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是什麼?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pho這個詞,開始頻繁地被好吃狗們掛在嘴邊。
pho的正宗寫法為ph,為越南語,指的是以牛骨熬製的高湯作底的越南河粉。
ph念作fer-o,發音介於佛、否與發字之間,與廣東話中的「粉」接近,又與法語中表示「燴牛肉」的單詞pot-au-feu有些相似——這一事實恰好反映了越南湯粉複雜的「出生成分」。
越南毗鄰中國雲南省,由於氣候風土與中國南部相似,中越兩國在飲食文化上也有不少一致。有人認為越南河粉是潮汕粿條的變體,在19世紀初由廣東移民帶入河內。
再者,1885年,法國開始其在越南的統治。在胡志明市變成西貢的歲月裡,法國料理也對pho產生了影響:越南河粉的靈魂——以洋蔥和牛骨湯熬製的高湯似乎就是法國人的創製。
20世紀下半葉,大量越南人移民美國,事實上促進了越南河粉文化在美國的傳播。
兼有中、法、越三國特色的Pho,在當今的世界,已是認知度最高的東南亞美食之一。
評判河粉的質量的三方面:
河粉是米粉的一種,色澤白淨,煮成以後略呈半透明,外形酷似一種俗稱「韭菜葉」的方形麵條,但仍保持著粉的韌性,在咀嚼時會有脆彈的口感。pho是越南的「國民美食」,其地位仿佛重慶小面之於重慶——店面遍地都是,但其味在家中卻難以複製。
在越南本地,男人外出找情人的行為被稱之為「吃粉」。
看一碗越南河粉是否正宗,要從三部分入手:湯底、河粉和香料。
湯底:牛骨湯要熬製數小時,要儘量濾去浮沫,成品必須清淡澄澈,不能油膩厚重。
河粉:需兼有韌度和彈性,忌一夾就斷。
香料:東南亞的香草進一步拓寬pho的味覺層次:薄荷葉、九層塔、草果、青檸檬去油降火,還可撒上小辣椒開胃生津。
在重慶嗦PHO:
在美食點評網站上搜索,重慶主城區約有越南河粉店8家店鋪。匆匆趕去附近的一家,卻看見裝潢講究的粉店一副門廳冷落的樣子——這樣的冷清,是因為重慶人不愛吃清湯的緣故嗎?
由於之前已嘗過清湯粉,這次便點了個咖喱味的河粉、拿了個冷盤的海南雞(錯誤示範,請勿模仿)。
河粉的味道可以說一塌糊塗,從湯底、香料到河粉都乏善可陳。從前吃pho,我習慣加一種香料喝一口湯,從原湯開始,一點點加入薄荷、九層塔、辣椒和檸檬,隨著香料的增加,牛骨湯的滋味逐漸在口中改變,那真是其樂無窮!
但是這家河粉,香料掉進湯底,便立刻糊成一團,完全失去了pho的清晰細膩。
當然,也不完全是壞的,這家店無心插柳柳成蔭,冷盤海南雞口感十分驚豔,醬汁的味道也完全地滲進雞肉的紋理中,肉質柔軟到近乎粉狀;另外,他們自製的冷飲也是我喝過最好喝的,用香茅調味的檸檬水實在是又新鮮又清新。
一頓飯吃下來,人均在80元左右,實在是說不上便宜,會再來這兒吃雞喝水,但應該不會再來這裡吃粉了。
9元的酸辣粉和35元的PHO
正宗的越南河粉又叫越南火車頭,一故事說,是因為原先在越南的火車站有一阿伯賣粉,生意之興隆,慕名而來的食客要從火車頭排到火車尾。
不必計較這個故事的真假,它至少提醒我們,PHO也是起源於街頭的平民美食。
隨著時間的推移,PHO的烹調手法越來越精巧,開始往正餐的方向發展,一碗PHO標到35元,其實是很正常的價格。(本人有在重慶吃過28元的火車頭,很美味,大力推薦。)
其實重慶也有一款源自街頭的粉面美食——酸辣粉,開得滿城都是的萊得快,招牌雜醬酸辣粉才9元一碗。與PHO不同,酸辣粉已經逐漸從主食正餐的市場中退去,似乎要把自己打造成知名小吃了。
但就我個人看來,這條路也許並不好走:
1.酸辣粉的分量過於尷尬,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只想吃點心開胃的食客在面對酸辣粉時會退怯。
2.酸辣粉的口味太重,與崇尚少糖少油的現代飲食新主張不符。
3.酸辣粉以盒裝為主,作為小吃,難以邊走邊吃,再加上全國逐漸推行垃圾分類,街面上的垃圾桶將會逐漸減少(參見其他國家的案例),這一變化也勢必對作為小吃的酸辣粉造成一定衝擊。
當然,不管PHO在世界範圍內有多少名氣,在崇尚麻辣的重慶,真正能稱霸市民空空胃袋的,還是要屬酸辣粉。
PHO能在重慶擁有光明未來嗎?酸辣粉能在世界擁有光明未來嗎?
建議大家邊嗦自己喜歡的粉,邊想想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