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創新總體狀況分析
——2014年全國企業創新調查資料開發系列分析報告之一
「2014年企業創新調查資料開發」課題組
編者按:為全面了解我國企業創新活動的開展情況,國家統計局於2014年開展了繼「2007年全國工業企業創新調查」之後的第二次全國企業創新調查。從本期開始,我刊將陸續刊登「2014年全國企業創新調查資料開發」系列分析報告。該系列報告主要包括企業創新總體狀況、工業企業創新特徵、政策對企業創新的影響、企業創新影響因素、企業智慧財產權保護、企業產學研合作創新、企業家對創新的看法以及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狀況等研究內容。盡請關注。
內容摘要:本文利用此次調查資料,全面分析了我國企業創新的總體狀況,包括企業創新的活躍程度、創新的實現程度、創新的類型和創新的新穎度等,幫助政府部門了解企業創新的現狀,監測創新型國家建設進程,從而為制定相應的創新驅動政策提供依據。
關鍵詞:企業創新;企業調查;技術創新;軟創新
中圖分類號:C9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794(2016)11-0003-05
DOI: 10.13778/j.cnki.11-3705/c.2016.11.001
為掌握企業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了解我國企業創新活動的總體規模和分布,國家統計局於2014年開展了全國企業創新調查。
一、被調查企業基本情況
此次調查的範圍為國民經濟中創新活動相對活躍的部分行業,調查對象為規定行業範圍內的企業法人。具體包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特、一級建築業企業;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企業;規模以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企業;省級及以上金融業企業。與2007年第一次全國工業企業創新調查相比,此次調查增加了建築業和服務業企業創新情況的內容。
此次被調查的企業共64.6萬個,其中工業企業37.8萬個,建築業企業0.9萬個,服務業企業25.8萬個,分別佔被調查企業總數的58.5%、1.4%和40.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佔全部被調查企業的半數以上。
從被調查企業的地區分布來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企業數量分別佔被調查企業總數的60.9%、19.5%、13.3%和6.2%,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分別佔被調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總額的61.4%、17.9%、14.0%和6.6%。
二、企業創新的活躍程度
創新是指企業向市場推出了新的或有重大改進的產品或工藝,或採用了新的組織管理方式或營銷方法,可分為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組織創新和營銷創新 。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統稱技術創新。開展創新活動和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的企業數量佔全部調查企業總數的比重反映了企業開展各類創新及技術創新的活躍程度。
在調查的64.6萬個企業中,有創新活動的企業數為26.6萬個,佔全部調查企業總數的41.3%,其中有技術創新活動的企業數為17.3萬個,佔全部調查企業總數的26.9%。
(一)工業和建築業企業創新活躍程度高於服務業企業
從不同行業企業創新的活躍程度來看,工業和建築業 企業中有創新活動的企業所佔比重較高,分別為46.8%和56.0%,均高於調查企業總體平均水平。服務業企業中有創新活動的企業比重最低,僅為32.6%。不同行業企業技術創新的活躍程度也呈現出同樣的格局。工業和建築業企業中有技術創新活動的企業所佔比重較高,分別為34.1%和41.1%。服務業企業中有技術創新活動的企業比重大大低於建築業和工業企業,僅為15.9%。由此可見,工業和建築業企業創新活躍程度較高,服務業企業的創新活躍程度較低。
(二)東部地區企業創新最為活躍
從不同地區企業創新的活躍程度來看(表2),企業創新的活躍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地區,有創新活動的企業佔全部企業的比重分別為44.0%、39.8%、37.9%和26.3%。技術創新的活躍程度從高到低也同樣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地區,有技術創新活動的企業比重分別為28.9%、26.3%、24.3%和14.3%。東北部地區與其他地區企業創新的活躍程度存在明顯差距。從不同省份來看,創新活躍程度最高的前5個省份是江蘇、天津、浙江、陝西和廣東,有創新活動的企業比重均在44%以上。技術創新活躍程度最高的前5個省份是浙江、天津、江蘇、安徽和湖南,有技術創新的企業比重均超過30%。
