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下館子的朋友都知道,但凡店裡有玻璃瓶裝的飲料,十個人裡九個人點名要喝「北冰洋」。那個點了別的飲料的朋友,還要被好好質疑一通。
在北京,北冰洋就是汽水界的霸主,是北京風味的icon。
「北冰洋」為什麼這麼火?
北冰洋的誕生
北京市北冰洋食品公司的前身可以一直追溯到1936年,那時叫北平製冰廠,是北京市第一家人工製冰企業。
1949年,製冰廠收歸國有,改叫北京新建製冰廠。
1950年6月,製冰廠正式註冊風靡了半個世紀的「北冰洋」商標以及雪山白熊的商標圖案。當年就出產了自己的第一批產品——果味冰棍。
1951年又增添了雪糕、冰激凌等品種,並改名為北京市食品廠。
1954年,經過當時市政府批准,「北冰洋」正式在安樂林路安家。
1956年,屈臣氏從上海向北冰洋帶來了數條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一體化灌裝流水線。北冰洋汽水便在這個夏天誕生,為北京食品帶來徐徐的清爽。
1985年,北京市食品廠重新改制成立了北京市北冰洋食品公司。
北冰洋的輝煌時期
1985年至1988年,北冰洋公司產值超過了一億元,利潤達到1300多萬元。可以說,在改革開放前,北冰洋冷食、北冰洋汽水曾在北京市場佔據有統治地位。
每個夏夜,等貨的車輛從永定門外安樂林的廠子裡開始,一直排到沙子口外,算下來足有兩三百米。北冰洋員工靠著三班倒模式,維持生產線24小時不間斷運轉,卻依舊供不應求。排隊甚至能持續到第二天上午,商販們提不到貨誓不罷休。
在80年代,北京常見的汽水除了北冰洋,還有冰川汽水和天壇汽水,用的是人造香精和色素,算是不入流的低端汽水。但北冰洋不一樣——它加入了真正的桔子醬和桔皮提取的桔油,因此,汽水本體是微微渾濁的,靜置久了還會產生沉澱物,那其實是桔醬的析出,也是「貨真價實」的代名詞。後來市場上一度出現過不少仿冒品牌,有些老北京甚至會對著汽水瓶子找沉澱,來判斷它是不是貨真價實的北冰洋。
北冰洋消失的那些年
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北冰洋實際上是「新生」產品,是一個復活的老品牌。
它為何消失了一段時間呢?
是的,它正是被那些熟悉的國外品牌擠下舞臺的。
1994年,正是招商引資大潮,北冰洋食品公司不得不順應趨勢,與百事合資,成立了百事-北冰洋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外方為了佔領市場,有計劃地雪藏北冰洋,最終北冰洋於1996年徹底停產,這一停就是十五年。
2008年,北冰洋食品公司上級單位北京一輕集團宣布將對其進行內部資產重組。
如何找回老北京記憶中的味道,是這次重出江湖的關鍵。團隊在老廠的技術科檔案庫中,找到了當年的手抄配方,又嘗試了各種品種的柑橘,最終在四川南充找到了合適的紅桔品種,又引進全新生產線和設備,解決了桔油和水不相融的技術難題。
2011年,北冰洋汽水於11月重裝上市。
有"橙"意,夠"桔"氣
重新上市的北冰洋2.5元一瓶,比其他汽水要貴上一倍。而它敢賣這個價位的原因,便體現在他的廣告詞上了——有"橙"意,夠"桔"氣。
有"橙"意。新北冰洋像曾經一樣,用真正的桔子橙子做原料。
夠"桔"氣。這是北京的一句方言——「局氣」,是仗義、夠哥們的意思。北冰洋的口感、品質都十分講究,對待客人就像對待家人朋友一般。
喝出曾經的記憶
老北京喝起北冰洋,就又回到了老胡同裡——
夏天日頭正高,柏油路面曬的發亮。
街角的雜貨鋪掛著「冰鎮汽水」的牌子,門口的大冰坨上正鎮著一排橘色玻璃瓶,被陽光照得閃閃發光。
玩了大半晌的孩子們跑來,小臉兒熱的紅撲撲的。
買上幾瓶汽水兒,老闆利索的起開,瓶蓋嗖的飛到某個角落。
仰起脖子「噸噸噸「地幾口便喝個精光,再打上一個大大的嗝——全身都清爽了過來。
把空瓶子給了老闆換回押金,又撒腿跑開繼續剛才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