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武俠小說等文學作品中,我們最為崇拜的無疑是大俠們行走江湖的快意恩仇。但是「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一些俠客往往會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受傷。每當這個時候,一些藥品就出現了,其中最常見、最大眾化的無疑是「金瘡藥」了。事實上,這種在武俠小說中出場率極高的藥品,並非是小說家們虛構出來的,在真實的歷史上,「金瘡藥」也是確實存在的。它的出現,還得從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說起。
清朝入關之後,攝政王多爾袞頒布「剃髮令」,明確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這一政策迫使幾千年來奉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漢人,在「留髮」和「留頭」之間二選一。在為了信仰而死和向現實低頭之間,大多數漢人選擇了後者,於是一個新的職業出現了——剃頭匠。剃頭匠的工作就是用剃刀在男人頭上剃髮,但是「人有失手」,難免會剃傷頭皮。
雖然只是一點小傷,但是也會使破損皮膚的表面流血,於是止血藥就有了新的需求。「金瘡藥」最開始寫做「金創藥」,這裡的「金」就是鐵質的剃刀,「創」就是「創口」的意思,整個藥名的功效也很直接,就是用來撒在創口上止血的。相較於其他的止血藥品,誕生於清代初期的「金瘡藥」不僅可以即時止痛、止血,還不會使創口化膿,在當時幾乎是「家中必備」的一種藥品。但是這種古代大名鼎鼎的藥品,為何如今幾乎已經消失在了我們的視線裡?老中醫,你看配方是什麼。
作為一種被普遍使用的止血藥,「金瘡藥」本質上也是一種中藥,其配方也均為中藥材,比如膽南星、當歸、馬錢子、白芷等。但是在這之中,最難收集的是一味名叫「龍骨」的藥材。雖然名為「龍骨」,但這味藥也並非是龍的骨頭,而是很久之前保留下來的動物骨頭。但是從生物學上來講,野外的動物死後,肉體會被微生物分解,骨頭等殘骸也會因為風吹日曬而腐爛消失。因為「龍骨」的形成需要非常苛刻的外部環境,所以能夠保留下來入藥的量並不大。
但這還並不是後來「金瘡藥」幾乎消失的直接原因,直到清末「龍骨」身上的另一個秘密被意外發現。光緒十五年(1889年),曾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準備自己製作「金瘡藥」。通曉文學和醫學的他準備好了所有的藥材,在收集「龍骨」時,卻意外發現這些龜甲和骨頭上好像刻著什麼符號。換做其他人,也許並不會在意這些符號代表著什麼,但極具好奇心的王懿榮卻對它們來了興趣。王懿榮認為,這些他看不懂的符號或許有規律可循,只要收集足夠多的樣本,應該可以發現一些奧秘。
於是王懿榮開始大量收集「龍骨」,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並且同其他學者探討之後,這些符號應該是最原始的一種文字,甚至比青銅器上的銘文還要原始。因為這些原始文字大多刻在龜甲和獸骨之上,所以它被命名為「甲骨文」。甲骨文的發現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它意味著中華文明的文字歷史,被再一次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從此以後,「龍骨」的研究價值遠遠超過了製作「金瘡藥」的藥用價值,所以之後的「金瘡藥」便很少再以「龍骨」入藥。
沒有了「龍骨」的「金瘡藥」開始被國外的西藥所替代,到後來的抗戰時期,西藥也取代了中藥成為了救死扶傷的主流藥品。和「金瘡藥」一起退出歷史舞臺的,還有其他中藥配方,時至今日整個中醫體系都在走向衰落。「金瘡藥」退出歷史舞臺,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