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誌 |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藝術家謝曉澤:瞬間與永恆

2021-01-13 易悅APP

謝曉澤

史丹福大學藝術和藝術史系終身教授,執Wattis教席

1966年出生於廣東

1988年清華大學建築學士學位

1991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飾藝術系碩士學位

1996年北德克薩斯大學視覺藝術學院藝術碩士學位

現居美國加州和中國北京

90年代初期開始,謝曉澤便尋找到一種獨特的創作方式,以書籍、報紙、檔案等媒介作為切入點探索世界,在現實與文本之間的裂縫中生出一道光,釋放著強勁的生命力。

隨著網際網路對時代的滲透,世界的信息儲存方式開始從紙質媒體向數字媒體過渡,爆炸式的信息將人淹沒。

作為藝術家,謝曉澤在不斷迭代更新的年代,以經典的油畫作為記錄手段,「將稍縱即逝的信息通過更具永久性的語言轉換出來」。

如同史前熱辣的樹脂,將森林中某一片段的古老昆蟲和動物碎片凝固成琥珀,在歷史長河中存在著、延續著。

易悅:了解到在過去一年中,您的展覽非常多,先簡單地聊聊您最近的幾次作品展?

謝曉澤:過去一年左右是我特別繁忙的時間。2016年我沉寂了一年,留出時間和空間思考作品的方向和主題。因此到了2017年,展覽都湊到一年,一共有6個個展和8個群展(包括四川安仁雙年展),主要在中美兩地開展,其中包括上海、汕頭、紐約、華盛頓、舊金山等城市。

▲四川安仁雙年展海報

我挑其中三個個展重點談談:

第一個是2017年11月3日-2018年3月31日在史丹福大學華盛頓分校畫廊的《對峙與中斷:謝曉澤作品展》,展覽集中展出了以「報紙」作為創作主題的一組作品。

主要分為兩個系列,一個是《正反視角》系列,每張畫描繪一張現成報紙的局部,展示出報紙正反面圖文透疊的效果;

▲《2013年8月28日,國際先驅報》 152X229cm 布面油畫 2015

另一個是《片斷視角》系列,主要是一摞報紙堆疊起來,展示圖文之間的碰撞組合。由於華盛頓是美國政治中心,所以我選取了政治性比較強的主題,畫中的報紙都記錄著近期發生的時事。

▲《2008年7月-8月 信息時報》 132x217cm 布面油畫 2008

第二個是2017年12月2日在舊金山安格林-吉爾伯特畫廊舉辦的《夜曲:謝曉澤繪畫與影像作品展》,以往涉及到社會和歷史主題,我都是通過圖書、報紙和網際網路這樣的媒介來表達。

這一次的展覽則直接以切身體驗、親眼所見的場景作為創作素材,所有作品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城市華麗夜景,而是帶有暗示性和戲劇性的場景,帶有社會和經濟的元素在裡面。

▲《夜曲:謝曉澤繪畫與影像作品展》舊金山安格林-吉爾伯特畫廊

▲《人行道上(廣州)》 183 x 300 cm 亞麻布油彩 2016

▲《期待 (布加勒斯特)》 182 x 266.7 cm 亞麻布油彩 2016

第三個是2017年12月3日至2018年7月8日在丹佛藝術博物館展出的《注視》系列展覽,我是這個展覽系列的第一個藝術家,因此我的個展名稱是《注視:謝曉澤》。

▲丹佛藝術博物館外景

▲《注視:謝曉澤》丹佛藝術博物館內景

丹佛藝術博物館給了我兩個展廳,一個是展出《圖書館》系列的近期繪畫和錄像投影裝置《瞬息》,另一個是名為「保險絲盒子」的實驗空間,展示我從2012年開始的「中國禁書史」計劃。

▲《牛津大學王后學院圖書館 (K24, 新約)》92 x 132 cm 亞麻布油彩 2016

▲《瞬息》 2010-2011 數碼攝像

這個以歷史和文本研究為基礎的創作包括了三個部分:第一是系列攝影作品《細讀》,針對中國古代遭禁毀的書籍而拍攝,以原大尺寸細緻入微地再現了古籍的內容和質地;

