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將從最簡單、最常見的「我的」頁面——知乎裡面的「更多」頁面入手,從重複入口看知乎在產品設計的細節。
知乎是一個問答社區,用戶分享著彼此的專業知識、經驗和見解,社區裡面不斷地湧現高質量的信息,這是一個不斷傾聽各種不同聲音的社區。
筆者是2014年初就註冊了知乎,3年多的時間,見證了知乎的不斷發展。很感謝知乎給我提供了很多思考問題的角度。
在知乎提供高質量內容的同時,使用的同時,感謝的同時,筆者覺得知乎需要對內容的架構做一個比較全面的梳理,對於內容的創作、整合、分發應該做一個更加清晰地理解和呈現。
筆者今天就從最簡單、最常見的「我的」頁面——知乎裡面的「更多」頁面入手,從重複入口看知乎在產品設計的細節。
首先,我們每個人把自己當做用戶來看看以下三個頁面。
「更多」的主頁面
個人主頁
詳細信息
下面是我對更多頁面的梳理(頁面不夠,分兩張圖)
頁面梳理(1)
頁面梳理(2)
通過對上面重複功能的分解,筆者認為存在如下問題:
(1)不同功能入口之間沒有構成明顯的類功能分布區
重複功能中的1、5、6功能相同,但是並沒有起到聯繫不同使用場景的作用;而不同的功能之間,其關聯本來就不是很明顯,加上相同功能的入口太多,且分布在不同頁面區域,讓用戶理解某「類功能分布區」的成本很高。
筆者的定義,所謂的類功能分布區,是指在APP的有限界面內,更具有相似性或連續性的功能集中分布在某一個區域。
以天貓(V6.0.0)為例,「我」的頁面主要分為三塊區域。
天貓「我的」頁面
綜上可以看到,天貓的個人頁面深入了使用場景——購買商品,用戶在到了這個頁面以後一目了然,了解自己在哪一個階段而去頁面的哪一個區域去操作。
換句話說,一個比較好的流程或功能路徑應該深入用戶的使用場景,是相似或者同一個流程的功能聚集在一起。而目前知乎只是把相同的功能堆疊在不同深度的入口,不同功能的路徑並沒有深入使用場景。用戶使用起來,面對同樣的功能入口會不會有些困惑呢?
(2)相同功能入口的太多,但是並沒有構成有效的聯繫
尤其是重複入口1-9,給用戶的信息完全一樣,只是堆疊在不同級別的頁面。
還是以天貓(V6.0.0)為例,領取優惠券這個功能入口的出現頻率就很高。
圖1:優惠券出現在商品主頁面
圖1:在商品的基本信息下面直接出現優惠券的提示,第一次提醒用戶可以領券;
圖2:優惠券出現在商品詳情頁
圖2:在商品詳情頁,在用戶想要更細緻觀看商品細節時,第二次提醒用戶可以領取優惠券;
圖3:優惠券出現在購物車頁面
圖3:在購物車中品牌名稱的右側,當用戶想要去結算時,第三次提醒用戶領取優惠券。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在APP的不同地方出現的相同的功能,應該是在不同的用戶使用場景下有益於用戶的,它的出現是為了完成閉環,在每一個環節提醒用戶的使用。而目前知乎上功能的重複,都是在一個tab下面,似乎沒有看到明顯的閉環。
(3)使用專有名詞過於隨便
特別參見重複功能入口的2、7、8、9。
眾所周知,在一個APP頁面上的名詞使用應該是極為嚴格的,因為一旦用戶有了固有的使用印象,是很難改變的。
也多虧這個原因,使得一代一代的網際網路人不斷教育用戶,明白了一些專有名詞的使用特徵,比如「掃一掃」是掃描二維碼、「發現」通常是瀏覽「新」資訊、「鉛筆」圖標通常代表編輯、「加號」圖標代表新建等。
反觀知乎:使用了「我關注的人」=「我關注的用戶」,其實道理上是說的過去的,不過嚴格來講,這樣隨便也頁面中命名新名詞,其實不算是很規範吧……用戶最開始使用的時候,會不會傻傻分不清楚呢?!
既然在這裡可以使用「我關注的人」=「我關注的用戶」,「已購內容-Live」=「我贊助的Live」,「付費諮詢」=「我的值乎」,那麼「我的收藏」≠「收藏」又是為啥?
也許是我收藏的太少了,至今為止還不太明白,「收藏」(我的關注)與「我的收藏」的區別。
所以,這就是名詞使用過於隨便的問題,用戶需要使用很久可能才知道這個功能的用意,對用戶而言,理解成本會不會太高了呢?
(4)符號含義不明確
大家可以看一下主頁的詳細信息,個人成就裡面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大拇指形、心形、星星形、分享形。且先不說這四個符號都無法點擊以便於進一步查看詳細信息,其中的「星星」符號,至今為止我也不太明確是代表什麼成就(怪我成就太少了……),不知道大家在使用的時候是如何理解的,是不是也跟我一樣在理解上存在困難呢?
綜上,可以看到在「更多」這個頁面,其功能的邏輯不是按照用戶的使用場景來切入,對於整個頁面理解成本非常高,用戶使用起來自然也就很困惑。
從用戶的角度理解完,我看到了很多問題。但是存在必然有原因,我們再試著從做產品的角度去理解現有架構的原因,想想他們為什麼這麼做?
以下是我猜測的原因:
如果知乎的產品接收過很多功能入口過深的反饋,我想一定是因為沒有在使用場景中及時出現在該出現的地方。按照用戶的使用場景去重新規劃功能,對用戶而言才是最方便快捷的,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設置很多快捷入口,反而增加了理解的成本。
產品是需要不斷打磨的,思考的。如有任何問題,歡迎大家一起交流討論~
作者:biubiubiubiu小丸子
來源:http://www.jianshu.com/p/a898d9332137
本文由 @biubiubiubiu小丸子 授權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