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令予:科學論文再揭量子通信漏洞

2020-10-15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徐令予】

不久前,法國國家網絡安全局(ANSSI)發布了一份關於量子通信(QKD)的技術指導性文件,該文件在討論QKD的安全性問題時,特別引述了國際著名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破解量子密鑰分發的雷射注入式攻擊》[1]。量子通信的安全問題再次亮起紅燈。

圖1

該論文的作者們都是量子通信領域的專家,他們分別來自中國、加拿大、俄羅斯和西班牙,論文的第一作者就是中國國防科技大學的學者。論文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1)實驗顯示,黑客可以把微弱的雷射注入到量子密鑰分發(QKD)的發射光源,從而導致QKD信號強度增加;

2)理論證明,QKD的信號強度的意外增加會嚴重影響QKD的安全性;

3)以上的理論證明不僅適用於QKD的誘騙態BB84協議和MDI-QKD協議,而且也適用於以誘騙態為基礎的其它量子密碼協議。

實驗裝置見圖2左。黑客(Eve)使用可調雷射器(C.W.)通過單模光纖將雷射注入QKD的發射光源(LD)。通過調節雷射的波長,將適當波長的光子注入雷射二極體(LD),當注入光子的能量與雷射器的激發態和基態之間的能級差相匹配時,導致受激發射。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注入效率,黑客使用偏振控制器(PC)調整注入雷射的偏振,使其與QKD的偏振狀態相匹配。為了將注入雷射與QKD的信號分開,實驗使用了光學環形器(Circulator)。攻擊的雷射進入環形器的埠1,然後由埠2輸出(紅線),而QKD的信號從環形器的埠2進入由埠3輸出(藍色虛線),最後送入高速脈衝同步示波器作觀察和記錄。

圖2

實驗結果見圖2右:圖中藍色實線是未受黑客攻擊時QKD的脈衝信號,受黑客攻擊後QKD脈衝信號的幅度和波形發生變化,橙、黃和紫色虛線分別代表在不同強度的注入雷射攻擊下的變化情況。理論證明,QKD的信號強度的意外增加會嚴重影響QKD的安全性。

使用誘騙態BB84協議的理論安全分析模型,對QKD脈衝信號的幅度發生變化後的安全性作計算機數值模擬,得到圖3。圖中的曲線給出了為符合安全要求QKD的通信距離和成碼率必須遵循的約束條件。圖中的藍色虛線是正常情況下的安全下限曲線RL,曲線RL表明為了確保QKD的理論安全,系統的通信距離和成碼率必須約束在該曲線的下方。在遭受黑客雷射注入攻擊後,RL曲線明顯下移至紅色點劃線,這表明QKD的通信距離和成碼率的安全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圖中的紅色虛線是受攻擊後系統的安全上限曲線RU,處於曲線RU上方的所有通信距離和成碼率的組合全都不符合理論安全的要求。

圖3

圖中的紅色實線是量子通信雙方之間自己以為安全的下限曲線。在這時候量子通信的實際安全性已經遠遠高出安全下限曲線RL(紅色點劃線),這表明量子通信在這種狀態下是得不到理論安全性保證的。不僅如此,量子通信的實際安全性在大多數情況下甚至高出安全上限曲線RU,這表明量子通信在這種狀態下實際上是不安全的。

對於以上的分析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量子通信的理論安全遠非「是與否」那麼簡單,安全性是與通信距離和成碼率緊密相關的,這和高鐵安全性其實是同一個道理。高鐵安全嗎?這取決於高鐵的運行速度,目前情況下,當速度為每小時300公裡以下是很安全的,當速度為400公裡以上就很難說了。而量子通信的安全性與通信距離和成碼率都有關,所以安全性應由通信距離與成碼率二維空間的一條曲線來描述,對於確定的通信距離和成碼率,如果這個點處於曲線之下表示這種狀態下理論上是有安全保障的,反之理論上是不安全的。

第二,由於分析量子通信理論安全的模型不是唯一的,具體計算方法也各有不同,所以實際上這類理論安全曲線不止一條,而是一簇。為了分析的方便,可以求出這一簇曲線的上下包絡線,下包絡線就是理論安全曲線的下限RL,而上包絡線就是理論安全曲線的上限RU。對於確定的通信距離和成碼率,如果處於RL之下,它在理論上是安全的;如果在RU之上,它就是不安全的。

