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社區開墾21塊一平方米菜園 居民認領耕種 陌生鄰裡熟絡了

2021-01-15 上遊新聞

要吃透中央制定的重點改革方案,同時完善落實機制,從實際出發、從具體問題入手,見物見人,什麼問題突出就著重解決什麼問題,使改革落地生根。 ——習近平2016年1月在重慶調研時強調

9月8日一大早,家住南岸區國際社區觀園2期的蔡淑玉,帶上鏟子來到了附近的一平方米菜園,摘下幾個茄子,還除了雜草。

這塊菜園是蔡淑玉在半年前申請的,位於南岸塗山鎮福民社區居委會旁,在這裡,社區一共闢出了21塊菜地供社區居民認領耕種。

△南岸區福民社區,社區居民蔡淑玉給「認領」的「一平米菜園」除草。

這是福民社區創新社會治理的新模式:通過21塊菜地,除了讓社區的孩子們認識了解蔬菜外,還給社區居民搭建起溝通交流的平臺。

距離 八成居民互不認識

福民社區是新建小區,八成以上居民來自南岸區外,是典型的「陌生人社區」。

60歲的蔡淑玉本是涪陵人,2014年搬來,「剛到這裡的時候,人生地不熟,鄰居之間就跟陌生人一樣,喊不出名字,也不打招呼。」

去年,蔡淑玉知道社區在居委會旁邊利用空地要開墾一平方米的菜園,讓大家來認領,認領的條件之一,就是要在社區做滿50小時的志願服務。

「我肯定符合這個條件。」蔡淑玉說,搬到了新社區,自己就加入了志願服務隊伍。

當時有二十多個人申請,第一期開墾出來的菜園只有12塊,一平方米菜園小組組長蔡勇說,「我們規定,隔半年或一年,我們會換一批申領人,符合條件的根據報名順序依次認領。」

去年8月,蔡淑玉就是沒申請到菜園的十多個人之一。

事情在幾個月後出現了轉機,社區的一平方米菜園擴大到21塊,蔡淑玉申領到菜園,種上了茄子。

△社區的「一平方米菜園」

在拿到茄苗的同時,蔡淑玉也拿到了一份協議,「我們種的蔬菜,三分之二歸自己,三分之一歸社區的食育坊;如果是親子家庭申領到菜園,每周必須得帶孩子來觀察蔬菜;最重要的是,種蔬菜必須得用有機肥。」

在自己的一平方米菜園,蔡淑玉收穫了蔬菜,也認識了友鄰。

「我們建有一個微信群,以前大家都不認識,現在同是一平方米菜園的耕種者,大家經常在群裡交流種菜經驗。一遇到哪家的菜好了,我們就在群裡約起摘。如果大豐收,我們還會舉行宴會。」

宴會 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地主」們的第一次宴會,是在2016年10月9日。

當時,12塊一平方米菜園的韭菜大豐收,按照協議,三分之一用作食育坊的活動。

「群裡的程程媽媽提議,用菜園的韭菜一起包餃子。」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認可。

「我買豬肉。」

「我拿麵粉。」

「我出調料。」……

不到10分鐘,大家在微信群裡商量好餃子宴的準備工作。

第二天上午10點,媽媽們帶著孩子,先到菜園摘菜、洗菜。社工們則教媽媽們如何用科學的方法和面,「我還記得,給我們說的一斤麵粉,200克水。」程程媽媽說,「可能自己種的菜、自己擀的麵皮,吃起來特別好吃,我兒子這個吃飯困難戶,筷子搞不贏,直接用手抓。」

這以後,摘辣椒、摘茄子,大家都要在微信群裡吼一聲。「有的時候是摘蔬菜,有的時候是其他的事。」蔡淑玉說,她就在群裡「吼」了好多無關緊要的事。

「前段時間,我在小區散步,發現一隻泰迪,沒人管,我就把它放到小賣部,發了照片在群裡,讓大家看看是誰家的狗走丟了。」經蔡淑玉這麼一「吼」,泰迪找到了主人。

「讓社區居民戶戶敞開大門,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陌生人社會向熟人社會轉變,這是開闢一平方米菜園的重要目的。」塗山鎮黨委書記趙劍敏說。

