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每個人!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民政部這樣做

2020-12-01 中宏網

中宏網11月24日電 社會救助是一項保障基本民生的制度安排,與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息息相關。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的重大任務,也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

日前,國新辦就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表示,社會救助體系分層分類是根據群眾的困難程度和致困原因,劃分出三個救助圈層。同時還要建立主動發現機制,創新發展急難社會救助制度,提高社會救助的便民、利民水平,方便群眾。

唐承沛指出,今年,中辦、國辦出臺了《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對社會救助制度健全完善進一步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也是這個文件的核心內容。圍繞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積極穩妥地推動社會救助改革創新。具體來說:一是構建多層次救助體系。根據群眾的困難程度和致困原因。最核心的內圈是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特困人員簡單理解就是過去的五保戶,但是有一些區別。這些人要納入基本生活救助,給予低保,還有醫療、住房、教育、就業專項救助。

向外一圈,就是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貧困家庭,他們的家庭收入核算後不符合低保範圍,但確實也比較困難,這部分群眾可以稱之為低收入家庭或者支出型貧困家庭。根據他們的實際困難程度,相應給予基本生活救助,主要是專項救助。比如,有的群眾家裡的收入是高於當地低保水平的,不能享受低保。但是他的住房是危房或者家裡有重病人、有重度殘疾人,剛性支出肯定超過同等收入水平的其他群眾,所以他存在的困難是客觀的。對這些低收入家和支出型貧困家庭,根據他們的貧困情況,缺什麼幫什麼,給予相應的生活救助或者專項救助。把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貧困家庭識別出來以後,政府各個部門根據他們的困難情況,相應地給予專項救助。

最外圈層是社會公民,因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等,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時候,給予急難社會救助。另外,有些意外事故、突發災難,還有些創業失敗者,很可能基本生活陷入困境,也給予急難社會救助,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最核心的是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給予基本生活救助和專項救助。再外圈層就是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貧困家庭,根據他們的困難情況給予相應的基本生活救助。」

唐承沛強調,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部署的這個任務含金量是很高的,具有深刻含義。使各類困難群眾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都能夠及時得到相應救助。這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的基本含義。