第三,從量子通信安全性的理論分析中可以看出,為了保障量子通信的絕對安全,在一定的距離上,量子通信的成碼率低得可憐,在許多場合下很難產生實際應用價值。

由此可知,「量子通信理論上是絕對安全的」不是一種正確的科學表述方式。即使從理論上來看,量子通信的安全性至少也與通信距離和成碼率息息相關,脫離具體的環境談安全性沒有什麼意義。把量子通信的安全性、通信距離和成碼率三大要素分隔開來宣傳,一會兒說量子通信絕對安全,一會兒又說量子通信距離突破XXX公裡或者成碼率又達到YYY,這種宣傳也許每一句話都沒有錯,但是這完全不表示這個QKD系統在XXX公裡距離上、成碼率為YYY的情況下是絕對安全的。

請注意,這篇論文的理論分析具有普適性,它的結論適用於QKD的誘騙態BB84協議和MDI-QKD協議。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武合幹線、京漢幹線使用的都是誘騙態BB84協議,因此這篇論文對於量子通信工程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去年初,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團隊成功破解「量子通信」的論文在網際網路上曾激起了一片浪花。接著就是去年年底的這篇國際團隊的論文《破解量子密鑰分發的雷射注入式攻擊》,對量子通信安全性的質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兩篇重磅論文都把矛頭對準了量子通信的發射光源,量子通信光源系統存在多種嚴重的安全隱患,詳見下圖。

圖4:黑客對量子通信(QKD)的發射源端(Alice)的攻擊可以分成兩個方面:利用安全漏洞(Security Breach)和阻斷服務攻擊(Deny Of Service)。利用安全漏洞又可細分為三類:1)特洛伊木馬攻擊;2)雷射致盲攻擊;3)雷射注入攻擊。

上海交大的論文可歸於「特洛伊木馬攻擊」,而這篇新的國際合作論文就是「雷射注入攻擊。」它們攻擊的目標雖然都是指向量子通信的光源,但是攻擊的手法各有千秋。例如「雷射致盲攻擊」就屬於「很黃很暴力」!但「雷射注入攻擊」則更像「悄悄的進村、打槍的不要」。發起攻擊的雷射功率僅在100nW級別,就神不知鬼不覺地給量子通信挖了個深坑。

這篇新的國際合作論文中對於量子通信光源的反黑客措施也有詳細的分析。論文明確指出使用光衰減器是無法有效防範雷射注入式攻擊的,當衰減器為60db,雷射輸入功率也僅需100mW,這對攻擊者來說易如囊中探物。

更嚴重的問題是,他們的研究證明,通過強雷射致盲攻擊可以永久性地降低光衰減器的衰減係數。所以在實戰環境中,黑客可以採用多種手段發動攻擊,可以先使用雷射致盲攻擊,降低量子通信光源的衰減器的衰減功能,然後交替使用雷射注入式攻擊、特洛伊木馬攻擊等方式,最後徹底擊垮量子通信的安全防線。由此可見,量子通信所謂的無條件安全性是經不起實戰考驗的。

上述所有的攻擊都是針對QKD的光源,但這並不表示QKD其它部位就是安全的,其實QKD的檢測端存在許多安全隱患。但是自從提出了MDI-QKD協議後,應對QKD檢測端的安全問題有了實驗室方案,所以關於QKD檢測端安全的學術性研究暫告一段落。但是如果MDI-QKD進入工程化的話,還是會有各種新的問題產生,新的質疑一定會「春風吹又生」。所以從工程角度來看,安全問題只能是一場貓與老鼠之間永無止境的拉鋸戰。

需要指出的是MDI-QKD還未進入實用階段,所有已建和在建的量子通信工程項目中不僅光源存在許多安全隱患,其實檢測端安全問題更多更嚴重,只不過專家學者對此都已經不願再花功夫搭理而已。這好比在如今Windows 10的年代,很難再看到關於Windows 95安全隱患的研究報告了。但是如果你非要說運行在Windows 95很安全,那就令人無語了。不過話又說回來,運行Windows 95系統可能真的也沒有什麼不安全,因為破解這種老古董系統的技術含量太低,而且這些系統本身就是個擺設也幹不了什麼實事,稍有點身份的黑客都懶得攻擊它們,怕掉價!

