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2D晶體的缺陷調控及其光電性能研究

2020-12-04 測試狗科研服務

【研究背景】

石墨片可成功剝離為單層石墨烯後,吸引了各個領域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對二維(2D)材料的關注。其中,2D二硫化物屬於層狀二硫化物,其與石墨烯具有相似的結構特點,所以2D二硫化物具有十分優異的電子以及光學性能。然而,2D二硫化物晶體的無序狀態極大的限制了其進一步應用,同時不同的合成和處理方法所引入的缺陷導致其電子結構具有很大的差異。更重要的是,目前關於缺陷對光電子性能的影響仍沒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因此,研究2D二硫化物的缺陷及其光電性能具有重大意義。

【研究成果】

近日,哥倫比亞大學的Abhay Pasupathy教授(通訊作者)報導了利用化學氣相傳輸法和助溶劑法合成了三種不同的單層2D二硫化物晶體。作者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和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對三種材料的缺陷進行探究,同時通過光致發光(PL)實驗研究了缺陷與光電子性能之間的關係。

本文亮點:

通過化學氣相傳輸法以及助熔劑生長法製備三種不同2D二硫化物晶體,探究不同製備和處理方法對晶體內部缺陷的影響。

利用STM以及STEM探究了缺陷對材料光電子性能的影響,為全面地了解缺陷與材料性能關係提供基礎。

將DFT計算結果以及PL實驗與STM以及STEM進行比較,從理論層面理解缺陷與材料光電子性能的關係。

【圖文解析】

如圖1所示,可觀察到MoSe2的高分辨STM以及STEM圖像。圖1a中的STM圖可以明顯看到MoSe2的兩種主要缺陷:-M和-X缺陷,分別為暗色以及亮色,這兩種缺陷佔了所有合成晶體缺陷的99%以上。圖1b和1c為這兩種缺陷的原子分辨圖像,圖1b可以明顯看到Se的空穴被其他原子替代。同時,圖1d的掃描隧道譜(STS)表明-X缺陷是n型摻雜。相反,圖1e的STEM表明-M缺陷應當是電子的受體。

圖1 MoSe2的缺陷形態表徵

如圖2所示,不同方法合成2D二硫化物的STM圖像。利用化學氣相傳輸法合成的未退火MoSe2 的STM圖,由於缺陷密度足夠高,使得單個點缺陷具有重疊的電子特徵,因此STM檢測下限為缺陷密度大於1013cm2。而利用其他方法合成的MoSe2其缺陷密度各不相同。從觀察到的缺陷密度和結合能出發,我們可以用半導體理論計算出不同方法合成的MoSe2的化學勢隨溫度的變化,CVT法合成的MoSe2其化學勢不隨溫度變化,其電子給體以及電子受體數量基本相等。而Flux法合成的MoSe2則具有較小的缺陷密度,其電子給體缺陷佔主導地位,因此隨溫度變化其化學勢會嚮導帶邊緣移動。

圖2 不同方法合成MoSe2的STM圖像以及化學勢計算

此外,作者利用色階圖像對t-CVT法合成的MoSe2的帶隙分布進行研究。通過Flux法合成的MoSe2與t-CVT法合成的不同,儘管其平均帶隙也為860meV,但是其缺陷密度較小且帶隙分布不廣。與此同時,作者利用STS對兩種MoSe2的價帶以及導帶結構進行探究,並且研究缺陷對其邊緣的影響。發現大多數的間隙變化是由價帶邊緣的缺陷狀態引起的,與之前發現的-M缺陷結果一致,並且對導帶邊緣進行了類似的分析幾乎沒有任何變化。

圖3 帶隙分布以及STS圖譜研究

PL譜圖表明晶體的質量越高其峰位置偏移越小,同時線寬(FWHM)也越窄。此外,隨著缺陷密度的降低,半高寬比的降低與單層樣品均勻性的提高是一致的。PL全譜中也可以看到Flux法與其他兩種合成法製備的MoSe2相比,其峰寬度遞減,但晶體的質量更高、缺陷密度更小。並且Flux法合成的MoSe2峰強是t-CVT法的10倍,ag-CVT法的100倍。

