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震之謎:阿波羅數據揭示月球表面200多次震動

2020-11-23 中國青年網

  通過軟體分析,研究者發現了210次此前未曾探測到的月震,這為進一步了解月球地質學提供了線索。

  阿波羅月面實驗裝置(ALSEP)由一系列科研儀器組成,太空人在阿波羅11號之後的5次月球登陸任務中,都會將這些儀器放置在登陸地點。上圖顯示的是阿波羅16號的實驗裝置。ALSEP包括了多種地質學儀器,能在每次登陸地點的環境進行持續的探測,時間至少一年。雖然設計壽命只有一年(阿波羅17號的是兩年),但這些儀器最終工作了長達8年的時間。這些實驗最終在1977年9月30日由任務控制中心永久關閉。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12日消息,根據對阿波羅任務所採集數據的分析,研究者發現月球表面上曾發生過210次之前未曾探測到的震動。該發現為進一步了解月球地質學提供了線索,並揭示了4種獨特的月震類型。

  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的科學家利用特殊的算法程序獲得了這一發現,並稱接下來還有新的發現。「這一系統被設定為能識別出深層月震、撞擊和淺層月震,並且運行可靠。」研究者寫道。

  阿波羅11號是第一艘在月球上著陸的太空飛船,在這次任務中,人類不僅在月球表面插上了美國國旗,而且把地震儀等設備帶了上去。從1969年歷史性地登陸月球開始,在1972年的4次任務中,阿波羅號的太空人們都在月球表面上放置了地震儀。直到這些儀器退役的1977年,它們還從月球上用無線電向地球發送回了月震數據。

  接下來的多年時間裡,科學家一直在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他們鑑別出了1.3萬次獨立的震動,有些按芮氏規模被記錄為5.5級——在地球上這一強度足以導致建築物出現輕微損壞。

  研究作者寫道:「算法顯示出探測罕見事件的能力,並能標記出之前未探測到的信號結構,而新的事件類型正是我們特別關注的。」研究者還指出,月震是目前地外天體上所記錄到的事件中唯一被證實的。據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介紹,月震與地球的地震活動並不一樣,它們具有不同的成因。

  面對阿波羅號的數據,研究團隊提出,在這裡面是否還有一些另外的月球活動未被發現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Brigitte Knapmeyer-Endrun博士和她的團隊開發出一種獨特的算法,這種算法與語音識別程序類似。當把一次月球震動的數據輸入之後,以該算法為基礎的程序就能搜索新的數據,並識別出相似的模式。

  研究人員在1972年數據的一個較小的子集中運行了該程序,對此前未分類事件中的50%以上進行了歸類,並發現有超過200個事件沒有被列入此前的月球事件目錄中。研究人員稱,這一新程序可以在已有的數據中發現更多未曾被發現的事件,在「未來其他行星上進行地震學任務」時也會十分有用,包括NASA接下來將在火星上進行的「IsSight」任務。

  月震有4種類型,第一種是深層月震,發生在表面以下約700公裡,科學家認為是由於地球和太陽的潮汐重力而產生。第二種是隕石撞擊月球表面引起的振動。

  第三種是熱量月震。在度過兩周時間的月球黑夜(以及極低的溫度)之後,陽光的重新照射會使月球脆弱的外殼出現膨脹,並最終發生爆裂。最後一種是淺層月震,發生在表面以下約20到30公裡處。

  前三種月震被認為比較溫和,只有第四種月震能夠出現芮氏規模5.5級的震動。目前對淺層月震的成因還不明了。據NASA的介紹,阿波羅號的地震儀都放置在月球一側表面的一個相對較小的區域內,因此確切的GPS位置很難確定。

  更重要的是,月球不像地球一樣具有活動的構造板塊。地殼外層分裂為厚厚的板塊,在流動的地幔上方移動。由於月球缺乏這樣的特徵,科學家認為淺層月震可能來源於地球上無法見到的某些其他力量。(任天)

