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東莞創新地圖」
東莞創新要素集聚,創新實力躍升,經濟結構顯著優化,高技術製造業漸成主引擎
■12月10日,東莞科技創新地圖在會展中心發布 記者 楊澤彬 攝
在東莞這片面積僅為246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集聚了1508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2家新型研發機構,帶動全市發明專利申請數達11166件,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1008.51億元,社會R&D經費投入強度達2.36%……只需手指輕輕一點,你就能夠在「東莞創新地圖」上看到這一切。
在不久前舉行的2016中國(東莞)國際科技合作周上,市科技局發布了「東莞創新地圖」。這張地圖通過「創新要素」「產業布局」「創新實力」等六大板塊,動態記錄了東莞科技創新發展的各項成果,以及高新技術企業和產業在各個鎮街的詳細分布情況。
一張「東莞創新地圖」,折射出「世界工廠」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之下的裂變。創新地圖上的各項數據無比雄辯地表明,隨著創新要素的集聚和創新實力的躍升,目前東莞新舊動能轉換正在持續加速,產業大步向高端邁進,經濟結構更加優化,高技術製造業、高新技術企業漸成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創新要素的集聚邏輯
在手機上打開「東莞創新地圖」,當前東莞各項創新指標和數據一覽無遺。從總體上來看,東莞科技創新的成果主要通過「創新要素」和「創新實力」兩大板塊體現。其中,近年來創新要素的高速集聚尤為引人注目。
在「創新要素」一欄中,包括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專利、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新團隊、四眾平臺等子欄目,每一個欄目點擊進去,都可以看到其在鎮街的具體分布情況。
「東莞創新地圖」發布時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市重點實驗室有國家級1家、省級13家;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有國家級1個、省級161個、市級115個;專利方面,專利申請數達到38094件,發明專利申請數達到11166件;而科技企業孵化器,我市有國家級8個、省級11個、市級35個;創新團隊方面,省級的有25個、市級為18個。此外,東莞當前還集聚了一大批四眾平臺,其中眾扶平臺39個、眾創平臺19個、眾包平臺2個、眾籌平臺6個。
不僅如此,代表著科技創新實力與後勁的新型研發機構,東莞目前已有32家。
在創新資源要素方面歷來較為薄弱的東莞,近年來何以能吸引大量創新要素的集聚?一方面,作為製造業名城,東莞具備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和雄厚的製造業基礎,形成了規模龐大的產業集群,坐擁肥沃的創新土壤;另一方面,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東莞在核心技術攻關、科技創新投入、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等方面不斷發力,科技創新氛圍也日漸濃厚。在此背景下,創新資源要素大量湧入,科技引領的東莞板塊已逐漸形成。
創新要素的集聚,立竿見影地帶來了創新實力的躍升。「東莞創新地圖」顯示,2015年東莞GDP達到6275.06億元,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為1008.51億元,社會R&D經費投入強度為2.36%。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信息稱,2015年全國R&D經費投入強度為2.07%。東莞R&D經費投入強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東莞創新地圖」上關於R&D經費投入的統計圖表更顯示,2009年至2015年,在7年的時間裡我市社會R&D經費投入強度逐年上升,從1.10%、1.22%、1.51%、1.66%、2%、2.16%到2015年的2.36%。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高新技術企業的蓬勃發展。近年來,東莞實施高新技術企業「育苗造林」行動,加快壯大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高技術製造業。「東莞創新地圖」上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已經達到1508家,這一數字在去年年底是986家,換言之一年之內我市高新技術企業增長了逾500家。
創新產業的全新格局
大量創新要素的湧入,造就了東莞創新產業的新格局。一方面,松山湖不斷發揮創新龍頭的輻射效應;另一方面,各鎮街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製造業的發展上百花齊放。同時,科技創新對於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引領帶動作用愈發凸顯。
從「東莞創新地圖」上看,東莞創新產業的布局呈現出多個行業百花齊放、多個鎮街協同發展的新局面。
在產業布局一欄,共有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家具製造業、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玩具及文體用品製造業等十大產業。