第二是大型實物裝置《物證》,展示了近現代書籍包括民國時期左翼作家原版書籍、文革期間不能流通的世界文學名著和地下流行的「手抄本」;

第三是關於我整個工作過程的紀錄片《禁書尋蹤》,記錄了我通過網際網路以及在全國各地的舊書店、故紙堆淘書的過程,除此之外,紀錄片還圍繞著書籍出版和審查,從不同的角度對學者、作者、編輯和文學愛好者進行採訪,深度挖掘禁書視角下的社會、文化背景。

▲大型實物裝置《物證》

▲大型實物裝置《物證》現場

這次的個展對我來說是意義最重大,原因在於,它一方面展出了大家熟知的《圖書館》系列油畫;

另一方面也第一次推出了與學術研究相關的創作計劃,前期需要大量的文案工作,也需要結合例如文學史、思想史、社會學、政治學和倫理學等學科的知識,為此我也向很多的專家學者進行請教和學習,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過程。

▲《哥倫比亞大學埃維利建築與藝術圖書館》 92 x 152 cm 布面油畫 2016

易悅:您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是以圖書、報紙和網際網路等傳播媒介作為創作主體的,您為什麼會將目光聚焦到「媒介」上呢?

謝曉澤:這其中有一個發展過程。初到美國的時候,我也是直接對生活環境做出反應,比如早期畫的廢棄車場和雜貨店,這些題材作品並沒有擺脫掉現存已有的風格,找不到屬於自己的獨特視角。

後來,這種「沒有感覺」的狀態持續了一段時間,一直到我看見圖書館裡堆積的書籍和報紙後,新的視角被打開了。

書籍這個主題很有意思,它是將形而上的觀念、思維和知識實體化之後所呈現出來的物質形態,簡而言之就是化抽象為具象的物質載體。

▲《中國圖書館53號》 100 x 150 cm 亞麻布油彩 2012

當時我畫了書籍的局部特寫之後作,創作的感覺就來了——抽象與具象、觀念與現實、記錄與視角、繪畫與攝影,各種內容之間的碰撞結合,形成了豐富的、可挖掘的主題。這是我第一次感覺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方向,於是從書籍、報紙等物質載體慢慢拓展到其他媒介。

2011年,我開始關注網際網路。2013年,我創作了第一組《微博》系列作品,以媒介為線索的進行延伸,與過去的書籍和報紙是一以貫之的。

▲《2010年6月4日,敏感詞》 46 x 61 cm 油彩、鋁板 2012

易悅:怎樣的畫面會吸引和打動您,並讓您產生創作動機呢?

謝曉澤:我覺得這個創作動機是無意之間產生的,但仔細考量起來其實也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

第一是視覺和形式上的原因,一個畫面的空間氛圍和光線色彩恰到好處,並在視覺上具有強烈衝擊性的畫面會打動我。

以創作《圖書館》系列作品為例,書籍在圖書館中的排列堆放大部分是挺重複枯燥的,色彩之間也沒有什麼規律,要找到非常好的畫面並不容易。

但也會有某一個瞬間,隨機的光影和角度結合得十分巧妙,一個在圖書館中司空見慣的場景突然變得陌生了,那麼這個場景就能吸引我,打動我,給我驚訝和喜悅,讓我產生創作的動機。

▲《中國圖書館40號》 102 x 152 cm 布面油彩 2009

第二是視覺背後的內容、觀念具有吸引力,比如我在創作《片斷視角》系列作品的時候,在堆疊起來的報紙的側面特寫中,圖與圖、圖與文、文與文之間的偶然碰撞特別有意思。

報紙作為新聞的載體來講的話,幾個大大小小的事件碰撞,可以折射出不同的社會問題,每個社會事件之間又存在著微妙的關係,這就非常有意思。

▲《2004年3月,比凱恩時報》 112 x 215 cm 布上油畫 2004

微博這塊呢,基本上都是有比較直接的圖片碰撞,每個微博畫面帶有微博帳號的水印,畫在灰色的鋁板上。

微博時代加速了媒體對社會的影響,在這個不斷被新的信息淹沒和取代的年代,我認為有必要把這種稍縱即逝的信息通過一種更具永久性的語言和載體轉換出來。

▲《2012 年11 月30 日,浙江溫嶺(釘子戶2 號)》52 x 80 cm 油彩、鋁板 2013

易悅:對於藝術圈之外的人來說,您的作品可能更像是記錄和寫實,那麼除了呈現畫面本身的內容之外,作品本身的繪畫性或者說創造性主要體現在什麼地方?

