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喜歡本文內容
請轉發、點好看和「喜歡作者」
期待你的評論、交流
Let『s learn more about coffee
謝謝大家的等待!時隔快兩個月,新的原創總算是讓我擠出來了。本系列想要跟大家討論的是「密度」的概念。密度是一個在咖啡行業中中經常被提到的概念,常有「生豆密度越高越難發展」、「熟豆密度越低越容易萃取」等等的說法。但我們真的知道為什麼嗎?其中會不會有什麼可以繼續挖掘的信息?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密度是對特定體積內的質量的度量,密度等於物體的質量除以體積,可以用符號ρ表示,國際單位制和中國法定計量單位中,密度的單位為千克/米3。此法測量的生豆密度一般在800g/L上下,而水的密度為1000g/L,就這個數據比較已經能看出問題——密度比水小的物質,一般只會浮在水面,而我們最常接觸的高海拔咖啡生豆,是沉底的。誤差的主要原因是生豆之間有很大的間隙,只有倒進去純水補滿了,然後用容量減去水量,得出更加接近真實的體積,這樣就能算出接近事實的數據,舉例說明,我們試過用這個方法,將標準數據750g/L的一款生豆,修正為1150g/L,後者是符合沉底現象的數據,也是更接近事實的數據。更精確的方法應該是「排水法」。
雖然距離客觀事實誤差很大,但是這是一個泛用的國際標準法。在一樣的測量方法當中,咖啡豆之間密度的對比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至於這個方法用起來有多方便?我們只需要一個已知容量的容器,還有一個秤,還有一把直尺,就可以了;比方說,我們有一個容量200ml的杯測碗,把它放在秤上重量歸零,然後儘可能往裡面放滿想要測的生豆(標準方法是距離10cm自由落體傾倒),最後用直尺沿著杯口把過多、過高的豆子掃掉,然後測一下放裡面的生豆有多重,假設豆子重160g,那麼這款豆子在這個測量法下的密度就是:160÷200x1000=800g/L。
用跟上面完全一模一樣的方法進行測量,熟豆的密度同樣能夠方便地測出來。而我們首先要討論的內容,反而是從熟豆的密度開始。
承認並了解這樣的誤差後,我們回到應用上。已知密度、重量的時候,就能計算出對應的體積。假設,今天我們有同一款生豆,烘焙出來不一樣的烘焙度,它們的密度和體積的關係有:∶
✆ Contact us
關於CAFEEX贊助、展位預定請諮詢
包主任 Fizz
「 166 2122 28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