相關焦點

  • 阿波羅月震實驗,空心月球,是真的嗎?
    當時「阿波羅12號」運用了登月艙的上升區域進行了月球表面的劇烈撞擊,從而產生了巨大的月震,根據記錄儀所檢測到的一波波月震,檢測出來的結果都讓科學家們感到非常驚訝。「阿波羅12號」撞擊月球所產生的月震一直持續了一個小時左右,根據記錄儀所檢測的數據顯示,月震的波段曲線是從小震動開始逐漸增大,隨著震動增大後又持續的減小,直至震動消失,整個過程一直持續了一個小時。
  • 月球內部發現神秘能量源 NASA無法解釋的月震
    &nbsp&nbsp&nbsp&nbsp1月6日消息,據NASA最新消息,月球的奧秘絕不限於1969至1970年代的阿波羅計劃,即便到今天為止,NASA的月球探測器仍然在不斷研究這顆地球的天然衛星。
  • 月球竟是空心的?!你不知道的月球之謎
    當天16時15分,當太空人乘登月艙返回指令艙時,特意用登月艙的上升段撞擊了月球表面,結果是令人震驚的。月震發生了,正在地面進行觀察的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被驚得目瞪口呆,月球搖晃了55分鐘。而且由靈敏的月面地震儀記錄到的月面「晃動」曲線也表明,震動從微小開始直到強度最大用了七八分鐘,然後才逐漸減弱直至消失。
  • 月球竟是空心的?!【你不知道的月球之謎】
    對於「月球鐘聲」的奇觀,科學家還不能輕易下結論,萬一登月艙的起降處下面正巧是一個大空洞呢?為慎重起見,1969年11月20日,美國「阿波羅12」號太空人在月球上製造了一次人工月震實驗。當天16時15分,當太空人乘登月艙返回指令艙時,特意用登月艙的上升段撞擊了月球表面,結果是令人震驚的。
  • 什麼是「月震」?
    所謂「月震」,是指月球內部發生的震動,與地球內部發生的震動相對應。
  • "月震"證明月球是個中空的金屬球
    同樣地,「月震波」被科學家用來研究月球內部的性質。自從1969年以來,從「阿波羅11號」到「阿波羅17號」,美國先後八次派出宇宙飛船到月球進行科學考察。他們以月面為基地,設置了高靈敏度的地震儀將月震資料發送回地球,其中一臺由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設置在靜海,另一臺由「阿波羅12號」設置在風暴洋。這種高靈敏度的地震儀甚至能記錄太空人在月面上走動的腳步聲。
  • 最新研究:月震導致月球表面像葡萄乾一樣收縮
    馬裡蘭大學地質學助理教授尼古拉斯·施梅爾(Nicholas Schmerr)在內的一支研究小組,設計了一種新算法重新分析上世紀60-70年代阿波羅任務放置在月球表面的地震儀勘測的地震數據,他們的分析工作為1969-1977年之間記錄的28次月震事件提供了更準備的震中位置數據。
  • "月震"證明,月球是個中空的金屬球
    同樣地,「月震波」被科學家用來研究月球內部的性質。      自從1969年以來,從「阿波羅11號」到「阿波羅17號」,美國先後八次派出宇宙飛船到月球進行科學考察。他們以月面為基地,設置了高靈敏度的地震儀將月震資料發送回地球,其中一臺由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設置在靜海,另一臺由「阿波羅12號」設置在風暴洋。這種高靈敏度的地震儀甚至能記錄太空人在月面上走動的腳步聲。
  • 月球至今出現10000多次月震活動,科學家猜測月球或是空心的?
    地球誕生至今已有46億年了,在這漫長的時間裡地球從未離開過太陽系,周圍還被太陽和月亮圍繞著,我們生活中的所有光和熱都是來自太陽,也是有了它們的存在,地球才會有晝夜交替和四季之分。人類也一直在地球裡生活,對於地球之外的事物和景象感到無比好奇的同時,還存在深深的敬畏之心。
  • 什麼叫月震?
    在月球上發生類似地震一樣的震動,就叫月震。1969年以前,人類還不知道月球會不會發生月震。
  • 月震?
    月震的震源深度在月球表面以下七百公裡到一千公裡處,而絕大部分地震的震源深度僅幾十公裡到十幾公裡。月震波的速率低於地震波的速率。1.隕石衝擊月震月球因為沒有大氣層阻擋,大小隕石可以不斷地直接撞擊月球表面。這些撞擊造成月面的震動,被月震儀記錄了下來。