謝曉澤:如果要談創造性的話,主要在於我選取的角度。

第一,我一般不是直接觀察或體驗社會現象,而是通過媒介載體作為切入點進行創作;

第二,在圖像與文字之間的任意組合中,一方面是鐵錚錚的社會事實 ,另一方面是各種角度下的組合碰撞中,帶著任意性的混亂隨時可能產生一種詩意。

第三,從繪畫的角度來說,我的繪畫是比較冷靜理性的,與攝影有著緊密的聯繫,但又並不是典型的照相寫實主義畫法,在每張畫的色彩、構圖以及氛圍的處理上,我都會根據主題做一些調整,這樣的調整是十分微妙的。如果以我的油畫和素材照片來做比較的話,其實能看出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如果說有一點創造性的話也是體現在這上面。

▲《2010年5月13日南方周末》 152 x 191 cm 布面丙烯、油彩 2013

易悅:了解到您一開始是清華建築系的,那麼後來驅使您從建築轉向藝術的動力是什麼?

謝曉澤:我小時候學習非常好,興趣愛好很廣泛,但在十幾歲的年紀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而當時的環境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在這樣的氛圍引導下,我走上了理工科的學習軌道。17歲的時候,我考上了清華大學建築系。

在建築系學習的過程中我漸漸發覺,橫平豎直的刻板線條,以及從實用、功能、結構、經濟等方面的折衷考量,創造性被壓抑,稜角個性都被磨平了。

而在當時十幾歲的年紀,自由和理想才是我的追求。於是,讀文學作品、寫詩、畫畫成了我大學時代最上心的事情。到了接近畢業的時候,我慢慢發現,對我來說,最有熱情的事情還是畫畫,於是我投考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壁畫系。

我讀研究生那年是1988年,當時轉專業的條件非常苛刻,不像是現在跨專業報考那麼自由靈活,那時候從建築系考到繪畫專業是絕無僅有的,而我當時有動力做出這樣的選擇,是源於對自由表達的渴望。

▲《劫後餘生(清華大學圖書館抗日戰火中倖存書籍1號》 122 x 163 cm 亞麻布油彩 2017

易悅:建築系的背景對於您進行藝術創作有沒有影響?

謝曉澤:一開始我剛進入繪畫領域的時候,會極力地想要擺脫建築學在形式上的規則的限制,追求強烈的情緒表達,熱衷於自我表現、自由創作的手法。

後來到了美國學習,當我的第一組成熟作品出來以後我就發現,其實過去在建築系所受的訓練在不知不覺中回到了我的作品裡。

當時創作《圖書館》系列的時候,那些橫平豎直的幾何構圖和精心推敲的結構比例,這份冷靜和理性在後來也成為我在繪畫上的特質和「聲音」,而它早在我17歲開始學習建築設計的時候就埋下了種子。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圖書館》 102 x 153cm 布面油畫 2007

易悅:您覺得一個藝術家最高的成就是怎麼樣的?

謝曉澤:這個問題有點泛,於我而言,藝術家最大的奢望就是在現有的基礎上,貢獻一點屬於自己的、跟別人都不太一樣的東西,哪怕不是很多。

雖然說藝術要有創新,但如果要創造出跟以前存在過的、同時代的都完全不一樣,甚至是橫空出世的作品,幾乎不太可能。

與其說是創新,不如說是跟已有的作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

▲《2007年12月7日紐約時報》 114 x 173cm 布面丙烯、油彩 2013

易悅:聊一聊您最近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可以是關於個人、社會或者藝術的。

謝曉澤: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把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結合起來?如何讓藝術創作與其他的學科發生深層次的關係?

