夜食堂
2017/10/9/
紅光夜市。沒了;順江夜市,也沒了。西三環外算得上規模的夜市,犀浦夜市是至今為數不多的存在。
29.
再見五塊石
2017/12/23/
府河市場是今年拆遷改造的,而在去年年底,五塊石的香料市場,也往商貿城等地方搬遷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也好。
30.
東三環的這裡堆放著半個成都的瑣碎日常
2018/7/21/
每個城市的角落裡都散布著無數,規模不一的舊貨市場,成都的舊貨市場,東三環邊上、十陵客運站對面的亮佳鴻華可以撐起門面,裡面堆放著半個成都的瑣碎日常和冷暖自知。在裡面尋寶,打撈時間的記憶。
31.
我一定是膨脹了,竟然敢去逛松茸市場
2018/8/14/
逛商貿城偶然的發現,七八月的雨季到來,這裡也短暫地長出一個成都數一數二的新鮮松茸市場。趕早,往口袋裡刨就對了。明年記得還去。
32.
我迎接秋涼的第一站是唐昌
2018/8/25/
我還是喜歡叫「唐昌」的老名字——「崇寧」。不算標準意義景區式的古鎮,大半個場鎮中心的人都圍繞四川電器廠生計。吃的,都是十多二十年不能再熟悉的老店……公館建築,一座又一座……崇槐裡的衰敗的公館建築還沒有修復好……很寫實。
33.
再見,阿富汗珍寶,願你們平安
2018/5/7/
難得的異國精品展覽,阿富汗珍寶展,在成都有超過40萬人次的遊覽,「這成為2006年以來,全球參觀人數最多的一次展覽。」重塑一個國家的歷史記憶,一年又過去,這些珍寶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告別顛沛流離。
34.
四川博物院的角落裡藏著半座寺廟
2017/12/18/
川博有三件寶貝上了《國家寶藏》節目的錄製,我孤陋寡聞地以為,至少應該從萬佛寺石刻館選一件去才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萬佛寺也是毀壞的寺廟,曾經香火中的膜拜,變成了現在目光的交匯、凝視。
35.
前方到站,天府廣場。下車的乘客請注意,隔壁是人體
2017/8/14/
外觀看起來溫和,正式名字叫生命奧秘博物館。但裡面,一具具解剖塑形過的的人體和動物標本,全是真的。隱約中我還聞到一丟丟護髮素的味道。膽小的人看了,毛骨悚然是必然。儘管想到科學二字,還是怕。
36.
青銅驚奇
2018/7/28/
成都今年內的又有一場隆重大展。「250餘件青銅器,其中包括了55件國家一級文物。」成都平原、關中平原、漢中平原三地的青銅器精品一起亮相,一目了然的對比之中,幾處地方文化之間相互借鑑影響的結果現在就直愣愣的呈現在面前。
37.
科技館可以望天府廣場的望遠鏡,我怎麼沒找到了?
2018/6/9/
更新換代後的四川科技館,門票終於被我預約到了。我去過三次,一次是去看展銷會,高考之後還沒填志願,又去過一次,幫高中學校招生宣傳。這次,還是那麼熱鬧和具有活力。互動性變強,可惜我始終沒找到那架望遠鏡。
38.
今天以前,我還沒去過四川美術館
2018/7/14/
偌大的四川美術館,當在最上面的樓層發現「趙蘊玉——韻致的文人」展覽,我才突然覺得眼前一亮。不知道現在又有什麼好展。
39.
打首飾賣秧秧,抽葉子煙的大爺在馬家場趕場
2017/6/26/
馬家場的那座大橋,終於沒能扛住今年夏天的暴雨和水患,破損並且被拆除了。這是我今年某天去的時候發現的。慶幸我在之前記錄了這座百年場鎮最後的喧鬧時刻。當然,現在馬家場的那兩家肥腸粉還在。
40.
雙十一當天的成都最大淘寶村,略顯冷清
2018/11/12/
對儀式感有無盡的熱情。雙十一十周年當天,我去了成都最大的淘寶村。樣子看起來還是和多年前一樣,但沒有想像中的熱火朝天。另一個當時沒寫的感受是,誰要是有心,應該可以在這裡拍出得獎的紀錄片。
41.
我聽見天回鎮老街上的聲音
2017/8/28/
李劼人在成都住過很多地方,北邊的天回鎮是其中之一。慕名而往,當時看起來卻也是快要改造升級。以後讓人惦念的,恐怕就只有那碗豆花面。
42.
我在蒲江摘最醜最醜的醜柑
2018/4/16/
看了種植基地,下地親自摘了醜柑,還跟著去參觀了凍庫。所以,現代農業已經發展到這個程度了。
43.
