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大家閔嗣鶴:生死哥德巴赫猜想—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閔嗣鶴先生毅然接手,用了幾乎一年的時間,最終判定陳景潤的算法是合理的。在他的幫助下,這部書稿終於變得可以為世人接受。

■薩蘇

在中國數學界,談起哥德巴赫猜想,人們總會想起陳景潤先生。然而,很多人會忽略掉一位在這個領域研究中作出了極大貢獻的數學大家——中國科學院數學所的締造者之一閔嗣鶴先生。

甚至有一種說法,說為了歌德巴赫猜想,閔先生至少折了三年壽數。

閔嗣鶴先生出身於江西一個書香門第,祖父是正經的兩榜進士,曾擔任過知府,以為官清廉著稱。由於家學淵源,閔嗣鶴自幼精通琴棋書畫,但和近代史上的很多科學家一樣,他最終沒有走單純的國學道路,而是選擇了科學救國。據說,閔先生選擇了數學作為職業,與他的老師傅種孫有很大關係。

所謂千裡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對於閔嗣鶴來說,在上世紀30年代便曾擔任北平市數學會理事長秘書的傅種孫先生便是這樣一位伯樂。傅種孫先生在自己身邊先後挖掘的人才不僅僅一個閔嗣鶴,僅在北師大附中任教期間,其得意門生便包括了錢學森、潘承洞、段學復、劉恢先、王世強等,堪稱一門桃李。

傅種孫先生在北師大附中教書時也被閔嗣鶴的才華所震動,因此力薦他進入北師大數學系學習——閔先生當時也收到北大的錄取通知書,但在傅種孫先生的力邀之下,最終選擇在北師大就讀,畢業後一度在傅先生幫助下任教於北師大附中。1937年6月,閔先生因寫出代表當時數論界最高水平的論文《相合式解數之漸近公式及應用此理以討論奇異級數》,被傅種孫先生推薦入清華大學,以後獲得到牛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留學的機會,在蒂奇馬什(Titchmarsh)研究室從事相關工作。由於其在「對於黎曼Zeta函數的階估計」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當時數學界將其視為泰鬥級的人物。

建國後,閔先生先後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任教。

稱閔先生為數學所的締造者之一,是因為國家考慮到他在數學界的巨大影響,在計劃成立中科院數學所的時候,曾任命閔先生為該所籌備委員會委員。

說起來,筆者可說與閔先生還有一點間接的緣分。首先,閔先生和筆者畢業於同一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同時,筆者的父親畢業於北大數學力學系,閔先生正在那裡任教。談起他來,昔日的弟子回憶閔先生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這在當時頗為另類。他繼承了傅種孫先生教書育人的耐心,常常把課程教得深入淺出,讓人覺得那些複雜的數學問題也並非高不可攀。

也許正是因為這個特點,使陳景潤先生在從事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進入深水區的時候,曾頻繁求教於閔先生。據說,兩人的交往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閔先生對當時還是青年學者的陳景潤十分賞識,大力支持,使陳十分感動。陳景潤曾在自己最初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論文上寫下這樣的字句,將其贈送給閔先生:

敬愛的閔老師:

非常感謝您對學生的長期指導,特別是對本文的詳細指導。

學生

陳景潤敬禮

哥德巴赫猜想,被稱為數學王冠上的明珠,非陳景潤這樣毅力與天才並著的人物不能摘取,但或許因為這份天才太過突出,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上的研究,一度和愛因斯坦對相對論的早期研究一樣,陷入一個特別的困境——沒人看得懂。

1966年,陳景潤首次提出對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但這個過程十分複雜繁複,令人望而生畏。因為「看不懂」,很多人對其證明過程抱懷疑態度。加上政治運動的影響,陳景潤劃時代的發現遭到了冷遇。

1972年,陳景潤經過多年苦苦鑽研,終於發現了相對簡便的證明方法,並完成了新的論文。不過,這個證明方法,也僅僅是「相對簡便」而已,依然無人能夠看懂。陳景潤在萬般無奈之下找到了自己的老師,請閔先生審閱自己的論文。

閔先生毅然接手,用了幾乎一年的時間,最終判定陳景潤的算法是合理的。在他的幫助下,這部書稿終於變得可以為世人接受,發表在1973年第二期的《中國科學》上,並立即在國際數論界引起了轟動,成為中國數學界在建國後的一大輝煌成果。

