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更多」頁面:從重複入口看知乎在產品設計的細節

2020-12-08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作者將從最簡單、最常見的「我的」頁面——知乎裡面的「更多」頁面入手,從重複入口看知乎在產品設計的細節。

知乎是一個問答社區,用戶分享著彼此的專業知識、經驗和見解,社區裡面不斷地湧現高質量的信息,這是一個不斷傾聽各種不同聲音的社區。

筆者是2014年初就註冊了知乎,3年多的時間,見證了知乎的不斷發展。很感謝知乎給我提供了很多思考問題的角度。

在知乎提供高質量內容的同時,使用的同時,感謝的同時,筆者覺得知乎需要對內容的架構做一個比較全面的梳理,對於內容的創作、整合、分發應該做一個更加清晰地理解和呈現。

筆者今天就從最簡單、最常見的「我的」頁面——知乎裡面的「更多」頁面入手,從重複入口看知乎在產品設計的細節。

從用戶角度理解

觀察頁面

首先,我們每個人把自己當做用戶來看看以下三個頁面。

「更多」的主頁面

個人主頁

詳細信息

頁面梳理

下面是我對更多頁面的梳理(頁面不夠,分兩張圖)

頁面梳理(1)

頁面梳理(2)

重複的功能入口

  1. 通過頁面梳理,我們看知乎「更多」頁面的重複的功能入口:
  2. 綠色部分:個人主頁-我關注的話題=我的關注-話題
  3. 橘色部分:個人主頁-我關注的人=我的關注-用戶
  4. 藍色部分:我的回答+我的提問=我的關注-問題
  5. 黃色部分:個人主頁-我的收藏=我的收藏(一級頁面)≠我的關注-收藏
  6. 紫色部分:個人主頁-贊=詳細信息-贊
  7. 紅色部分:個人主頁-❤=詳細信息-❤
  8. 淺藍色部分:已購內容-Live=我贊助的Live
  9. 玫紅色部分:已購內容-電子書=我的書架-已購買的
  10. 墨綠色部分:付費諮詢=我的值乎

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上面重複功能的分解,筆者認為存在如下問題:

(1)不同功能入口之間沒有構成明顯的類功能分布區

重複功能中的1、5、6功能相同,但是並沒有起到聯繫不同使用場景的作用;而不同的功能之間,其關聯本來就不是很明顯,加上相同功能的入口太多,且分布在不同頁面區域,讓用戶理解某「類功能分布區」的成本很高。

筆者的定義,所謂的類功能分布區,是指在APP的有限界面內,更具有相似性或連續性的功能集中分布在某一個區域。

以天貓(V6.0.0)為例,「我」的頁面主要分為三塊區域。

天貓「我的」頁面

  • 第一部分是關於用戶本身的信息,包括修改個人信息以及瀏覽信息兩部分,是相似性功能的集中分布;此部分對應著購買商品前的相關信息;
  • 第二部分是我的訂單;此部分對應著用戶購買的流程,包括購買中、購買後、以及售後等信息。
  • 第三部分是必備工具;前兩部分是天貓用戶主體的使用功能,此部分對應著額外的福利或附加功能,輔助用戶完成購買。

綜上可以看到,天貓的個人頁面深入了使用場景——購買商品,用戶在到了這個頁面以後一目了然,了解自己在哪一個階段而去頁面的哪一個區域去操作。

換句話說,一個比較好的流程或功能路徑應該深入用戶的使用場景,是相似或者同一個流程的功能聚集在一起。而目前知乎只是把相同的功能堆疊在不同深度的入口,不同功能的路徑並沒有深入使用場景。用戶使用起來,面對同樣的功能入口會不會有些困惑呢?

(2)相同功能入口的太多,但是並沒有構成有效的聯繫

尤其是重複入口1-9,給用戶的信息完全一樣,只是堆疊在不同級別的頁面。

還是以天貓(V6.0.0)為例,領取優惠券這個功能入口的出現頻率就很高。

圖1:優惠券出現在商品主頁面

圖1:在商品的基本信息下面直接出現優惠券的提示,第一次提醒用戶可以領券;

圖2:優惠券出現在商品詳情頁

圖2:在商品詳情頁,在用戶想要更細緻觀看商品細節時,第二次提醒用戶可以領取優惠券;