圖4 光致發光研究

【本文小結】

作者利用化學氣相傳輸法以及助溶劑法合成三種不同的2D二硫化物晶體。通過STM和STEM對三種材料的缺陷進行探究,並利用PL實驗探究缺陷與光電子性能之間的關係。本文中2D過渡金屬硫化物的缺陷濃度比起目前水平可以減小兩個數量級,對於需要高激子濃度以及長散射時間的器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作者還利用帶隙研究以及化學勢計算進一步對缺陷對電子結構的影響進行探究,為全面了解缺陷與材料的光電子性能關係提供了理論基礎。

文章題目:Approaching the Intrinsic Limit in Transition Metal Diselenides via Point Defect Control Nano Lett., 2019, DOI: 10.1021/acs.nanolett.9b00985.

相關焦點

  • 研究表明:襯底缺陷是二維材料增長的關鍵!
    自從康斯坦丁·諾沃塞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和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用簡單的膠帶從大塊石墨烯上剝離出一層碳原子後,具有不同尋常性能的二維材料。儘管對這些石墨烯的小碎片已經進行了大量科學研究,但工業規模的石墨烯層很難生長。
  • 熱氧化法可提升對石墨烯光電性能的調控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19日報導,美國西北大學研究人員採用一種新的熱氧化方法,可在不損害石墨烯晶格結構的前提下提升對其光電性能的調控,向今後製備更快速、輕薄
  • 缺陷二氧化鈦光電催化性能及機理研究
    報告題目:缺陷二氧化鈦光電催化性能及機理研究報告人:劉寧 博士 德國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報告時間:2018年6月15日(周五)下午14:00報告地點:南嶺校區 機械材料館209室主辦單位: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汽車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摘 要:主要進行納米半導體功能材料製備及光電催化性能的研究
  • :強面內各向異性的2D無機雙分子晶體
    然而,由於非典型的層狀結構和複雜的分子間相互作用而導致製備困難,2D無機雙分子晶體仍未被開發。有鑑於此,近日,華中科技大學翟天佑教授和李會巧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報導了一種簡單的垂直微間距升華策略,成功合成出2D無機雙分子晶體SbI3·3S8納米帶。
  • 特邀綜述推介|鈮酸鋰晶體及其應用概述
    而「近化學計量比鈮酸鋰晶體」的化學配比與LiNbO3接近, [Li]/[Nb]約為1,晶體的許多光電性能比同成分鈮酸鋰晶體更加突出,但目前難以通過常規熔體提拉法製備能夠達到實用化的高質量和高性價比晶體。在本章節中,作者從鈮酸鋰晶體發展歷史、晶格結構、缺陷結構、晶體定向等方面,全面梳理了科研人員對鈮酸鋰晶體材料本身性質的認知過程。
  • 晶體缺陷的測定及其與固體性質的關係
    晶體中形形色色的缺陷,影響著晶體的力學、熱學、電學、光學等方面的性質。因此,在實際工作中,人們一方面儘量減少晶體中的有害的缺陷,另一方面則利用缺陷來製造所需要的材料,即通過控制缺陷的類型和分布達到獲得高性能材料的目的。然而,對缺陷的控制是以對各種晶體缺陷的測定為基礎的。
  • 固體缺陷研究要打破各自為政的科研體制
    科技日報記者 過國忠 通訊員 徐燕華現實生活中人們都追求完美,極力地想避免缺陷,但在科學上有些缺陷卻無法避免。「實際晶體與理想晶體相比有一定程度的偏離或不完美性,這種結構發生偏離的區域叫缺陷。」蘇州科技大學化學生物與材料工程學院教授劉波說,事實上,無論是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實際晶體都不是理想的完整晶體,它們都存在著對理想空間點陣的偏離。在專家看來,固體缺陷是一個前沿基礎研究,其發展水平的高低,是未來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尤其近年來,通過調控缺陷生成、缺陷結構及其運動規律,來優化材料及器件性能,也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一個熱點。
  • 新型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研究新突破,天津大學首獲具有帶隙可調控...
    集微網消息(文/圖圖)近日,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在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的可控制備和帶隙調控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採用-H/-OH封端二元鍺矽烯,首次獲得了具有帶隙可調控的二維層狀鍺矽烷。目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 南京大學左景林Angew離子交換調控氧化還原活性MOF的電導性能
    研究背景 金屬有機框架(MOF)是由有機配體與金屬節點組合成的三維框架結構。提及MOF材料,大家都會想到其固有的多孔性,正是由於其本身的特點使其電子導電及光電導性能受到限制。成果簡介 南京大學左景林課題組通過陽離子交換的後合成方法成功實現單晶到單晶的轉變,進而調控氧化還原活性MOF的電子導電以及光電導性能。圖1. 陽離子交換示意圖。
  • 天津大學封偉團隊在帶隙可調的新型鍺矽基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研究...