三、企業創新的實現情況
有創新活動的企業中,有的企業已成功實現了創新,有的企業還在開展創新活動。創新與創新活動的區別是,創新是指已成功實現的,而創新活動則可能成功、可能失敗、也可能尚未取得結果。
總體來看,全部調查企業中成功實現創新的企業所佔比重為39.7%,佔有創新活動企業的96.2%。全部調查企業中實現技術創新的企業所佔比重為24.2%,佔有技術創新活動企業的90.0%。
(一)工業和建築業企業創新的實現程度高於服務業
從各行業來看,企業創新活動越活躍,創新的實現程度也越高(表1)。工業和建築業企業成功實現創新的企業所佔比重較高,分別為44.8%和54.7%,服務業成功實現創新的企業比重較低,為31.7%。工業和建築業實現技術創新的企業比重較高,分別為31.0%和37.6%,服務業實現技術創新的企業比重大大低於其他行業,僅為13.9%。
表1 不同行業企業創新的活躍程度和實現程度
行業
有創新活動的企業數(個)
佔調查企業總數的比重(%)
有技術創新活動的企業數(個)
佔調查企業總數的比重(%)
成功實現創新的企業所佔比重(%)
實現技術創新的企業所佔比重(%)
總計
266382
41.3
173640
26.9
39.7
24.2
工業
176968
46.8
128667
34.1
44.8
31.0
建築業
5236
56.0
3839
41.1
54.7
37.6
服務業
84178
32.6
40954
15.9
31.7
13.9
表2 不同地區企業創新的活躍程度和實現程度
行業
有創新活動的企業數(個)
佔調查企業總數的比重(%)
有技術創新活動的企業數(個)
佔調查企業總數的比重(%)
成功實現創新的企業所佔比重(%)
實現技術創新的企業所佔比重(%)
總計
266382
41.3
173640
26.9
39.7
24.2
東部
173091
44.0
113685
28.9
42.3
26.0
中部
50162
39.8
33151
26.3
38.3
23.9
西部
32618
37.9
20917
24.3
36.7
22.0
東北部
10511
26.3
5707
14.3
25.1
12.4
(二)東部地區企業創新的實現程度最高
從各地區來看(表2),與企業創新的活躍程度類似,企業總體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實現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地區,成功實現創新的企業比重分別為42.3%、38.3%、36.7%和25.1%,實現技術創新的企業比重分別為26.0%、23.9%、22.0%和12.4%。從不同省份來看,成功實現創新的企業比重最高的5個省份是江蘇、浙江、廣東、湖北和天津。實現技術創新的企業比重最高的5個省份是浙江、安徽、福建、江蘇和天津。
四、企業創新的類型
如前所述,創新可分為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組織創新和營銷創新4種類型。除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兩種技術創新形式外,本次調查還按照《奧斯陸手冊》等國際標準,增加了對組織創新和營銷創新(本文稱之為軟創新)的調查。
(一)軟創新總體實現程度高於技術創新
總體來看,全部調查企業中實現組織或營銷創新的企業比重為33.8% ,顯著高於實現技術創新企業的比重(24.2%),可見相對於技術創新,企業對於組織創新或營銷創新等軟創新的實現程度較高。分具體類型看,實現組織創新的企業比重最高,為27.9%,其次是實現營銷創新的企業比重,為25.8%,實現工藝創新的企業比重為20.0%,實現產品創新的企業比重最低,為18.7%。
(二)不同行業企業的創新類型分布不盡相同
工業企業開展4類創新比較均衡,實現組織創新(29.9%)和營銷創新(27.9%)等軟創新的企業比重略高於實現產品創新(24.6%)和工藝創新(25.1%)的企業比重。建築業企業的創新以組織創新和工藝創新為主,實現這兩類創新的企業比重分別為45.1%和36.7%,而實現營銷創新和產品創新的企業比重僅為19.9%和18.7%。服務業企業的創新則以組織創新和營銷創新等軟創新為主,實現這兩類創新的企業比重為24.3%和23.1%,大大高於實現工藝創新(11.8%)和產品創新(10.1%)的企業比重。
對於每種類型的創新形式,不同行業企業的實現程度差異顯著,由此可以看出不同行業企業開展各類創新的實力。對於產品創新,工業企業的實現程度最高,其次是建築業,服務業最低。對於工藝創新和組織創新,建築業企業實現創新的比重最高,其次是工業,服務業最低。對於營銷創新,工業企業實現創新的比重最高,服務業次之,建築業最低。可見工業企業的產品創新和營銷創新實力較強,而建築業企業的工藝創新和組織創新實力較強。
(三)各地區創新類型分布基本一致,軟創新實現程度均高於技術創新