圖3:優惠券出現在購物車頁面

圖3:在購物車中品牌名稱的右側,當用戶想要去結算時,第三次提醒用戶領取優惠券。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在APP的不同地方出現的相同的功能,應該是在不同的用戶使用場景下有益於用戶的,它的出現是為了完成閉環,在每一個環節提醒用戶的使用。而目前知乎上功能的重複,都是在一個tab下面,似乎沒有看到明顯的閉環。

(3)使用專有名詞過於隨便

特別參見重複功能入口的2、7、8、9。

眾所周知,在一個APP頁面上的名詞使用應該是極為嚴格的,因為一旦用戶有了固有的使用印象,是很難改變的。

也多虧這個原因,使得一代一代的網際網路人不斷教育用戶,明白了一些專有名詞的使用特徵,比如「掃一掃」是掃描二維碼、「發現」通常是瀏覽「新」資訊、「鉛筆」圖標通常代表編輯、「加號」圖標代表新建等。

反觀知乎:使用了「我關注的人」=「我關注的用戶」,其實道理上是說的過去的,不過嚴格來講,這樣隨便也頁面中命名新名詞,其實不算是很規範吧……用戶最開始使用的時候,會不會傻傻分不清楚呢?!

既然在這裡可以使用「我關注的人」=「我關注的用戶」,「已購內容-Live」=「我贊助的Live」,「付費諮詢」=「我的值乎」,那麼「我的收藏」≠「收藏」又是為啥?

也許是我收藏的太少了,至今為止還不太明白,「收藏」(我的關注)與「我的收藏」的區別。

所以,這就是名詞使用過於隨便的問題,用戶需要使用很久可能才知道這個功能的用意,對用戶而言,理解成本會不會太高了呢?

(4)符號含義不明確

大家可以看一下主頁的詳細信息,個人成就裡面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大拇指形、心形、星星形、分享形。且先不說這四個符號都無法點擊以便於進一步查看詳細信息,其中的「星星」符號,至今為止我也不太明確是代表什麼成就(怪我成就太少了……),不知道大家在使用的時候是如何理解的,是不是也跟我一樣在理解上存在困難呢?

綜上,可以看到在「更多」這個頁面,其功能的邏輯不是按照用戶的使用場景來切入,對於整個頁面理解成本非常高,用戶使用起來自然也就很困惑。

試著從產品經理的角度理解如此設計的原因

從用戶的角度理解完,我看到了很多問題。但是存在必然有原因,我們再試著從做產品的角度去理解現有架構的原因,想想他們為什麼這麼做?

以下是我猜測的原因:

  • 個人主頁:讓用戶能夠詳細看到自己各種詳細信息。
  • 詳細信息:讓用戶(尤其是大V)看到自己對其他用戶所展示的信息;與個人主頁區別開來是因為,大V在對外展示的信息上很重要,初衷是想營造主頁的氛圍,用戶可以一下子看到別人眼中的我的樣子。
  • 我的關注:讓用戶快速找到自己關注的內容
  • 已購內容:讓用戶快速找到自己付費的內容

寫在後面

如果知乎的產品接收過很多功能入口過深的反饋,我想一定是因為沒有在使用場景中及時出現在該出現的地方。按照用戶的使用場景去重新規劃功能,對用戶而言才是最方便快捷的,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設置很多快捷入口,反而增加了理解的成本。

產品是需要不斷打磨的,思考的。如有任何問題,歡迎大家一起交流討論~

 

