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度不要緊?戶外6小時即喪命!致命溼球溫度或將重創我國華北

2020-12-04 中國氣象愛好者

這兩天,罕見的持續高溫熱浪席捲我國北方地區,華北、東北多地甚至出現了破紀錄的高溫。對生產生活產生了廣泛影響。毫無疑問這是極端天氣。但或許難以想像的是,如果這種天氣成為未來的新常態,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近日,一項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指出,致命熱浪或給我國華北平原帶來重大危機!

這項研究認為,這個地球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可能將在本世紀後期變得不再宜居,原因是過分炎熱,研究人員更提出了相當驚人的說法:華北平原的熱浪可能會變得非常危險,以至於在戶外待上數小時就可能導致人死亡。

隨著全球變暖,地球上一些地方的高溫熱浪會越來越頻繁,但是除了氣溫外,科學家們也關注溼度——一旦環境中的溫度和溼度超過了某個閾值,一個人就無法長時間無保護的在戶外生存。在氣象學上,這一指標被稱為溼球溫度,它是通過在相關的傳感器或溫度計上包裹溼布來測量,因為水的蒸發可以冷卻溫度計。同理,人體通過汗水蒸發來保持內部溫度平衡,而當環境溼球溫度高到某個值時,人體就不能通過出汗來維持體溫,進而導致死亡。

在2017年,該研究小組意見對亞洲的中東和南亞等地展開了相關研究,指出這些地區可能遭遇致命熱浪,人在戶外數小時就可能生病甚至喪生,而關於我國華北平原的研究是這個研究的另一個部分,新的研究結果指出,我國華北平原或面臨著地球上最嚴重的氣候變化風險,麻省理工學院土木與環境工程教授Elfatih Eltahir指出,這一地區的反應明顯大於其他兩個地區。之所以科學家們選擇了亞洲,是因為因為過去的記錄顯示,亞洲這些地區的溫度和溼度組合更容易達到更危險水平。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者表示,在當今的氣候條件下,地球上任何地方的溼球溫度很少超過31℃。但Elfatih Eltahir教授表示,我國華北平原將成為未來氣候變化下致命熱浪的最熱點——這是一切有跡可循,過去50年來,華北平原的極端熱浪已大幅增加。在此期間,該地區的變暖達到了每十年0.24攝氏度。在2013年,我國極端熱浪持續長達50天,上海則在那時打破了141年的溫度記錄。隨著這種變暖的加劇,高溫度和高溼度組合會越來越多,導致中國東部地區溼球溫度的上限正在突破。根據研究人員的估計,在35攝氏度的溼球溫度(約相當於38度氣溫和相對溼度80%)下,健康人可能無法在戶外生存超過6小時。

和南亞的印度、孟加拉國類似,我國的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等地是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35度溼球溫度的出現,很可能對普通居民生活產生嚴重影響,限制這些地區的可居住性。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一項非常有用的研究,它強調了在氣候變化的情況下可能出現的一些潛在的嚴峻挑戰,人們應該做好準備,同時應該限制氣候變化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

