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物理學的高峰相對論

2021-01-09 Principles數學

狹義與廣義相對論的分別

傳統上,在愛因斯坦剛剛提出相對論的初期,人們以所討論的問題是否涉及非慣性參考系來作為狹義與廣義相對論分類的標誌。隨著相對論理論的發展,這種分類方法越來越顯出其缺點——參考系是跟觀察者有關的,以這樣一個相對的物理對象來劃分物理理論,被認為不能反映問題的本質。一般認為,狹義與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在於所討論的問題是否涉及引力(彎曲時空),即狹義相對論只涉及那些沒有引力作用或者引力作用可以忽略的問題,而廣義相對論則是討論有引力作用時的物理學。用相對論的語言來說,就是狹義相對論的背景時空是平直的,即四維平凡流型配以閔氏度規,其曲率張量為零,又稱閔氏時空;而廣義相對論的背景時空則是彎曲的,其曲率張量不為零。

狹義相對論

主條目:狹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在他1905年的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中介紹了其狹義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建立在如下的兩個基本公設上:

狹義相對性原理(狹義協變性原理):一切的慣性參考系都是平權的,即物理規律的形式在任何的慣性參考系中是相同的。這意味著物理規律對於一位靜止在實驗室裡的觀察者和一個相對於實驗室高速勻速運動著的電子是相同的。

光速不變原理:真空中的光速在任何參考系下是恆定不變的,這用幾何語言可以表述為光子在時空中的世界線總是類光的。也正是由於光子有這樣的實驗性質,在國際單位制中使用了「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內所走過的距離」來定義長度單位「米」(米)。光速不變原理是宇宙時空對稱性的體現,而中微子的超光速現象可能只是時空對稱性的對稱破缺而決不能推翻相對論(已證實該實驗有誤)。

在狹義相對論提出以前,人們認為時間和空間是各自獨立的絕對的存在,自伽利略時代以來這種絕對時空的觀念就開始建立,牛頓創立的牛頓經典力學和經典運動學就是在絕對時空觀的基礎上創立。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牛頓經典力學、麥克斯韋經典電磁學等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四維時空」的概念,它認為時間和空間各自都不是絕對的,而絕對的是一個它們的整體——時空,在時空中運動的觀者可以建立「自己的」參照系,可以定義「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即對四維時空做「3+1分解」),而不同的觀者所定義的時間和空間可以是不同的。具體的來說,在閔氏時空中:如果一個慣性觀者(G)相對於另一個慣性觀者(G')在做勻速運動,則他們所定義的時間(t與t')和空間({x,y,z}與{x',y',z'})之間滿足洛倫茲變換。而在這一變換關係下就可以推導出「尺縮」、「鍾慢」等效應,具體見狹義相對論條目。因為愛因斯坦之前的科學家們並沒有高速運動的觀測和體驗,所以絕對時空觀在古代科技水平下無疑是真理,而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更新了人們的世界觀,為廣義相對論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愛因斯坦以前,人們廣泛的關注於麥克斯韋方程組在伽利略變換下不協變的問題,也有人(如龐加萊和洛倫茲)注意到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所基於的實驗(如麥可孫-莫雷幹涉儀實驗等),也有人推導出過與愛因斯坦類似的數學表達式(如洛倫茲變換),但只有愛因斯坦將這些因素與經典物理的時空觀結合起來提出了狹義相對論,並極大的改變了我們的時空觀。在這一點上,狹義相對論是革命性的。

廣義相對論

主條目:廣義相對論

在本質上,所有的物理學問題都涉及採用哪個時空觀的問題。在二十世紀以前的經典物理學裡,人們採用的是牛頓的絕對時空觀。而相對論的提出改變了這種時空觀,這就導致人們必須依相對論的要求對經典物理學的公式進行改寫,以使其具有相對論所要求的洛倫茲協變性而不是以往的伽利略協變性。在經典理論物理的三大領域中,電動力學本身就是洛倫茲協變的,無需改寫;統計力學有一定的特殊性,但這一特殊性並不帶來很多急需解決的原則上的困難;而經典力學的大部分都可以成功的改寫為相對論形式,以使其可以用來更好的描述高速運動下的物體,但是唯獨牛頓的引力理論無法在狹義相對論的框架體系下改寫,這直接導致愛因斯坦擴展其狹義相對論,而得到了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在1915年左右發表的一系列論文中給出了廣義相對論最初的形式。他首先注意到了被稱之為(弱)等效原理的實驗事實: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是相等的(實驗證實,在{\displaystyle 10^{-12}}的精確度範圍內,仍沒有看到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的差別)。這一事實也可以理解為,當除了引力之外不受其他力時,所有質量足夠小(即其本身的質量對引力場的影響可以忽略)的測驗物體在同一引力場中以同樣的方式運動。既然如此,則不妨認為引力其實並不是一種「力」,而是一種時空效應,即物體的質量(準確的說應當為非零的能動張量)能夠產生時空的彎曲,引力源對於測驗物體的引力正是這種時空彎曲所造成的一種幾何效應。這時,所有的測驗物體就在這個彎曲的時空中做慣性運動,其運動軌跡正是該彎曲時空的測地線,它們都遵守測地線方程。正是在這樣的思路下,愛因斯坦得到了其廣義相對論。