負責「東莞創新地圖」製作的東莞市電子計算中心、東莞市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明對記者表示,「東莞創新地圖」中「產業布局」這一欄的設置,最初考慮把所有傳統產業都收錄,但最終形成了新舊結合的欄目設置。「權衡的關鍵是,立足東莞,把握過去,著眼未來」。
其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徵求意見稿(2016版),東莞在9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7個產業方面均有斬獲。值得注意的是,東莞戰略性新興產業散布於我市各個鎮街,而且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數量合計有2926家,已然初具規模。
以節能環保產業為例。記者看到,目前東莞既有新興的節能環保企業,也有在節能環保方面做出成效的傳統製造業。前者包括成立於2013年的廣東艾沃科技有限公司,其經營範圍包括淨化技術、水處理器材及設備;成立於2010年的東莞市國福節能工程有限公司,其研發、產銷範圍包括烘乾設備、節能廚具、潔具、五金模具等。而後者則有永發印務(東莞)有限公司和東莞新洲印刷有限公司等印刷企業為表率。
事實上,「東莞創新地圖」所反映的產業布局,既是東莞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成果,也是東莞近幾年積極引進科技創新資源結出的果實。不僅濃縮了東莞30多年製造業的深厚積澱,也顯示出東莞在新興產業方面的積極謀劃。
據了解,近年來東莞出臺了系列政策,繼續深入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其成效在產業布局上可見一斑。東莞正呈現出新動能逐步挑起大梁,舊動能不斷煥發生機的良好局面。
記者了解到,在傳統行業中,家具製造業共326家企業入選「東莞創新地圖」,厚街和大嶺山合佔114家,這一數據顯現出厚街和大嶺山在家具行業的明顯優勢。
而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共959家企業入選,大朗、厚街、虎門分別有182家、137家和70家,剩餘570家,除松山湖外,散見於各鎮街。值得注意的事,除了歷來在毛織、服裝、鞋業等方面底蘊深厚的大朗、虎門、厚街之外,其他鎮街也正加速追趕,反映出在當前創新驅動的背景下,更多鎮街能夠通過創新在原本並不見長的產業上取得建樹。
而在玩具及文體用品製造業方面,共273家企業入選,厚街、清溪和塘廈均超過20家,松山湖、莞城、高埗三地沒有,其他散見於各鎮街。
創新東莞的便捷入口
「東莞創新地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包括企業、人才和科技工作者了解和融入創新東莞的一個更加方便、快捷的入口。
實際上,「東莞創新地圖」的製作,是東莞科技創新大數據的一次具化體現。「東莞創新地圖是我們大數據中心的一個具體應用。」趙明表示,以地圖的形式向公眾直觀地展現東莞科技創新的成果,改變了以往東莞科技成果都是以列表或是文字的形式體現,具有明顯的優勢。
「弄成一摞厚厚的資料,其展現的效果並不能讓人滿意,而且往往看完就丟到一邊。」趙明說,基於微信平臺的「東莞創新地圖」,卻可以讓人隨時隨地查看相關信息,更加方便、快捷。
除了能夠更好地動態展示東莞的科技創新成果,「東莞創新地圖」對於企業更能起到實實在在的作用。「假如我代表一家企業考察東莞,看是否適合自身的發展,首先我會查看我所在的高新技術產業在各個鎮街的分布,找出分布最為集中的幾個鎮街。」身為科技工作者的趙明對記者說,下一步則是逐一對比這些高新技術處在整個產業鏈上的哪個環節。趙明認為,區域配套能力、產業供應鏈的齊備是企業快速發展的基礎環節,自然也是企業最為看重的一個要素。
在此背景下,「東莞創新地圖」正是立足於滿足這一需求,即讓企業快捷、方便地找到適合自己落戶的區域,不像以前一樣,花費大量時間翻查資料,也無法真正了解東莞高新技術企業和產業的發展全貌。「東莞創新地圖就是希望提供一個了解東莞高新科技產業發展的入口。」趙明說。
毋庸置疑的是,「東莞創新地圖」雲集了東莞企業中的翹楚,只需要登錄東莞創新地圖,就可以找到你所需要的。「這是製作『東莞創新地圖』的最大初衷。」趙明直言。
不過,說起來容易,但方便、快捷、直觀是一個主觀並且籠統的概念,以怎樣一種方式才能把東莞沉澱多年的科技創新成果、把東莞所有鎮街的1500多家高新科技企業以一種簡潔明了的形式呈現在公眾面前?
「在界面的設計上,前前後後做了不下10個版本。」趙明點了點手機上「東莞創新地圖」中的產業布局一欄,露出滿意的神色,「現在大家所看到的這個界面,可以說基本上涵蓋了東莞最重要的產業。」
「收集整理數據,確定產業分類,首先需要對東莞多年的發展有一個細緻的梳理。」趙明表示,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過程。
此外,當地政府的支持力度及各項具體的優惠措施,同樣也是創新型企業安心發展和創新人才安居樂業的重要因素。但是,當前大量政策的密集出臺,導致企業和人才要查找這方面資料會感覺無從下手。「在未來,我們會把有關引進企業和人才方面的政策集中在『東莞創新地圖』上展現出來。」趙明說。
趙明表示,東莞創新地圖未來在繼續完善、及時更新數據的基礎上,將實現企業和企業、企業和人才的雙向互動,「東莞創新地圖將成為一個產業入口平臺。」趙明說。
「上個星期,因為工作關係,我們走訪了黃江的一家企業。其負責人拿出手機給我看東莞創新地圖,表示想在黃江建立一個孵化器。」 趙明微笑著向記者解釋,通過東莞創新地圖,對方了解到黃江還沒有孵化器,如果填補這一塊的空白,前景可期,並且有望獲得政策支持。
「我們是科技工作者,只客觀地展現數據,但並不加以解讀。」趙明笑著表示,述而不評,是他們的一個工作原則。因為,不同的企業、不同的人看到東莞創新地圖都會有自己獨特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