編輯:劉一樂

審核:王怡然

相關焦點

  • 分層分類救助 精準解決相對貧困
    其中,社會救助有力發揮了兜底性、基礎性保障作用。  如今,瞄準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以「浙裡救」大救助信息系統為數字平臺的浙江社會救助體系,正朝著分層分類的梯度救助加速演進,一個精準解決相對貧困的社會救助長效機制正在浙江落地。
  • 鄭州商學院分層分類教學這樣做!
    本期推出分層分類教學改革篇《如何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鄭商分層分類教學這樣做!》我校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對每位學生負責,為學生提供實在而豐滿的教育,讓學生在學校有強烈的獲得感和較高的滿意度。面對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如何避免一刀切,讓不同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讓所有學生都能學有所成?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的通知
    1 總則  1.1 編制目的  建立健全應對突發重大自然災害救助體系和運行機制,規範應急救助行為,提高應急救助能力,最大程度地減少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損失,確保受災人員基本生活,維護災區社會穩定。  2 組織指揮體系  2.1 國家減災委員會  國家減災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減災委)為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綜合協調機構,負責組織、領導全國的自然災害救助工作,協調開展特別重大和重大自然災害救助活動。國家減災委成員單位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自然災害救助相關工作。
  • 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救助的模式建構
    2015年民政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的《關於加快推進社會救助領域社會工作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暫行辦法》基礎之上又增添了為社會救助對象提供資源連結服務和宣傳倡導服務,並提出建立健全社會工作服務需求發現報告機制、社會工作服務承接機制,以及社會工作服務轉介機制。 與我國以往的社會救助政策相比,《暫行辦法》和《意見》的最大亮點是把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者引入社會救助領域。
  • 印發廣東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的通知
    總則  1.1 編制目的  建立健全我省應對突發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體系和運行機制,規範應急救助行為,提高應急救助能力,高效、有序地實施應急救助,最大程度減少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維護災區社會穩定。  4.1.4 救災資金預算不足時,省和地方各級財政安排的預備資金要重點用於災民生活救助。  4.2 物資準備  加強全省救災物資儲備網絡建設,整合現有的救災儲備物資和儲備庫,對所儲備的救災物資和儲備庫實現分級、分類管理。
  • 民政部:2019年、2020年新增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158.2億元 全部...
    民政部:2019年、2020年新增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158.2億元 全部安排到「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 每日經濟新聞
  • 中國醫師協會:多學科參與 完善漸凍人救助體系
    中新網北京6月6日電 記者從中國醫師協會獲悉,近日,該協會在湖北武漢正式發布第十五屆「融化漸凍的心」社會服務項目。中國醫師協會表示,將發揮行業組織的力量與各學科專家一道為經濟困難的「漸凍人」患者提供救助服務,共同為患者就醫、護理作出指導,讓患者能夠得到規範、科學的治療。
  • 黎明職業大學「1234」構建分類分層的多元教師專業技術評價體系
    2017年以來,黎明職業大學呼應職業教育及學校「雙高」建設對師資隊伍建設的要求,探索利用「1234」構建起分類、分層的多元教師專業技術評價體系,做好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晉升與評聘工作。教師可通過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並重型、科研和社會服務為主型等不同途徑參與專業技術職務晉升;教學能力大賽成果、指導學生技能競賽成效、教學改革方案、專利、技術革新成果、產學研轉化成果、諮政報告都能作為業績參與評審。
  • 健全「四個體系」打好「四場硬仗」做好「四個銜接」,濟南奮力書寫...
    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組織保障體系健全完善。落實五級書記抓扶貧責任制,35個市級領導幫掛團隊結對幫掛扶貧重點街鎮,幫助解決各項難題685個。健全完善大扶貧格局,選派專職扶貧幹部832名;動員600多家部門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包村幫扶,1200多家民營企業、商會協會、社會組織與貧困村結對共建,累計投入各類資金近7億元,幫扶貧困群眾12萬餘人次;組織1.95萬名幫扶責任人開展結對幫扶,貧困群眾幫扶責任人實現全覆蓋。安全高效、多元供給的資金保障體系健全完善。
  • 持續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 努力推進全省治理體系和治理...
    >3月4日,省委書記、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主任劉奇主持召開省委深改委第九次會議,學習貫徹中央深改委第十二次會議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他強調,做好今年改革工作,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事關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意義深遠。
  • 民政部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社會組織薪酬管理的指導意見》
    &nbsp&nbsp&nbsp&nbsp近日,民政部發布了《關於加強和改進社會組織薪酬管理的指導意見》(民發〔2016〕101號,以下簡稱《意見》)。從社會組織來看,從業人員結構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公務員編制、事業編制、社團編制和勞動合同制並存,專職人員、兼職人員、勞務派遣人員、離退休返聘人員和志願者同列,我國大多數社會組織現行的薪酬制度與經濟結構和經濟運行不相適應的狀況,如激勵機制不足、分配模式較為單一、從業人員薪酬待遇較低、薪酬體系建設較為滯後及政策法規保障缺失等,逐漸凸顯出來。《意見》是為社會組織薪酬管理量身打造的政策措施。
  • 國資委:分層分類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中證網訊 (記者 劉麗靚)國務院國資委11月11日消息,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輔導讀本》中,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撰寫的《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出,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
  • 國務院關於印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的通知
    根據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健全社會徵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意見》提出的「建立健全社會誠信制度」,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制定本規劃綱要。
  • 民政部對「關於論證制定科技社團法的建議」的答覆
    一是2016年以來,在原有社會組織法規制度體系基礎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志願服務條例》相繼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宗教事務條例》修訂完善,這些法律、行政法規的制定和修訂,完善了我國社會組織法律制度體系。
  • 上海市社會保障「十一五」規劃
    實現社會保障的城鄉一體化,就是要以基本社會保障覆蓋城鄉居民為目標,並根據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和不同人群的保障需求,實行分類指導,將他們納入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並實現不同社會保障制度之間的可銜接、可轉換。   ——可持續發展原則   社會保障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的安定團結。
  • 人民日報關注福建:分層分類抓好線上教學
    健全完善「網格化」「單元化」「人盯人」跟蹤管理臺帳,全面準確掌握學校師生健康狀況。建立完善校地協同機制,有效落實聯防聯控各項措施。  通知強調,要分層分類抓好線上教育教學。各地和中小學要精準分析學情,因地因校制宜實施線上教學。做好參加一線救治醫務人員子女、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困難學生的幫扶工作,及時幫助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習保障問題,規範線上教學組織行為。
  • 霑化區:健全「三項機制」抓實「平時考核」
    今年以來,濱州市霑化區堅持將幹部考核功夫下在平時,立足全區績效考核載體平臺,抓住公務員平時考核「考什麼」「怎麼考」「怎麼用」的「牛鼻子」,健全分類考核、分層評價、結果運用三項機制,推動公務員平時考核精確化、精細化、精準化。
  • 智庫視點|魏禮群等:建立健全新時代「雙有」理論體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建立健全新時代「雙有」理論體系,具有重大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意義。「雙有」理論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增強有為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這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誌,也是有為政府的核心職能。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係,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協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優勢。(三)「雙有」理論體系的辯證關係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各就其位、相互促進、協調互補。
  • 民政部部長:總和生育率破警戒線 生育政策需增強包容性
    來源:第一財經民政部部長: 總和生育率破警戒線 生育政策需增強包容性作者: 劉展超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民政部部長李紀恆近日撰文表示,我國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建議》)輔導讀本中,李紀恆撰寫了《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