話劇 演出「真善美醜」

除了一平方米菜園,福民社區還有好多招促進「陌生人社會」向「熟人社會」轉變。在社區開設小劇場,讓居民自編自導表演話劇,就是其中之一。

2015年,熊海銘退休,從忠縣來到福民社區。曾是企業負責人的他,擔任社區藝術團團長兼社區話劇小隊編劇。

「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一進高樓關上房門,大家不僅不相識,還會因為不同生活習慣引發各種矛盾。」熊海銘說,話劇和一平方米菜園一樣,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另外通過話劇,還能演出「真善美醜」,倡導文明生活方式。

9月8日當天,小劇場上演話劇《相親》。「今天演的《相親》,就是我根據日常生活中個別居民高空拋物帶來的惡劣影響所編寫的。」

在《相親》之後,還陸續上演了《斑馬線的警示》、《騙子集團的覆滅》、《三個爸爸》等幾部源於日常生活的情景短劇。

「這些事,幾乎都是大家的身邊事,用話劇的形式來化解矛盾、增強防範意識,比光是說有效得多。」

福民社區一位負責人稱,「這也是我們的一種嘗試,讓大家在看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受到教育,少了針鋒相對,矛盾自然少了。」

■記者手記

社會治理創新

南岸區交出「成績單」

南岸區塗山鎮福民社區,通過引進社工組織,以開展「耕、讀、居、養、禮、樂」新六藝活動為載體,創新社會治理,初步建立起以社區教育為主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最熟悉的陌生人群,形成最近的朋友圈。在這個朋友圈,既能鄰裡知,也能鄰裡和,還能鄰裡幫。

△社區居民在閱覽室裡讀書交流

南岸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南岸區委區政府沉下心、下大力氣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探索推行以「三事分流」方法為主線的系列社會治理創新舉措,以深入推進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建設為平臺,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大事」即政府行政事項和基本公共服務,經議定屬於「大事」的居民訴求,通過「區、街(鎮)、村(居)三級服務中心」(線下)和「服務群眾綜合信息平臺」(線上),提交相關部門限期辦理,及時反饋。

「小事」,即村(社區)自治事項和互助服務,經議定屬於「小事」的居民訴求,通過村(社區)「兩委」牽頭召集社區自治組織、社區社會組織、社區群團組織、社區單位和相關居民等進行民主協商、溝通交流、決策解決。

「私事」即村(居)民個人事項和市場服務,經議定屬於「私事」的居民訴求,引導居民自行解決或尋求市場途徑解決。

通過「三事分流」,調動百姓參與積極性,引導居民自治。

南岸區群眾滿意度大幅增加,就是南岸區社會治理創新交出的「成績單」。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宋巖 羅薛梅 攝影 平索茜