作者:biubiubiubiu小丸子

來源:http://www.jianshu.com/p/a898d9332137

本文由 @biubiubiubiu小丸子 授權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知乎產品分析報告
    原標題:知乎產品分析報告 本文試以一個產品新人的角度,從市場情況、產品定位、用戶分析、功能優化、盈利分析五個方面,對知乎APP進行淺析。 體驗: 如下圖所示,當用戶對頁面內的問答不感興趣時,可以選擇屏蔽,以後類似內容就不會再出現。但是,屏蔽功能的入口比較深,用戶使用起來會比較麻煩,一般用戶或許並不會去使用這個功能,甚至並不知道有這個功能。
  • 概念設計 | Windows 10 知乎客戶端設計
    筆者並非程式設計師,無法獨立開發出並發布應用,因而只得略盡綿力,草草構思一款UWP知乎客戶端,希望藉此能概覽Windows 10的全新Metro設計語言並為其他開發者提供一些設計上的思路。相較於iOS客戶端,Android客戶端雖然在整體設計和細節交互優化上均不如意,但卻更符合知乎的業務邏輯:被強調的消息流置於首頁,消息至於導航欄,明顯且快捷(無視屏幕尺寸的條件下),個人中心和設置均隱藏於漢堡菜單中,不足之處在於發現入口也置於漢堡菜單中,考慮到Android平臺對於漢堡菜單的利用方式,這將極大的弱化該入口的重要性。
  • 知乎App改版 增加「視頻回答」入口
    來源:中國新聞網3月11日,知乎App再次改版,視頻產品和功能進一步升級。增加「視頻回答」入口,視頻流歸屬在對應的問題下,首頁上的視頻專區不再保留。知乎的使命是「讓每個人高效獲得可信賴的解答」。因此,所有能夠提升解答效率、效果的形式和內容,知乎都在不斷引入並持續迭代優化。2017 年,知乎上線了在回答中插入視頻的功能,一直延續至今。從運營情況來看,視頻對一些問題的解答有獨特優勢,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同時,有用戶反映,知乎的視頻產品存在著「發布流程不夠優化」等問題,使用體驗有待提升。
  • 知乎首頁也要增加獨立視頻入口了
    文章轉自字母榜近日,字母榜獨家獲悉,知乎將迎來重大改版,首頁將增加獨立視頻入口。  知乎視頻之戰四大招  ●首頁增加獨立視頻入口。  ●籤下大V,鼓勵生產視頻內容。  ●對視頻內容提供空前流量現金獎勵。  ●上線視頻創作工具。  一位接近知乎的人士告訴字母榜,近期知乎籤下一批創作者,提供流量和現金補貼,鼓勵他們發布視頻內容。
  • 知乎APP上線「市場」獨立入口 這是要做知識界的天貓?
    【TechWeb報導】5月17日消息,知乎APP今日上線新功能,打開知乎APP的用戶們發現:在頁面最底部的導航菜單位置,除原有的「首頁」、「發現」、「通知」、「更多」之外,知乎推出了全新的「市場」獨立入口。其中匯集了知乎 Live、知乎書店、付費諮詢這三類主要的「付費」服務形態。
  • 知乎去哪兒
    2019年3月,知乎推出「鹽選會員」,將此前分散的付費業務都集合到了一起,而背後的會員事業部則承擔了一半商業化的重任。但就在這個會員事業部門主導、以故事為主的頁面中,還塞入了「直播」和「圓桌」的入口,儘管這些直播內容實際上與主題並不一定有高度關聯,也並非該部門所負責的業務。
  • 產品分析 | 知乎如何完善知識生態,提高付費內容打開率?
    知乎與得到課程頁面對比在課程結構設計上,得到明顯比知乎更加專業,也更加重視。原因有三,首先,從產品定位的娛樂性和普惠程度上看,微博>知乎>得到,娛樂性越高,產品門檻越低,目標用戶就越多,使用難度也越低。
  • 知乎產品分析報告:中國知識問答產業現狀的縮影
    數碼分區裡,專門設有「推薦」專欄,其中有一種知乎創新的討論模式——圓桌,其設計靈感來源於線下主題活動中的嘉賓討論環節,圓桌功能拓寬了話題討論的深度,加強了用戶與嘉賓之間的互動交流,讓知識的傳播更加活躍。
  • 知乎產品分析——以建城市的方式做產品
    但並不代表除BTA的產品完全沒有別的機會。用戶的需求永無止境,深刻把握挖掘用戶痛點,總是提供更好的產品給用戶。根據產品定位,做精準的營銷引流,憑藉優質內容吸引用戶,搶佔用戶時長分配,提高用戶留存率,做用戶下沉是以後增長的關鍵。2.2 移動社交市場情況極光大數據顯示,從2018年2月到19年2月,社交網絡的用戶規模一直處於穩定狀態, 整體看用戶紅利期已過。
  • 知乎產品分析 | 變現路上的商業嘗試
    面對知乎用戶群和流量爆炸性增長,如何變現成為知乎CEO周源被問及最多的一個問題。並且,知乎推出了新產品——一款實時問答的產品「知乎Live」,這是一個「一對多」群組問答產品,答主可以創建一個Live,他會出現在關注者的信息流中,感興趣的用戶可以進入該溝通群,用戶需要支付門票,而票價由答主來定,可以看出,這是又一次知乎在變現路上的商業嘗試。目前這款產品還在內測中。
