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谷微信號:yigoonet
近日,來自德國圖賓根大學眼科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眼科雜誌《JAMA Ophthalmology》上報導了該團隊使用基因療法治療全色盲2型患者的臨床試驗結果,數據顯示,基於腺相關病毒(AAV)的實驗性基因療法在全色盲2型患者中擁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一定的視力改善功能,這為未來更大規模的人體試驗打開了大門。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首個公布的基因治療全色盲患者人體試驗數據。
全色盲是色覺障礙中最嚴重的一種,屬於完全性視錐細胞功能障礙,其視網膜上所有3種視錐細胞功能完全缺失。全色盲患者自出生起就沒有任何視錐細胞反應,無法區分顏色,喜暗、畏光、晝盲,此外還有視力差、弱視、中心性暗點、擺動性眼球震顫等症狀。目前為止,還沒有針對其根本原因的治療方法。
全色盲的發病率約為三五十萬分之一,屬於罕見病範疇,通常由六種不同基因中的一種突變引起,大多數病例涉及CNGA3或CNGB3基因變異,其中由CNGA3基因突變引起的為全色盲2型。
在這項試驗中,研究人員設計了一款以AAV8為載體,攜帶功能性人類CNGA3基因的基因療法。試驗共招募9名24-59歲之間的CNGA3變異相關全色盲2型患者,通過視網膜下注射,旨在使視錐細胞表達功能性CNGA3基因,產生之前缺失的蛋白質來恢復視錐細胞的正常功能。此次人體試驗的主要結果是測量治療的安全性。
數據顯示,實驗性基因療法在12個月的隨訪期內並未觀察到實質性的安全問題。負責臨床研究的Dominik Fischer教授表示,受試者沒有遭受與藥物相關的健康問題,其視網膜也未顯示任何永久性變化。臨床研究的主要目標已經實現,療法可以歸類為安全。
低劑量和高劑量水平給藥後治療區及與解剖特徵關係
就該試驗的次要衡量指標——治療功效而言,也有明顯的積極作用。患者的視覺功能在聚焦方面以及與對比和色覺方面都有所改善,平均視力改善 2.9 個字母。
基因治療前後臨床特徵對比
視覺靈敏度和對比敏感度
研究人員表示,此次試驗招募的為晚期患病成年人,由於全色盲症患者的大腦從未學習過處理顏色信息,而大腦中處理視覺的部分在成年後可塑性變弱,將視網膜新獲得的對顏色做出反應的能力轉化為真實視覺印象的能力較差,因此,如果在兒童時期實施這種治療效果可能會更好,因為兒童的視覺皮層尚未完全發育,大腦的可塑性仍舊很強。
「這項研究是重要的第一步。它代表了治療色盲的道路上的一個裡程碑,我們希望將來能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蒂賓根眼科研究中心的Bernd Wissinger教授表示。
文 | 醫谷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