比如我前面談到的在丹佛藝術博物館展出的「中國禁書史」計劃,這個藝術創作背後有這相當厚實的學術含量,涉及多個學科的交叉與融合,以此作為基礎,在藝術創作中參與進來,為藝術的發展注入生命力。

▲大型實物裝置《物證》現場

易悅:如果請您描述一段改變最大或者印象最深刻的經歷,您會想起什麼?

謝曉澤:我對剛來美國那段時間的感受還是比較強烈的。

全新的自然環境、社會制度以及生存境遇給我帶來很大的衝擊,當時雖然很窮,但對我來說是黃金年代——像海綿一樣吸收和轉化新的知識,接觸當代藝術批評和理論,這些對我的影響都非常之大。

謝曉澤部分個展

2017

《對峙與中斷:謝曉澤作品展》,史丹福大學華盛頓分校畫廊,華盛頓,美國

《夜曲:謝曉澤繪畫與影像作品展》,安格林-吉爾伯特畫廊,舊金山,美國

《注視:謝曉澤》,丹佛藝術博物館,丹佛,美國

《韌》,前波畫廊,紐約,美國

《空場:謝曉澤作品展》藝博畫廊,上海,中國

《影跡——謝曉澤作品展》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美術館,汕頭,中國

2015

《謝曉澤:潛臺詞》,Nicholas Metivier畫廊,多倫多,加拿大

《謝曉澤: Excerpts》,Talley Dunn畫廊,達拉斯,德州,美國

《謝曉澤: 圖書館》, Moatti Masters|Contemporary,倫敦,英國

2014

《透疊:謝曉澤新作》,前波畫廊,紐約,美國

2013

《透疊:謝曉澤新作》,前波畫廊,北京,中國

《瞬態》,Paule Anglim畫廊,舊金山,美國

2012

《謝曉澤新作》,Paule Anglim畫廊,舊金山,美國

《謝曉澤繪畫》,Nicholas Metivier畫廊,多倫多,加拿大

2011

《謝曉澤:抵抗的考古學》,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Sesnon畫廊,加州,美國

《易逝的記憶》,Dunn and Brown當代畫廊,德州,美國

《層疊:謝曉澤近作》,前波畫廊,紐約;史丹福大學華盛頓分校,美國

《謝曉澤:權力的劇場》,西維吉尼亞大學Mesaros畫廊,美國

2010-12

《謝曉澤:放大了的瞬間(1993-2008)》,巴克乃爾大學薩梅克美術館等,濱州,美國

2010

《時光流韻:記憶的長廊》,馬達思班建築事務所,上海,中國

2009

Nicholas Metivier畫廊,多倫多,加拿大

2008

《劇幕和場景 2001-2007》,Charles Cowles畫廊,紐約,美國

《引用的真實:謝曉澤繪畫》,Morono Kiang畫廊,洛杉磯,美國

《正反視角》,Zolla/Lieberman 畫廊,芝加哥,美國

2007《謝曉澤攝影展》,Charles Cowles畫廊,紐約,美國

《可遺棄的圖像》,Waterworks視覺藝術中心,北卡州,美國

《遺產》,Gaain畫廊,首爾,南韓

《記憶的殘影:謝曉澤紙本作品》,dARTex丹麥藝術中心,北京,中國

《謝曉澤紙本作品》,中國現代藝術基金會,根特,比利時

2006

《MOMA圖書館》,Charles Cowles畫廊,紐約,美國

2004

《片斷2001-2003》,Charles Cowles畫廊,紐約,美國

2003

《歷史:微觀》,藝術文件倉庫,北京,中國

2000

《軼序:謝曉澤裝置和油畫》,斯科茨代爾當代藝術博物館,亞裡桑那州,美國

1996《傀儡/謝曉澤近期作品》,New Talent 畫廊,歐文藝術中心,德州,美國

《謝曉澤:圖書館系列》,414畫廊,德州,美國

1995《謝曉澤:馬賽克系列》,達拉斯視覺藝術中心,德州,美國

部分群展

2017

《安仁雙年展》,成都,中國

《態度》,中德當代藝術家聯展,上海,中國

《字為體,書為輿》,中美藝術家聯展,舊金山,美國

《Vision and Voice: 加州移民藝術家的展映》,Chandra Cerrito Contemporary, 奧克蘭,美國

2016

《Seattle Art Fair 2016》,Wildwood Press,西雅圖,美國《Dallas Art Fair》,Tally Dunn Gallery,達拉斯,美國

