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求知合一方證大道

2020-12-04 品古今論

電視劇《天道》是由《那遙遠的救世主》改編,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天道呢?這個問題可能有些大,大到可以用任何的事物來回答。畢竟所有的世事變化都是萬變不離其宗。正巧這本書與佛教佛法有關,可以從這裡入手進行分析。

此書中的關於宗教的知識非常豐富且深刻,如果不了解佛法的話,可能看得似懂非懂。書中認為,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這句話對於修行之道講述的非常清晰,它已經把修行的順序列了出來。

從表層來看,這句話很好懂,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表面,那麼這句話只能理解一半距離真正的意思還差不少,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正是如此。

我們首先做到的就是將大多數人能看到的眼睛給事物忘掉,至於怎麼忘掉,絕對不是以性施行。那是大多數人都達不到的境界。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做到以性施行,心裡想的就是真的。

比如同樣做一件事情,有些人所用的方法途徑別人一眼就能看出來,但是有些人所用的方法別人卻搞不懂,但明顯知道這是對的。這就是差距。

學習和覺悟也並不一樣,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來學習本領和知識,用本領和知識來使自己變得更好。但是覺悟並不一樣,覺悟是內在的,別人看不到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此書中有這麼一句話,「真經是能夠達到涅槃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

我們讀書寫字是為了什麼?是不是為了獲得一個法門呢?每個人生活在人世間,需要找到一個能夠使自己更強大的法門,然後努力地運用它。在運用的過程中我們會消耗很多時間學習新內容,學習他處的新知識和經驗,最終回報自己。但是有沒有人想過這麼一個問題,我們所學的東西是否對我們產生了束縛呢?

曾經有一個學生來問我,他說他剛高考結束,這是第一年用全國卷。而他文綜僅考了169分,他把課本所有知識背得滾瓜爛熟依舊沒有考好,感覺什麼都沒有用上。反而平時成績排靠後的同學文綜分數都很高,他想知道為什麼?

我就問他,你有沒有想過是你背得滾瓜爛熟的知識束縛了你呢?你碰到題目就去練習知識點,而他們碰到題目卻是去分析題目。因為他們不熟悉課本,所以他們可以發現題目和材料的聯繫,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但是你呢?他不再說話,片刻之後告訴我他懂了。有時我們站在更高的臺階上,才會發現自己忘記了最先的初衷。

《那遙遠的救世主》這本書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會提出大量的觀點,然後一個一個的進行推翻,再次提出觀點,再次推翻或許當你經過無休止地推翻再提之後發現你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回頭一看,這其實還是你最初的起點。

