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旅行者撞上小行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所以它們能一直飛?

2020-10-18 星辰大海種花家

旅行者是二和一號先後於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發射,目的都是太陽系外的虛空,但兩者在太陽系的路徑並不相同,二號遍歷了太陽系所有行星,而一號則在1980年11月12日在掠過土星後即離開了黃道面,直接飛向茫茫的宇宙!

但無論旅行二號還是一號,它們都經過太陽系的魔鬼地帶-小行星帶,這個在太陽系「地圖」中看起來密密麻麻布滿小行星的區域,相信吃瓜群眾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旅行者不會撞上這些小行星,難道有導航系統或者雷達在規避這些障礙物嗎?

旅行者系列攜帶的設備

旅行者NASA在六十年代提出的「行星之旅計劃」的替代方案,原型是水手號探測器,但因為新增加的設備已經大大超過原型,因此被賦予一個獨立的計劃「旅行者計劃」。

旅行者有幾項可以稱得上有史以來的裝備:

第一個則是超大拋物面通訊天線,直徑3.7米,這是所有太空飛行器中通訊天線最大的,因為它需要在到達太陽系外圍時仍然需要和地球保持通訊聯繫。

另一個則是同位素核電池,旅行者1號的吊杆上安裝了三個放射性同位素發電機,總功率(有效功率)大約470W,使用的氧化鈽半衰期大約為87.7年,從旅行者出發到現在,功率已經大大下降,預計極限維持能到2025年。

旅行者系列的機載電腦則不值一提,因為它無法和現代任何PC相媲美,甚至遠不如同年發行的Inter 8086晶片,其實這讓大家可以了解,旅行者可能無法做出任何複雜的判斷動作,因為它只能滿足命令解碼、故障檢測和校正例程、天線指向例程和太空飛行器測序例程。

沒有攜帶雷達,相機也僅作星光導航或者對天體成像,無法作為避開障礙物使用!簡單的說旅行者在設計之初根本就沒有考慮過避開小行星等天體,它從發射的那天起就是蒙著眼在飛行的,除了NASA測定它的位置後決定是否修正它的軌道,否則它就是一個十足的瞎子!

旅行者怎麼來定位?

雖說旅行者是個瞎子,但NASA顯然不是,總不能眼睜睜看著旅行者撞向某顆小行星,儘管在軌道設計的時候已經徹底避開了這些天體,但保不準旅行者在茫茫太空中偏離軌道,而這在太空中比較容易發生的,因為會有累計誤差,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來簡單了解下旅行者的導航系統。

慣性導航是太空飛行器常用的設備,因為它不需要與外界有任何聯繫即可感知自身的位置,這對於遠在深空執行任務的太空飛行器來說尤其適用,但它有一個致命的誤差,即慣性導航系統時間越久,那麼它累計誤差就會越大,而深空太空飛行器任務周期動輒數十年,所以這個慣性導航最終的誤差將會是非常恐怖的!

當然科學家不會傻到用慣性定位走全程,還有常用的行星定位和恆星定位,以及在登月時代興起的基於甚長基線測量的定位技術(VLBI)的三角差分單向測距,可能大家印象中的VLBI是用於拍攝黑洞照片的,但其實它基於三角差分的原理同樣可以用來對太空飛行器定位。

但這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即可三角差分的底邊極限最大就是地球直徑,也就是不可能超過1.27萬千米,而實際上還達不到這個尺度,因為球面導致極限距離遮擋無法使用,因此這個這個距離連上萬千米都達不到,但距離比如到木星軌道附近時即達到6億千米,土星軌道大約是15億千米,很明顯這個頂角會很小,誤差也會越大,因此在土星軌道以外,這個方式將無法再提供高精度定位。

因此幾種定位方式並不是單獨使用,而是綜合各個定位,再對太空飛行器位置坐一個準確的評估,避免單一定位帶來的設備誤差與累積誤差。因此當NASA發現旅行者真的偏離軌道,直直的撞向一顆小行星時,那麼NASA必定會發出指令讓旅行者啟動聯氨推進器避開小行星!

太空中天體的真正密度

從太陽系裡的小型天體分布密度來看,確實小行星帶有大量的小行星需要去規避,但事實上從火星大概2.2億千米到木星7.8億千米,中間大約相隔5.6億千米,這是一個無比廣袤的空間。在被已經編號的120,437顆小行星天體中,98.5%的數量位於這裡,據天文學家估計小行星帶的小型天體數量超過50萬顆!

根據這個圓環計算下這些天體的平均距離將會超過1.5個地月距離以上,當旅行者通過地球和月球之間時想必大家應該是不會擔心它會撞上地球或者月球,因為這個距離實在是太大了!這還是小行星帶,如果柯伊伯帶,那麼由於柯伊伯帶遠在30天文單位以外,那空間將會指數級增加,如果旅行者還能撞上哪個柯伊伯帶天體,那真是活見鬼了!