不同地區企業的創新類型分布較為一致。各地區實現組織創新和營銷創新的企業比重較為接近,均顯著高於實現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的企業比重。東部地區實現各類創新的企業比重均較高,中部和西部地區實現各類創新的企業比重居中且較為接近,而東北部地區實現各類創新的企業比重均顯著低於其他地區。
五、產品創新的新穎度
產品創新是指企業向市場推出了全新的或有重大改進的產品。產品的新穎度直接影響到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此次調查中,對工業企業的產品創新,按新穎程度分為「本企業新」、「國內市場新」和「國際市場新」。對建築業和服務業企業的產品創新,按新穎程度分為「本企業新」和「市場新」。下面對調查企業總體和工業企業產品創新的新穎度分別進行分析。
(一)被調查企業產品創新以市場新為主
2013—2014年,被調查企業中僅有「本企業新」產品的企業在有產品創新的企業比重為37.0%,有「市場新」產品的企業比重為63.0%。全部被調查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在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比重為13.1%,其中本企業新的產品銷售收入比重為7.3%,市場新的產品銷售收入比重為5.8%。
分行業來看,建築業企業有市場新產品的企業佔有產品創新企業的比重為72.6%,服務業企業有市場新產品的企業佔有產品創新企業的比重略低,為65.0%。從收入比重看,建築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22.8%,其中本企業新的產品銷售收入比重為14.6%,市場新的產品銷售收入比重為8.2%。服務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11.6%,其中本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比重為7.2%,市場新產品銷售收入比重為4.4%,均顯著低於建築業。建築業企業產品創新的新穎度高於服務業企業水平,也高於調查企業總體水平。
(二)工業企業產品創新以國內市場新和本企業新為主
2013—2014年,工業企業中僅有「本企業新」產品的企業佔有產品創新企業的比重為37.8%,僅有「國內市場新」產品的企業比重為40.5%,而有「國際市場新」產品的企業比重僅為21.7%。從各類新穎度產品佔新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看,本企業新的產品銷售收入佔新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最高,為51%,其次是國內市場新的產品,銷售收入比重為36.2%,而國際市場新的產品銷售收入比重僅為12.8%。這表明目前我國工業企業產品創新仍以國內市場新和本企業新的產品為主,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新穎度還較低,競爭力仍有待提高。
(三)大型企業產品創新以「國內市場新」和「國際市場新」為主,中小型企業以「國內市場新」和「本企業新」為主
不同規模的工業企業產品創新的側重點及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存在一定差異。大型企業中僅有「國內市場新」的企業和僅有「國際市場新」產品的企業比重分別為40.9%和35.1%,僅有「本企業新」產品的企業比重為24.0%;中型企業中僅有「國內市場新」和「本企業新」產品的企業比重分別為40.4%和33.5%,有「國際市場新」產品的企業比重最低,為26.1%;小型企業中僅有「國內市場新」和「本企業新」產品的企業比重分別為40.6%和40.5%,有「國際市場新」產品的企業比重最低,為18.9%。可見大型企業產品創新更注重國際市場新和國內市場新,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更高,中小型企業的產品創新則以國內市場新和本企業新為主,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相對較弱。
從不同規模企業各新穎度產品銷售收入的分布來看,大型企業國際市場新產品在新產品銷售收入中的比重最高,為15.4%,中型和小型企業均較低,分別為8.2%和6.0%。小型企業本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最高,為64.0%,中型企業次之,大型企業最低,為46.1%。
(四)三資企業產品創新更注重國際市場,內資企業則以國內市場和本企業新產品為主
從不同註冊類型的企業看,三資企業的產品創新更注重在國際市場上的創新,而內資企業則以國內市場和本企業內的創新為主。外商投資企業有國際市場新產品的企業比重最高,達到35.4%,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略低,為33.2%,均大大高於內資企業的這一比重,內資企業有國際市場新產品的企業比重僅為18.8%。內資企業中僅有「國內市場新」產品的企業比重為42.4%,高於三資企業的該比重。內資企業和三資企業中僅有「本企業新」產品的企業比重差別不大。