相關焦點

  • 上海中心城區出現「親瓶菜園」「一平方米菜園」
    舒抒攝  看現場  火紅的朝天椒,鮮嫩的小彩椒,紫油油的小茄子……這五彩斑斕的田園風光不是來自鄉郊田野,而是出自市區居民小區的菜園子。居民輪番勞作,收穫著耕種和收成的樂趣。  種菜,在城裡人眼中是一种放不下的鄉愁。最近上海不少小區出現了「親瓶菜園」「一平方米菜園」等小區菜園。
  • 陽臺種菜,打造一平方米開心菜園
    晨報記者 吳磊 現場圖片□見習記者 金玉蓉要在城市裡建一個家庭菜園需要多少地?答案是:1平方米。如何才能打理好這1平方米的菜園?答案是:像養花一樣來種菜。一個半月前,本報報導了徐匯區龍南七村、壽祥坊和梅隴三村3個社區參與了「家庭一平方米菜園」的種菜活動。
  • 100個社區將有「一平方米菜園」
    2017年鄭州十件實事 件件與你有關  新增新能源公交車500輛、市區新建(改擴建)中小學30所……  100個社區將有「一平方米菜園」  河南商報記者 李冰冰  中心城區新增公共停車泊位5萬個以上,完成商城路、順河路、豐慶路等3條道路大修工程……昨日,河南商報記者從鄭州市政府獲悉,《2017
  • 空中菜園變空中花園
    家住九龍坡區黃桷坪街道唐家灣社區的居民王文清就有這樣的煩惱,原本住家望出去應該是一片綠色。自從成為菜地後,特別是到了夏天,蚊蟲多得連窗戶都不敢開。  「馬路辦公」的到來,直擊城市管理的痛點和難點,最終將這片土地變成了城市綠地。  「你看,從窗臺往下望,原來的垃圾菜地不見了。
  • 成都這個老小區有「板眼兒」 車棚頂上辦起空中菜園
    陳秀雲說,希望早一天讓這樣的空中菜園扮綠雙楠一區的每一個車棚屋頂 成都日報攝影記者 李冬居民栽種的絲瓜開出了新花朵摘菜、拔草、澆水、鬆土……這些以往只有在鄉壩頭才會做的農活,現在卻成了成都雙楠社區雙楠一區居民何淑清打發時間的最佳方式。而這片讓何淑清忙碌的「空中菜園」,是由小區內非機動車車棚頂改造而來。
  • 塔爾根社區開展「愛情小鎮紅色管家」三認領活動
    塔爾根社區自「愛情小鎮紅色管家」活動開展以來,克服因疫情帶來的諸多不利因素,團結駐場單位,以「吹響」抗擊疫情集結號,站好為民服務第一崗為工作重心,機關、管護、營林、派出所、衛生院、車站、電視臺等36名在職黨員下沉到社區報導,認領崗位、認領職責、認領群眾,有效整合社會力量,疏通了社區服務居民最後一公裡
  • 寶山區試點一平米陽臺菜園 首批150戶居民當起"菜農"
    居民家種植的陽臺蔬菜。新民網記者 沈文林 現場回傳 寶山區試點一平米陽臺菜園 首批150戶居民當起"菜農" 新民網李永生製作   【新民網·獨家報導】吃什麼菜最健康?當然是在自己眼皮底下成長起來的最放心。
  • 藏著一座最壕菜園
    高樓林立的鬧市中,太古匯的露天平臺花園為人們提供了休閒賞景的戶外天地,而屋頂菜園正是整個花園平臺中最特殊的風景。   附近的鳥兒們常常來「偷菜」  太古匯屋頂菜園位於商場三樓露天平臺花園,菜園裡種滿了應季蔬果,義大利生菜、芥蘭、櫻桃蘿蔔、百香果以及無花果等等,一個個整齊擺放的木箱子上,插上了種植人的名牌。
  • 鄰裡鄉親·城鄉治理隨手拍⑪成都恆大城社區:萬人小區有社區 居民都是一家人
    這次,我們在成都市溫江區找到一個「年輕」的社區,成立於2018年的恆大城社區,雖然服務居民超過1.2萬人,但整個社區居然只有一個小區組成。通過鏡頭,讓我們去看看那裡居民們是如何生活得就像一家人。作為特大型萬人商住小區單獨成立的建制社區,恆大城社區居民來自五湖四海,也曾存在鄰裡關係淡漠、居民結構複雜、利益訴求多元、公共活動空間缺乏等問題。為此,社區以黨建為引領,以社區治理為主線,以居民需求為導向,搭建三大平臺塑造健康鄰裡關係,引導居民群眾踐行新時代文明實踐理念,破解了萬人商住小區治理難題。
  • 柳州南亞社區聯合執法局整治小區樓頂「空中菜園」
    2020年12月02日 23:21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解柳燕 伍豔紅 編輯:陳麗婕 廣西新聞網
  • 皇城腳下「空中菜園」大豐收 雨水回收立功啦
    東城區銀閘社區的「空中菜園」公益項目已經啟動了三四年時間。在與故宮一街之隔的銀閘社區市民服務中心樓頂平臺,小菜園佔地200平方米左右,每年都為社區的孤寡老人及其他幫扶對象提供社區自己種植出來的綠色有機蔬菜。澆灌這些蔬菜的,也是社區回收再利用的雨水。 前些天,北京連日來的陰雨,讓藍色的雨水收集桶「水位大漲」。
