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救助政策覆蓋面擴大 低保對象達145萬人 共發放救助金24.42...

2020-12-06 魯網

記者今天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我省社會救助政策覆蓋面擴大,各類保障對象人數增加,全省低保對象達到145萬人,共實施臨時救助86.2萬人次,發放救助金24.42億元。

  

  魯網12月2日訊(記者 馮明月)記者今天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我省社會救助政策覆蓋面擴大,各類保障對象人數增加,全省低保對象達到145萬人,共實施臨時救助86.2萬人次,發放救助金24.42億元。

  山東省民政廳副廳長趙立傑在會上介紹了有關社會救助政策、提高困難群眾保障標準、關愛特殊困難群體方面的工作。

  擴大社會救助政策覆蓋面

  在低保方面,我省相繼印發了系列文件,將因殘疾、患重病等造成的支出型貧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納入低保範圍,不斷強化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適度放寬低保申請條件,擴大低保覆蓋範圍。

  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方面,積極推動建立城鄉統籌的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持續規範特困人員認定工作,全面籤訂特困人員照護協議,落實落細照護責任。全省特困人員覆蓋由「十二五」末的21萬人增加到現在的32.1萬人,全省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達到了54%。

  在臨時救助方面,我省全面建立鄉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實行急難對象24小時先行救助和小額臨時救助鄉鎮(街道)直接審批,切實提高臨時救助時效性。

  在特殊群體保障方面,保障範圍逐步拓展,保障制度不斷完善。截至11月底,全省共保障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重點困境兒童、受愛滋病影響兒童3.06萬人,較「十二五」末增長18.6%;全省享受殘疾人「兩項補貼」170.9萬人次,較「十二五」末增長84.8%。

  提高困難群眾保障標準

  推動完善了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我省城鄉低保標準由「十二五」末的每人每月472元、283元增長到現在的732元、560元,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9.2%和14.6%;城鄉低保標準之比由1.67:1縮小到1.31:1。

  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實現了由按供養方式確定供養標準到按個人自理狀況確定供養標準,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由2017年的每人每月752元、484元分別增長到現在的每人每月1009元、777元,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10.3%、17.1%。臨時救助標準由過去分別按城鄉低保標準的3—6倍確定,調整為統一按城市低保標準的3—12倍確定,實現了城鄉臨時救助標準的統一和提高。

  全省機構養育孤兒、社會散居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重點困境兒童、受愛滋病影響兒童基本生活費平均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1774元、1415元、1415元、1054元、1415元,分別比「十二五」末提高了574 元、695 元、695元、754元、695元,分別提高了48%、97%、97%、251%、97%。全省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平均達到每人每月148元,較2016年提高68元,提高了85%;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平均達到每人每月123元,較2016年提高43元,提高了54%。

  關愛特殊困難群體

  加強困境兒童關愛服務。我省實施「孤兒醫療康復明天計劃」,為孤兒提供診療、康復、特殊藥品等救助1.1萬人次;開展「孤兒健康關愛行動」,按照「願查盡查、應建必建」的原則,為在保孤兒安排健康體檢,建立健康檔案;實施「福彩圓夢·孤兒助學工程」,為0.2萬名在全日制學校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孤兒每人每學年提供1萬元資助。全省16市均建有至少1處集養、治、教、康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兒童福利機構,為集中養育的孤棄兒童提供規範化專業化服務。

  加強殘疾人服務保障。全省了開展「福康工程」和「齊魯福彩助殘行動」,為困難家庭殘疾人安裝康復輔助器具,有效改善殘疾人生存狀況。「十三五」時期,共投入省級福彩公益金5194萬元,為7833個低保家庭和貧困戶殘疾人免費安裝和配置假肢矯形器13704件;安排中央彩票公益金420萬元實施「福康工程」,為467名貧困肢體殘疾人提供假肢康復輔助器具828件;積極開展「慈善扶貧精準助殘」行動,投入493萬元,為1437名建檔立卡貧困重度殘疾人免費安裝和配置假肢矯形器1312件、輪椅664輛。

  加強困難老年人服務保障。建立了經濟困難老年人補貼制度,對60-79周歲、80-89周歲、90-99周歲低保老年人每人每月分別補助80元、100元、200元;對生活長期不能自理、能力等級為2-3級,以及智力、精神和肢體重度殘疾的低保老年人,每人每月增發80元。

  趙立傑介紹,目前全省享受經濟困難老年人補貼的老年人達66.5萬人,年發放資金7億元。山東同步實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著力打造以縣級敬老院為中心、區域和鄉鎮敬老院相銜接的特困人員供養設施,全省共建有敬老院898處、床位11萬張。省級安排1.76億元,在22個縣開展農村老年人相對集中居住養老試點,打造兼備集中居住和公共服務功能的新型農村幸福院,建設農村養老周轉房4205套。加強對留守老年人的關愛服務,對8487名農村留守老年人逐一落實幫包責任人,採取上門探視、電話問詢、購買服務、志願服務等方式,加強日常巡訪,落實關愛措施。

