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體用於癌症診斷:循環微RNA檢測

2020-12-03 POCTerLearner

2013年,密西根大學教授在2013年11月20日至22日,細胞科學與幹細胞研究世界大會上做了報告,一下為報告摘要:

在美國,癌症是第二大死亡原因。大多數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如果及早診斷治癒的概率將大大提高。當前的研究集中在尋找可用於高風險人群的分子靶標,以期望在早期階段識別癌症。為了開發非侵入性診斷方法,已經對諸如血液,血清,尿液和唾液等生物流體進行了評估,以監測各種與癌症相關的分子標記。結果,循環微RNA(circulation microRNA,與循環腫瘤細胞和細胞外囊泡相關)最近已成為人類癌症的一類新型分子腫瘤生物標誌物。

當前,沒有標準的診斷平臺可以檢測癌症患者中的循環mRNA。診斷癌症研究中的最新技術進步是微流控設備,它利用微流控技術通過無創程序從外周血中分離並鑑定出腫瘤衍生的循環系統。

鑑定外周血中的miRNA,尤其是細胞外囊泡或外泌體所攜帶的miRNA,有望在腫瘤學中發揮重要作用。它們是穩定的miRNA的良好來源,特別當他們與循環腫瘤細胞和腫瘤本身一起研究。

引用

Shailender Singh Kanwar, J Cell Sci Ther 2013, 4:4

http://dx.doi.org/10.4172/2157-7013.S1.024

相關焦點

  • 微流體裝置可改善癌症檢測
    科技日報多倫多5月18日電 (記者馮衛東)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可用來分離從腫瘤組織中逃逸出來的癌細胞,幫助醫生更好地進行診斷和治療。  新方法需要一款特殊的分離器件,基於腫瘤細胞和血細胞的尺寸和柔軟度差異,通過微型漏鬥狀管道擠壓血樣中的細胞,從而驅動腫瘤細胞和血細胞進入不同的流道實現分離。
  • 微流體微流體概述、優勢、應用、下一步發展
    儘管目前處於發展初期,微流體作為一個突破性技術正處於快速發展期,能夠用於從生物和化學到信息技術和光學的多個領域。微流體儘管具有壓倒性優勢,但尚未廣泛使用,原因主要是該技術商業化中所面臨的挑戰。 微流體系統可使用光刻技術來實現。聚二甲矽氧烷(PDMS)等聚合物已經替代矽和玻璃,廣泛應用在微流體器件的光刻製造中。PDMS是一個透明彈性聚合物,可透過氧氣和二氧化碳,因此在放置細胞方面非常有用。一旦製成了一個模具,可用該模具製造出幾個微型器件,用於研究和診斷。
  • 循環腫瘤細胞(CTC)捕獲及檢測技術進展
    在過去的一年中,循環腫瘤細胞(CTC)捕獲和檢測市場飛速增長,多個公司將此類技術推向臨床並應用於癌症的診斷,與此同時,一大批新興公司憑藉其獨有技術從科研機構中脫穎而出,開啟了循環腫瘤細胞捕獲和檢測的商業化之路。
  • 微流體裝置有望快速檢測血液中的癌細胞
    來自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以及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的一隊科學家,剛剛展示了一種新穎、實惠的微流體裝置,能夠快速檢測血液樣本中漂浮的癌細胞。目前研究團隊正在嘗試不同的方法,以提升癌症血檢的準確性。從追蹤癌症 RNA 痕跡、到檢測幾乎所有癌症類型共有的獨特 DNA 納米結構,我們正站在一項激動人心的技術前列。原型裝置可檢測微小血液樣本中超過 90% 的腫瘤細胞(圖自:Ian Papautsky)當前的前瞻性研究中,檢測血液樣本中的循環腫瘤細胞(CTC),或許是一種高效的方法。
  • 【流體】| 醫療黑科技之微流體晶片
    除了他們,醫療晶片領域的很多實驗室也在開發新工具,以用於準備和分析血液和其它流體樣本,診斷遺傳異常,如癌細胞攜帶的突變。一般來說,這類分析工具都不需要在潔淨室內開發,但微流體晶片需要液體穿過非常狹窄的通道。這種通道狹窄得即便是一粒塵埃,都有可能令其堵塞。因此,開發這類工具需要在潔淨室內進行。
  • 端粒酶檢測新方法有望用於癌症早期診斷
    原標題:端粒酶檢測新方法有望用於癌症早期診斷   ■最新發現與創新  3月26日,青島農業大學李峰教授及其專家團隊關於單細胞水平端粒酶活性均相電化學檢測新方法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權威雜誌《分析化學》上。此成果有望在癌症的早期診斷、臨床治療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 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3D列印未來可用於醫學測試的微流體通道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據悉,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機械工程系的研究人員與麻薩諸塞州納提克市的陸軍作戰能力發展指揮部士兵中心開發了微米級的3D列印獨特流體通道,可以自動生產用於各種醫學測試和其他應用的診斷、傳感器和化驗。
  • 用於人和寵物癌症早期診斷!首爾Viosys最新概念技術