夏天,在三道堰插一腳水,穿一片叢林
2018/5/28/
我個人偏好的耍水地,一個是都江堰,另一個就是三道堰了。兩個地方都有廊橋,這種空間神奇,人來人往,遮風避雨。很多時候它不僅僅是一個交通設施,更是一種鄉野裡的稀缺的公共空間。席地而坐,河邊納涼,穿越叢林,除了蚊子多點,沒別的毛病。
44.
騎行重慶路,我在川西壩子上畫了個圈
2018/3/5/
重慶路的油菜花,值得每年都騎車去看一次。一片接著一片,沒有比這個規模更盛大的了。
45.
行走在團結鎮的機耕道上,看家蜂飛舞
2018/3/26/
穿過機耕道小路,春天花卉市場就在對面,規模堪比三聖花鄉。再過河,便是最近一兩年,成都鄉村旅遊市場的新貴——青槓樹村。蜜蜂和MerMer們一起在田間地頭起舞。
46.
喂,阿里爸爸,我們家附近也需要開一家盒馬鮮生!
2018/2/3/
年初,馬雲爸爸在成都開了第一家盒馬鮮生,第一次逛什麼都稀罕,越逛越好逛,眼看著現在店越來越多,可惜我家附近還沒有……emmmm
47.
銀石負一樓,缽缽雞冷沾沾和美甲店打堆堆
2018/11/19/
出地鐵直接通向負二樓,起碼四五十家小店,緊密挨著。熱狗,奶茶,花甲米線……吃冷沾沾還是缽缽雞,或者腦花面,是個問題。
48.
不要笑,郫縣就是藏著一個佛羅倫斯!
2018/4/2/
佛羅倫斯的存在,成都又多了一個大型的購物之地。環境優美到,好像隨便逛逛都讓人心情愉悅。
49.
又羨慕你們城南人,不過我家附近也就只差家無人超市了
2018/11/10/
電子商務網絡商城愈發發達,就算以我家為中心,清晰可見的智能生活圈,三四公裡內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也都具備。每家都在不斷深入社區,京東也不例外。
50.
伊藤的早市,大媽的戰場
2017/12/18/
永遠不要低估每一個敬候伊藤早上開門營業的大媽大爺,他們身上就是大寫的活力。
51.
趕在市井的重慶下浩老街拆之前,我去看了一眼
2017/7/3/
重慶的山和老舊交錯的建築大概形成了這座城市的氣質。十八梯沒了,特地去了下浩老街。瞧見了憂傷的狗,細雨中寫生的畫家,以及背運冰箱搬離出屋子的棒棒。
52.
青島,十二月的風,像後媽的巴掌打在臉上
2017/12/25/
青島這個地方還是值得去。街道乾淨,建築有異國風情,黃海飯店背後的私房菜,海鮮值得每天都去狠狠地吃一頓。唯一的缺點就是冬天的風太冷了。
53.
天下市井,大概都一樣
2017/10/23/
鳳凰山腳下的饅頭山社區,還有部分破舊的老房子,居民提著紅馬桶去公共廁所倒掉清洗後,沿著交錯的、僅供一人通行的巷子再提回家。看過標準景區再去這些地方轉轉,才算更深地走進杭州人的生活。
54.
西湖美景,三月天嘞?屁。
2017/10/21/
超大型亂逛,杭州西湖確實是個好地方。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你看,不同時節,哪哪兒西湖都還好看。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錯過高峰期。
55.
那就,去西安吧
2018/10/20/
西安的古,只能是親眼看了才能嘆為觀止。依寺而居,以坊而商的回坊不缺吃的。每家店名前冠以主人的名字,來一隻花花韭餅,再來一杯花家桂花杏皮茶,回坊劉明柿子糊塌看起來也很好吃;有如蜜蠟一般誘人的蛋黃,那再要個蛋菜夾饃,撐了。
儘管有這麼長,還是沒能夠完全標記出所有我逛過的地點。每周總有那麼一天我會登上朋友圈步數的前三名,翻看了手環的數據,只算今年這一年,平均每天8000步以上,總共接近300萬步,相當於走了1500公裡,差一點就是從成都徒步到拉薩的距離。
也算不得有多了不起的事情。每次不管紅白喜事的宴席,午飯過後我的三爺爺就會獨自去走一個下午,估摸著下午六點吃晚飯的時間再回來。幾十年如一日的習慣,小輩都很難跟上他的步伐。
三爺爺的腳在幾十年前的戰爭中腳受傷,醫生說要是不始終活動的話,會壞死、傷得更厲害。
我的舅舅們,則會騎上車去附近轉耍,新修了溼地公園,哪裡又要拆了,附近的發展規劃,都是席間談論的話題。
大抵只有自己頻繁地走了,才能真正感受城市究竟發生了什麼。明年,接著走,接著逛。
打開支付寶首頁搜「565326437」領談資紅包,領到大紅包的小夥伴趕緊使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