相關焦點

  • 當年在菩提樹下,佛陀在成道日,究竟證悟了什麼?
    成佛後的釋迦牟尼已被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但你知道嗎,佛陀當時究竟,悟到了什麼,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佛陀,在成道日,究竟證悟了什麼,又對世人說了什麼?佛陀,在成道日當天所證悟的內容可以將之歸納為五點:.一~時間的超越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都存於當下的一念之間,具足了三千大千,過去·現在·未來·並不是截然。
  • 弘新開示:佛心妙觀大道妙(上篇)
    大道真傳貫千古,眾生成佛大道真。真正修道大布施真正大修行,心中常空明。大道在心中,佛心慈悲行。無量大布施,常施於眾生。心中無執著,虛空即心量。大道真傳貫千古,眾生成佛大道真。大道妙真傳,貫通古與今。眾生成佛道,大道妙真諦。時時自性轉,方為道真傳。
  • 讀華嚴方知,地藏菩薩早已成佛
    善能悟入如來境界。已得最勝無生法忍。於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  已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師子奮迅幢三摩地。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摧伏外道邪論。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國悉皆止住。」  首楞伽摩勝三摩地,即首楞嚴三昧,乃諸佛及十地之菩薩所得之禪定。  佛還說到,地藏菩薩已經悟入如來境界,堪忍一切智位,超度一切智海,登一切智山。
  • 「求知」,要「求」什麼樣的「知」
    「求知」,要「求」什麼樣的「知」面對生命的這種奇蹟,「知」是很重要的。儒家裡《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就是「知」,「在親民」就是「行」,「在止於至善」就是「合一」,「知行」就是合一。
  • 成佛是遍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理想
    ,所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可不要認為成佛是很辛苦的事情,如果成佛很辛苦很難受的話,釋迦摩尼佛為什麼放著太子和未來的國王不做,而非要去修行成佛呢?這就說明成佛的意義與價值遠遠大於做太子,做國王。可憐我們眾生手裡明明端著一隻破碗,整天為衣食而煩惱……佛說,「把破碗放下吧,我保證你們成佛,快快放下吧!」我們還是不敢放下,不肯放下。這就是佛所說的「可憐愍者!」
  • 佛陀究竟證悟了什麼?
    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其它的經書當然也有類似的記載,那麼,佛陀所證悟的這些內容,究竟是什麼呢?大多人都把佛陀的這段話總結為「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並認為佛陀所證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 《悟真篇》的通俗翻譯:真人無名,真心無相!
    故老子和釋迦牟尼以性命雙修之學大開方便之門,教人修悟善惡之因,成煉無極之正果,以達到避死脫亡,進入無生之境地。佛家以空寂為宗,若能頓悟圓通,則能直接到達彼岸,了卻生死。但是如果魔識復蔭,習漏末盡,則仍然難逃於有生之憂。道家以煉命養性以還其真,如果得到真傳法訣,則立刻就能證就聖位,位列仙班,但是如果其本性未能明徹,真識難固,終究不免耗成敗就,使真位立於幻形。
  • 法華經:富樓那的成佛授記,那時候的娑婆國土比現在美好(48)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簡稱為富樓那,意譯為滿慈子、滿祝子或滿願子。為淨飯王國是之子,屬於婆羅門種。他容貌端正,自幼聰明,能解韋陀等諸論典。年長後厭棄世俗生活,希望尋求解脫,在悉達多太子出城的那天夜晚,他與朋友三十人同時在于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他們入雪山,苦行精進,終於證得四禪五通。佛成道後,他至佛所求出家受具足戒,後證得阿羅漢果。
  • 《天道》:要想出人頭地不是學多少知識,而在於這3層覺悟的境界
    在電視劇《天道》裡面,丁元英才對芮小丹說了,道理和知識是沒用的,只是有用的一個條件,用才有用。這便是關於知識的最關鍵之處。你即便擁有大量的信息儲備,但如果不會用,用不出來,那就是一堆垃圾。那如何才能做到會用知識?如何讓儲備的信息為自己創造價值呢?那就是學習的首要目標——讓自己覺悟。
  • 天人合一的「天」在古代是什麼含義?
    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周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典範。
  • 宏圓法師: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成佛已來。於今十劫。】在本經的前半部分,就是發起序中說:「彼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是說明阿彌陀佛正住世。 「於今十劫」這句經文是介紹阿彌陀佛已成佛的劫數,這兩段經文是互相照應的。什麼叫成佛呢?因行果滿,得證菩提,這就叫做成佛。
  • 《天道》:只要不是我覺到,悟到的,你就給不了我,給我也拿不住
    擺一道茶,我們一起聊聊關於《天道》中的那些不易被常人理解的想法和思維每次看完《天道》都會不自覺的去思考。更多是一種反思的狀態下,一次自我思想式的革命。有時候會認為自己很對,但有時候又讓自己陷入一種迷茫。像小丹說的那句話:只要不是我覺到,悟到的,你就給不了我,給了我也拿不住。
  • 文殊菩薩開示:如何才能種下成佛的種子
    天人在天界中也太享受,也用不著解脫痛苦煩惱,因此在他方世界學佛,成就得很慢,成就也不大。我們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意思是堪忍,這個世界的煩惱痛苦很多,眾生在這裡能夠忍受生老病死,因此容易成就。「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痴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處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 《天道》什麼是生存空間,相適應的生存法則如何理解?
    大家最感性的天道話題是什麼?是哲學、經濟還是政治,是文化、制度、還是生產力。大道至簡,都是殊途同歸,萬劍歸宗。學術和學道,在初期是模糊的,到後期是一體的,分別心才是對道和術的最大傲慢和偏見。修行就是要一顆平常心,不要被觀念和自己所執限制,透過現象看本質,道也好,術也罷,都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我們遇到困難,只有解決了,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