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湘西初相識,調整狀態勇擔當
要問,對於一名教師而言什麼最有意義?邵鯤鵬老師的答案是:把知識有效地傳遞給每一位孩子。為了實現這一願望,他與濟南外國語學校的許多年輕教師一樣,積極報名,加入到由濟南市教育局組織的赴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支教的隊伍中去。
9月14 日中午,飛機剛到張家界市,還未來得及卸下身上的疲憊,邵鯤鵬就開始顛簸穿行在湘西高聳的大山之中。從張家界市到永順縣,再到支教的湘西州第二民族中學,從飛機到大巴車再到「摩的」 ,山路逐漸泥濘,足足走了三小時。摩的上,他手中提著的,是沉重的行李箱,心裡想著的,是湘西的孩子。
9月14日下午5點左右,邵鯤鵬順利到達支教學校。隨後,學校辦公室田主任講解了湘西風俗文化、學校現狀、校園建設、辦學理念、師資配備等內容,接著帶領邵鯤鵬熟悉校園的環境。
路上,田主任說:「我們學校硬體條件差,師資力量薄弱,學生大部分是留守兒童,父母都去外地打工,只有老人在家照看孩子,學校就相當於孩子們的第二個家。學校針對現實情況,安排孩子們周六周日可以正常在學校上課,老師們也犧牲周末的休息時間,看自習、輔導作業。為了孩子,我們不怕吃苦,但是教師數量和專業程度受限。因為學校裡專業體育老師較少,這次,希望邵老師來到學校之後,多多進行指導,多傳授先進的訓練方法和教學理念……」
交談中邵鯤鵬得知,由於缺少體育老師,高三年級的體育課一直處於自習狀態。聽到這個消息,他迅速調整狀態,主動承擔起高三年級11個班的體育教學任務,融入到湘西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大的操場上,又多了一個忙碌而專注的身影。
專業課堂大有為,支教扶貧存熱腸
理論課上,邵鯤鵬分別從體育運動中安全防範的重要性、體育運動安全防範的主要內容、常見運動運動損傷的防範與治療等三個方面進行了細緻的講解。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通過一個個事例使同學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體育課安全意識以及學會運動損傷處理的重要性。幽默的話語配合科學的知識,讓原本有幾分嚴肅的課堂也歡樂起來。
通過與體育組肖老師的交流,邵鯤鵬得知,學校的女足將在10月中旬代表學校參加州裡的足球比賽,但是由於學校缺少專業的體育老師,所以女足的訓練一直未能深入地開展下去,訓練不夠專業和系統。邵鯤鵬又主動承擔了女足訓練的重任。在專業的術語和規範的動作指導下,使隊員們很快掌握了足球腳內側傳接球等實用高效的基本技術。
大學主攻桌球專業的邵鯤鵬,一直想把桌球帶到孩子們的課堂上。但由於學校條件的限制,從器材室只借到了兩個破舊的桌球拍,然而這並未澆滅邵老師的滿腔熱情。課堂上,邵老師從學生實際出發,循序漸進,由淺到深,遵循「普及比提高更重要」的原則,從桌球的起源、當今桌球運動的發展、球檯規格、握拍姿勢等方面進行了講解。看著孩子們那渴望知識的雙眼,「95後」的邵鯤鵬更是感到前所未有的職業成就感和幸福感。他當即決定設立桌球興趣小組,讓喜歡桌球運動的孩子們學到更多更專業的知識和技術。
一周充實的工作結束後,邵鯤鵬放棄了周末休息時間,積極投身到下鄉扶貧的隊伍中去。一行三人驅車趕往本次下鄉扶貧的村莊——西岐鄉流浪溪村。一出縣城,只感覺車子被群峰裹挾,沒幾分鐘的功夫,就消失在了高聳的大山之中。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到達流浪溪村村委會。經過村幹部的簡短培訓過後,所有人被分成3-4人的工作小組,分別從核實村民的家庭基本信息、受國家補助情況,外出務工人員、家庭收入情況等方面開展調查工作。邵鯤鵬在最短時間內克服了語言溝通問題,調查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
時代責任立於肩,助力夢想新徵程
無論是支教前或支教中 ,邵鯤鵬始終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支教對於整個社會的意義是什麼?在他看來,教育事業是對整個人類的尊重,這是它偉大的原因。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成長。基本的硬體設施是基礎,但是我們不應該停留在物質層面,我們要讓教育實現它的真正內涵。支教,是為了給邊遠地區的孩子們展現更大的世界,提供更有效率的成長途徑。這就是支教活動的意義。
一期期支教人如同水滴般源源不斷地默默打磨著璞玉,一點一滴地改變著中國鄉村教育的精神風貌。同樣,一間間夢想教室也是支教老師們瞭望這個國家的一個窗口,那些爬過的山、遇見的人、看到的光,也讓他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在這個大時代所處的位置以及肩負的責任。
大處著眼,是時代。小處著眼,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夾雜著一次次痛苦的離別。在最後一節課上,邵鯤鵬和孩子們說了這樣一段話:「湘西的孩子們,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遇見了你們,而是遇見了你們才給了我這段最好的時光。支教步入了尾聲,但相信留在我們彼此心裡的那些東西,會一直延續下去。歲月無痕,但我知道自己的這段支教時光,一定會留下痕跡,在此期間,無論是迷惘與孤獨,無論是成功和喜悅,還是師生情和友情,他們真實地存在於我的生命中,成為我人生路上的一段歷程,化為永遠的記憶。揮手自茲去,願大家相聚在未來,在這大大的世界。」
泰戈爾詩云:「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這是一代又一代支教老師們的真實寫照。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田可新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