    近日,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在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的可控制備和帶隙調控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在理論計算和結構設計的基礎上,採用-H/-OH封端二元鍺矽烯,首次獲得了具有帶隙可調控的二維層狀鍺矽烷(gersiloxene)。
  • 光電轉化率超18%,目前最高性能二維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光電轉化率超18%,目前最高性能二維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2020-12-16 15: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無機鈣鈦礦電池性能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
    有機-無機金屬滷化鈣鈦礦太陽電池因具有較高的光電轉換效率而受到廣泛關注,近年來發展迅速,成為光伏領域的研究熱點,但由於鈣鈦礦晶體結構中有機陽離子與碘鉛八面體之間作用力較弱,致使該材料在外界條件刺激下容易分解,制約其進一步發展。
  • 【科研進展】新型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鍺矽烷材料的帶隙調控
    帶隙是二維半導體電子器件和光電子光器件中最重要的基本參數之一,是影響二維半導體電子器件開關比和光電器件的光電流響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精確調控二維半導體原子晶體的能帶結構是提高器件性能的重要方法。由此可見,通過控制並優化二維半導體原子晶體的結構,實現其帶隙調控,是未來納米半導體材料重要的研究方向。【成果簡介】近日,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通過理論計算與結構設計,合成了-H/-OH封端的二元鍺矽烯(siligene),並命名為鍺矽烷(gersiloxene)。
  • 哈工大韓傑才院士團隊在2D過渡金屬二硫化物電催化材料的最新綜述
    成果簡介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韓傑才院士課題組的宋波教授等人,對近年來有關2D TMDs電催化劑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結合本課題組的研究成果,系統性地總結了有關2D TMDs材料的製備方法,及其電催化析氫(HER)性能的調控策略,並對目前有關2D TMDs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在超級電容器材料缺陷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催化材料團隊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合作,在超級電容器法拉第電容材料缺陷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嵌鋰誘導四氧化三鈷缺陷調控實現高法拉第反應活性和優異超級電容器性能》(Lithiation-Induced
  • 基於晶體缺陷工程的低能耗低成本有機合成技術取得重要進展
    基於晶體缺陷工程的低能耗低成本有機合成技術取得重要進展 鑑於目前的能源危機,能耗需求是制約現代化工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 分子相互作用對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型太陽電池缺陷鈍化性能和壽命的...
    分子相互作用對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型太陽電池缺陷鈍化性能和壽命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9 10:48:46 南京大學
  • 美國花了10幾年追趕中國雷射晶體,現在如何了?
    它是各種發射雷射的儀器必不可少的材料,可以對光波進行頻率 振幅 幅度等性質進行調控。被稱為光學半導體。中國雷射及雷射晶體的發展中國的雷射技術,是為數不多的在起步階段。就已經接近當時國際水平的一項技術。最早發現雷射現象的,是美國科學家肖洛和湯斯,並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結構如何調控性能?研究揭開鈣鈦礦性能調控的秘密 - 新技術 - 中國...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羅毅教授研究團隊葉樹集小組研究發現,二維雜化滷素鈣鈦礦的有機陽離子構象無序度越大,其寬帶螢光發射越強,面內載流子遷移率越小,而面外載流子遷移率則由有機陽離子構象與無機骨架層間距共同決定。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合肥研究院在團簇結構調控和性能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帶領的課題組,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楊金龍帶領的課題組合作,在金屬納米糰簇的結構調控與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Kernel Tuning and Nonuniform Influence on Opt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Gaps of Bimetal Nanoclus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