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水皮雜談
人們總是習慣於高估現在而低估未來。
道理很簡單,誰都活在當下。
國家統計局公布了最新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利潤,不但沒有增速,而且出現了負數,10月份是下降了9.9%,而1-10月份則是同比下降了2.9%,但是即便如此,依然有認真的同學翻出去年1-10月份的數字和今年作了一個對比,結果是比較尷尬,去年同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數大約是5.52萬億,今年的數字是5.01萬億左右,落差5千億左右,按正常的計算,下降的幅度應該是9.09%。無論數學是語文老師教的還是體育老師教的,9.09%和2.9%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大家都知道四捨五入,過五是一個概念,沒過五則是另一個概念,降幅9.09%是一個比較扎眼的大降幅,而2.9%則是一個不起眼的輕微的小跌幅,稱之為波動也可以,前者的判斷和我們的感受是一致的,後者的結論和現實的情況出入就比較大,宏觀決策以此作依據可能被誤導。
國家統計局謊報軍情嗎?
當然不是。
差異在於統計口徑,國家統計局嚴格按照可比口徑在統計,具體地講就是去年還算規模以上的企業在今年可能由於各種原因已經算不上規模企業,所以也就被排除在外,剔除了。在專業上是精準了,但是在總體上則是含糊了,所以,僅僅看百分比,在數理統計上是沒有多大意義的,離散程度、相比性都要作考慮,否則,難免被人質疑。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這也是國家統計局的客觀分析,現在的問題在於對這輪調整的認識,究竟是短周期還是長周期,究竟是周期性或者是結構性的。如果我們認為是結構性的,那麼,這種調整周期不可能是短期時間就可以燙平的,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借鑑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歷程,經驗主義告訴我們少則20年,長則30年。GDP的增速由10%下到6%,再下到3%左右,中國這輪調整如果從2008年算起,現在正好時間過半。中國經濟新常態提出「L」型走勢的時候,權威人士對此是相當清醒的,已經說得很清楚,不是3-5年的事情,即便軟著陸,出現了「L」型的拐點,依然會有相當長的底部橫走的時間,可惜,這種判斷並不為活在當下的急功近利的大多數人所能接受,包括水皮。
事後諸葛亮誰都會做,事前則要擔當罵名。
北京大學國發院黃益平教授早在2013年6月份作為巴克萊資本的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提出過克強經濟學的概念,結論是三條,一是政府不推出刺激經濟的政策,而是通過逐步縮減國家主導的投資行為;二是去槓桿,大幅削減債務,降低借貸與產出比;三是推動經濟結構改革,以短痛換長期可持續發展,進而判斷未來三年,中國GDP會降至3%,之後迅速反彈,未來10年可保持6%-8%長期增長。水皮當時並不以為然,尤其是對其3%的判斷更是嗤之以鼻,認為站不住腳,巴克萊是給總理添亂,批評得義正辭言,事實證明,黃益平的判斷大方向是對的,在節奏上有誤差。中國畢竟是一個大國,宏觀調控的平衡和穩健是必須的,不可能放任自流,由10%直下3%是要出人命的,但是由10%到6%作為過渡,可能未來3%的時候就死不了人。早晚我們有一天會像如今適應6%一樣適應3%,黃益平當時能有如此遠見,膽量勇氣都令人肅然起敬,水皮對當時對巴克萊的非議要說聲對不起。
保6%或許會成為政策取向,或許不會,反周期逆向調控本來也是政府的使命,有政策對衝,3%可能短期我們都看不到。世界經濟進入存量博弈階段,中國市場也是如此,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會白熱化,併購重組也會成為常態,正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只有放棄反彈思維,才能迎來反轉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