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高溫熱浪」將使華北平原不再宜居?專家這樣說

2021-01-17 中國日報網

資料圖:高溫天氣。中新社記者 於海洋 攝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未來包括華北地區在內的整個中國區域平均氣溫將持續上升。但即使在高排放情景下,也並不表明未來會出現「致命高溫熱浪」而使華北平原不再宜居。

近期發表在《自然》子刊上的研究預測,2070年至2100年中國華北平原氣溫將多次邁過35℃門檻,且受氣候變化和農業灌溉影響,2070年至2100年,華北平原可能因為極端熱浪不宜居住。

這件事引起公眾熱議。是否有科學依據?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室閆宇平主任、石英博士、陸春暉博士對此進行了回應。

一問:如何看待「華北未來將不宜居」的說法?

華北平原長久以來是典型的溫帶季風區,四季分明,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溫暖溼潤,雨熱同期,非常適宜發展農業生產,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同時也是我國人口密度最多的區域之一。受夏季風波動影響,歷史上華北平原旱澇災害多發,旱災更為頻繁,因此華北平原也是重要的灌溉農業區。

《自然》子刊的這篇論文強調了華北平原農田灌溉對熱浪侵襲的作用,指出農田灌溉加強蒸散作用,增加空氣溼度,導致以溼球溫度為指標的熱浪出現明顯上升。

由於溼球溫度並不是國際上常用的表徵高溫熱浪嚴重程度的指標,我國氣象部門在發布高溫預警時不採用溼球溫度作為指標。

溼球溫度的日變化曲線和溫度變化相似,一般是午後最高、凌晨最低,但溼球溫度的日較差明顯小於溫度變化,這主要是因為白天隨著溫度升高,相對溼度隨之降低,使得溼球溫度的上升幅度不像溫度上升那樣迅速。

《自然》子刊發表的這篇論文以溼球溫度6小時滑動平均值達到35℃作為閾值,認為當溼球溫度達到35℃時,人類在無保護環境中的生存時間只有6小時,對於華北平原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而言,由於室外活動不可避免,所以作者認為在高排放情景下,本世紀末華北平原將出現溼球溫度超過35℃閾值的熱浪,這一地區將在熱浪侵襲中不再宜居。

作者在論文中使用「致命熱浪 (deadly heatwaves)」作為標題,引起眾多媒體關注。實際上,這只是作者使用單個氣候模式,採用高排放情景得出的計算結果,只能代表一種氣候情景下的最壞可能性。

對華北平原而言,溼球溫度達到35℃這一閾值,即使在高排放的氣候變化情景下也很難達到。

華北平原地區夏季白天的最高氣溫雖然可以超過40℃,但相對溼度並不高(一般在50%以下),所以溼球溫度也不高;在夏季的晚上,雖然相對溼度可以增加到80%至90%,但氣溫一般會降低到30℃以下,所以觀測到的溼球溫度也不高。

如果出現溼球溫度超過35℃閾值的熱浪,意味著在白天相對溼度為50%的狀態下,氣溫必須超過47℃;在晚上相對溼度為85%的情況下,氣溫必須超過37.8℃。也就是說,只有當本世紀末華北平原白天和晚上的氣溫都比當前至少升高5℃至7℃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出現溼球溫度超過35℃閾值的情況,所以,出現這種極端熱浪的可能性極小。

國家氣候中心對不同情景下未來氣候變化的預估結果表明,未來我國年平均氣溫將繼續升高,極端高溫事件的出現概率將增加,到2025年左右,至少有50%的夏季可能會出現長時間高溫熱浪;在高排放情景下,到本世紀末極端高溫熱浪事件發生的頻率將可能比目前高出5倍,這是最極端的一種可能性,即使這樣也並不表明未來會出現「致命高溫熱浪」而使華北平原不再宜居。

二問:農業灌溉會導致未來熱浪侵襲的情況頻現嗎?