  • 【月球那些事兒】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踏出了研究月震的開端
    他去放置了月震儀,對,是監測月球上地震活動的專用儀器。眾所周知,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種自然現象。每年大約會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地震。其實月球上也存在類似的情況,我們稱之為「月震」。1969年美國科學家乘阿波羅號飛船首次踏上了月球。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飛船航天員登月後在月球靜海西南角設置了檢測月震的儀器。
  • 關於月震的那些事兒
    ——1969年9月,阿波羅11號首次在月球上成功安裝了一個地震臺站,它連續工作了3周。隨後共有阿波羅12、14、15和16號攜帶的4臺月震儀安裝成功。到1977年,這5臺月震儀累計觀測到了12000多個月震事件,為人類認識月球、了解其內部結果提供了重要的數據。
  • 月球未解之謎1:月球是如何形成的?何時來到我們的世界?
    隕石撞擊之謎無論多大的隕石,砸到月球上,都只能產生約6公裡深的坑,經科學家推算,隕石砸到類似月球,地球這種實體星球上,隕石坑的深度一般為直徑的五分之一,可是月球上最大的隕石坑,直徑達到了300公裡,它的深度至少應該為60公裡,可是它的深度實際測量為6.3公裡。 另外,阿波羅計劃的太空人曾多次鑽探月球地表,可是鑽頭最深只能達到2.9米。
  • 4種不同類型的月震,或成為建立月球基地最大的障礙
    其實,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月球上,在那裡它被稱為月震,同樣威力巨大,而且持續時間是地球上的20倍!我們知道,在地球上,90%的地震是由於板塊運動引起的,但月球和火星一樣,是單一板塊天體,那為什麼會月震呢?
  • 月球公轉自轉之謎?月球難道是空心的?
    雖然因為月球並不是一個正圓形的球體,而是一個類似橄欖球的橢圓形球體,在自轉的時候會有一定的搖擺,我們還是能看到大約61%的月球表面,但是還有41%的月球背面我們是所看不到的。高空偵察氣球月球有大大小小的隕石坑,都是一些小行星或者隕石撞擊造成的,咱們以前形容人的臉不是經常開玩笑說你臉跟月球表面一樣
  • NASA近日發現月球擁有似地球結構的液態核
    據國外媒體報導,藉助當今美國最先進的太空科學技術,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應用  現代地震學技術對40年前月震傳感器勘測數據進行了再分析,這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月球的神秘內部結構,最核心部分是一個固態富鐵內核,其直徑約
  • 雲震科普︱月震--月球上的地震
    1969年美國科學家乘阿波羅號飛船首次踏上了月球,在月球上架設了 5臺地震儀,能連續向地球發回月震記錄資料,從此人類開始了月震觀測與研究。1 概述雖然月球的內部能量已近於枯竭似乎是一個幾近僵死的天體,但受天體引力以及隕石撞擊等影響,仍然有輕微的應力活動,因此經常有微弱的月震發生。
  • 第四集:天其實就是月球?月球不合理之處過多,或是被製造出來的
    天外的隕石都集中的擊在月球的背面,這的確有些不可思議,當然,現今對於這個現象有一些解釋,月球正面而來的隕石,是需要經過地球的引力場的,所以會受到地球引力的關係,直接進入地球大氣層。月球表面最深的一個加格林隕石坑,直徑300公裡,而深度只有6.4公裡。
  • 科學家研究揭示月震發生規律:月球每天都發抖
    據《紐約時報》報導,經過三十年研究,科學家近日揭示月震發生的頻率比地震要多得多,幾乎每天都有,並且位置一般比地震要深,且多發生在月球正對地球的那面。  從阿波羅11號到阿波羅16號,月球登陸車攜帶用以測定月天地殼運動的地震檢波器。當太空人離開月球後,被留下的地震檢波器能夠繼續通過無線電波收集傳輸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