但事實上有一個事實我們是無法迴避的,太空中高能粒子或者宇宙射線的轟擊,或者高速宇宙塵埃襲擊,這些都會影響太空飛行器的正常工作,因此作為太空飛行器的電子設備,必須在屏蔽上加固加固再加固,而且晶片都是抗輻射級別極高的,它的性能也大大低於同時代的民用晶片,但工作穩定可靠,在太空飛行器上性能並不是最主要的,持續穩定的工作更重要!

相關焦點

  • ...說兩架旅行者號撞上任何東西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所以它們能一直飛?
    旅行者2號先是拜訪了木星、土星,然後還去探望了天王星和海王星,2018年12月,飛行了41年的旅行者2號終於飛出了太陽風層,成為了第二個進入星際空間的探測器。比較奇特的是「旅行者2號」到達太陽系邊緣的時候往地球發送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信號,搞得人們一度認為它被外星人劫持了。
  • 為什麼說兩架旅行者號撞上任何東西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所以它們能...
    旅行者2號先是拜訪了木星、土星,然後還去探望了天王星和海王星,2018年12月,飛行了41年的旅行者2號終於飛出了太陽風層,成為了第二個進入星際空間的探測器。比較奇特的是「旅行者2號」到達太陽系邊緣的時候往地球發送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信號,搞得人們一度認為它被外星人劫持了。
  • 為什麼說兩架旅行者號撞上任何東西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旅行者2號先是拜訪了木星、土星,然後還去探望了天王星和海王星,2018年12月,飛行了41年的旅行者2號終於飛出了太陽風層,成為了第二個進入星際空間的探測器。比較奇特的是「旅行者2號」到達太陽系邊緣的時候往地球發送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信號,搞得人們一度認為它被外星人劫持了。它們能一直飛行嗎?
  • 旅行者1號在太空飛了42年,為什麼它沒有撞上天體?
    不僅如此,旅行者1號現在的狀態還非常好,它還能向地球傳回信號,並且能夠接收從地球上發出的指令。但太陽系中存在非常多的小天體,為什麼旅行者1號能夠避免撞上其他天體呢?旅行者1號離開地球之後,它的第一個目標是木星。在飛向木星的過程中,旅行者1號需要穿過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
  • 旅行者1號已經飛了222億公裡,它為什麼不會撞上太空中的小行星?
    ,其中最著名的探測器當屬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兩個探測器,為什麼說這兩個探測器最出名呢?冥王星距離地球的遠日點為74億公裡,如果按照這個距離,那麼太陽系的直徑為148億公裡,也就是說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飛行的距離比太陽系的直徑(舊直徑)還要大很多,如今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依然在向太空深處飛去,直到最後墜入銀河系中心或者被外星文明俘獲,說到這裡有人就感覺疑惑,旅行者1號、2號這兩個探測器的體積都不是很大,攜帶的燃料根本無法支撐它們飛出太陽系,可是現在旅行者1號、2號依然在太空中飛行著
  • 旅行者1號已經飛了222億公裡,它為什麼不會撞上太空中的小行星?
    飛出太陽系比登月難很多在70年代,人類相繼發射了4個深空探測器,其中最著名的探測器當屬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兩個探測器,為什麼說這兩個探測器最出名呢?冥王星距離地球的遠日點為74億公裡,如果按照這個距離,那麼太陽系的直徑為148億公裡,也就是說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飛行的距離比太陽系的直徑(舊直徑)還要大很多,如今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依然在向太空深處飛去,直到最後墜入銀河系中心或者被外星文明俘獲,說到這裡有人就感覺疑惑,旅行者1號、2號這兩個探測器的體積都不是很大,攜帶的燃料根本無法支撐它們飛出太陽系,可是現在旅行者
  • 旅行者一號!如何避免撞上其他天體?又是怎樣和地球聯繫的呢?
    旅行者一號的任務是向著遙遠的星空前進,脫離太陽系,探索外星文明的存在。如今它已經在太空飛行了43年,為什麼它沒有撞上任何天體呢?太陽系中存在著非常多的小天體,那為什麼旅行者1號能夠避免撞上其他天體呢?旅行者1號離開地球之後,它的第1個目標是木星。在飛向木星的過程中,它需要穿過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
  • 4月29日小行星撞地球?中科院專家:可能性為零