不可否認,未來在不同的氣候變化情景下,華北平原的平均氣溫將進一步升高,極端高溫事件增多,這主要還是由於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帶來的溫室效應造成的,這篇論文在本質上與之前的氣候變化預估研究沒有太大區別,但由於作者使用了溼球溫度作為熱浪指標,而灌溉對於空氣溼度又有更加直接的影響,所以作者得出了灌溉顯著增加熱浪強度的結論。

實際上,灌溉與熱浪之間的關聯及與其相關的物理機制並非如該論文描述的那樣確定,當前氣候模式中涉及灌溉作用的陸面模式還有待改進,因此,該論文得出的結論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此外,該論文是使用高排放情景得出的華北平原不再宜居的結論,而國際社會已經於2015年底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達成了《巴黎協定》,明確到21世紀末將全球溫升控制在相比工業化前不超過2℃的目標,並提出為將全球溫升控制在相比工業化前不超過1.5℃而努力。也就是說,高排放情景基本上只能作為一種假設情景而存在,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實現的情景,論文作者基於高排放情景所得出的研究結論也就失去了現實意義。

此外,現有的氣候模式對我國華北平原地區溫度升高趨勢的模擬存在一定的高估現象,主要是因為華北平原地區同時也是氣溶膠排放較多的區域,而氣溶膠對於氣候的冷卻效應在現有氣候模式中尚不能得到較好的模擬。

因此,對華北平原未來氣溫的增加幅度、未來高溫熱浪事件的增加頻率的預估仍需要進行量化研究,需要通過提高模式的模擬性能,以對預估結果進行修正。

當然,雖然該論文研究結論的可靠性需要進一步評估,但該論文提出的未來熱浪增加增強的判斷,仍然值得我們重視。

三問:華北地區未來(2070年至2100年)氣候趨勢如何?在不同的減排路徑下,會有不同的趨勢嗎?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未來包括華北地區在內的整個中國區域平均氣溫將持續上升。

多模式集合平均的預估結果顯示,相對於1986年至2005年,到21世紀末(2070年至2100年),在高、中、低三種不同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華北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將分別增加4.6℃、2.4℃和1.8℃,其中,夏季平均氣溫分別增加4.8℃、2.6℃和2.3℃。

從氣候變化預估的結果看,我國華北區域的年平均氣溫和冬、夏兩季平均氣溫的變化均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與預估的我國東北和西北地區升溫較高有關。

在不同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華北地區的未來氣溫變化趨勢與中國區域平均的氣溫變化趨勢類似,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升溫趨勢。其中,到2050年前,在不同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我國華北地區氣溫的增溫幅度和變化趨勢差異較小,而2050年以後表現出不同的變化特徵:在低排放情景下,2050年後華北地區氣溫的增加趨勢不明顯,且有一定的下降趨勢;在中等排放情景下,2070年前華北地區的氣溫將持續上升,2070年後氣溫的增加趨勢變緩;在高排放情景下,到本世紀末,華北地區氣溫呈一致的上升趨勢。

四問:氣候變暖在華北升溫中的貢獻率為多少?如果沒有氣候變暖,自然變率會讓華北高溫頻現嗎?

觀測結果表明,1901年至2017年我國地表年平均氣溫的上升速率為每10年0.104℃,近百年來,我國地表年平均氣溫上升了1.21℃;1951年至2017年,我國地表年平均氣溫的增溫速率達到每10年0.24℃。

我國華北地區升溫速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以北京為例,1901年至2017年北京觀象臺地表平均氣溫的升溫速率為每10年0.13℃,1901年以來,北京觀象臺地表年平均氣溫上升1.52℃,高於相同時段我國年平均氣溫的增溫幅度。

在描述全球變暖對單次極端高溫事件的影響時,我們通常是指氣候變暖的背景對這一類事件發生概率的影響。現有的研究表明,無論是全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在最近幾十年的快速增長,還是夏季高溫熱浪事件的頻繁發生,人類活動(以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為主)引起的氣候變化都是主要原因。

國家氣候中心的研究表明,1961年至2013年觀測到的全國地表年平均氣溫上升了1.44℃,其中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增溫是1.24℃,貢獻率接近90%,而其他因素如城市化、氣溶膠、自然強迫等都會對溫度變化趨勢產生影響,但人類活動的影響佔據主導地位。

同時,國家氣候中心還針對2013年夏季我國東部的持續高溫熱浪事件進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和上世紀50年代相比,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使得這類高溫熱浪事件發生概率增加了60倍,並且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如果維持目前的排放量,到2025年左右,類似於2013年夏季的高溫熱浪事件出現概率約為50%,即每兩年就會出現一次。

綜上所述,無論是地表溫度的快速增加趨勢,還是越來越頻繁出現的高溫熱浪事件,以溫室氣體排放為主的人類活動都是主要原因,自然變率的貢獻很小。這一結論在全國範圍和華北地區基本都是一致的。