從不同新穎度產品銷售收入的分布看,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國際市場新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分別為22.0%和19.9%,顯著高於內資企業的這一比重(8.7%)。不同登記註冊類型企業國內市場新產品銷售收入比重較為接近,內資企業本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比重為56.2%,顯著高於三資企業。
六、產品及工藝創新活動情況
企業創新調查中的創新活動是指研發活動以及為實現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而進行的各種活動的總稱。創新活動不僅包括成功的,也包括正在進行的和中止的。
(一)企業開展產品或工藝創新活動的主要形式是內部研發活動
2013—2014年,有產品或工藝創新活動的企業數為17.35萬個,佔全部企業的26.9%,其中有正在進行或中止的創新活動企業比重為17.5%,僅有正在進行或中止的創新活動企業比重為2.6%。
企業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產品或工藝創新活動,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企業的內部研發活動。從事內部研發活動企業所佔比重反映了企業自主創新的活躍程度和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2013—2014年,從事內部研發活動的企業佔有產品或工藝創新活動企業的比重為56.8%。為實現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而購買(或自製)機器、設備、軟體、土地、建築等以及為實現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而進行的人員培訓也是主要的創新活動形式,開展這兩種活動的企業佔有產品或工藝創新活動企業的比重分別為51.3%和45.4%。產品或工藝創新活動的形式還有由本企業出資委託其他企業、研究機構或高等學校進行的研發活動(13.0%),為實現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而從其他企業、研究機構或高等學校獲取各類專利、版權、技術訣竅、非專利發明和其他類型的技術(5.7%),對新產品進行外觀或包裝方面的設計(22.5%),拓展建築市場時進行的市場調研和廣告宣傳等活動(24.0%)和其他創新活動(如與實現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有關的可行性研究、測試、工裝準備)等(27.0%)。
(二)除了內部研發外,工業企業更側重購買機器設備,建築業和服務業企業更側重開展培訓
不同行業企業開展產品或工藝創新活動時在形式上各有側重。對於工業、建築業和服務業企業,內部研發活動都是最主要的創新活動形式,有內部研發活動的企業佔有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活動企業的比重分別為58.2%、64.0%和51.7%。此外,對於工業企業,獲取機器設備和軟體也是主要的創新活動形式,有獲取機器設備和軟體的企業比重為57.8%,建築業和服務業企業則更側重開展相關培訓,有相關培訓的企業比重分別為60.3%和50.3%。
七、主要結論
第一,從創新的活躍程度和實現程度來看,工業企業和建築業企業開展各類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活躍程度和實現程度均高於服務業企業。東部地區企業開展各類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活躍程度和實現程度顯著高於其他地區,中部和西部地區居中,東北部地區最低。
第二,從創新類型來看,被調查企業總體上更側重組織和營銷創新等軟創新,各行業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不同地區的創新類型分布比較一致,軟創新的實現程度均高於技術創新。
第三,從產品的新穎度來看,全部被調查企業產品創新以市場新產品為主。就工業企業而言,產品創新以國內市場新和本企業新產品為主,在國際市場上的新穎度和競爭力還有待提高。大型工業企業和三資工業企業產品創新更注重國際市場,產品在國際市場的新穎度和競爭力優於中小型企業和內資企業。
第四,從產品或工藝創新活動的形式來看,內部研發活動是被調查企業開展產品或工藝創新活動的最主要形式,說明我國企業對自主創新的重視程度較高。在其他創新活動形式中,工業企業更側重購買機器設備,建築業和服務業企業更側重開展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