行筆至此,可能會有讀者覺得學術界對量子通信安全問題的質疑是否有點吹毛求疵,甚至對量子通信催生出一絲同情心。其實把「適可而止」、「寬大為懷」這套待人之道代入學術研究是非常要不得的,「一絲不苟」、「精益求精」才是推動科技進步的動力。學術界對傳統密碼安全性的研究之嚴格和苛刻從來如此,幾乎都到了精神分裂的地步,只是不為常人所知而己。相比之下,量子通信的安全性研究仍處於初級階段,因此推進量子通信工程化產業化更應慎重。

[1]Laser-Seeding Attack in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https://journals.aps.org/prapplied/abstract/10.1103/PhysRevApplied.12.064043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量子通信被黑何時了?
    請注意,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武合幹線、京漢幹線使用的都是誘騙態BB84協議。這篇論文給我的感覺有點像為中國量子通信工程量身定製的,它以嚴謹的科學方法對這些工程項目的安全問題作出了批評和質疑。利用安全漏洞又可細分為三類:1)特洛伊木馬攻擊;2)雷射致盲攻擊;3)雷射注入攻擊。上海交大的論文可歸於「特洛伊木馬攻擊」,而這篇新的國際合作論文就是「雷射注入攻擊。」它們攻擊的目標雖然都是指向量子通信的光源,但是攻擊的手法各有千秋不同。例如「雷射致盲攻擊」就屬於「很黃很暴力」!但「雷射注入攻擊」則更像「悄悄的進村、打槍的不要 。」
  • 方舟子再發文質疑潘建偉,你認為量子通信是偽科學嗎?
    方舟子再發文質疑潘建偉,你認為量子通信是偽科學嗎?近期有自媒體文章宣稱「現有量子加密技術可能隱藏著極為重大的缺陷」,引發輿論熱議。量子通信安全保密的可靠性問題成為話題焦點,有不少自媒體文章質疑量子通信是「偽科學」、是「騙局」。該自媒體文章介紹了一項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組收錄於預印本網站、尚未正式發表的論文成果。
  • 李紅雨:量子通信,媒體和公眾都需要刷新的認知
    隨便在大街上攔住一個行人,問問是否聽說過量子通信,估計回答聽說過的要佔7成以上,但是如果接著問量子通信究竟做了些什麼的時候,回答的內容可能就會千奇百怪,而且尤其奇怪的事情,他們所描述的量子通信似乎與實際相差甚遠,根本就不是同一件事情,甚至連邊都靠不上。
  • 徐令予:反對高鐵的邏輯,要用到量子通信上了?
    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升空引來中外各界人士的關注,正面積極的評價是主流。當然也免不了有一些批評和質疑的聲音,這在一個相對開放的社會也十分正常,有時候也是有益的。但是最近網絡上有兩個質疑量子通信的觀點是非常錯誤的,散布這些觀點的人士又是密碼學專家,這就更值得認真分析和辨駁,把真相還給大眾。
  • 「量子通信被破解」 ,帶病上崗的京滬幹線怎麼辦?
    但是由於諸多原因,公眾對「量子通信」存在許多誤解和疑慮,深入的科普和耐心的引導仍是當務之急。 「量子通信」被破解看似意料之外,實在情理之中。「量子通信」被破解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問世以來它被黑客虐了已經不知有多少回,這既不是第一次,更不會是最後一回。 「量子通信」被黑何時了,漏洞知多少?
  • 量子通信研究 中國繼續領跑
    中國實驗回答愛因斯坦之惑量子通信研究 中國繼續領跑6月16日,我國科學家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空間尺度下嚴格滿足「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為未來開展大尺度量子網絡和量子通信實驗研究,以及開展外太空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等物理學基本原理的實驗檢驗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
  • 再揭量子真相:薛丁格的貓,到底在說什麼?
    本號前面文章《為什麼說量子通信是一個科學騙局?》《為什麼說量子計算機是科學界的又一騙局?》中指出,在中國,量子已經成為一種騙局的代名詞,帶頭行騙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無良商家,而是某些鼎鼎有名的所謂科學家。有人該說了:你真是大放厥詞,學過《量子力學》嗎?在《科學》雜誌上發表過文章嗎?第一個問題,我學過《量子力學》嗎?
  • 量子通信現實應用再突破!
    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6月15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
  • 量子保密通信安全再升級
    我國量子保密通信安全研究迎來又一重大突破。前不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宣布,利用量子糾纏的內稟隨機性,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這項突破性成果將在數值模擬、密碼學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有望形成新的隨機數國際標準  無論經典密碼學還是量子保密通信,都需要真正的隨機數作為保障。
  • 中國科學家首次證明空間量子通信可破13公裡
    、彭承志等專家通過「自由空間糾纏光子的分發」實驗,在國際上首次證明了糾纏光子在穿透等效於整個大氣層厚度的地面大氣後,糾纏的特性仍然能夠保持,並可應用於高效、安全的量子通信。4月22日出版的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發表了他們題為《13公裡自由空間糾纏光子分發:朝向基於人造衛星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的研究論文。