「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然而,真相是……

專家顧問: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室 閆宇平主任 石英博士 陸春暉博士

採訪:中國氣象報社記者 崔國輝

相關焦點

  • 華北平原連續高溫,本世紀末不再適宜居住?美科學家的報告可信嗎
    如今正是炎熱的夏季,近些日子華北平原一帶連續多日的高溫讓這裡的人們很是難受,而且高溫少雨的現象還造成了華北平原大面積的乾旱,個別地區旱情已十分嚴重。,因此隨著全球變暖現象的加劇,華北平原的氣溫升高現象將更為顯著,1970年以來,華北平原的高溫現象已經越來越頻繁,而在2070年之後,華北平原有可能成為地球上最熱的地方,並且不再宜居。
  • 致命溼球溫度或將重創我國華北
    這兩天,罕見的持續高溫熱浪席捲我國北方地區,華北、東北多地甚至出現了破紀錄的高溫。對生產生活產生了廣泛影響。毫無疑問這是極端天氣。但或許難以想像的是,如果這種天氣成為未來的新常態,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近日,一項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指出,致命熱浪或給我國華北平原帶來重大危機!
  • 華北平原80年後將不適宜居住,那麼該地區4億人口將何去何從?
    近日,有專家稱在2100年的時候,華北平原地區極有可能將變得不再適合人類居住,這一消息瞬間就在網上引得網友的熱議,不過天氣的變化真的能導致華北平原無法居住嗎?如果是真的,那麼那個時候的天氣會是在多少度才能達到不能讓人居住的情況呢?我們先來看看這華北平原都覆蓋了那些省。
  • 華北平原本世紀末將不再宜居!原因是由於太熱了?
    據悉,今年全國各大城市經歷了2018年來超長待機的高溫過程,遼寧、吉林、山東、河南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高了2℃以上,重慶連續7天40℃+,武漢連熱天數打破了 67 年的紀錄,濟南刷新 10 年最高氣溫紀錄。不過識局君最近倒是被一篇報導嚇到了,該報導稱道本世紀末北平原地區極有可能將變得不再適合人類居住。而這項由麻省理工學院主導的科學研究證明,是傳統農業區的農田灌溉行為加劇了溫室效應。
  • 美科學家稱,華北平原因高溫在本世紀末不再適合居住,危言聳聽嗎
    在中國,在人們的印象當中,普遍是南方要比北方更加炎熱,但是很多生在華北地區,工作在南方的人卻感覺到異常,理論上的華北平原甚至有時候要比南方地區更加炎熱,而今年5月初,河南鄭州的氣溫已達40.8℃,追平了1967年5月31日創下的5月高溫紀錄,這難道是氣候上的異常嗎?
  • 【震驚】麻省理工預測:中國華北平原將成死亡地區!包括北京上海!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最新研究預測,在本世紀末之前,全球人口最密集區域之一的中國華北平原,將成為全球熱浪最致命的地方。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最新研究預測,在本世紀末之前,全球人口最密集區域之一的中國華北平原,將成為全球熱浪最致命的地方。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 研究稱華北平原將因極端高溫天氣而無法居住,是否危言聳聽?
    近年來,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經過數值仿真得出結論:在2070年至2100年之間,中國的華北平原將因為極端高溫天氣而不宜居住,而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多樣,但灌溉農業將成為不可或缺的因素。這一研究成果被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
  • 科學家推測,未來50年地球不再適合人類居住
    美國專家推測,到2050年,這種氣候將威脅到無法負擔空調費用的窮人的生活。根據他們的推測,在50年後,大多數年平均氣溫為負13攝氏度的地區將上升到20攝氏度。現在,中國南部,北非和地中海的人們生活在這種氣候中。這意味著上述地區的人們到那時可能會被「煮熟」。
  • 高溫熱浪「燒烤」北半球:中國現「蒸烤雙拼」,韓日破歷史極值
    高溫熱浪「燒烤」北半球:中國現「蒸烤雙拼」,韓日破歷史極值 2018「燒烤」北半球:中國現「蒸烤雙拼」,韓日破歷史極值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燒烤模式席捲北半球」「地球在燃燒」……連日來,從東亞到歐洲,北半球多地「高燒」難退,媒體上充滿了對高溫、熱浪的吐槽。
  • 北方地區高溫天氣持續上演 專家稱副熱帶高壓「惹的禍」
