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魂女郎"安吉麗娜·朱麗曾在伊拉克戰爭結束後的第二年造訪"古巴比倫"神秘王國,她對著攝像機鏡頭,溫文爾雅地敘述道:"雖然這裡的人們失去了一切,但是,他們獲得了自由……"
薩達姆·海珊,伊拉克昔日的統治者,中東地區以外的人民對其褒貶不一,應該稱他為"阿拉伯雄獅"?"阿拉伯暴君"?還是"伊拉克救世主"?
不過縱使一代梟雄的名頭再聲勢浩大,可終歸沒有抵擋住英美聯軍的炮火連天。在當初,薩達姆曾揚言要讓美軍的鮮血流淌在阿拉伯海灣,要讓此地變成當年的越南,讓美軍深陷戰爭泥潭,可為何最終沒有實現呢?
遍地都是的"伊拉克公知"讓伊拉克千裡之堤,潰於蟻穴
雖然說現代戰爭比拼的是高科技發展快慢,軍事實力強弱,甚至來說是綜合國力的較量。但是,戰敗者在捶胸頓足、嚎啕大哭反思其為何敗北的時候總是會漏掉這樣一個因素:聲音!
足以令人愕然的是,縱使薩達姆統治時期的伊拉克經濟在中東地區排在首位,縱使薩達姆真正實現了伊拉克國民四個免費:"免費分配住房、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免費養老",縱使伊拉克通行的貨幣第納爾與美金價值相差無幾。可他的下場又是怎樣的,我們心裡都清楚。
堅船利炮是擋不住思想入侵的啊!"深入民心"的西式民主還是讓伊拉克某些人"溫飽思閒事"。
所有的伊拉克公知們夢想著生活在根本不存在的西式民主中:不用參加工作就能在家領薪水,喝著"德式民主啤酒"、吃著"美式民主漢堡"、手中揮舞著"北歐民主選票",想讓誰當選就讓誰當選,特別是能夠替掉目前這位在電視機前怒目圓睜,被西方醜化為最暴之君的伊拉克領袖。
當美軍的坦克、運輸隊在巴斯拉、巴格達等地的城市中心肆意橫行之時,伊拉克人民並沒有全民皆兵,戰到最後與國家共存亡。反而打開城門,夾道歡迎美軍,有些伊拉克公知甚至給美軍送去啤酒和麵包。
薩達姆被俘虜後,伊拉克公知歡欣鼓舞,昔日屹立的雕像被伊拉克公知毀壞得面目全非。
可現在的伊拉克呢?薩達姆被處死已經十五年了,伊拉克的境地好轉了嗎?伊拉克人民享受到他們夢想中的"民主"了嗎?美軍沒有離開伊拉克,當然戰爭與也沒有。
整個國家四分五裂,天天打過去打過來,無數平民身在難民營裡瑟瑟發抖。在炮火轟鳴中,伊拉克人民是否會想起曾經的薩達姆時代呢?
伊拉克空軍技不如人是最關鍵的一點
海灣戰爭後,由於歐美國家充分利用了世界輿論,對伊拉克軍事施行了全方位的封鎖和制裁,使得伊拉克軍事發展沒有了技術支撐,軍事設施沒有得到補充和更新換代,直接影響了在伊拉克戰爭中伊軍對於空中權力的丟失。
起初伊拉克空軍共有戰機355架,蘇式米格-29共15架,米格-23共50架,蘇-20和蘇-22也有30架。這些戰機在當時看來還是具有很強的戰鬥力的,按理來說,雖比不上美軍,但是也還是有戰鬥的實力。
可是在美國等帝國主義的經濟制裁下,國家軍費異常緊張。這些戰機大都年久失修,為了維持表面的光鮮亮麗,伊拉克方面決定忍痛割愛,拆東牆補西牆。一架飛機在個別零部件毀壞之後,就將另外戰機上的拆卸下來補充上。
所以,這三百多架戰機在伊拉克戰爭中能夠被派上用場的只有一半左右。而美國空軍在此次戰役中共投入了上千架戰鬥機,對伊拉克實施了為期38天的狂轟濫炸。現代戰爭中,如此懸殊的實力很難讓弱者擁抱奇蹟。
既有內憂,又臨外患,一代梟雄薩達姆,他憑著自己雙手親自創造的王朝被肢解得四分五裂。如今的伊拉克已經變成了一隻被宰殺掏空的羔羊,十七年前戰爭遺留下的廢墟在今天仍然沒有絲毫的改變。
美軍到來了,但萬眾期待的美式民主並沒有到來。通貨膨脹,社會秩序混亂,生態環境惡化,民眾與美國扶持的伊拉克傀儡政府關係緊張。
不論是面對所謂的"聯合正義之師",還是實實在在的外族入侵。一個國家的國民應該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埋頭苦幹、拼命硬幹",發展自身,強大實力,堅決抵制外部勢力的誘惑,避免民族自信被分化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