相關焦點

  • 擴大救助範圍 規範救助管理 社會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評估...
    原標題:擴大救助範圍 規範救助管理 社會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評估認定辦法出臺   近日,市民政局印發了《家莊市
  • ...濟寧探索低保救助困難指數評估機制施保更精準-中華人民共和...
    本報記者 周 亮如今,在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低保金告別了按三檔發放的傳統工作方式,轉變為根據採集到的3大項35小項內容、4大類20小類61品名收入數據,通過系統平臺測算得出困難指數和救助金額,實現每個人的低保金因人而異、因人施保。
  • 先進集體:重慶市民政局社會救助處事跡材料
    一是具體承擔了市民政局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工作任務,把扶貧開發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全市社會救助年度工作計劃,將各項工作責任落實到負責人員。二是全面研究部署全市社會救助脫貧攻堅工作,明確區縣社會救助部門兜底脫貧的目標任務,做到定時間、定任務、定措施、定人員、定責任,精細管理,倒排工期,高效推進。三是通過召開專題會議、及時出臺政策、收集通報進度等形式,加強對脫貧攻堅低保兜底的組織領導。
  • 三級智力、精神殘疾人可單人納入低保!濟南市民政局多措並舉確保...
    適度擴大臨時救助範圍,實現「應救盡救」對受疫情或災害等影響無法返崗復工、連續三個月無收入來源,生活困難且失業保險政策無法覆蓋的農民工等未參保失業人員,未納入低保範圍的,經本人申請,由務工地或經常居住地發放一次性臨時救助金2000元;對其他基本生活受到疫情影響陷入困境,相關社會救助和保障制度暫時無法覆蓋的家庭或個人
  • 福建民政「十三五」成績單:城市和農村低保平均標準分別增長44%和...
    新華網福州11月21日電(蔣巧玲)城市和農村低保平均標準分別增長44%和143%,養老床位總量增加至24萬張,社工專業人才從1.5萬人增加至4.7萬人。  20日,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系列新聞發布會,省民政廳副廳長趙榮生在會上通報了「十三五」以來福建民政事業發展主要成果。
  • 分層分類救助 精準解決相對貧困
    過去,低收入農戶由農業農村(扶貧)部門認定,低保邊緣戶由民政部門認定。但是,由於收入財產認定標準、動態管理和核對方式不同,致使原本密切關聯的兩件事自成體系。一些低收入農戶無法享受低保邊緣戶的救助政策,一些低保邊緣戶又無法享受低收入農戶的扶貧政策,好政策打了大折扣。  問題是前進的動力。
  • 重慶社會救助核查實現10項信息實時比對
    本報訊  (記者  李標洪  通訊員 鄒宛佚) 為準確高效認定社會救助對象,強化精準扶貧,助力脫貧攻堅,重慶市大力推進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查認定信息平臺建設。2015年10月,重慶市級核查系統上線運行。今年6月完成新系統升級改造,並在江北、渝北、江津三個區的部分鎮街試運行。
  • 上海首創社區救助顧問,為困難群體特別是青少年提供全程、陪伴式...
    但在上海,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看到,通過大數據精準計算,社區救助範圍擴大了,在一些試點社區配置全國獨有的「社區救助顧問」,為困難群體提供全程式、陪伴式顧問服務,救助目標主要針對青少年群體。  「真正的困難群眾應保盡保,從過去的『人找政策』變為『政策找人』。」
  • 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民政部這樣做
    中宏網11月24日電 社會救助是一項保障基本民生的制度安排,與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息息相關。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的重大任務,也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
  • 山東:2月起,每月向經濟困難老年人發放兩項補貼!
    明確補貼對象和標準《通知》明確規定,經濟困難老年人補貼分為「生活補貼」「護理補貼」兩部分,對年齡達到60-79周歲、80-89周歲、90-99周歲的低保老年人,每人每月分別發放80元、100元、200元生活補貼;對生活長期不能自理、依據《老年人能力評估》標準評估為2-3級的低保老年人,每人每月發放80元護理補貼,與重度殘疾人等護理補貼不能重複享受。
  • 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救助的模式建構
    2015年民政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的《關於加快推進社會救助領域社會工作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暫行辦法》基礎之上又增添了為社會救助對象提供資源連結服務和宣傳倡導服務,並提出建立健全社會工作服務需求發現報告機制、社會工作服務承接機制,以及社會工作服務轉介機制。 與我國以往的社會救助政策相比,《暫行辦法》和《意見》的最大亮點是把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者引入社會救助領域。
  • 我省對受災群眾實施分類重點救助
    6日,省應急管理廳召開全省冬春救助工作視頻會議,要求各地要優先考慮倒房重建戶和受災的低保戶、散居五保戶、殘疾人家庭等特殊困難人員及建檔立卡貧困戶等四類群體,實施分類重點救助,堅決防止平均分配和救助標準「一刀切」等問題,最大限度發揮救災資金的使用效益。
  • 湖南省實施《自然災害救助條例》辦法
    村(居)民委員會以及紅十字會、慈善會、公募基金會和慈善公益類等社會組織,依法協助人民政府做好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第五條  按照市場主導、政策引導的原則建立巨災保險、農村住房保險等自然災害保險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省有關規定給予保險費補貼。鼓勵、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加自然災害保險,增強抵禦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
  • 上海市社會保障「十一五」規劃
    社會福利事業不斷發展,以社區居家養老為主、機構照料為輔的養老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孤殘兒童養護實現了由機構養護為主的單一模式向多元養育模式的轉變。   (二)社會保障的覆蓋面不斷擴大     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拓展,2005年本市「城保」、「鎮保」、「農保」的參保人數達到946萬人,外來從業人員參加「綜保」的人數達到248萬人,其中農民工為211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