相關焦點

  • 出門即喪命?致命「溼球溫度」或降臨地球,專家:人只能活數小時
    當溼球溫度達到攝氏35度時,人體將失去調節自身溫度的能力,只能存活幾個小時!在我國,炎熱天氣其實有不同的模式,有的炎熱天氣是又炎熱又乾燥,而有的炎熱天氣是又炎熱又潮溼。對人類的最致命的影響當然是高溫和高溼度的組合,大家都很清楚,在又熱又溼的天氣裡會感覺特別熱。而溼球溫度正是用來測量這一情況的指標。
  • 出門就可能喪命!地球將迎致命「溼球溫度」,印度多國或成重災區
    他們用「溼球溫度」來描述這個溼度和溫度結合下的溫度,溼球溫度在氣象學上往往是用覆蓋著被水浸透的紗布的傳統溫度計測量出來的,它不直接對應空氣溫度,它的溫度相當於氣溫減去水分蒸髮帶走的熱量最終得到的溫度。當溼球溫度在29攝氏度以上,就可能對人的身體造成危害,當溼球溫度達到32攝氏度以上時,人可能無法開展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可能會導致人因熱而死亡。
  • 致命的「溼球溫度」將改變人類生活
    當溫度上升時,汗珠從毛孔滲出並蒸發,釋放出的能量可以冷卻皮膚,防止身體過熱。這種自冷機制幫助人類在地球上每一個溼熱的角落生存,但它仍然有理論上的上限:當氣溫太高、太潮溼時,物理定律將阻止汗液冷卻皮膚。當被溼毛巾包裹的燈泡溫度計(一種測量熱量和溼度的方法,被稱為「溼球溫度」)讀數為35攝氏度或95華氏度時,往往意味著環境已達到人類「自冷機制」的極限。
  • 「致命高溫熱浪」將使華北平原不再宜居?專家這樣說
    溼球溫度的日變化曲線和溫度變化相似,一般是午後最高、凌晨最低,但溼球溫度的日較差明顯小於溫度變化,這主要是因為白天隨著溫度升高,相對溼度隨之降低,使得溼球溫度的上升幅度不像溫度上升那樣迅速。《自然》子刊發表的這篇論文以溼球溫度6小時滑動平均值達到35℃作為閾值,認為當溼球溫度達到35℃時,人類在無保護環境中的生存時間只有6小時,對於華北平原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而言,由於室外活動不可避免,所以作者認為在高排放情景下,本世紀末華北平原將出現溼球溫度超過35℃閾值的熱浪,這一地區將在熱浪侵襲中不再宜居。
  • 「溼球溫度」達到35℃,人只能活幾小時,人體「熱量極限」是什麼
    溼球溫度」達到35℃時,人體將失去調節自身溫度的能力,只能存活幾個小時。有好奇的朋友問華子,什麼是「溼球溫度」,人體在「接近熱量極限」時,會發生什麼?一、「幹球溫度」與「溼球溫度」「溼球溫度」是相對於「幹球溫度」的概念,「幹球溫度」很好理解,就是空氣中的真實溫度,用一個普通的溫度計就可以直接測出,我們每天聽到天氣預報中所說的氣溫就是指當日的「幹球溫度」。
  • 【震驚】麻省理工預測:中國華北平原將成死亡地區!包括北京上海!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最新研究預測,在本世紀末之前,全球人口最密集區域之一的中國華北平原,將成為全球熱浪最致命的地方。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團隊,以電腦模型分析華北地區30年來的氣候變化,並用"溼球溫度 (wet-bulb temperature, WBT) "衡量,氣候變遷為當地溫度和溼度帶來的影響。
  • 「溼球溫度」到底是啥?
    當溼球溫度達到35℃,人體將失去調節自身溫度的能力,只能存活幾個小時!什麼「溼球溫度」?人類已經熱到極限了嗎? NOAA的數據稱,今年6月,是140年來(從1880年NOAA開始記錄溫度算起)最熱的6月。7月以來,南方的高溫也一輪接著一輪。7月21日後,更是迎來了今年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的晴熱高溫天。歐洲也遭遇「世紀高溫」,英法德等多國高溫破紀錄。
  • 幹球溫度,溼球溫度、黑球溫度的區別
  • 華北平原80年後將不適宜居住,那麼該地區4億人口將何去何從?
    近日,有專家稱在2100年的時候,華北平原地區極有可能將變得不再適合人類居住,這一消息瞬間就在網上引得網友的熱議,不過天氣的變化真的能導致華北平原無法居住嗎?如果是真的,那麼那個時候的天氣會是在多少度才能達到不能讓人居住的情況呢?我們先來看看這華北平原都覆蓋了那些省。
  • 人體正接近熱量極限 溼球溫度在35℃下人只能存活幾個小時