《Fragmentary Narratives》,斯丹福畫廊,加州,美國

《西雅圖藝術博覽會2016》,Wildwood Press,西雅圖,美國

《達拉斯藝術博覽會》,Tally Dunn Gallery,達拉斯,美國

《片段》,斯丹福畫廊,加州,美國

2015

《Liberating the Past from the Present: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a》,聖之空間,北京,中國;現代美術館,聖彼得堡,俄羅斯堡

《What can California Art be?》,奧克蘭博物館,加州,美國

《Fragmentary Narratives》,長沙市立博物館,長沙,中國

《演變中的建築》,第九屆宋莊文化藝術節主題展,G-Dot藝術空間,北京,中國

2014

《第一屆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烏魯木齊國際會展中心,烏魯木齊,中國

《Now Read This: Contemporary Art from the Collection of Driek and Michael Zirinsky》,愛達荷 圖書中心,博伊西州立大學,愛達荷州,美國

《Deep Reading》,優佛瑞藝術博物館,德安扎學院,加州,美國

《袁運甫和清華藝術小組》,東展廳,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北京,中國

《Chroma》,Nicholas Metivier畫廊,多倫多,加拿大

2013

《零界:2013首屆中國裝置藝術雙年展》,北京當代美術館;香山美術館;天津美術館,中國

《直覺甦醒:2013第13屆中國平遙國際攝影節大展》,平遙,山西,中國

《我們:1994-2013中國宋莊藝術家集群二十周年紀念特展》,宋莊美術館,北京,中國

《圖書館》,Talley Dunn畫廊,德州,美國

《說出真相的謊言:當代藝術中的魔幻現實主義》,印第安納州立大學畫廊,印州,美國

《水墨時刻》,亞洲藝術中心,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舊金山州立大學,矽谷藝術中心,加利福尼亞州舊 金山市和聖荷西市,美國

2012

《觀察》,前波畫廊藝田,紐約上州,美國

《新現實主義》,Roger Arthur畫廊,紐奧良市,路易斯安那州,美國

2011-12

《圖書館科學》,紐哈芬市藝術空間,康乃狄克州,美國

2011

《與書有關》,聖荷西美術館,加州,美國

《我信》,宋莊美術館,北京,美國

2007

《只是文字:徐冰,洪浩,謝曉澤》,Morono Kiang畫廊,洛杉磯,加州,美國

2006-08

《書:中國當代藝術中書籍的再創造》,紐約華美協進社美術館等(巡展),美國

2006

《為什麼Lee斃了C:Buzz,她離開他們,Vernon!》,Zolla/Lieberman畫廊,芝加哥,美國

2004-06

《歧途》,北京藝術文件倉庫等(巡展),北京,中國

2005-06

《每日新聞》,鹽湖藝術中心等(巡展),猶他州,美國

2004

《德克薩斯視野:巴雷特收藏》,達拉斯市南衛理公會大學Meadows博物館,德州,美國

2003《1550-2003素描大展》,Michael Kohn畫廊,洛杉磯,加州,美國

《跨越分割線》,加利福尼亞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Max L.Gatov 和Werby美術館,美國