  • 從產品的角度分析:知乎核心功能——《問答》
    知乎:一個真實的網絡問答社區,幫助你尋找答案,分享知識。並且將不友善的問題摺疊 讓優質答案得到更多的曝光。包括得到點讚,推薦到知乎日報,官方微博,發現頁面等。 促進交流:讓問題發表後可以得到有質量的評論。 激發歸屬感和認同感:這裡有我喜歡的內容/用戶,我希望能加入他們。 設置收藏夾,專欄等,將更多的優質內容沉澱下來。
  • 知乎推出了新版首頁 看起來更懂用戶
    近日,知乎通過產品專欄公布了首頁改版的信息。新版首頁由此前「動態、發現、熱門」的首頁結構改為「關注、推薦、熱榜」;這其中隱含的主要變化在於,知乎第一次為熱門內容開設獨立頁面,同時還把社交關係和興趣推薦做了區分,「關注」頁面下的內容完全經由用戶自主選擇的社交關係決定,並且主要按照時間排序,而」推薦「頁面則專注為大家做興趣推薦。
  • 谷歌搜索在結果頁面內嵌「國外版知乎」
    IT之家4月10日消息 谷歌已經在搜素結果頁面上線了一項新功能,現在在查詢部分搜索詞時將看到Stack Overflow(IT技術問答網站)以及Quora(國外版知乎)的答案,以Quora為例,將在結果頁面以輪播的形式呈現。
  • 知乎吉祥物劉看山官方網站正式上線
    近日,國內知名問答社區知乎正式上線了「劉看山的小站」,為吉祥物劉看山喬遷新居。劉看山作為知乎站內的「明星用戶」,人氣一直居高不下,小站上線兩日便突破上萬瀏覽。今後,劉看山迷們可以在官方小站和他一起探索世界,玩遊戲,下載各種最新表情、壁紙等。知乎希望將小站打造成一個專屬劉看山的精神家園,和知友進行更多互動,玩出更多驚喜。「劉看山的小站」萌動有料「劉看山的小站」集中了劉看山所有的故事和周邊產品。
  • 知乎極速版
    知乎極速版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上知乎極速版,每天完成任務可獲得現金獎勵,輕鬆提現。 【邀請好友賺現金】邀請你的好友加入知乎極速版,可獲得現金紅包,每邀請 1 位,可得 5 元。 【籤到有獎】每天打開知乎,完成籤到可獲得金幣獎勵,連續籤到金幣翻倍。 【閱讀分享領金幣】閱讀內容,分享知識,收穫更多獎勵。 上知乎極速版,看新聞熱點,搜趣味知識。
  • Android Design in Action — 以知乎為例
    知乎是一家創立於 2011 年 1 月 26 日的社會化問答網站,產品形態類似於 Quora。知乎於今年五月上線了一個 Android 客戶端,這個客戶端在視覺效果上基本遵循了 Holo Theme,在後續的更新中也體現出了向 Android Design 靠攏的意向,可以說是國內 Android 客戶端製作方面一個很不錯的例子。
  • 知乎產品分析:問答社區的領頭羊,知識付費的初入者
    本文將結合知乎的現狀及特點做全面解析。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產品功能結構市場分析用戶分析定位分析功能分析總結一、知乎產品功能結構產品架構產品使用流程(1)閒來無事,隨便逛逛問答社區打發時間: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得到、在行一點和千聊的定位是知識付費,喜馬拉雅和知乎的定位是知識付費+免費內容。前者的免費內容是音頻,後者的免費內容是問答社區。相比於付費內容,免費內容的成本更低,更能吸引用戶在業餘/碎片化時間中進入。同是知識付費+免費內容,喜馬拉雅的活躍用戶數遠大於知乎,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1. 聽比看更方便。
  • 知乎圈子:精英社區的降維和自我救贖
    近日,知乎為「圈子」開放了一級入口,取代了原來的發帖入口,和導航欄「首頁」並重。那麼知乎為何上線「圈子」功能?圈子又是怎麼運營的?上升到一級入口的圈子野心有多大?本文將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論述。一、產品分析1.
  • 知乎同學,請抓緊上市!
    筆者覺得用來比喻現在的知乎,非常恰當。看似"烈火烹油、鮮花著錦",實際已是金玉其外,XX其中。至於為什麼這樣說,請看下圖。▲截自知乎APP@2018-03-26為了避免摻雜筆者的個人喜好,這裡直接截取熱榜的條目來舉例。
  • 知乎推廣必知,高效轉化
    憑藉高質量內容融入用戶需求場景,高效獲得知乎【內容可信賴】【傳播更持久】的平臺賦能。 二、知+適用投放場景 適用場景-品牌宣傳、活動促銷、產品售賣、獲客增粉 1、需要更多流量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