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模擬器」可以幫助我們辨別宜居的系外行星嗎?

2021-01-09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行星模擬器」能幫助識別可居住的外星世界

NASA的科學家們正在運用以地球為原型開發的氣候模擬器,來了解其他可能有生命體存在的星球。

圖片:美國航天局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

無論你怎麼評價冬天的寒冷和夏天的炎熱——我們都明白地球的氣候非常適合人類生存。但是科學家們關於外星世界的氣候數據要少得多,並且天文學家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取得更多數據。這種情況是很不便於研究的,因為氣候不可避免的影響了外星球是否有生命並且以何種方式存在。這對研究造成很大不便,因為氣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外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以及它們以何種方式存在。為了彌補這個空缺,科學家們開始建立地球的氣候模型並把它們運用在其他星球上。NASA在加尼福尼亞州的噴氣推進實驗室系外行星科學家卡爾·斯塔佩爾費爾特(Karl Stapelfeldt)在一份聲明中說:「這些模型對我們應該知道的信息作出了具體的,可檢驗的預測。這對我們設計未來的望遠鏡和觀測策略非常重要。」

因為科學家們知道還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他們才能在其他太陽系星球上直接看到生命。甚至於開展對這些星球的大氣層研究工作都相當困難,儘管NASA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等設備提高了天文學家探索宇宙的能力。

因此,對於有大氣層的天體,好奇的科學家嘗試弄清楚太陽系外行星是如何影響那些氣泡的。如果一顆行星被潮汐鎖定,一側在永恆的白天,一側在永恆的黑夜,將會發生什麼?如果一顆行星的表面全是陸地或是海洋,又或者是兩者混合,又會發生什麼?

而這就是氣候模型發揮作用的地方了。通過調整地球模型,科學家們開發了「行星模擬器」ROCKE-3D。他們可以將外行星特徵的不同組合輸入模型中,然後觀測大氣層中發生了什麼,以及這個結果將會對可居住性產生怎樣的影響。

比如,根據科學家對比鄰星b現在的了解(比鄰星b在離地球最近的恆星系統中運行),他們懷疑它被潮汐鎖定,但ROCKE-3分析表明,根據這顆行星的其他細節,雲團可能會聚集在行星永久向陽的一側,從而降低了行星上的溫度。

據美國宇航局稱,類似這樣的結論可能會改變科學家們利用未來研發的儀器將系外行星優先用於寶貴的觀測時間的方式。而這正是研究外行星的科學家們獲得財富的不利方面:已經有超過4000個發現了,未來有更多的天體而非儀器需要時間進行研究。

不久前從紐約戈達德太空研究所(GISS)退休的研究行星氣候的科學家Anthony Del Genio表示:「如果我們想要以最明智的方式進行觀測,就需要藉助氣候模型,這將會提高觀測成功的機率。」

相關知識

行星模擬器是一種用於研究地球乃至宇宙內生命起源的機器。該機器於2018年10月4日,由麥克馬斯特大學(加拿大)起源研究機構的學者們所推出。最初設計該儀器的目的是為了研究「溫暖的小池塘」理論,而沒有採用生命誕生於40億年前的海洋通風帶這一假說。起源模擬器可以重建地球最原始的狀態,藉此觀察是否會有細胞生命出現甚至進一步演化的可能。模擬項目的主管,物理學家Maikel Rheinstadter表示,「我們想了解地球上第一個活性細胞是如何產生的,地球又是怎樣從一個化學世界過渡到生物世界的」。

Angstrom Engineering公司生產的一種行星模擬器,可以很好地控制溫度、溼度、壓強、大氣環境和輻射強度等條件,模擬早期地球或其他行星、系外行星等天體的狀態。加拿大創新基金會、安大略省政府和麥克馬斯特大學總計投資100萬加幣,行星模擬項目於2012年開始由安大略省基奇納市的Angstrom Engineering公司執行。研究者表明,在最初測試階段模擬了早期地球的可能條件下,產生了原始細胞,雖然不具備活性但對生命演化來說十分重要。生物學家David Deamer表示,這個模擬器就像造物主,目前在儀器中產出的細胞都十分關鍵。「雖然這些細胞不具備活性,但它們正在通往有機分子的進化過程中。行星模擬器的出現開拓了更多可能,更多在以前沒辦法進行的實驗的可能」。基於新模擬技術的測試,項目管理員Rheinstadter認為「生命的形成在宇宙中似乎是一個很頻繁的過程」。