2001

《Sally Packard 和謝曉澤》,休斯頓藝術聯盟,德州,美國

2000

《2000年廣東當代油畫展》,廣東美術館,廣州,中國

《Rosalyn Richards與謝曉澤》,路易斯堡市巴克乃爾大學美術館,賓州,美國

1998

《為新千年而建:近期收藏》,當代藝術館,亞利桑那州,美國

1997

《George Segal和謝曉澤》,愛丁堡大學Bruce美術館,賓州,美國

1996

《首屆德克薩斯年度大型群展》,Fort Worth當代藝術中心,德州,美國

1995

《Scott Barber和謝曉澤》,500X畫廊,德州,美國

1994

《統一和差異》,北德克薩斯大學Cora Stafford美術館,德州,美國

1991《四個年輕藝術家》,汕頭畫院,廣州,中國

部分收藏

美國俄亥俄州奧柏林學院艾倫紀念美術館

美國亞利桑那州潭蓓谷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美術館

美國緬因州路易斯頓貝茲學院

美術館美國賓夕法利亞州路易斯堡巴克尼爾大學Samek藝術畫廊

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伊斯特費爾德學院

美國紐約大通銀行藝術收藏

美國華盛頓雷德蒙微軟藝術收藏

美國德克薩斯州休士頓美術館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若澤聖若澤藝術博物館

美國亞利桑那州斯科茨代爾斯科茨代爾當代藝術博物館

美國華盛頓西雅圖大學

美國奧克蘭加州美術館

圖片 | 嘉賓提供

採訪·編排| 劉林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關焦點

  •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崔屹專訪
    原標題: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崔屹專訪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清華管理評論」 文 / 張春晏:《清華管理評論》高級編輯 崔屹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 剛到斯坦福的時候,我是研究納米的,從沒有研究過電池。我當時想,電池很重要,就從零開始研究電池,雖然那時候全世界可能還沒有看到電池的重要性。但是我納米研究的背景,對解決鋰電池這個大問題,產生了很重要的作用。我開創了納米跟鋰電池結合這個領域,這個研究成果就讓我獲得斯坦福終身教授了。 TBR:您的很多發明,很大程度上都得益於學科交叉?
  • 80後破解世界難題,出任斯坦福終身教授,至今不用微信、手機
    為學應須畢生力,攀高貴在少年時——蘇步青學業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大浪淘沙,許多人半途而廢,許多人抵擋不了瞬間考試風暴的考驗就此放棄,能夠從頭到尾遙遙領先的人,最後必然是旁人望塵莫及的強者。人稱"惲神"的惲之瑋就是頂級學霸。
  • 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終身教授崔屹做客北洋大學堂
    本站訊(通訊員 孫潔 陶衛靜)應化工學院邀請,9月12日下午,美國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終身教授、世界知名科學期刊《納米快訊》副主編、美國灣區光伏聯盟主任和電池互動環節中,在場師生就鋰離子電池的工業化應用等問題與崔教授進行了面對面地討論,學生代表向崔教授贈送了北洋大講堂紀念品並向其表示衷心的感謝。
  • 清華x-lab區塊鏈公開課報名 |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張首晟:In Math...
    這次文摘菌帶來了一個好消息:第四講《In Math We Trust》就要在5月9號開講了,沒報上名的同學可以報名旁聽喲~~先回顧一下前三節課吧課程預告:區塊鏈公開課第四講主題:In Math We Trust導師:張首晟教授時間:2018.5.9 19:00~21:
  • 對話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終身教授津巴多:教育重在培養批判性思維
    前不久,圍繞「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話題,銘師堂教育與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終身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在美國進行了一次深入訪談。今天,我們將整理後的訪談內容分享給大家。
  • 對話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終身教授:AI如何在學術界和產業界相結合
    美國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終身教授、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谷歌雲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李飛飛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系教授Dawn SONG分別發表了主題演講。此外,針對科技和產業的結合,該論壇還邀請了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六位嘉賓進行了深入探討。據了解,AI論文發表中,有43%都是中國作者,根據高盛調研出來的數據,中國在AI論文發表的數量超過美國。
  •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謝德蓀做客常平國際創新劇場
    12月14日下午,美國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亞太中心主任、《重新定義創新》作者謝德蓀做客常平國際創新劇場第二期活動,並作了「Madein China 向Made for China 的轉變」主題分享。
  • 開學季丨第一課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來分享成功的好習慣