系統的說,廣義相對論包括如下幾條基本假設。

廣義相對性原理(廣義協變性原理):任何物理規律都應該用與參考系無關的物理量表示出來。用幾何語言描述即為,任何在物理規律中出現的時空量都應當為該時空的度規或者由其導出的物理量。

愛因斯坦場方程(詳見廣義相對論條目):它具體表達了時空中的物質(能動張量)對於時空幾何(曲率張量的函數)的影響,其中對應能動張量的要求(其梯度為零)則包含了上面關於在其中做慣性運動的物體的運動方程的內容。

在現有的廣義相對論的理論框架下,等效原理是可以由其他假設推出。具體來說,就是如果時空中有一觀者(G),則可在其世界線的一個領域內建立的局域慣性參考系,而廣義相對性原理要求該系中的克氏符(Christoffel symbols)在觀者G的世界線上的值為零。因而現代的相對論學家經常認為其不應列入廣義相對論的基本假設,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如Synge就認為:等效原理在相對論創立的初期起到了與以往經典物理的橋梁的作用,它可以被稱之為「廣義相對論的接生婆」,而「在廣義相對論這個新生嬰兒誕生後把她體面地埋葬掉」。

如果說到了二十世紀初狹義相對論因為經典物理原來固有的矛盾、大量的新實驗以及廣泛的關注而呼之欲出的話,那麼廣義相對論的提出則在某種意義下是「理論走在了實驗前面」的一次實踐。在此之前,雖然有一些後來用以支持廣義相對論的實驗現象(如水星軌道近日點的進動),但是它們並不總是物理學關注的焦點。而廣義相對論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相對論理論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並非是出於有一些實驗現象急待有理論去解釋的現實需要,這在物理學的發展史上是並不多見的。因而在相對論提出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其進展並不是很快,直到後來天文學上的一系列觀測的出現,才使廣義相對論有了比較大的發展。到了當代,在對於引力波的觀測和對於一些高密度天體的研究中,廣義相對論都成為了其理論基礎之一。而另一方面,廣義相對論的提出也為人們重新認識一些如宇宙學、時間旅行等古老的問題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視角。

相對論的應用

相對論主要在兩個方面有用:一是高速運動(與光速可比擬的高速),一是強引力場。

在醫院的放射治療部,多數設有一臺粒子加速器,產生高能粒子來製造同位素,作治療或造影之用。氟代脫氧葡萄糖的合成便是一個經典例子。由於粒子運動的速度相當接近光速(0.9c-0.9999c),故粒子加速器的設計和使用必須考慮相對論效應。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衛星上的原子鐘,對精確定位非常重要。這些時鐘同時受狹義相對論因高速運動而導致的時間變慢(-7.2 μs/日),和廣義相對論因較(地面物件)承受著較弱的重力場而導致時間變快效應(+45.9 μs/日)影響。相對論的淨效應是那些時鐘較地面的時鐘運行的為快。故此,這些衛星的軟體需要計算和抵消一切的相對論效應,確保定位準確。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算法本身便是基於光速不變原理的,若光速不變原理不成立,則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則需要更換為不同的算法方能精確定位。

過渡金屬如鉑的內層電子,運行速度極快,相對論效應不可忽略。在設計或研究新型的催化劑時,便需要考慮相對論對電子軌態能級的影響。同理,相對論亦可解釋鉛的6s惰性電子對效應。這個效應可以解釋為何某些化學電池有著較高的能量密度,為設計更輕巧的電池提供理論根據。相對論也可以解釋為何水銀在常溫下是液體,而其他金屬卻不是。

由廣義相對論推導出來的重力透鏡效應,讓天文學家可以觀察到黑洞和不發射電磁波的暗物質,和評估質量在太空的分布狀況。

值得一提的是,原子彈的出現和著名的質能關係式(E=mc2)關係不大,而愛因斯坦本人也肯定了這一點。質能關係式只是解釋原子彈威力的數學工具而已,對實作原子彈意義不大。