地外生命是可能發生在地球之外而不是緣起於地球的一種假設生命。這種生命可能從簡單的原核生物(或者類似形式的生物)到文明程度遠高於人類的生物。德雷克方程式推測了宇宙中智能生命的存在,所有形式的地球外生命科學都被稱為天體生物學。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Meghan Bartels-考不到N1不改名,Sprezzatura.小黑^O^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太陽系宜居帶內的行星都不宜居,為什麼還要搜索系外行星?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甚至無需用系外行星來舉例,太陽系內就讓這個夢破滅了!因為八大行星中,地球和火星是肯定處於宜居帶內的,金星也許有些爭議,不過一般認為金星處於宜居帶的熱邊緣,假如地球處在和金星同樣的位置,理論上來看應該也能保持液態水的條件!
  • 系外行星不宜居了,誰幹的?
    藝術家筆下的系外行星HD209458 b。行星宜居性是系外行星(圍繞太陽系以外恆星運行的行星)科學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與行星表面維持液態水的能力強弱有關。研究人員發現,系外行星的宜居性會被恆星耀斑及恆星輻射等影響——這些太空輻射由極紫外光(XUV)、光子和帶電粒子組成,它們能夠改變系外行星的高層大氣。然而,當前對系外行星宜居性的評估中尚未將恆星的這些活動考慮在內。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NYUAD)太空科學中心的科學家Dimitra Atri通過計算行星大氣的逸散率來判斷哪些恆星最可能具有宜居的系外行星。
  • 為什麼塵埃會使一些系外行星更加宜居呢?
    英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大氣塵埃可能會增加一些系外行星的宜居性,尤其是那些繞紅矮星運行的行星。/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我們的太陽系之外發現宜居行星是當前和未來太空任務的一個關鍵目標。然而,宜居性不僅取決於恆星的輻射度,同樣也取決於行星大氣層的組成部分。我們第一次發現,輻射活躍的礦物塵埃將對類地系外行星的宜居性產生重大影響。
  • 對於宜居系外行星,我們的認識有多少?
    來源:環球科學行星系統TOI 700位於100光年之外的劍魚座(Dorado),是TOI 700 d的所在地。TOI 700 d是美國宇航局(NASA)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發現的首個地球大小的宜居行星。
  • 放射性系外行星,超過宜居地帶,仍可支持區外的生命?
    《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母星可居住帶之外的多巖石、具有放射性的系外行星,在沒有星光的幫助下,可以支持「長期存在」的水海洋。
  • 「行星獵人」再發現66顆系外行星,這裡面會有「第二地球」嗎?
    我們都知道,行星本身是不發光的,那麼,天文學家們是如何鎖定系外行星的呢?這就與行星的運動有關了。我們都知道,一直到今天,其實人類對於太陽系之內的行星研究,也非常的片面,而且至今為止,人類從未登上過除了地球之外,其它的行星。那麼,為何我們要急於尋找系外行星呢?它們對於我們來說,有哪些意義呢?
  • 宜居帶上的行星都是宜居行星嗎?二者之間有什麼差別?
    恆星是會發光發熱的天體,在恆星周圍的一定距離範圍內,水有機會以液態水的形式存在,所以每一顆恆星都有屬於它自己的行星宜居帶。自1995年開始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後,截止至去年的10月,科學家已經確認了4118顆系外行星。
  • 宜居帶內的系外行星對生命來說可能會很危險
    在「宜居帶」內的外系行星並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安全,並不是像地球一樣的綠洲。宜居帶內的外系行星有非常可觀的前景:這些行星與它們的母星有一段距離,在那裡可以維持液態水,因此也有可能維持生命。但是,美國萊斯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說,可居住性不僅僅需要判斷一個行星與其他行星的距離是否恰到好處,危險的太空天氣可能會使這些行星過於動蕩,無法維持生命體的存在。
  • 怎麼發現系外行星?我們能夠移民克卜勒452b這顆行星嗎?
    截止2028年5月,人類已經發現了3767顆系外行星。其中的77%是通過凌日現象發現的。這些行星幾乎全部都在銀河系以內。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用凌日法大約發現了18000顆地外行星的候選者,其中有262顆可能存在於恆星的宜居帶之中。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確認,系外行星的數量會大幅增長。