  • 量子通信的現狀及發展前景
    下月我國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並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量子通信的原理是什麼,如何實現信息的傳遞和加密?量子理論被認為是繼牛頓經典力學後,人類科學的顛覆性發現。量子通信,即利用量子糾纏效應,來傳遞信息。什麼是量子糾纏?通俗地說,就像心電感應。量子力學研究發現,宇宙中任何一個粒子都有「雙胞胎」,二者即使隔開整個宇宙的距離,也仍然一直保持同步同時同樣的變化。一對粒子同步同樣變化的狀態,就是量子糾纏態。
  • 潘建偉團隊RMP重磅論文:量子密碼現實安全性徹底提升
    研究者指出:「經過無數次嘗試,研究人員現已全面了解並能處理設備不完善的實際缺陷,尤其是測量器件無關等量子密鑰分發協議的提出,徹底關閉了量子密碼在物理實現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安全性風險,為實現基於現實器件的安全量子密碼鋪平了道路。」「這篇論文發表的意義重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是代表了國際物理學界對中國量子通信領先世界的極大認可;其二是為量子通信標準化的制定指明方向。」
  • 量子通信有爭議嗎?在科學上,根本沒有爭議
    那些反量子通信的文章,都是網絡文章。一邊是許多Nature、Science的論文以及許多國際大獎,另一邊是一堆網絡文章,哪邊可信不是顯而易見的嗎? 2020年10月7日,美國白宮量子協調辦公室發布了《國家量子信息科學戰略投入的量子前沿報告》(美國白宮發布量子前沿報告,量子工程學科將建立)。
  • 上海交大團隊破解「量子通信」,作者有潘建偉學生
    > 根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報導,研究團隊之所以會進行攻破量子通信加密技術的研究,正是因為希望提醒在量子通信持續快速發展的現在,許多公司甚至已經開始嘗試提供商業化服務,但必須注意的是,這其中仍存有許多的物理漏洞缺陷,進而成為黑客攻擊的可趁之機,畢竟,在網路安全重要性已然從個人隱私、企業機密、上升到國家安全之際,量子加密技術曾經被高度期望能夠解決一些問題,
  • 量子通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量子通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人類真的可以實現安全的信息傳送嗎?這到底是夢想,還是現實?2016年的8月16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這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 量子通信,到底是什麼工作原理?
    ▲牛爵爺在世人看來,整個科學體系似乎已經搭建完成,無懈可擊。但是,隨著時間的進一步推移,科技發展又進入了新的階段。大量高精尖實驗儀器的問世,幫助人們逐漸打開了微觀世界的大門。科學家們的研究對象,從低速物體逐漸變成了高速物體,再到音速、超音速、光速;從大型物體到小型物體,再到微觀物體。
  • 請給我一份量子密鑰 @量子通信
    在同年的12月14日(歷史上也把這天認為是量子物理的誕生日),他發表了《關於正常光譜的能量分布定律》論文,得到一個重要結論:能量是由確定數目的、彼此相等的、有限的能量包構成。Part.2 量子知識體系的分類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量子信息的學科分類。量子信息結合了量子力學和信息科學的知識,屬於兩者的交叉學科。
  • 量子糾纏記:量子通信,解決了人類保密通信巨大難題
    但基於量子糾纏理論的量子通信,解決了人類保密通信的巨大難題。2016年8月,中國成功發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作為航天大國,中國幾乎每年都會成功發射幾顆衛星,這次雖然不會再像當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那樣,出現舉國歡慶的激動與興奮,但在國際上仍然引起很大轟動。「墨子號」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 量子通信產業化帶來的啟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團隊取得了領先世界的地位;在量子通信產業領域先後誕生了科大國盾量子、國科量子網絡、北京中創為量子等明星企業。筆者曾經在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任副研究員,是「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團隊的成員。目前離職,投身量子信息產業的科技創業。筆者認為,量子通信產業化的經驗給了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示,有益於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和協同創新。近年來中國的科學研究碩果纍纍,論文數已經穩坐世界第一,論文引用次數也逐漸超越英法德日,逼近美國,相信不遠的將來也會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 量子通信有爭議嗎?在科學上,根本沒有爭議 | 袁嵐峰
    從來沒人在學術期刊上發篇正經文章去推翻量子通信,反而是這個領域的研究者幾十年來已經拿了很多國際大獎。那些反量子通信的文章,都是網絡文章。一邊是許多Nature、Science的論文以及許多國際大獎,另一邊是一堆網絡文章,哪邊可信不是顯而易見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