相對論對物理學發展的影響

相對論直接和間接地催生了量子力學的誕生,也為研究微觀世界的高速運動確立全新的數學模型。

相關焦點

  • 相對論世紀
    我們盡可以津津樂道地談論愛因斯坦年輕時離經叛道和超然世外的獨立性格,打趣與他的天才相伴的各種怪異言行,議論他的兩次婚姻和數次風流韻事,揣摩他對古典音樂的喜好,細數他與20世紀上半葉眾多政治、文化與科學名流的交往與友誼,討論他的和平主義、猶太人身份認同,以及他在美國製造原子彈決策中扮演的角色,假裝我們以此接近了他的物理學理論。
  • 對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省思——溫伯格:關於自然本身 | 周末讀書
    20 世紀是物理學的世紀,物理學在20 世紀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改變了世界以及世界和人們對世界的認識。《20世紀物理學》是由英國物理學會、美國物理學會組織發起, 由各個領域的知名學者(有很多是相關領域的奠基者、諾貝爾獎獲得者)執筆撰寫,系統總結20 世紀物理學進展的宏篇巨著,其內容涵蓋了物理學各個分支學科和相關的應用領域。全書共分3卷27章,最後一章為3位物理學大家對20世紀物理學的綜合思考和對新世紀物理學的展望,本文即為其一。 該書全套正在賽先生書店熱銷。
  • 奠定現代物理學基礎的《相對論》,為何不能拿到諾貝爾獎?
    比如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被後世譽為「現代物理學之父」,「現代天文學之父」等的伽利略。另一個方面,科學家對於人類科技的發展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因此人們會設立各獎項用來認可科學家的科學成果,其中科學的獎項中的諾貝爾獎就是全世界範圍內科學成就最高的幾個獎項之一。
  • 二十世紀的數學
    於是在切空間中,從無窮小的角度來看,李群又出現了,只不過由於要區分不同位置的不同點,我們需要用某種可以處理不同李群的方式來移動物體。這個理論是被Eile Cartan真正發展起來的,成為現代微分幾何的基石,該理論框架對於Einstein的相對論也起著基本的作用。當然Einstein的理論極大地推動了微分幾何的全面發展。
  • 為什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沒得諾貝爾獎?是相對論的價值太低嗎?
    我們知道,愛因斯坦是一個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他曾因為解釋了光電效應,而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我們更加熟悉的,應該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奇怪的是,相對論卻沒有讓愛因斯坦再次得到諾獎,是因為相對論的價值不配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嗎?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
  • 諾特定理——20世紀、21世紀物理學的指路明燈
    我的回答是:艾米·諾特的工作徹底改變了我們理解宇宙的方式,當你看到宇宙暴脹理論、超對稱粒子、廣義相對論、量子理論、弦理論以及未來的萬有理論等等這些科學理論時,都不應該忘記艾米·諾特,因為正是她創造了著名的諾特定理,而諾特定理是所有這些現代理論的核心概念,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礎。
  • 15位世界頂尖物理學大佬,20世紀最強大腦,匯集全球三分之一智慧
    盤點一下15位世界頂尖物理學大佬,20世紀的全球最強大腦,匯集了全球三分之一的智慧。 愛因斯坦(德國→瑞士→美國)--猶太裔物理學家,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1905年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 《相對論究竟是什麼》——物理學也可以是看待生活的一種眼光
    你說物理學中的「相對論」?那更是科學史中的高峰,「玄而又玄」的代表——這麼說吧,估計學會相對論就吃飽飯的人一定不是普通人,而普通人要是一張口只會用相對論作為話題,估計根本當不成普通人,只會被其他普通人當成天才或瘋子。總而言之,每個人都對科學有著自己的想法,所以,也都會以自己的「人生哲學」去判斷「學習科學有什麼用」,並闡述自己的觀點。
  • 近代以來物理學的重大進展
    經典力學牛頓經典力學的建立背景:工場手工業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文藝復興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科學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16世紀末17世紀初,伽利略發現的自由落體定律為牛頓力學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經典物理學的危機:19世紀,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經典物理學已經日趨完善,達到了高峰。但是一些新的研究發現對它提出了挑戰,導致了經典物理學的危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相對論和量子論出現了。相對論的創立背景:19世紀科學技術得到飛速發展。經典力學無法解釋高速運動的微觀粒子發生的現象。
  • 物理學為何停滯不前?有沒有可能愛因斯坦相對論誤導了科學家?
    網絡上對於相對論的質疑從來沒有停止過,這種情況很正常,畢竟相對論對人類固有思維的顛覆性實在太大了,它打破了人類幾千年來的固定思維模式。事實上,不要說普通人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大批著名的物理學家就是因為無法擺脫牛頓經典力學的束縛,最終與相對論擦肩而過!