    開學第一課,重慶第二外國語學校請來了學術大牛——美國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納米材料科學家崔屹博士跟同學們分享他的成長感悟和引導他成功的力量。開學典禮上,學校授予崔屹博士「優才計劃導師」。中學時代的好習慣影響一生如何從一個鄉村的普通孩子,一步步攀登高峰,成長為世界名校的教授、科學家?崔屹侃侃而談自己的成長曆程。崔屹的媽媽是一位小學教師,因此5歲的時候就上了小學。然而媽媽當班主任的日子並不好受,小 學一二年級的時候,他的成績也不是班上最好的。
  • 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張首晟探索神秘「天使粒子」
    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張首晟探索神秘「天使粒子」 2017年07月27日 11:05   來源:人民日報   參與互動
  • 世界TOP5頂尖大學終身教授大盤點:4人竟來自江蘇同一所名校!
    2019年,OS2020世界大學排行榜發布,世界TOP5分別是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加州理工學院,而從南京大學走出的學子中,有4位成為世界TOP5大學終身教授,人數位列全國第6位。4位南大校友中,有2位就職於麻省理工學院,1位就職於史丹福大學,1位就職於牛津大學。
  •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訪問理化所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訪問理化所 2018-03-12 理化技術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應理化「未來論壇」、中國科學院仿生材料與界面科學院重點實驗室邀請,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於
  • 那些年輕的華人終身教授幾乎都是「大牛」
    (原標題:那些年輕的華人終身教授幾乎都是「大牛」)
  • 史丹福大學戴宏傑教授到蘇州納米所進行學術交流
    8月8日下午,國際著名化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系戴宏傑教授應邀訪問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並做了題為Nanoscience for Biological Systems的學術報告。蘇州納米所所長楊輝研究員及相關科研人員、學生100餘人聆聽報告,報告會由蘇州納米所副所長陳立桅研究員主持。
  • 斯坦福終身教授崔屹專訪:那些指引向成功的力量—新聞—科學網
    那些指引向成功的力量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崔屹專訪 文/張春晏:本刊高級編輯
  • AI女神確認離職將回史丹福大學任教授,接替人物大有來頭
    原標題:AI女神確認離職將回史丹福大學任教授,接替人物大有來頭 近日,谷歌雲在其官方博客上公布了一則重磅新聞,確認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科學院院長安德魯·摩爾(Andrew Moore)教授將在2018年底加入谷歌,接任李飛飛(Fei-Fei Li)擔任谷歌雲AI
  • 南京大學校友鮑哲南當選「自然」雜誌年度十大人物
    近日,最新出版的《自然》雜誌揭曉年度十大人物,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南京大學校友鮑哲南,在一個專注於在人身體上結合電子設備的多學科實驗室中用碳納米管制作出了人造皮膚,成為十大人物之一。  鮑哲南1970年11月出生於南京,現執教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
  • 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中國新能源汽車大有可為
    致力於用納米材料提升鋰電池密度的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納米材料科學家崔屹提出,「如果鋰電池能量密度能達到500瓦時/每千克,電動車一次充電就可以開800-1000公裡。預計十年內,我們將開發出適用於電動車的高密度電池。」近日,南方日報記者在史丹福大學辦公室裡對崔屹進行了獨家專訪,就中美新能源汽車產業趨勢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等話題進行了交流。在他看來,中國電動新能源車或將在未來超過美國。
  • 鮑哲南任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是斯坦福首個華人女性院長!
    鮑哲南於2010年底作為創辦人之一的C3Nano公司在美國矽谷成立,2011年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2015年《自然》年度人物,2017年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鮑哲南教授於2004年加入史丹福大學。她目前是K.K.Lee化學工程教授,也是化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的教授。
  • 新聞日記《瞬間的永恆》在漢首發
    湖北日報訊 (通訊員汪智勇、陳棟)12月28日,《瞬間的永恆——新華社高級記者方政軍新聞日記五十年》一書在華中科技大學首發。方政軍曾任新華社記者、新華社湖北分社常務副總編輯、新華社湖北分社紀委書記。《瞬間的永恆》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記錄了方政軍50多年來所寫的日記選編及部分重要新聞作品。我國新聞教育界泰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方漢奇點讚作者「不忘初心,半個多世紀實踐著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寫天下文的目標,其日記與作品緣於對新聞和生活的熱愛,對社會責任的擔當」。
  • 史丹福大學震撼世界演講:為什麼很多人名校畢業,卻終身碌碌無為?
    威廉•德萊塞維茨(William Deresiewicz,1964-)在哥倫比亞大學從本科讀到博士,又任職五年助理教授,之後在耶魯任教十年。2008年辭去教職,目前是The Nation供稿人和The New Republic,The American Scholar特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