  • 我們也能夠幫助探測系外行星?沒有專業知識也可以?
    「我們僅僅只有這麼多時間去觀測了」,科隆(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JWST系外行星科學的領導者)說到。為了降低這些不確定性、以及減少相應的觀測開銷,天文學家需要周期性地重新觀測已知的凌日行星,並獲取最新時間信息。「這就是這項工作發揮作用的原因,」她說。「這實際上是為了提高未來觀測的效率。」
  • 宜居帶不宜居的怪誕——系外行星處於其中,實則危機重重
    在所謂的「宜居帶」的地外行星可能並不安全,他們看似像是地球一樣的綠洲卻有可能崩潰。宜居帶的地外行星有著令人振奮的前景:這些行星處在一個與他們的恆星的距離適當的位置,這個距離可以使得他們保持水分,因此就可能存在生命。
  • 天文學家首次在宜居系外行星上探測到水!
    到目前為止,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看起來似乎正處於發現我們是否在宇宙中孤立無援的邊緣。遺憾的是,對這些行星知之甚少,在大多數情況下,只知道它們的質量和半徑。了解一顆行星是否可以容納生命需要更多的信息。目前,一個極其重要的信息缺失是它們大氣的存在、組成和結構。大氣中的水、氧和甲烷的跡象都是行星可能存在生命的跡象。
  • 科學家發明行星模擬器找外星球!
    眾所周知,系外行星是科學家研究的重點。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科學家們正在應用地球上開發的氣候模型,以了解其他星球上是否可能存在生命。一直以來,地球的氣候對我們所知道的生命來說是非常適宜的,但是外星呢?科學家一直想要了解外星星球的信息,奈何外星數據的獲得相當困難。
  • 研究發現24顆超級宜居系外行星或比地球更宜居
    馬庫赫教授(小圖)的團隊發現有比地球更宜居的系外行星。(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東網:地球資源消耗殆盡的情況愈見嚴峻,尋找另一個宜居星球成為人類當前任務。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早前發表一項研究發現,與地球相比,最少24顆系外行星及系外候選行星,擁有可能存在液態水等更適合生命居住的條件。不過這些星球都距地球最少100多光年外,但今次發現意味可能存在比地球更適合生命存在的地方。舒爾策?
  • 在天文學中,系外行星指的是太陽系以外的行星
    在天文學中,系外行星指的是太陽系以外的行星。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之前,即使很多人都確信存在系外行星,但由於缺少依據,沒有誰敢對此打包票。這一點像極了我們當下對外星人的心情。一般來說,科學研討一旦獲得初度打破,很多新發現就會接二連三。
  • 「行星獵人」來捷報:發現66顆系外行星和近2000顆候選行星
    在浩瀚的宇宙中,行星是最常見的天體之一,可以說,在50%以上的恆星周圍,都是有行星存在的,而且行星的數量很多還是多顆圍繞恆星運行的。多年來,天文學家們也一直在宇宙中尋找系外行星的身影,如今成績如何呢?什麼是系外行星呢?簡單來說,就是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可能大家會好奇,人類想要飛出太陽系都非常困難,為何要去耗資建造高精尖儀器設備,去宇宙中尋找遙遠的系外行星呢?比方說即使找到了「第二地球」,可是我們卻仍然去不了,這或許會讓人覺得「絕望」。
  • 美媒:TESS發現首顆宜居系外行星
    參考消息網1月9日報導 美媒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說,負責系外行星勘察任務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發現了一顆可能宜居的系外行星,這顆行星的大小與地球相似,它在距離地球大約100光年的地方圍繞一顆恆星運轉。這是TESS發現的首顆宜居系外行星。
  • 海洋環流可能是發現宜居系外行星的關鍵!
    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發現了成千上萬的系外行星。像苔絲這樣的太空探測器很可能會發現成千上萬的這樣的行星。但大多數系外行星都是氣態巨行星、熔融的地獄洞或冰凍的廢物。我們怎麼能在大海撈針的可居住世界裡找到那些針呢?換句話說,我們如何縮小搜索範圍?首先,我們需要找到水。
  • 美重新定義系外行星潛在宜居條件—新聞—科學網
  • 哪些系外行星可能宜居?科學家重新定義相關條件
    美重新定義系外行星潛在宜居條件  可能擁有生命的目標天體數量將減少  科技日報訊(記者劉霞)美國科學家在《天體物理學雜誌》撰文稱,他們首次將系外行星的大氣化學納入模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