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科學、哲學與玄學糾纏的話題,本文的闡述,僅代表個人觀點,只是希望藉此能幫助大家拓展思維,從而給予自己更多的想像空間!
初中語文有一篇課文叫《扁鵲見蔡桓公》,故事講的是:扁鵲進見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會兒,說:「您在肌膚紋理間有些小病,不醫治恐怕會加重。」蔡桓公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後,蔡桓公說:「醫生就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以此來顯示自己的本領。」 過了十天,扁鵲再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肌肉裡,不及時醫治將會更加嚴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鵲離開後,蔡桓公又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再一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腸胃裡了,不及時治療將要更加嚴重。」蔡桓公又沒有理睬。扁鵲離開後,蔡桓公又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地看見桓侯,掉頭就跑。蔡桓公於是特意派人問他。扁鵲說:「小病在皮膚紋理之間,是湯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膚裡面,用針灸可以治好;病在腸胃裡,用火劑湯藥可以治好;病在骨髓裡,那是司命神管轄的事情了,醫生是沒有辦法醫治的。現在病在骨髓裡面,我因此不再請求為他治病了。」過了五天,蔡桓公身體疼痛,派人尋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了。蔡桓公於是病死了。
這個故事教會了我們一個成語「諱疾忌醫」,但跟我們所說的主題又有什麼關係呢?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到扁鵲給蔡桓公是怎麼看病的,扁鵲連碰都沒碰蔡桓公一下,只是看一看就能看出蔡桓公的病在哪裡,所以扁鵲用的是中醫裡的「望診」技術。那麼望診的理論依據是什麼呢?《靈樞·本髒》中云:「有諸內者,必形諸外」,故曰:「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也就是說,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內臟有病可以反映到體表。這就是易經中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具體表現。
「天人合一」用現在科學的表述就是「全息對應」,其科學支撐來自於「全息論」。全息論認為,機體的每一個局部都是整體的縮影,貯存著整個物像的全部信息。它源於物理學上的特殊產物:「全息照片」——一般照片只能看到物件一個角度的影像,但全息照片則能提供可以無限多個角度觀察的立體影像。其形成原理是利用光學的衍射原理,在全息照片的底片上紀錄單一頻率的光束照射到物體上反射出來的衍射波紋。觀看全息照片時,需要用與紀錄影像時相同頻率的光波照射到全息底片上,方能產生物品的影像。因其構成的特殊性,「全息照片」(實際上就是紀錄衍射波紋的底片)有個特性:如果將底片打碎,利用底片的任何一個碎片都能還原出該物品的整體影像。
用全息對應來理解,宇宙就是一個各部分之間全息關聯的統一整體,而一切事物都具有時空四維全息性。在這裡提到「時空四維」,那何為時空四維呢?我們生活的空間是有XYZ三個方向的,即三維空間,加上時間這一維,就是時空四維。在劉慈欣的小說《三體》中一個名詞叫「降維打擊」被現在的人廣為引用,那怎麼就叫「降維打擊」呢?舉個例子,比如讓籃球國家隊來和某籃球小學隊比賽,這就是降維打擊。再比如,在戰爭中,如果一方能把時空四維降為空間三維,即時間的維度去掉,也就是說時間靜止了,那麼整個世界也就停止了,這一方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了勝利,這就叫降維打擊。
既然可以降維,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換個方向思考呢?是不是可以升維或存在其他維度呢?大家是不是偶爾會說這樣一句話「似乎在另一個世界裡,還有一個一模一樣的我存在」,這「另一個世界」也有人稱之為「平行宇宙」。在《山海經》裡描述的那個人、神、獸共存的世界是不是曾經真的存在呢?現如今,人類留在了原來的時空四維之中,而那些神、獸是不是去了另一個維度裡而存在著呢?
回到前面的話題,既然說到全息對應,那麼物體在不同維度之中有沒有相互作用呢?我們要引入的另一個名詞叫「量子糾纏」,量子糾纏是量子力學中的知識點,它是指兩個粒子即使相隔數光年之遙,也能夠具有相互聯繫的特性。這已經是經科學家們實驗證明了的知識。最典型的應用案例就是量子通信領域的量子衛星,2017年6月16日,我國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先成功實現,兩個量子糾纏光子被分發到相距超過1200公裡的距離後,仍可繼續保持其量子糾纏的狀態。
有了全息對應、量子糾纏等理論的支撐:一個人在出生時,時空四維的映射狀況可由生辰八字來展現,從而可以進行相關的預測活動;風水上對個人運勢的影響,也是可以進行判斷的。綜上所述,用這些易學指導我們的人生是否科學?現在雖然是有很多想像空間,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研究的深入,一切都將會被慢慢證明。
搜索
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