    但雨水過後,又將進入「發燒」模式。南方人或許已經習慣的高溫卻意外「迷路」來到北方。近一周內,東北、京津冀等地的高溫令北方人大呼,為何感覺來到南方?  瀋陽市民:這兩天天氣太熱,一幹活兒就一身汗,不幹活兒也一身汗。
  • 華北面臨死亡熱浪威脅
    題目很驚悚吧,這不是我說的,是人家發表在Nature子刊的麻省理工團隊說的。這篇最新發表的文章,題目就是North China Plain threatened by deadly heatwaves due to climate change and irrigation。我們就來看看這篇文章講了個什麼東東?
  • 華北平原將「吃颱風下沉」出現炎熱高溫,但隨後大降溫
    通俗的說,如果颱風是空調,那麼颱風外圍下沉氣流就是空調外機;「吃下沉」也可以說是「吹空調外機」。颱風垂直結構簡單示意圖,中氣愛繪製我國「吃下沉」最多的地方,是廣東和港澳,福建也不少。颱風在臺灣、巴士海峽附近時,其外圍下沉氣流和南嶺的「焚風」疊加,容易導致酷熱天氣,往往會打破歷史紀錄。
  • 地理上認識一下組成華北平原的三大平原
    我們在中學學習地理就知道,華北平原是我國的三大平原之一,也是我國東部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範圍大致是燕山、太行山、大別山、黃海和渤海中間區域。毫無疑問,華北平原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大平原,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有重要地位。
  • 我國多地高溫破極值 熱浪席捲北半球
    新華社北京7月30日電 題:我國多地高溫破極值 熱浪席捲北半球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7月10日以來,高溫天氣一直盤踞我國中東部地區,多地高溫天氣突破極值。與此同時,北半球三大洲高溫事件頻發。今年夏天高溫為何如此之強?熱浪為何席捲北半球?
  • 熱浪肆虐一周,罕見高溫「炙烤」歐洲
    剛剛進入夏季,歐洲多國就處於一場強烈、危險、甚至致命的熱浪之中,多地高溫刷新紀錄,異常氣候令人悶熱難當。過去的一周,學校停課,戶外活動取消,志願者們看望老人……歐洲各國嚴陣以待,「備戰」「炙烤模式」。多國刷新高溫紀錄在法國,持續高溫不斷刷新紀錄。
  • 高溫熱浪的危害不只是讓你熱到「變形」
    說起高溫熱浪,不要以為它只是讓你熱到「變形」,多位受訪專家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高溫熱浪其實是一個「沉默的殺手」,不僅能導致傷亡事件,還能影響農作物生長,加劇水體富營養化,甚至可以影響電力供應和道路暢通等,是最危險的自然災害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高溫熱浪引發傷亡人數的增速,遠高於其他所有極端天氣事件,如乾旱、洪澇和風暴等。
  • 再升溫8度,地球將不再是適宜生活的星球,如何阻止地球升溫?
    這已足以帶來難以想像的衝擊,例如:野火將在美國西部肆虐,面積是現在的 16 倍;幾百個城市將被大水淹沒;從印度到中東,現在有幾百萬人口的城市,夏天一到都將熱得連踏出戶外都有生命危險。其實這種情況會更早到來,地球升溫 2 度就是讓地球變得不再宜居的臨界點。你根本不用去考慮最糟結果就已讓人頭皮發麻了。
  • 【高溫科普五】什麼是高溫熱浪?
    【高溫科普五】什麼是高溫熱浪?梅雨季節過後的7、8月份,一般年份都會出現20~30天的高溫天氣,梅雨期短的年份高溫日數可超過40天。近50多年全國平均高溫日呈現先減後增的態勢,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高溫日數減少,80年代初開始呈現明顯增加的趨勢。西北、華北高溫日數存在線性增加的趨勢,其中華南地區增加趨勢最為明顯。  高溫對人們日常生活和健康以及國民經濟各部門都有一定的影響。
  • 北方「報復性高溫」即將開火,超級計算機:華北局地或40度
    5月21日午後,在華北平原晴朗陽光的照射下,前一股冷空氣壓制下來的氣溫開始了「報復性升溫」。13時-14時,北京的氣溫監測顯示,北京多地氣溫已經上升到了30度以上,相比於昨天,同一時刻北京市區多地氣溫還在24-25度左右,升溫十分明顯。
  • 不能公開的調查 華北平原地下水汙染與超採圖景
    張兆吉分析,導致華北平原地下水的汙染源主要來自石油類汙染,城市垃圾和生產生活汙水的不合理處置以及農業生產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治理地下水要對症下藥。  該調查項目的報告,由於涉及到不少敏感數據,所以不會對公眾公開。「根據我們以往的工作程序來看,該報告通過驗收後,會遞交到國土資源部,不會向社會公開。但國土資源部會通過公文的形式,將各省市的汙染狀況送到各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