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11月24日電 社會救助是一項保障基本民生的制度安排,與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息息相關。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的重大任務,也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
日前,國新辦就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表示,社會救助體系分層分類是根據群眾的困難程度和致困原因,劃分出三個救助圈層。同時還要建立主動發現機制,創新發展急難社會救助制度,提高社會救助的便民、利民水平,方便群眾。
唐承沛指出,今年,中辦、國辦出臺了《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對社會救助制度健全完善進一步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也是這個文件的核心內容。圍繞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積極穩妥地推動社會救助改革創新。具體來說:一是構建多層次救助體系。根據群眾的困難程度和致困原因。最核心的內圈是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特困人員簡單理解就是過去的五保戶,但是有一些區別。這些人要納入基本生活救助,給予低保,還有醫療、住房、教育、就業專項救助。
向外一圈,就是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貧困家庭,他們的家庭收入核算後不符合低保範圍,但確實也比較困難,這部分群眾可以稱之為低收入家庭或者支出型貧困家庭。根據他們的實際困難程度,相應給予基本生活救助,主要是專項救助。比如,有的群眾家裡的收入是高於當地低保水平的,不能享受低保。但是他的住房是危房或者家裡有重病人、有重度殘疾人,剛性支出肯定超過同等收入水平的其他群眾,所以他存在的困難是客觀的。對這些低收入家和支出型貧困家庭,根據他們的貧困情況,缺什麼幫什麼,給予相應的生活救助或者專項救助。把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貧困家庭識別出來以後,政府各個部門根據他們的困難情況,相應地給予專項救助。
最外圈層是社會公民,因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等,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時候,給予急難社會救助。另外,有些意外事故、突發災難,還有些創業失敗者,很可能基本生活陷入困境,也給予急難社會救助,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最核心的是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給予基本生活救助和專項救助。再外圈層就是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貧困家庭,根據他們的困難情況給予相應的基本生活救助。」
唐承沛強調,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部署的這個任務含金量是很高的,具有深刻含義。使各類困難群眾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都能夠及時得到相應救助。這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的基本含義。
編輯:劉一樂
審核: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