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似乎是一座承載藝術的「倉庫」,在藝倉美術館不僅有教科書的大展,也有前衛潮流的新媒體藝術。在線上新增的MAM Class 板塊將為各位公眾悉說一堂堂藝術課,深入解讀作品及其創作背後的故事,以點擊面,聚力藝術科普,讓更多人在家享藝術之美。第一堂課將由知名藝人許魏洲解讀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大衛》。
強而有力的肌肉,直指人心的眼神,完美的身軀。這是年輕的英雄,準備戰鬥……
當時已經成名的米開朗基羅,大約於1501至1505年間,接到《大衛》的委託案。年輕的他,一等到自己的天賦在羅馬受到肯定,便希望能將自己的名聲傳播到家鄉佛羅倫斯,因此全副熱情地投入這件巨作的創造。瓦薩裡說:「這件人像讓古今所有雕像為之失色……當然,只要看過米開朗基羅的《大衛》,便不再需要看其他已逝或在世雕刻家的作品……」
讓這件雕像格外受人讚賞的是,只有米開朗基羅能夠順利雕刻這塊大理石。經過先前兩位雕刻家不成功的嘗試,這塊巨大的大理石許多年來都被丟在佛羅倫斯大教堂的工作室裡,被認為品質不佳。年輕的米開朗基羅想要這塊大理石,覺得自己能夠馴服它,困難也更激發他的決心。他一接受這件委託案,便非常小心地著手處理這個雕刻材料,例如,他將重心放在人物右腳,避免再給較脆弱的左側添加多餘的負擔。米開朗基羅選擇在封閉的環境工作,避開他人的窺視,與自己的「巨人」獨處。
因此《大衛》誕生了…… 表現即將與巨人哥利亞戰鬥的聖經英雄:由他緊繃的健美身體、扭轉頸部上浮起的青筋、清晰可見的肌腱組織、還有握著石頭的右手,人們可以感覺到他的勃勃生氣。肌肉雖放鬆,卻已蓄勢待發,尖銳的眼神與皺眉的神情表達出高度的專注與對敵人的鄙視。
整件雕像呈現了對細節的無比關注,藉以提供給觀者最佳的完美度與真實感。事實上,米開朗基羅改良了一項技術來加工瞳孔,也就是穿鑿它們以捕捉光影變化,賦予《大衛》深邃有力的眼神。同時,藝術家也雕刻出了明顯不合比例的頭和手,讓原來規劃放置於相當高的臺座上的雕像,在由下往上觀看時能有完美的比例。看到藝術家本人在作品上留下的一些細小痕跡,我們可以體會米開朗基羅艱辛的工作,例如,前額頂端捲髮的下方,可以看見藝術家留下的小孔,它們是用來創造完美捲髮的手持鑽頭遺留下來的痕跡。
在雕像完成之後,放置地點也廣受討論。最終選定「市政廳廣場」、作為米開朗基羅這件巨大雕像的理想地點。事實上,這個廣場是共和國的象徵,而放置在市民廣場的《大衛》則代表了捍衛共和自由以及對抗暴政。在當時政治不安的氛圍下,這件作品傳達出了清晰的訊息。
由米開朗基羅的工作室到市政廳廣場有幾百公尺的距離,《大衛》花了四天,藉由特別設計的卡車才安全抵達了目的地。
《大衛》在此矗立了超過三百年,一直都是佛羅倫斯生活的中心,直到它被遷往美術學院博物館,並且以摹作放置於市政廳廣場。長期立於市政廳前的戶外廣場,使得這件傑作承受了些許損毀,幸運的是,這些損傷並沒有影響這位完美英雄顛覆藝術世界的力量。
___________
這件作品曾於三年前展出於由藝倉美術館與米開朗基羅故居博物館聯手打造「神美·米開朗基羅藝術大展」中。該展覽透過回望文藝復興時期藝術成就的巔峰,觸碰上海城市復興的脈搏。展覽完整呈現米開朗基羅七十餘年波瀾壯闊的藝術生涯,現場逾百件的展品展現了米開朗基羅在繪畫、建築、雕塑及文學等方面的偉大成就。
關於藝倉美術館
立足於海納百川的中國上海,藝倉美術館(Modern Art Museum, Shanghai)坐落在浦東陸家嘴核心區,展望浦江兩岸一線江景,聚焦藝術創造與教育,打造世界文化會客廳。作為一家具有國際視野及跨領域融合觸角的藝術機構,美術館致力於以高品質的展覽及沉浸互動式的體驗為公眾提供一個開放的文化學習及藝術審美平臺,讓更多人享藝術之美。藝倉美術館由工業建築改造而成,為構建起東西方文化橋梁提供了不同維度且極具活力的空間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