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說音樂
古典音樂大喇叭
每一期有故事
每一期有音樂
每一期有精彩
希望
每一期
有你來過的痕跡
住在鋼琴裡的「嘀嗒鍾」
古典大喇叭
第5號
嬰兒隨著一首樂曲開始的第一次手舞足蹈、初學音樂的孩子彈下的第一首小曲,這些常見的情況大多是被音樂中「具有時間特徵的節奏感」所打動,從內心和音樂發生了共振、產生了共鳴,而旋律、音色、力度、情緒、思想性先靠一邊吧,等我長大一些再去懂你,現在我就願意沉浸在節奏中跟著拍手跺腳……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
音樂是一門極致的「時間藝術」,不能像繪畫或雕塑作品那樣被塑形與固化、靜靜陳列在那裡等你去欣賞,音樂作品的演奏與欣賞都是在時間中展開與完成的,如果你打了一個瞌睡、回了一個微信,回過頭再來聽,它已經帶著高傲離你而去,不留下一絲塵土……
我對音樂欣賞的這個事情比較「挑剔」,比如這首音樂現在不想聽、創作思考中這首在幹擾我、擦地時這首音樂怎麼這麼沒勁兒……
前幾天有過一閃念,新年我也打算努力成為那樣的人——不論什麼時候、什麼場景、什麼心情,隨手抓起什麼能聽什麼,即刻便把音樂的美攬在懷中,盡情欣賞,這是一種類似和不太熟悉的人隨時可以擁抱在一起的能力(疫情期間除外)。
但又想起有人曾說:如果有的音樂不管怎麼聽都不知所云,問題基本都出在場合不對上。無論多麼精彩的音樂,場合不對都是空談,在婚禮現場聽安魂曲、在酒吧裡聽彌撒曲,不僅無法想像,而且荒謬感十足。對此,我深以為然。
所以,仔細想來,隱約覺得我個這新『Flag』有泡湯的可能……
來點科普
現代宇宙學理論認為,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是沒有時間可言的,而人類在如何確定時間的問題上,曾經絞盡了腦汁:用月球繞地球的周期、地球繞太陽的周期、地球自轉周期、原子震蕩周期……
秒是時間的最小單位嗎?
其實,在秒之下還有:毫秒、微秒、納秒、皮秒、飛秒……
北京時間來自北京嗎?
不,北京時間由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產生、發播,位於西安市臨潼區。
用什麼工具計時呢?
從圭表、日晷、漏壺……到機械錶、電子表、原子鐘……人類追隨時間的腳步從未停歇,故宮的鐘表館、俄羅斯冬宮的孔雀鍾……無不體現人類對於「時間計量」孜孜不倦的追求。
《嘀嗒鍾》?我們是在聽音樂嗎?
雖然音樂是門時間藝術,但在眾多音樂作品中描寫計量時間的工具卻不多見,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首用音樂去塑形的鍵盤作品——《嘀嗒鍾》,我們把時間投向遠方的歷史,走進1722年的法國……
《嘀嗒鍾》的創作者是巴洛克音樂時代法國鍵盤音樂的代表人物、最偉大的羽管鍵琴演奏家和重要的音樂家弗朗索瓦·庫普蘭(1668-1733),又被人稱為「大庫普蘭」。由於音譯的原因,有時人們會和美國當代著名作曲家、音樂家、鋼琴家艾倫·科普蘭(1900—1990年)混為一個人。
認識一下大人物
大庫普蘭
在法國的歷史上,「太陽王」路易十四是歐洲地區最偉大的君王,這個王朝的輝煌與展現出的奢華,時至今日,在被津津樂道的時候,似乎還有很多光彩可以晃瞎我們的眼睛。
路易十四
大庫普蘭曾服務於路易十四(1643-1715)和路易十五(1715-1774)的宮廷,和巴赫的家族一樣,庫普蘭的家族中很多人都是優秀的管風琴師,幾代人都在從事音樂職業。所以,還有人還會把大庫普蘭與其他的庫普蘭所混淆。
庫普蘭在25歲便獲得了皇家管風琴師的職位(路易十四時代),在49歲的時候又獲得了皇家羽管鍵琴師的職位(路易十五時代,路易十五在5歲時便登基了,和我國的某皇帝情況類似)。
路易十五
音樂歷史知多少?很少
巴洛克音樂時代的音樂家巴赫,名氣一直很大,以至於很多人知道巴赫,卻不了解在巴赫之前還發生過什麼。其實,任何經過長時間發展而沉澱下來的事物,都有著深刻的過去和未來。
對於具備「第一個吃螃蟹素質的音樂家」——比如在更古老的中世紀,這次不是談論的重點,而與巴赫同屬一個音樂時代的前輩,就有很多非常值得敬仰與被提及——蒙特威爾第、許茨、呂利、普賽爾、維瓦爾第……還包括我們今天談到的庫普蘭。
*以上分別為蒙特威爾第、許茨和維瓦爾第
庫普蘭的作品有管風琴彌撒曲、世俗歌曲等,但最重要的作品要數四卷古鋼琴組曲,總共有200多首,這些組曲對後來的拉莫、巴赫、亨德爾的創作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在這些作品裡,大部分都有標題,如《蝴蝶》、《神秘的人》、《莫妮卡姐妹》等,這在當時還是比較超前的。
在那個時代,標題化的作品並不十分普遍(「標題音樂」在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才被明確,這個時代有大量作曲家會為他的作品賦於一個標題,用來說明創作想法,這類音樂被稱為標題音樂。但標題音樂並不是在浪漫主義時期才出現,巴赫、維瓦爾第等偉大作曲家都用過),也有人覺得這些標題與想要表達的音樂並不相符。
認識一下現代鋼琴的前輩
《嘀嗒鍾》是一首羽管鍵琴作品,和我們的現代鋼琴從構造到音色、手感的區別都很大。羽管鍵琴也叫大鍵琴,是第一個採用機械裝置撥弦發聲的樂器。用中、大型鳥類的羽毛管撥動琴弦發聲,聲音明亮、清澈,有金屬光澤,但音量偏小,延音較短,力度變化不明顯。
羽管鍵琴
雖然,羽管鍵琴早已成為了過去,但是現在一直有音樂家、研究學者對這類「古樂器」非常感興趣,他們仿造當時的樂器、努力還原當時的演奏風格、成立古樂演奏團……也正是因為這些努力,讓我們可以看到一部分歷史的重現。
現代鋼琴的彈奏技術已經和古鋼琴相距甚遠,有時去轉二手鋼琴門店會發現一些古鋼琴或者仿古鋼琴,然後在被允許的情況下撥弄兩下。熟悉了現代鋼琴的整體觸感與音色的狀態,再去彈古鋼琴會有種溼了的火柴,怎麼也打不著的感覺,但是跨越時空去想像一下,當時這樣的鋼琴是多麼的普及!