  • 無人管理「空中菜園」變「空中花園」,閒置地被佔難題可以這樣解決
    家住九龍坡區黃桷坪街道唐家灣社區的居民王文清就有這樣的煩惱,原本住家望出去應該是一片綠色。但自從成為菜地後,特別是到了夏天,蚊蟲多得不得了,讓他連窗戶都不敢開。「馬路辦公」的到來,直擊城市管理的痛點和難點,最終將這片土地變成了城市綠地。▲整治後的花園慢慢有了模樣「你看,從窗臺往下望,原來的垃圾菜地不見了。
  • 共建互助互愛,鄰裡和諧社區
    為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平等和諧的鄰裡關係,提升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營造良好的社區氛圍和豐富居民日常生活。因疫情防控特殊時期,現場只邀請了10多名社區居民代表參與活動。
  • 社區有個「鄰裡幫幫團」,讓鄰裡「化幹戈為玉帛」
    在畢家崗街道上遊社區活躍著這樣一群「鄰裡幫幫團」的志願者,他們熱心公益,積極化解鄰裡矛盾,在居民群眾與社區之間架起一條綠色溝通、溫暖你我的橋梁。「鄰居家總是把東西堆放在公共走廊上,上遊社區的張大媽急衝衝地找到「鄰裡幫幫團」尋求幫助。不一會兒,「鄰裡幫幫團」志願者就來到了其鄰居家,勸說鄰居將物品移至安全的地方。在志願者的協助下,短短半小時,一條整潔通暢的走廊便呈現在大家眼前。張大媽和鄰居也化解了矛盾,握手言和。
  • 全廣州最壕的菜園就藏在這裡!環境好到被「偷菜」……
    義大利生菜、芥蘭、櫻桃蘿蔔等蔬菜品種,還有百香果、無花果等應季水果,一個個整齊擺放的木箱子上都插上了種植人的名牌。>的主意,並將目標鎖定在太古匯商場三樓逾8000平方米的露天平臺花園。屋頂菜園首期佔地60多平方米,目前已擴充到200多平方米,最多可同時種植60至70個品種的時令蔬果。最壕菜園中藏著不少「黑科技」
  • 和諧鄰裡節走進海興社區 暖心社區展現耕讀文化
    12月11日下午,廈門市第十屆和諧鄰裡節暨「道德模範故事匯」基層巡演走進海滄區海滄街道海興社區,社區居民通過歌曲、樂器表演和詩朗誦等豐富多彩表演形式,表達生活在海滄的新老廈門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對道德模範的敬重,以及對文藝生活的喜愛。
  • 福建惠安:近鄰黨建提升社區居民獲得感幸福感_中國經濟網——國家...
    「我在『近鄰社區自治和互助平臺』上發布了一條求助信息,沒想到今天社區就安排小區在職黨員劉醫生來為我老伴做復健,幫我們家解決了大難題。」家住惠安縣登科花園小區的張阿姨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通過「近鄰社區自治和互助平臺」幫助居民解決煩心事揪心事,是惠安縣推進近鄰黨建工作的一個縮影。
  • 首都種植計劃:倫敦的空中菜園
    隨著食品質量危機的頻繁爆發,再加上錢包縮水的人們尋找各種省錢的方式,越來越多的人回憶起了自家「一畝三分地」的實惠:既健康又經濟。社區支持農業模式由此煥發新生,出現了升級版的「網上種地」模式,城市裡依託於網絡的土地或者花園交換計劃也開始粉墨登場。英國女王就批准在白金漢宮開闢了一個有機菜園,收成的草莓已經擺上了菲利浦親王的壽宴。
  • 雅儒路某小區一「空中菜園」被拆除
    在雅儒路292號某公司宿舍,有人為了吃到無公害蔬菜,在小區一棟住宅樓樓頂「圈地」種菜,導致頂層住戶天花板滲水發黴,被影響的住戶為此煩惱不已,一周前撥打城管服務熱線12319進行投訴。3月2日下午,柳北區城管執法局一中隊依法將「空中菜園」拆除。
  • 菜園移到陽臺上 長沙居民助力藍天保衛戰
    3月16日,社區開地「菜農」在免費領取由省蔬菜研究所發放的陽臺盆栽菜苗。居民將湖南農大鄒學校院士的研究成果——興蔬215號辣椒苗子帶回家。大學生志願者教搭陽臺菜園設備和陽臺蔬菜科學種植方法。紅網時刻3月16日訊(通訊員 劉曉鳳 記者 彭雙林)3月16日,湖南省蔬菜研究所聯合長沙市芙蓉區東湖街道龍馬社區開展「用陽臺菜苗共許藍天承諾」活動。50餘名曾經在社區四處開地種菜對公共環境造成垃圾和空氣汙染的居民,統一接受了「綠農」 大學生志願者教搭陽臺菜園設備和陽臺蔬菜科學種植方法,大家一致響應支持藍天保衛戰號召,放棄自開菜地,陽臺文明種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