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消息稱印度國防研究再度發力,向著高精尖方向大踏步的邁進,即使他們對這一領域的了解並不深,甚至只了解皮毛,也抵擋不住大國體量之下,對技術的不懈追求。據「國防世界」報導,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展示了一款先進高超音速風洞設備,在印度防長拉格納特·辛格的見證之下,落成投用。
新風洞對印度有多重要?
高超音速風洞本身就屬於測試裝備的一種,主要應用於一系列具有高超音速特徵及需求的設備試驗,諸如汽車、飛行器、飛彈等裝置的空氣動力性能檢測領域。當然也可以檢驗建築物、高速列車、船舶等設施本身對空氣阻力、壓力的耐受性,或其表面經受高速氣流後的耐熱性。因此,未來科技的舞臺上,高超音速風洞的存在必不可少,其建成的意義,也將體現在國防建設的方方面面,這也是印度軍事自信心急速膨脹、覺得自己又行了的主要原因。
NASA風洞與飛機的比例模型
「印度教徒報」直接在關鍵點中指明,印度就此成為僅次於美國、俄羅斯的第三個擁有如此大型神器的國家。如此大型究竟是多大型呢?據悉,此次印度公布的風洞長達2公裡,共有500個閥門、40個發動機、50個流體閥,可模擬5至12馬赫測試風速環境。字面上看確實足夠巨大,但是僅憑這龐大的體積並不能夠稱霸地球。
並且,眾所周知,目前各國之中,普遍被認為發展得較好,直追美俄的,不出意外的話,只能是中國。事實上,我國的高超音速風洞的發展,連月來,也多次出了極大的風頭,以16倍音速的測試風速,席捲全球各大媒體,成為即將破紀錄的風動發動機原型機。
最好的證據就是,印度媒體的報導中通篇未提及中國風洞的任何痕跡,這與往日說啥都想扯一句中國的情形大相逕庭。事出反常必有妖,說明現在印度為了加冕「世界第三」這個名號,已經不敢正視中國的既有成就了,也不排除印度是在刻意比較,甚至有些個欲取而代之的味道。
事實證明,印度新風洞效能在我國JF-12之下
但有一說一,僅從體型來看,目前印度推出的這款風洞,確實是現有如此之大的風洞中的第三大風洞。但是正如印度本身體量,也並未令其登上其嚮往已久的「世界第三」這一寶座,風洞裝置體量的大小,並不能完全說明此款風洞的運行價值與效能。雖然但就風力馬赫數而言,印度新推出的風洞能實現高達12馬赫的速度,但是強大的風力必然需要強大的動力才能實現,也就是氫氣能源的燃燒。
克爾斯滕風洞中機翼上的中國黏土顯示出反向和跨度流動
我國的JF-12爆轟脈衝風洞,採用特殊的反向爆轟驅動技術,驅動所需耗費的氫氣總量為7千克,相比美國所使用的氫氣體驅動技術需耗費152千克的能源消耗要少得多,可以看出,即使是我們目前使用中的JF-12風洞,在世界風洞之列中,也具有不容忽視的性能優勢。而印度最高12馬赫的風洞,使用的不可能是我們的反向爆轟驅動技術,其氫氣消耗量甚至有可能會因操作問題與美國14馬赫的驅動耗能相比,想來也不遑多讓。
對美國而言,152千克的氫氣或許唾手可得,對印度而言,則意味著大量的金錢消耗、物力消耗。而這152千克僅僅是美國風洞18毫秒至30毫秒的試驗消耗,7千克氫氣卻是我國JF-12風洞100毫秒的試驗損耗。所以,既然印度選擇無視我國風洞更在其上的效能優勢,又心甘情願地屈居於美俄風洞效能之下,這個「世界第三」即使我們不爭,也不會改變其實用性低於我們已經部分超越的美國風洞這一事實。而且,這個「第三」在印度口中,僅僅代表著外形巨大,其實際含金量並不算高、在實際應用中並不一定管用。其實美國過去的經驗,就像一盆冷水,早早地潑在建成「世界第三」狂喜的印度人心中,只是他們不願直面這個殘酷的事實而已。
JF-12激波風洞
美國早先經驗,更如一盆冷水澆在印度頭上
西方國家之中,對風洞的研究也由來已久,最早由英國軍事工程師在17世紀提出,並在18世紀設計出第一座封閉風洞。隨後美國、法國相繼在1901、1909年,使用這些公開技術製造了自己的風洞,但這在當時,並不是一項廣為流傳的技術。隨著各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到二戰之前,法國建成當時全球最大的風洞,到二戰結束時,德國擁有至少3座超音速風洞,其中最高測試風速可達4.4馬赫,而全球最大風洞已花落美國,但所測的全尺寸飛機時速低於1.17馬赫。因此可以看出,風洞體型大並不完全頂用。為此,美國還在德國戰敗後,將德國的部分戰時風洞拆除、運回美國。
風洞測試
可以看出風洞的落成,對一國的航天國防工業的作用是巨大的。可以說風洞就決定了一國航天技術的發展極限之一,唯一不斷突破這一極限,才能夠一直保持領先水平。截至2019年,全球風洞可達馬赫數最高的,正是美國如今殘存的風洞之一,LENS-X風洞,14馬赫。而在今年早些時候,我國正在測試全球首座16馬赫的風洞,落成後,將會刷新世界風洞排行榜,一舉超越美俄當前使用的風洞馬赫數,誰還會想跟印度爭什麼「世界第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