  • 物理學為何停滯不前?有沒有可能愛因斯坦相對論誤導了科學家?
    網絡上對於相對論的質疑從來沒有停止過,這種情況很正常,畢竟相對論對人類固有思維的顛覆性實在太大了,它打破了人類幾千年來的固定思維模式。事實上,不要說普通人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大批著名的物理學家就是因為無法擺脫牛頓經典力學的束縛,最終與相對論擦肩而過!比如說洛侖茲,龐加萊等人都已經非常接近相對論了,但牛頓經典力學在當時物理學的影響根深蒂固,想要突破這種束縛談何容易?
  • Michael Atiyah:二十世紀的數學
    世紀是一個大約的數字概念。我們不會真地認為在過整整一百年的時候,有些事情會突然停下來,再重新開始,所以當我描述二十世紀的數學時,有些內容實際上可能是跨世紀的,如果某件事件發生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並持續到二十世紀初,我將不去計較這種時間方面的細節。我所做的就象一個天文學家,工作在一個近似的數字環境中。實際上,許多東西始於十九世紀,只不過在二十世紀才碩果纍纍。
  •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愛因斯坦曾途經中國
    1919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便已在中國傳播開來,在羅素來華演講後,一度引起中國學術界熱潮,他本人也深受中國人民的尊重。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愛因斯坦途經中國。在這短短幾天之內,究竟是何緣故,導致世界公民愛因斯坦竟然在日記中寫下:如果有一天其他種族都被中國人取代了那將是可悲的。這般歧視言論的背後,引人深思。
  • 為何在20世紀初之後,物理學就開始停滯不前?難道沒有重大突破了
    文/隨風飄散為何在20世紀初之後,物理學就開始停滯不前?難道沒有重大突破了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它是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物理學研究大致宇宙,小到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質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和規律,因此物理學成為了其他各自然科學學科的研究基礎。
  • 相對論改變世界100年
    相對論從邏輯思想上統一了經典物理學,使經典物理學成為一個完美的科學體系。狹義相對論在狹義相對性原理的基礎上統一了牛頓力學和麥克斯韋動力學兩個體系,指出它們都服從狹義相對性原理,都是對洛倫茲變換協變的,牛頓力學只不過是物體在低速運動下很好的近似規律。
  • 愛因斯坦相對論影響很大,為何沒有獲得諾獎?難道是名過其實?
    二十世紀初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威廉.湯姆生(即開爾文男爵)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回顧過去物理學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座巍峨的大廈,以後所要做的就是修修補補。最後這兩朵小烏雲相繼發展出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成為二十世紀物理學的兩大支柱
  • 愛因斯坦相對論影響很大,為何沒有獲得諾獎?難道是名過其實?
    說起愛因斯坦,最被大家熟知的是他的高智商,以及著名的相對論,但是大部分人只知其名不知其具體含義。相對論包括兩方面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一是打破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二是從本質上詮釋了引力。在科學領域諾貝爾獎象徵著最高的榮譽,愛因斯坦也是諾獎得主,但是讓他得獎的並不是相對論而是光電效應。
  • 相對論好好的,怎麼就成了許多民科,爭相反駁的理論?
    相對論好好的,怎麼就成了許多民科,爭相反駁的理論?相對論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愛因斯坦提出的這一套揭示宇宙規律的理論,可以說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理論,幾乎顛覆了經典物理學中,人類對於這個宇宙的認知。
  • 誰來終結「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間的對抗?讓弦論來試一試
    在十九世紀的最後一天,歐洲的著名科學家齊聚一堂,為了迎接二十世紀的到來。但是開爾文話鋒一轉,對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在經典物理學天空之上還存在著兩朵烏雲,這兩朵烏雲分別是「邁克耳遜-莫雷實驗打破了牛頓的以太說」和」黑體輻射實驗結果與理論的不一致「,這兩朵烏雲發展出了二十世紀物理學的兩大支柱相對論和量子力學。
  • 物理學界的真真假假,對相對論,量子力學,超弦,暗黑物質的聯想
    其中,波普爾是二十世紀一位對科學觀及科學方法影響深遠的哲學家,他對歸納論證的批評及提出證偽觀念,剛好是二十世紀物理學上最重要的幾個理論的寫照,一起來看看這個世界的有多少是真的。牛頓力學及重力定律的成功,讓人類在數百年來驚嘆自己的成就及感覺自身在宇宙中的偉大。無數的實驗及生活經驗,從傳說中的蘋果落地到月亮繞地球運行,從旋轉木馬到宇航,無一不在印證牛頓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