    領先的化合物半導體解決方案提供商首爾Viosys宣布,通過韓國蔚山大學科學家進行的臨床測試,該公司已開發出一種先進的概念技術,該技術利用紫外線LED Violeds用於寵物癌症早期診斷。根據首爾Viosys的研究小組稱,與人類一樣,寵物患癌症的機率很高,但在癌症的早期診斷上卻相當困難。因此,首爾Viosys正在開發一種不僅可以應用於寵物,也可以用於人類癌症診斷的技術。
  • 微流體操控之循環進樣
    此外,在做一些微流體的過濾實驗時,也需要進行流體循環,如使用全血過濾膜濾除全血中的紅細胞時,通過流體循環使全血多次穿過全血過濾膜,可提高紅細胞濾除率。微流體循環中,需保證流體在微流控晶片中的流向一直保持不變,一般來講,實現微流體循環的常見方案有以下3種:1.利用循環模組實現微流體循環。2.利用兩向六位閥(L-Switch)實現微流體循環。
  • 雷射為源的光片顯微分析用於癌症的診斷,將同CT診斷一樣簡單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TU Wien 和TU Munich的聯合研究小組,發展了一種新的顯微分析技術,以雷射為光源,可以實現更加可靠的癌症診斷結果。這一技術可以允許腫瘤在外科手術後進行3D分析,而不需要對腫瘤進行切片分析。不在需要切片,同CT診斷技術一樣非常簡單.
  • Covid-19正在重塑微流體市場
    不出所料,由於Covid-19大流行造成的高需求,這一增長將受到現場診斷和臨床實驗室診斷的推動。市場研究人員預測,在2019年至2025年期間,微流體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為14%。Yole的分析師認為有八個領域會得到進一步提升:DNA測序,CMOS傳感器,獸醫測試,用於PoC/PoN應用的MDx。全球診斷市場巨頭羅氏通常不會外包生產,但最近收購的微流控晶片廠可能會改變這種情況,Yole的分析師Sebastien Clerc表示,微流體容量在大多數應用領域都在增加。
  • Nature:檢測血液中微生物DNA,癌症早診斷
    當Gregory Poore還是一名大一新生時,他原本健康的祖母被診斷患有晚期胰腺癌,12月下旬確診,次年1月就去世了。這讓他感到震驚,「因為她幾乎沒有任何徵兆或症狀,為什麼她的癌症沒有更早被發現,為什麼治療方法無效?」這些問題驅使著Poore不斷地去尋找答案。
  • 循環腫瘤細胞的檢測方法 - 體外診斷專區 - 生物谷
    此外,由於細胞骨架蛋白對於上皮細胞具有特異性,細胞角蛋白家族成員(即CK8,CK18和CK19)已經成為檢測具有上皮表型癌症患者CTC的「金標準」標記物。陰性富集法也稱白細胞去除法,通常用識別CD45或CD14的特異性抗體與白細胞結合,從而去除全血中的白細胞。
  • 微流體壓縮通道陣列結合機器學習識別乳腺癌細胞
    加群驗證信息:姓名-工作單位-研究方向,否則不予加群合作,諮詢,交流,投稿宣傳最新成果:qwsa042@sina.com       癌症一直以來是威脅人們生命健康的首要疾病,隨著世界範圍內科技進步發展,自身因素導致的突變和外部因素誘導的癌症患者數量大幅提升。
  • Commun Biol:開發出一種用於癌症診斷的新型生物標誌物技術
    2020年7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隆德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識別癌症生物標誌物的新方法,這種新方法能夠更加敏感、快速且有效地對癌症生物標誌物進行識別。
  • 數字PCR引領分子診斷熱潮,推動精準醫療迅速發展!
    · 數字PCR可開發針對不同癌症、不同樣本以及不同的樣本環境提供檢測解決方案,該技術的應用範圍廣泛,尤其在液體活檢領域,已開發針對肺癌、乳腺癌、腸癌、胃癌等上百個位點檢測試劑盒,可精準指導臨床治療的診斷,以便患者在後續得到更及時並且適當的治療方案提供。
  • 血液和組織的微生物組分析可用於癌症診斷
    血液和組織的微生物組分析可用於癌症診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2 21:14:03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Rob Knight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用於癌症檢測的智慧型手機光譜儀:八通道、便攜、實時
    > 智慧型手機光譜儀設備示意圖(圖片來源於: 華盛頓州立大學)引言癌症
  • 資源有限條件下應如何應對即時診斷的技術挑戰與展望
    收集臨床樣品時,需要進行樣品處理(例如離心或核酸提取)和用於核酸測定的儀器,但由於成本限制和缺乏訓練有素的人員而無法用於POCT。有些試劑需要冷藏才能長期穩定,這對於RLS中的POCT也構成困難。處置生物廢料另一個重要的技術挑戰是安全處置生物廢料,包括用過的診斷設備和臨床樣品。在RLS中,廢物處置和生物安全性不如RRS嚴格。
  • 洞察| 液體活檢在癌症檢測中應用
    (CTCs)檢測、循環腫瘤DNA(ctDNA)檢測、外泌體及循環RNA(Circulating RNA)檢測等,與傳統的組織活檢相比,液體活檢具備實時動態檢測、克服腫瘤異質性、提供全面檢測信息等獨特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