現代鋼琴目前要大量彈奏當時在古鋼琴、管風琴上創作出的作品,很多演奏家也是盡最大可能去還原當時的音樂彈奏風格,但畢竟時過境遷,索性就徹底在現代鋼琴上把古老的作品重新煥發新時代的光彩就好了,不用去強求。
現代與古老的碰撞
我們今天欣賞的是法國鋼琴家亞歷山大·薩洛的錄音版本,就是在一架現代鋼琴上演奏的一首羽管鍵琴作品。對羽管鍵琴有些了解的人或許會在欣賞中跳進跳出,邊聽邊去衡量這個版本的現代演奏和遠古的羽管鍵琴距離有幾米。如果對羽管鍵琴不了解,就直接當作一首現代鋼琴作品去欣賞吧,不要去設限。
羽管鍵琴製作組件
練過鋼琴的人都懂,能駕馭這件樂器首先需要練就紮實的手指基本功,這對於一位職業鋼琴演奏家就是敲門磚,然後再談是否具備情感、風格、音色、文化等另一層的表達能力。亞歷山大·薩洛在現代鋼琴上表現出的這首《嘀嗒鍾》,既有巴洛克音樂風格的濃鬱體現,又讓這首相對古老的鋼琴小曲增添了現代的氣質。
他的演奏中,對每個聲音的處理都很精緻,音色均勻、樂句流暢,顆粒感極強;主題旋律在反覆出現中,形象非常一致,雙手的配合無縫連接,真有一種機械鐘錶中,成百上千的大小零件配合默契、不斷運轉的動感與形象感。
欣賞這首《嘀嗒鍾》時,你可以完全放下任何思考,像一位孩子心無旁騖、目不轉睛地去觀察一座巧奪天工的機械鐘錶一樣,用單純專注的心靈度過這兩分多鐘的靜謐時光。
*以上是這首樂曲的譜例,有興趣請後臺留言索取完整樂譜。
古強推薦
「18世紀的法國,正是至今讓法國人感到驕傲的「太陽王」路易十四時代,巴黎的凡爾賽宮成了全歐洲最矚目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在這個宮殿每天都上演著無窮無盡的音樂和舞蹈,即使貴為國王的路易十四也會親自參與我們今天稱為芭蕾舞的宮廷演出當中,幾任宮廷作曲家都竭盡全力為他和貴族們的宴會和遊樂譜寫歌劇、樂隊作品以及室內樂。法國風格的鍵盤作品在其中佔有顯著的位置,今天推薦一首路易十四在位晚期的宮廷作曲家庫普蘭1722年在《羽管鍵琴曲集》第十八卷裡刊行的鍵盤音樂「嘀嗒鍾」(Le Tic-Toc-Choc)。鐘錶最早出現在13世紀的英格蘭,最早的機械鐘錶就誕生在這裡。
1283年英格蘭
十三世紀歐洲國家
「塔鍾」
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鐘
到了幾百年以後的法國宮廷,各類我們今天已經很難見到的機械自鳴鐘成為宮殿裡重要的陳設,庫普蘭用羽管鍵琴疾速演奏模仿機械鐘幾十、上百個齒輪咬合的嘀嗒聲,全曲雖然只有兩分半鐘,但音樂妙趣橫生。
當年這首樂曲是用雙層鍵盤的羽管鍵琴來演奏,今天如果用鋼琴的話會出現很多段落雙手幾乎重疊的情況,頗有一些演奏難度。現在我們一起欣賞的是法國鋼琴家亞歷山大·薩洛的錄音版本,他用一架現代鋼琴演奏,但從觸鍵和踏板的運用上模仿樂羽管鍵琴輕盈乾淨的音色。」
yóu
遊
shuō
說
yīn
音
yuè
樂
歡迎關注遊說音樂
學習「碎碎念」
欣賞「古典大喇叭」
敬請關注一米五音樂教育
精彩故事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