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悠揚的鋼琴聲漸漸響起,嘈雜的大廳裡安靜了許多。
賈秀生正在為患者演奏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供圖
每天下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外科大廳裡,都會響起舒緩的鋼琴聲。鋼琴的演奏者全部是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心音坊」的志願者。其中,有不少年過花甲的老人。他們用自己對藝術和生活的美好追求,影響著更多的患者。
花甲老人應佔巍
對不起,我欠您一個鞠躬
「謝謝你用音樂安慰我的心靈。」這是62歲的應佔巍收到的一張小紙條,遞小紙條的是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患者。在應佔巍的譜夾裡,這樣的小紙條很多。
「我小時候學過手風琴。十多年前,兒子開始學習樂器,我一起也學了一門樂器。」62歲的應佔巍在11年前重新當起了學生。當時,他經常陪兒子學古典吉他。兒子上課時,他就在外面候著,「我是不是也可以學習一門樂器。」於是,應佔巍花甲之年學起了鋼琴。小時候的樂理知識基礎還在,學習鋼琴很快上手。幾年過去了,兒子的古典吉他學得有模有樣,「陪讀」的爸爸也練得一手好鋼琴。
三年前,應佔巍看到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在招募鋼琴演奏志願者,便在第一時間打電話聯繫報了名。從此,每個周四,他都會出現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我花一點時間,就能給大家帶來內心的平和寧靜,感覺特別有意義。」有一天,應佔巍正在進行鋼琴演奏時,聽到了有人為他鼓掌。順著掌聲轉過身去,他發現是坐在後面臺子下面的一位病人在鼓掌。「他向我笑笑,我也回敬他一個微笑。」應佔巍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不禁慨嘆道:「我的笑容真的是很難做出的,因為這位患者帶著輸液架,一邊輸著營養液,一邊聽我演奏。」每支樂曲結束後,應佔巍都能聽到他的掌聲。「我想演奏結束後下臺階向這位聽眾深深地鞠一躬,但遺憾的是,我收好琴時他走了。」應佔巍在心裡默默地說:先生,謝謝您!「對不起,我欠您一個鞠躬。」
應佔巍不僅演奏鋼琴,還給基金會捐款,給患者捐贈生活用品。「力所能及的幫助別人吧。」他愛人是一名兒科醫生。作為醫生的家屬,應佔巍曾經在病房裡見過很多無助的孩子,「我覺得要為他們做點事。」如今,他奔忙在兩家醫院演奏鋼琴,當年「陪讀」的兒子已經在國外完成學業後回到北京工作,「以後,我希望他也能成為一名志願者。」
耄耋老人賈秀生
換兩趟公交車來醫院演奏
賈秀生,今年80歲,退休前是一名醫生。小時候,她曾經學過8年鋼琴。沒想到,老人的一身「童子功」在耄耋之年重新綻放光彩。
78歲那年,賈秀生得知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有個「心音坊」,專門幫助腫瘤患者疏解不良、消極情緒。於是,賈秀生帶著當年在哈爾濱跟隨俄羅斯老師學習8年的鋼琴功底,找到了工作人員,報名擔任志願者。鋼琴演奏志願者需要進行簡單的測試,賈秀生在志願者辦公室的電子琴上彈了一曲蕭邦的鋼琴曲,順利通過考試,成為這裡的志願者。
這之後,賈秀生開啟了每兩周一次的志願服務。為了能在志願服務的時候呈現最好的狀態,賈秀生每天都在家裡的鋼琴旁坐上一個多小時。她喜歡古典鋼琴曲,「測試的時候我就彈了蕭邦的《夜曲》。」舒緩悠揚的更適合在醫院的大廳裡演奏,賈秀生就在古典音樂中挑選了合適的曲目,認真練習。老人住在北三環,從家裡趕到醫院需要換兩趟公交車。每次出門前,孩子們都會提醒她注意安全,醫院的工作人員也會提醒老人小心慢行。
醫院的環境,對於賈秀生來說,再熟悉不過了。退休前,她就是一名醫生。雖然不是腫瘤醫院的醫生,但她對醫院和患者很有感情。坐在醫院裡面彈鋼琴時,經常會有患者或患者家屬拿起手機拍照或者錄上一段小視頻。演奏間歇,有時候她會站起來喝口水。當熱心的「觀眾」得知她已經80歲還在當志願者,都伸出拇指,由衷地給老人「點讚」。有一位患者家屬是外地醫生,看到賈秀生在這裡當志願者彈奏鋼琴,很受啟發,「回到家鄉,我也要建議家鄉的醫院開展鋼琴志願服務。」
志願者的真誠奉獻,助力和諧醫患關係的建設。賈秀生說,當一名鋼琴演奏志願者,是品格歷練,更是心靈淨化。
古稀老人餘魯
讓患者感受音樂裡的情感
「我記得特別清楚,那天是2015年12月29日,得知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正在招募鋼琴志願者。頓時,我的內心就有一個聲音:我要報名。」今年70周歲的餘魯已經在「心音坊」當了兩年多的鋼琴志願者,至今她還記得自己報名的經過。招募啟事上的三句話餘魯現在還能背下來「如果你有一技之長,如果你有助人之願,如果你有餘時餘力」,歡迎來做志願者。這三句話觸動了她。於是,餘魯打電話報上了名。轉過年來的1月第一個工作日,餘魯專程到醫院看了看環境,也進行了簡單的演奏。當時,她彈了一首《渴望》,這是她最喜歡的曲目之一。很順利,餘魯成為「心音坊」的志願者,開始了自己的鋼琴演奏志願者生活。
其實,鋼琴是餘魯退休後學習的新技能:2011年,62歲的餘魯才開始學習鋼琴。沒想到,幾年後,退休後的愛好竟然可以幫助他人,餘魯覺得特別高興。她經常說,當志願者,不僅僅是為他人提供志願服務,而是醫院、患者和志願者三方在傳遞愛的路上共同前進。
有一次,餘魯在演奏時,看到一位30多歲的女患者,頭上包著彩色的頭巾。這樣的患者在腫瘤醫院很常見:因為他們的頭髮在化療中掉光了。之所以對她印象特別深刻,不僅僅是因為她很年輕,還因為在餘魯演奏時,她會跟著琴聲輕輕地哼唱,還給其他觀看演奏的患者及家屬介紹曲目。原來,這位患者是一名專業音樂工作者,也彈鋼琴。一個小時過去了,志願演奏結束時,餘魯發現這位女患者不見了。其他觀看演奏的患者告訴餘魯,這位女患者聽了兩首曲子之後,因為身體太虛弱實在站不住就先回去了,但特地讓其他病友轉告餘魯,「聽了阿姨的演奏特別感動,阿姨這麼大年齡,還這樣熱愛生活,我也要像她一樣,回家之後把樂器重新演奏起來。」
琴聲對於患者來說,是撫慰,是交流,也是祈禱。「每一首鋼琴曲都飽含感情,有祖國情、有夫妻情、有母子情……我希望這種情感能夠通過琴聲讓患者感受到。」餘魯感慨道。
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大廳裡,每天都擠滿了焦急、緊張的患者和家屬。科技和人文是醫學的兩隻翅膀,只有比翼,才能雙飛。每天的「鋼琴時間」為患者營造溫馨的就醫環境,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音樂可以傳遞愛,而愛的使者,就是每一位鋼琴演奏志願者。
來源 北京晚報 記者 賈曉宏
流程編輯 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