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一說到癱瘓,很多人都會下意識的想到心腦血管疾病,但今天我們要說的則有些特殊:
案例:
一位19歲的高三女生,從小到大沒怎麼生過病,一直都比較健康,近期也沒遭受過外傷和感染,前一天放學回家時還一切正常,但第二天清晨起床,她卻突然摔倒在地,雙腿失去了知覺。
父母急忙將其送往醫院,在經過了一番檢查和詢問後,醫生建議先驗個血,結果發現了原因——血鉀太低了,只有2.4mmol/L。而導致這一情況的根本原因,更是讓人意外……
1
身體缺鉀,後果嚴重
正常情況下,我們人體內的血鉀濃度範圍為3.5~5.5mmol/L。但當血清鉀<3.5mmol/L時,即為低血鉀,其又可分為三個等級:輕度3.1-3.4mmol/L;中度為2.5-3.0mmol/L;重度為。
一般來說,輕度低鉀的患者可能幾乎沒有不適症狀,但隨著血清鉀濃度的降低,不僅會出現肢體麻木、活動無力等,繼而器官功能異常,甚至可能致命!
1
血清鉀濃度降低,可危及全身
低鉀,可以引起食慾低下,腸蠕動減慢,出現便秘、腹脹、噁心不適,重者可引起麻痺性腸梗阻。
當血清中的鉀丟失0.5克,即可能致命;缺少1克就會直接導致心臟的電路系統出現問題,發生竇性心動過速、早搏、房顫,嚴重的甚至是心臟停跳死亡!
長期缺鉀會影響患者的腎臟功能,主要為腎小管功能損害,進而出現煩渴、多飲及夜尿增多等現象。
2
補鉀小貼士
低鉀,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像偏食、厭食,亦或是嚴重腹瀉、出汗過多的人都易發生低鉀血症。因而若有這些上述現象的,一定要記得及時補鉀:
鉀+鎂,促進吸收
各種豆類、豆腐皮、蓮子、花生米、蘑菇,每百克中含鉀1000毫克以上;南瓜和土豆是高鉀低鈉食物的優質選擇。
另外,鎂元素會影響鉀的吸收,因而補鉀的同時還要補充鎂。像粗雜糧、堅果、綠葉菜、芹菜葉、蘿蔔纓、西瓜子、榛子都富含鎂元素。
松仁+酸奶,減少流失
酸奶含豐富的益生菌,可以維護菌群平衡從而減少鉀流失,同時松子富含鉀元素,二者聯合,補鉀功效更強。出現輕微腹瀉情況時,可以喝這個松仁酸奶。
2
低鉀只是表象,病根是甲亢
上述案例中的女孩並沒有一些會導致鉀丟失的行為,那又為什麼會突發低鉀血症呢?
再次仔細檢查後,醫生揪出了根本原因——甲亢周期性麻痺!它是一種由甲亢引發的神經系統和肌肉併發症。
甲亢時由於甲狀腺激素的升高,會使機體處在高新陳代謝的狀態,進而身體的各個系統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傷,甚至細胞膜也會發生變化,使鉀離子大量進入細胞內與鈉離子交換位置導致低血鉀,進而出現了肢體骨骼肌症狀。
1
甲亢,有的時候很隱蔽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甲亢患者通常是脖子粗、脾氣大、怕熱,但其實,也有一些患者,就像這位19歲的姑娘一樣,沒有典型的甲亢症狀,尤其是老年人,發生的甲亢更隱蔽,要學會辨別:
近似心臟病:約有10%的甲亢患者會出現甲亢性心臟病,這也是甲亢病情加劇時出現的嚴重併發症之一。患者多心跳加快、心律失常、房顫、心肌肥厚,病情嚴重的可能還會出現心力衰竭。
胃腸不適:甲狀腺激素使得腸蠕動增強,會出現大便次數增多,甚至稀薄如水的腹瀉情況。極易誤診為過敏性結腸炎或慢性腸炎。
所以遇到腹瀉時間長、頻率高,還有食慾增加但體重下降情況的,不要只考慮腸道問題,也建議檢查一下甲狀腺。
精神方面: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使得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可能會表現出反常的多言、憂慮、易怒、失眠。個別病例還會出現狂躁、暴怒等近似精神病症狀。
眼部疾病:甲亢患者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突眼症狀,有些患者是一側比較顯著,有些患者則雙側都有。一些惡性突眼患者的眼球突出,可能導致眼臉閉合不全、畏光流淚、結膜水腫等等情況。
2
自測甲亢
做法:雙手向前平舉,手心朝下,五指分開,眼睛閉上。把白紙放到手背上,請家人幫忙觀察紙的抖動來判斷手有沒有抖。
有些人手不抖,但是會出現舌頭、腿腳的顫抖。如果出現以上的問題,建議去醫院做一個甲狀腺功能檢查,抽血就可以診斷。
3
簡單2招,保護甲狀腺
想要保護甲狀腺,除了做到避免過度勞累,學會快速化解不良情緒,遠離生活輻射,飲食多吃新鮮果蔬等外,還可以試試下面兩招:
科學補硒
硒元素,是甲狀腺的第二大必需微量元素,它參與了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分泌、代謝過程。而研究發現,適當補硒,可以幫助維持甲狀腺激素平衡,減輕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患者的炎性活動,從而減少甲狀腺疾病。
動物肝、瘦肉、鵪鶉蛋、芝麻、蘑菇等都是含硒的食物,日常飲食中可以適量添加。但如果已經出現缺硒,可以科學服用硒補充劑。
健脾益氣、疏肝解鬱
甲狀腺位於頸前,而頸前是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循行的部位,也就是說,甲狀腺類的疾病與肝脾二髒關係很密切。因此中醫認為健脾益氣、疏肝解鬱也能幫助改善甲亢、甲減、甲狀腺炎等患者的不適症狀。
健脾疏肝茶
配料:
玫瑰花3克——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活血養顏;
菊花3克——平肝明目;白芍6克——疏肝理氣。
此茶可以作為性子急、易上火、脾胃不適、血壓不穩、有甲狀腺疾病、子宮肌瘤、乳腺結節等人群的日常保健茶飲。但最好先諮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