這是一個極耗精力的工作,已經身患心臟病的閔先生將其完成後已經精疲力竭,當年便告別人世。「閔先生審哥德巴赫猜想的稿子折壽三年」這樣的說法,便是此時出現的。

1973年10月10日,閔先生因勞累過度導致心臟病猝發,與世長辭,終年僅六十歲。就在去世當天,他還解決了一個地震勘測技術中急需解決的關鍵數學問題。實際上,閔先生的身體在進入上世紀70年代時已經十分不好,或許正因為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正在點滴流逝,閔先生才作出了這樣「春蠶到死絲方盡」的選擇。

《中國科學報》 (2014-09-26 第11版 學人)

相關焦點

  • 國士無雙 | 「1+2」——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在一堂課上,沈元給學生講了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你們知道嗎?數學是科學王國裡最尊貴的王后。「數論」由於它的高難度和重要性,就像是王后頭上戴著的王冠。而『哥德巴赫猜想』這個 200 多年來還沒有被人們破解的難題,就像是王冠正中央那顆明珠!
  • 教師節特輯:陳景潤與他的哥德巴赫猜想「1+2」
    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它是由德國著名數學家克裡斯蒂安·哥德巴赫(Goldbach C)在1742年提出的,即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而當今數學界約定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所以最初的猜想就變成了以下這樣的陳述:任一大於5的整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
  • 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首先我要強調一下,哥德巴赫猜想想證明的,不是1+1=2。你以後千萬別出去說哥德巴赫猜想是證明1+1=2的,這實在是太雷人了。我還記得我小時候,有老師教育我說,數學很難啊,很嚴謹啊,你看1+1=2證明起來都那麼費勁,以此鼓勵我嚴肅對待數學,這種雞湯一定要避免啊,笑死個人了。1+1=2是定義,2就定義為1與1之和。
  • 那些年,我們一起猜想過的「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是帶著我們回憶的一個有溫度的名詞。你可能不記得它到底是什麼,可能從來也不知道它到底在猜想什麼,但是總能記得小的時候特別羨慕那些數學成績好的小孩,每當大人講到夢想啊理想之類的話題,他們總是能特別理直氣壯地說以後要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坐在臺下的我們,只能感嘆「證明」是多麼高級的一個數學詞彙。
  • 數學史上的王冠——哥德巴赫猜想
    誰也沒有想到,甚至是哥德巴赫本人也沒想到,自己無意間提出的一個問題,竟然困擾整個科學界超過200年,迄今為止,都無人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正確性。哥德巴赫提出的猜想舉例:10=1+2+7, 101=3+7+91。然而,歐拉經過反覆的思考,即不能給出證明,也不能舉出反例,只能在給哥德巴赫的回信中說明自己無法證明,但相信哥德巴赫提出的命題是正確的。同時,歐拉對哥德巴赫猜想給出了另一種等價陳述: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如10=3+7,100=3+97。此即為歐拉版本的哥德巴赫猜想。
  • 哥德巴赫猜想被證明了
    前幾天,知乎上突然搞出了個爆炸性新聞:一個高中生宣稱自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啥是哥德巴赫猜想?我們先從差不多是所有碰到數學系的人都會問的一個問題說起:你們學數學的為什麼要證明1+1=2?這不是吃飽了撐得麼?哭笑不得。事實上,哥德巴赫猜想作為最古老的懸而未決的數學猜想之一已經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了200多年。
  • 哥德巴赫猜想:還要「猜」多久?
    新華社北京8月20日電(記者 李斌 張景勇 鄒聲文) 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曾喚起許多中國人的科學意識,也使這一「猜想」成為當代中國最出名的一道數學題。從頂尖數學家到普通的數學愛好者,摘取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成為成千上萬中國人的夢想。    那麼,近年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有何進展?
  • 王元院士漫談哥德巴赫猜想
    王元在作完題為《漫談哥德巴赫猜想》的報告後給數學愛好者籤名 。王林/攝 「我勸大家現在不要去做哥德巴赫猜想,還是把基礎打好。我勸大家不要做這個問題。」 哥德巴赫猜想的內容十分簡潔,但它的證明卻異乎尋常的困難。從哥德巴赫寫信之日起,直至1920年,並沒有一個方法可以用來證明這個問題。 1900年,在法國巴黎召開的第2屆國際數學大會上,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在他著名的演說中,為20世紀的數學家建議了23個問題,而哥德巴赫猜想(1)就是他第八個問題的一部分。
  • 一張海報背後的「掃地神僧」:82歲北京大學老教授證明黎曼猜想
    在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中,也多次寫到閔嗣鶴。其中有一處,徐遲這樣寫道:「閔嗣鶴老師給他(陳景潤)細心地閱讀了論文原稿。檢查了又檢查,核對了又核對。肯定了,他的證明是正確的,靠得住的。他給陳景潤說,去年人家證明(1+3)是用了大型的,高速的電子計算機。而你證明(1+2)卻完全靠你自己運算。難怪論文寫得長了。太長了,建議他加以簡化。」
  • 簡單的1+1和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到底是什麼關係?