    【氣候科學家:全球#極端高溫使人體接近極限#,感染傳染病風險人數將猛增】英國氣候學家湯姆·馬修斯25日發表文章稱,人體正「接近熱量極限」。當溼球溫度達到35℃,人體將失去調節自身溫度的能力,只能存活幾個小時。摩根史坦利發布報告,未來50年,面臨感染傳染病風險的人將增加10億。
  • 科普:當溼球溫度達到35℃,人體將失去調節自身溫度的能力,會很快死亡
    英國氣候學家湯姆·馬修斯25日發表文章稱:當空氣溫度超過35℃時身體靠出汗保持核心溫度在安全水平當溼球溫度達到35℃🔥>人體將失去調節自身溼度的能力只能存活幾小時,很快就會死亡ps:溼球溫度:當前環境僅通過蒸發水分所能達到的最低溫度。
  • 研究稱華北平原將因極端高溫天氣而無法居住,是否危言聳聽?
    以上6張圖中,我們比較關注F圖中RCP8.5情景,如果華北地區繼續採用灌溉農業,而且溫室氣體仍然處於高位排放的話,屆時該地區的溫度將普遍高於33℃,包括人口大省河南和山東都將不適宜人類居住。溫室氣體加劇華北地區溫度上升華北地區不僅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種植區,也是重要的重工業聚集區,區域內化工、熱電廠和製造業發達,這些產業在創造經濟產值的同時向外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助推了區域內溫度的升高,如果華北的溫室效應持續加劇,那麼這個地區的最高溼球溫度也會上升。
  • 露點溫度、溼球溫度和溫度
    比較露點和溼球溫度可以發現,露點溫度約束條件是水汽和氣壓不變,而溼球溫度水汽可以變化。對同一氣塊而言,露點溫度≤溼球溫度≤溫度,當相對溼度為100%,三者值一致。2、露點溫度和溼球溫度表徵溫度還是溼度?
  • 數據確認:湖南遭遇窒息級「溼球溫度」
    對於我國南方地區來說,這段時間的高溫天氣十分頑固,從8月21日上午10點的風雲4號高清可見光衛星雲圖上看,我國南方地區的晴空區範圍仍然相當廣闊,這意味著又是一天的大範圍高溫要開始了,而在這當中,晴朗的重慶湖北湖南江西仍可能是今天的高溫中心。
  • 【HVAC】夏季空調室外計算溼球溫度的選用
    我國夏季空調室外計算幹、溼球溫度分別採用歷年平均不保證50 h的幹、溼球溫度;在夏季空調室外計算溼球溫度的統計中,將下雨時間的溼球溫度也統計在內,但是下雨時室外空氣幹球溫度一般都要降低,特別是在乾熱氣候區室外空氣幹球溫度的下降幅度更大。
  • 幹球溫度、露點溫度和溼球溫度,總算明白了!
    假定裝置是在穩定的均勻的流動狀態下工作的,在流量不變的情況下,由能量平衡公式得: +-×=移相得:-= (d's-)×t's上式說明,空氣焓的增加量等於蒸發水量(即為補充水量)的液體熱。式中,為水的質量比熱,=4.19kJ/(kg*K)。上式是一直線方程,所以熱力學溼球溫度等值線是一直線。
  • 再升溫8度,地球將不再是適宜生活的星球,如何阻止地球升溫?
    地球在 2100 年前還不太可能升溫 5 或 6 度,但假如我們不改變目前的碳排放速度,聯合國 IPCC 提出的預測是升溫 4 度以上。這已足以帶來難以想像的衝擊,例如:野火將在美國西部肆虐,面積是現在的 16 倍;幾百個城市將被大水淹沒;從印度到中東,現在有幾百萬人口的城市,夏天一到都將熱得連踏出戶外都有生命危險。
  • 科學家:為何「潮溼」氣候比乾旱更致命?
    根據外媒《The Gardian》的報導,近期的科學研究顯示,能威脅人類生存的極端高溫已經發生了;此外,「潮溼」的氣候乾旱更致命。根據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的資料,從1979到2017年,致命高溫與溼度的發生次數成長了兩倍,強度也增強。例如在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區域,這些致命天氣就發生了數十次;而波斯灣沿岸是極端天氣最嚴重的區域,有14次超過人類的生存極限。
  • 正確理解幹球溫度 露點溫度和溼球溫度
    溼球溫度——wet-bulb temperature溼球溫度——wet-bulb temperature,也稱熱力學溼球溫度。溼球溫度是標定空氣相對溼度的一種手段。溼球溫度難以用簡短的文字給出嚴謹確切的定義。
  • 溼球溫度和露點溫度的區別
    溼球溫度和露點溫度的區別   定義上   溼球溫度是指在定壓絕熱的情況下,空氣與水直接接觸,達到穩定熱溼平衡時的絕熱飽和溫度。   焓溼圖上   溼球溫度是沿著等焓線與100%溼度線交叉的溫度,其中一個用途是能反應噴水處理後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