    「一顆直徑幾公裡的小行星4月29日抵達地球附近,撞擊概率大」「警告:4月29日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近日,多家國內外網站出現了小行星即將撞上地球的消息
  • 旅行者一號已經飛行40多年了,為什麼沒有撞上太陽系的小行星帶?
    美國的旅行者一號從1977年發射升空以來,迄今為止已經在茫茫太空中飛了41年了,旅行者一號的最初目的是利用太陽系行星百年一見的特殊幾何排列來進行加速,從而儘可能的探測太陽系絕大部分行星,不過在探測完木星土星和它們的衛星之後旅行者一號已經偏離了預定的航線,從此只能向太陽系外飛去,而探測太陽系外側行星的任務就交給了旅行者二號。
  • 即使失去控制,旅行者號仍將繼續遠行,它會不會撞上宇宙物質?
    利用引力彈弓效應進行加速的旅行者號在幾乎於真空的宇宙中前行,並不需要我們為其提供額外的動力,當然我們也無法提供,其最初攜帶的能量只是為了進行方向的微調,而在未來,隨著能量的耗盡,我們將徹底失去對旅行者的控制,最終甚至會失去與它們的聯繫。
  • 旅行者1號能避開柯伊伯帶密集的小行星碎片安全飛出太陽系嗎?
    旅行者1號是人類最早飛出太陽系的一艘無人探測器,是人類的使者,上面帶有人類的信息和地球坐標,在以後億萬年的漫漫徵程中將忠誠而孤獨的飛往銀河系中心。旅行者1號的命運牽掛著很多人,它能夠躲過柯伊伯帶小行星碎片的撞擊嗎,能安全飛出太陽系嗎?我們一起來關心一下這個問題。
  • 紫金山天文臺專家回應「4.29小行星撞地球」:可能性為零
    紫金山天文臺 供圖中新網南京4月15日消息,針對多家媒體近日報導的「NASA警告:4月29日小行星抵達地球!速度9千米/秒,可能撞擊地球。」這一說法,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科學家趙海斌15日回應稱,這一說法屬危言聳聽,撞擊地球的可能性為零。
  • 太陽系內那麼多隕石,為何旅行者1號連續飛了43年也沒撞上一顆?
    截止到2020年,旅行者1號已經踏上旅途43年了,它早就已經飛出了狹義上的太陽系,進入到了星際空間。這裡就有了一個疑問,為什麼經歷了連續43年的飛行,旅行者1號沒有撞到任何別的天體而導致損毀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的宇宙實在是太空曠了。
  • NASA排除危險小行星2032年撞地球可能性
    上周末克裡米亞天文臺發現編號為2013 TV135的這顆巨大的小行星。這個國際科學社團已經把該星評定為有史以來最危險的兩顆小行星之一。然而美國宇航局表示,2013 TV135撞上地球的可能性僅為六萬三千分之一,也就是說,天文學家99.9984%的確信它將會錯過地球軌道。
  • 小行星正狂奔而來,4月29日撞地球?專家闢謠:假消息,可能性為0
    近日,中科院專門從事近地天體研究的天文學專家專業闢謠,指出「網傳4月29日有小行星撞擊地球為假消息,實際撞擊地球的可能性為零,公眾不必擔心」。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網傳消息中的小行星指的就是之前中氣愛也提到過的大小大約相當於珠穆朗瑪峰的小行星52768(1998 OR2)。
  • 狂奔221億公裡,旅行者探測器為啥還有動力?小行星為啥不撞它?
    美國宇航局在上世紀70年代發射了兩顆深空探測器,名為旅行者1號和2號,就是這兩顆探測器第一次為人類揭開了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神秘面紗。迄今為止,這兩顆探測器已經飛到了太陽系的邊緣地帶,旅行者1號距離地球221億公裡,旅行者2號距離地球185億公裡。
  • 2036年小行星撞地球是真的嗎?小行星撞地球的概率有多大?
    小行星是否會撞擊地球一直被全世界的科學家所密切關注,因為有跡象表明統治地球長達1.6億年之久的恐龍就是因為小行星撞擊所導致的生態系統崩潰之後滅絕的。所以小行星撞擊絕對是災難性的存在,所以預測小行星的撞擊變得尤為重要,各國天文臺也是不惜花費重金投入研究。
  • 小行星1998 OR2將飛掠地球 與地球撞擊機率為零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 記者 樊俊卿】外媒「Engadget」今日報導,將有一顆名為1988 OR2的巖石架構大型小行星將於美國時間4月29日清晨在距離地球630萬公裡的軌道上飛掠地球。據資料顯示,小行星1998 OR2寬2.4公裡,國際編號 52768。
  • 旅行者號飛船飛了43年,動力一直存在嗎?
    1977年,美國航天局先後發射了旅行者二號和旅行者一號飛船(沒錯,是先2號後1號)。四十多年過去了,這兩艘飛船仍然在執行它們飛出太陽系的使命。目前旅行者一號飛船已經距離地球超過210億千米,人類仍然能夠接收到來自它的信號。
  • 旅行者號飛船飛了43年,動力一直存在嗎?
    1977年,美國航天局先後發射了旅行者二號和旅行者一號飛船(沒錯,是先2號後1號)。四十多年過去了,這兩艘飛船仍然在執行它們飛出太陽系的使命。目前旅行者一號飛船已經距離地球超過210億千米,人類仍然能夠接收到來自它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