    ——華羅庚每天十分鐘,數學很輕鬆!歡迎來到暖爸的數學碎碎念。大家好,我是愛數學的暖爸。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1+1和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我們大家都應該聽說過,我國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證明了1+2的問題,但是1+1卻沒人能證明出來。小時候聽說這個故事的時候一直腦子裡有一個疑問。「1+2」和「1+1」那麼簡單的事情,還需要證明嗎,而且還證明不出來?
  • 關於世界數學三大猜想之一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解答
    他的數學經歷:小升初考試時,算術得了滿分;入伍後,曾在成空第13團21營給戰士們講三角函數和複數課;讀軍校時,數學成績是全班107名學員當中最好的;在成空混成11旅教導隊上過專業課、物理課和數學課;考研時數學考的分最高;考博時數學竟得了70分(滿分100,40夠);能講初中數學和高中數學;能講《高等數學》、《工程數學》和《考研數學1~3》;講過1~9年級奧數。
  • 哥德巴赫猜想不是證明1+1=2!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究竟是什麼?
    介紹之前,小編要事先說明,哥德巴赫猜想不是要證明1+1=2,大夥平時討論這個問題時千萬不要瞎說哥德巴赫猜想是證明1+1=2。這樣說真的是太無知太雷人了,現在就連一些中小學的數學老師都會有這種錯誤認知,這真的是誤人子弟。
  • 王元院士:陳景潤是如何做數學的
    1977年,他由助理研究員直接升為研究員,半年後我也升為研究員,我也不在乎,大家相安無事,如果大家都為這種事吵架的話,工作就別幹了。現在學術界浮躁得很厲害,背後恐怕就是名利思想在作怪。」 王元與陳景潤相識於1956年秋。王元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跟隨華羅庚教授學習數論。
  • 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家
    這曾是一個舉世震驚的奇蹟:一位屈居於6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
  • 《哥德巴赫猜想》手稿背後的故事
    文/慕津鋒「我們高興地向大家推薦《哥德巴赫猜想》一文。老作家徐遲同志深入科研單位寫出的這篇激動人心的報告文學,熱情謳歌了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科學高峰中的頑強意志和苦戰精神,展示了陳景潤對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這一著名世界難題的卓越貢獻。
  • 世界最迷人數學難題 哥德巴赫猜想居首
    第四個問題是高斯用代數的方法解決的,他也視此為生平得意之作,還交待要把正十七邊形刻在他的墓碑上,但後來他的墓碑上並沒有刻上十七邊形,而是十七角星,因為負責刻碑的雕刻家認為,正十七邊形和圓太像了,大家一定分辨不出來。「蜂窩猜想」(鼓掌)得票數:45005獲獎理由:四世紀古希臘數學家佩波斯提出,蜂窩的優美形狀,是自然界最有效勞動的代表。
  • 世界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哥德巴赫猜想——我國數學家有建樹。
    哥德巴赫猜想是近代世界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它的魅力在於徵服了世界所有的數學家,很多數學家一生都在致力於破解這個難題。1742年,哥德巴赫給著名數學家歐拉寫了一封信,哥德巴赫在信中提出了這樣一個猜想:任意一個大於2的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質數之和。
  • 分析:為什麼龐加萊猜想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
    破解龐加萊猜想:為什麼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  新華網北京6月4日電 「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關於百年數學難題的四問  新華社記者李斌  「七大世紀數學難題」之一的龐加萊猜想,近日被科學家完全破解,而且是中國科學家完成「最後封頂」工作——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數學家
  • 數學大會民間數學家誇海口: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曾喚起許多中國人的科學意識,也使這一「猜想」成為當代中國最出名的一道數學題。「近20年來,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沒有本質進展。」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將在本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45分鐘報告的陳木法說:「它的證明就差最後一步。如果研究取得本質進展,那猜想也就最終獲得了解決。」
  • 那個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到底在猜什麼?
    但他提出的「哥德巴赫猜想」卻成為了世界三大數學猜想之一。另外兩個則是費馬大定理和四色猜想,並且這兩個猜想已經被數學家證明。然而「哥德巴赫猜想」卻仍是世界級未解之謎。 (收看全集請點擊文章末端「閱讀原文」)哥德巴赫其實專業學習的是法學,後來卻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做了一名中學教師。他對數學的研究純粹是出於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