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在1977年發射了兩艘大名鼎鼎的空間探測器,分別是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同年發射,只相隔了一個月,兩架旅行者號的目標和路徑有什麼不同嗎?
旅行者1號
旅行者1號其實比2號還晚發射了一個月,離開了地球之後,它先後拜訪了木星和土星,航行了35年之後終於到達了太陽系的邊緣。到2014年,NASA正式宣布「旅行者一號」駛出了太陽系,飛往了廣闊的星際空間。儘管如此,以旅行者1號目前的速度來說,飛往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比鄰星還要花上7萬3千6百年。
旅行者2號
相比起它的姊妹,旅行者2號還是挺不讓人省心的,雖然率先發射,但是相對速度比旅行者1號慢了近10%。
旅行者2號先是拜訪了木星、土星,然後還去探望了天王星和海王星,2018年12月,飛行了41年的旅行者2號終於飛出了太陽風層,成為了第二個進入星際空間的探測器。比較奇特的是「旅行者2號」到達太陽系邊緣的時候往地球發送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信號,搞得人們一度認為它被外星人劫持了。
它們能一直飛行嗎?
兩個空間探測器採用的都是核動力電池,也就是說它們的燃料總有一天要耗盡,大約到2025年的時候電力就無法再支持它們的任何儀器了,也就是說,當它們電力耗盡的時候,它們無法再傳送信號回地球了,將永遠地漂流在太陽系之外。
但是為什麼動力不足的旅行者號們不會停止飛行呢?
其實這和本篇的問題從本質上來看是相同的。因為宇宙實在是太廣闊了,而且阻力很小。
雖然宇宙中有無數的星系,但是這些星系在空間中的距離都非常之遙遠,要知道宇宙密度才1*10^-28千克/立方米,空間中基本沒有什麼物質和粒子的存在。
即使到了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帶,小行星的匯聚地,物體之間的距離也比我們想像中遠得多。據說在這片區域直徑為1公裡的物體之間的平均距離是320萬公裡,是日月距離的8倍。一個小小的探測器飛過去,能撞上也算是奇蹟。
所以探測器在太空中飛行的阻力是非常之小,而探測器的動力主要是用來提供加速度和修正路徑的,當探測器失去了動力源之後,它初始的加速度也能不斷地推動它進行勻速運動。
旅行者號的命運將會是如何?
在太空飛行的旅行者號被其它天外來物撞上的機率很小,只能說無限接近於零。即使旅行者號們被太空中的碎片撞擊了,它的碎片也不會停止運動,撞擊賦予的加速度甚至可能讓旅行者號的碎片們衝向更遠。但是這種機率太小了,對它們來說,宿命就是孤獨。
或許有一天,它們會經過某一個行星或者恆星的軌道,然後被其捕獲,永遠地成為了其它行星的小行星。
或許,它們將永遠等不來這一天,只能在無盡的黑暗深空中掙扎前行,不知目的地是何方,只能孤獨地前行,沒有退路。
小結:
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是人類有史以來奔赴最遠的探測器,離開了太陽系系統,衝向了深空。它們身上攜帶的是核動力電池,預計到2025年電池就要完全耗盡了,也就是說人類再也接收不到它們的信號了。儘管如此,它們卻無法停止飛行。
天上有數不清的恆星、行星、星體和碎片,宇宙探測器不會撞上這些物質嗎?可能性非常小,甚至說撞上才是中彩票了。宇宙密度是1*10^-28千克/立方米,在這無盡的深空中這兩個探測器很大概率什麼東西都碰不上。
未來人類也無法得知這兩個偉大的探測器的命運會如何。希望它們一切都好吧。
關注麥克斯韋妖妖靈,帶你了解最新最有趣的科學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