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吃透中央制定的重點改革方案,同時完善落實機制,從實際出發、從具體問題入手,見物見人,什麼問題突出就著重解決什麼問題,使改革落地生根。 ——習近平2016年1月在重慶調研時強調
9月8日一大早,家住南岸區國際社區觀園2期的蔡淑玉,帶上鏟子來到了附近的一平方米菜園,摘下幾個茄子,還除了雜草。
這塊菜園是蔡淑玉在半年前申請的,位於南岸塗山鎮福民社區居委會旁,在這裡,社區一共闢出了21塊菜地供社區居民認領耕種。
△南岸區福民社區,社區居民蔡淑玉給「認領」的「一平米菜園」除草。
這是福民社區創新社會治理的新模式:通過21塊菜地,除了讓社區的孩子們認識了解蔬菜外,還給社區居民搭建起溝通交流的平臺。
距離 八成居民互不認識
福民社區是新建小區,八成以上居民來自南岸區外,是典型的「陌生人社區」。
60歲的蔡淑玉本是涪陵人,2014年搬來,「剛到這裡的時候,人生地不熟,鄰居之間就跟陌生人一樣,喊不出名字,也不打招呼。」
去年,蔡淑玉知道社區在居委會旁邊利用空地要開墾一平方米的菜園,讓大家來認領,認領的條件之一,就是要在社區做滿50小時的志願服務。
「我肯定符合這個條件。」蔡淑玉說,搬到了新社區,自己就加入了志願服務隊伍。
當時有二十多個人申請,第一期開墾出來的菜園只有12塊,一平方米菜園小組組長蔡勇說,「我們規定,隔半年或一年,我們會換一批申領人,符合條件的根據報名順序依次認領。」
去年8月,蔡淑玉就是沒申請到菜園的十多個人之一。
事情在幾個月後出現了轉機,社區的一平方米菜園擴大到21塊,蔡淑玉申領到菜園,種上了茄子。
△社區的「一平方米菜園」
在拿到茄苗的同時,蔡淑玉也拿到了一份協議,「我們種的蔬菜,三分之二歸自己,三分之一歸社區的食育坊;如果是親子家庭申領到菜園,每周必須得帶孩子來觀察蔬菜;最重要的是,種蔬菜必須得用有機肥。」
在自己的一平方米菜園,蔡淑玉收穫了蔬菜,也認識了友鄰。
「我們建有一個微信群,以前大家都不認識,現在同是一平方米菜園的耕種者,大家經常在群裡交流種菜經驗。一遇到哪家的菜好了,我們就在群裡約起摘。如果大豐收,我們還會舉行宴會。」
宴會 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地主」們的第一次宴會,是在2016年10月9日。
當時,12塊一平方米菜園的韭菜大豐收,按照協議,三分之一用作食育坊的活動。
「群裡的程程媽媽提議,用菜園的韭菜一起包餃子。」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認可。
「我買豬肉。」
「我拿麵粉。」
「我出調料。」……
不到10分鐘,大家在微信群裡商量好餃子宴的準備工作。
第二天上午10點,媽媽們帶著孩子,先到菜園摘菜、洗菜。社工們則教媽媽們如何用科學的方法和面,「我還記得,給我們說的一斤麵粉,200克水。」程程媽媽說,「可能自己種的菜、自己擀的麵皮,吃起來特別好吃,我兒子這個吃飯困難戶,筷子搞不贏,直接用手抓。」
這以後,摘辣椒、摘茄子,大家都要在微信群裡吼一聲。「有的時候是摘蔬菜,有的時候是其他的事。」蔡淑玉說,她就在群裡「吼」了好多無關緊要的事。
「前段時間,我在小區散步,發現一隻泰迪,沒人管,我就把它放到小賣部,發了照片在群裡,讓大家看看是誰家的狗走丟了。」經蔡淑玉這麼一「吼」,泰迪找到了主人。
「讓社區居民戶戶敞開大門,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陌生人社會向熟人社會轉變,這是開闢一平方米菜園的重要目的。」塗山鎮黨委書記趙劍敏說。
話劇 演出「真善美醜」
除了一平方米菜園,福民社區還有好多招促進「陌生人社會」向「熟人社會」轉變。在社區開設小劇場,讓居民自編自導表演話劇,就是其中之一。
2015年,熊海銘退休,從忠縣來到福民社區。曾是企業負責人的他,擔任社區藝術團團長兼社區話劇小隊編劇。
「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一進高樓關上房門,大家不僅不相識,還會因為不同生活習慣引發各種矛盾。」熊海銘說,話劇和一平方米菜園一樣,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另外通過話劇,還能演出「真善美醜」,倡導文明生活方式。
9月8日當天,小劇場上演話劇《相親》。「今天演的《相親》,就是我根據日常生活中個別居民高空拋物帶來的惡劣影響所編寫的。」
在《相親》之後,還陸續上演了《斑馬線的警示》、《騙子集團的覆滅》、《三個爸爸》等幾部源於日常生活的情景短劇。
「這些事,幾乎都是大家的身邊事,用話劇的形式來化解矛盾、增強防範意識,比光是說有效得多。」
福民社區一位負責人稱,「這也是我們的一種嘗試,讓大家在看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受到教育,少了針鋒相對,矛盾自然少了。」
■記者手記
社會治理創新
南岸區交出「成績單」
南岸區塗山鎮福民社區,通過引進社工組織,以開展「耕、讀、居、養、禮、樂」新六藝活動為載體,創新社會治理,初步建立起以社區教育為主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最熟悉的陌生人群,形成最近的朋友圈。在這個朋友圈,既能鄰裡知,也能鄰裡和,還能鄰裡幫。
△社區居民在閱覽室裡讀書交流
南岸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南岸區委區政府沉下心、下大力氣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探索推行以「三事分流」方法為主線的系列社會治理創新舉措,以深入推進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建設為平臺,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大事」即政府行政事項和基本公共服務,經議定屬於「大事」的居民訴求,通過「區、街(鎮)、村(居)三級服務中心」(線下)和「服務群眾綜合信息平臺」(線上),提交相關部門限期辦理,及時反饋。
「小事」,即村(社區)自治事項和互助服務,經議定屬於「小事」的居民訴求,通過村(社區)「兩委」牽頭召集社區自治組織、社區社會組織、社區群團組織、社區單位和相關居民等進行民主協商、溝通交流、決策解決。
「私事」即村(居)民個人事項和市場服務,經議定屬於「私事」的居民訴求,引導居民自行解決或尋求市場途徑解決。
通過「三事分流」,調動百姓參與積極性,引導居民自治。
南岸區群眾滿意度大幅增加,就是南岸區社會治理創新交出的「成績單」。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宋巖 羅薛梅 攝影 平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