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平原80年後將不適宜居住,那麼該地區4億人口將何去何從?

2021-01-17 吳言說歷史

近日,有專家稱在2100年的時候,華北平原地區極有可能將變得不再適合人類居住,這一消息瞬間就在網上引得網友的熱議,不過天氣的變化真的能導致華北平原無法居住嗎?如果是真的,那麼那個時候的天氣會是在多少度才能達到不能讓人居住的情況呢?我們先來看看這華北平原都覆蓋了那些省。

華北平原

華北平原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覆蓋到了北京,天津,河北這三個省的大部分,山東,河南,安徽和江蘇,佔地面積高達30萬平方千米,佔據人口約3億到4億人。這個華北平原的氣候變化我們先不談,我們先看這個地區的一些災害就能知道一二了,華北平原在旱澇的災害是最為頻繁的,春夏球三季基本上都有發生。而且該地區的人口密度大,耗水工業也比較多,華北平原的水資源也是極度欠缺。

華北平原

在專家的研究中表明:「由於灌溉造成了更多的水蒸發,間接導致了空氣中的溼度增加變得更高,進一步加劇了高溫傷害能力」,雖然空氣中的水分能夠產生冷卻效應,但是這也會被空氣中的高溼度輕易的抵消,水蒸氣本來就是溫室氣體,它對空氣的質量和氣候變暖都會產生影響,所以如果溫室氣體沒有外放排掉的情況之下,華北平原極有可能遭遇致命的熱浪「。

炎熱天氣

在1951年到2006年這55年的時間裡,我國的天氣表面平均溫度上升了1.3°C,而最近的一次熱浪是發生在2013年的夏天,上海徐家匯地區的氣候一度高達40.8℃,創造了當地一百多年以來的最高氣溫。而除了我國之外,在韓國,印度,德法英美日都遭到了同樣的氣候問題,韓國的首爾氣溫高達38.8度,日本在三個月就有5.7萬因中暑進入醫院治療。最重要的就是這些熱浪會帶來溼球溫度的增加。

在歷史上,溼球溫度在全球任何地方都很少有超過31℃的,因為超過31℃的溼球溫度被列為」極端危險「的情況,但是在麻省理工的一項研究表明:本世紀下半葉的熱浪將會造成超過31℃的溼球溫度,可能會達到34℃。而我國的情況,從減少二氧化碳,調整當地的能源結構以及工業結構,不管是對水還是對空氣品質來說都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華北平原地區應該要強調節約用水,因為南水北調,有很多水都是生態養水。這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彌補方式。如果真的到了那個時候,這種致命氣候到來的時候,那麼華北平原的4億人口將何去何從?

相關焦點

  • 華北平原將無法居住?這些人口大省該何去何從?
    華北平原以後無法居住?那麼這些人口大省該何去何從呢?隨著夏季的來臨,氣溫變得越來越高,很多朋友待在空調屋裡,一點走出去的想法都沒有,這時候很多人就會有疑問了,古代的時候別說空調了,連電風扇都沒有,在這麼炎熱的天氣下,古代人是怎麼度過夏天呢?
  • 研究稱華北平原將因極端高溫天氣而無法居住,是否危言聳聽?
    是啊,在往前三四十年,那時候華北地區的夏天可比現在舒服多了。小時候,家裡打了一口水井,往地下挖了大概五六米,打上來的井水是冰涼冰涼的,幼年時觸摸到冰涼井水時的驚奇感,還歷歷在目。那麼,華北地區的夏天體驗真的大不如前了嗎?幾十年後華北平原還適宜居住嗎?
  • 華北平原,居住著將近4億人口,至今土地面積還在繼續擴大
    大約在距今1.3億年前,華北平原曾經是一個大海灣,海岸線大致在太行山脈東麓一帶,平原最初形成的時間約在距今260萬年以前,經過不斷的地貌改變,形成了今天的華北平原。華北平原為中國三大平原之一,也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平原,地理範圍北到燕山南麓,南至大別山北側,西靠太行山、伏牛山一線;東臨渤海與黃海,跨越京、津、冀、魯、豫、皖、蘇7個省、直轄市,總面積約30萬平方公裡,佔中國陸地總面積的3.1%,然而卻居住著3.39億人口,接近全中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 【震驚】麻省理工預測:中國華北平原將成死亡地區!包括北京上海!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最新研究預測,在本世紀末之前,全球人口最密集區域之一的中國華北平原,將成為全球熱浪最致命的地方。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今天報導,這項最新科學研究顯示,除非碳排放量大幅減少,否則氣候變遷帶來的潮溼熱浪可能使得華北平原在2070年前「接近於不宜居住地區」,其中包括中國首都北京市。
  • 華北平原連續高溫,本世紀末不再適宜居住?美科學家的報告可信嗎
    去年的這個時節(2018年7月份),曾經有美國科學家在《自然》雜誌子刊上發表報告稱華北平原很可能會在本世紀末成為地球上最炎熱的地區。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主導的一項科學研究認為,我國的華北平原是地球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大量的人類活動也代表著這裡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且由於華北平原北西南三面環山,中間還有泰山山區,這裡產生的二氧化碳、霧霾、水汽等都不容易以較快的速度排出(報告重點強調了農田灌溉產生的水汽對氣溫的提升作用),所以當夏季來臨的時候,這裡的二氧化碳造成的溫室效應就比較強,空中的霧霾也能吸收陽光使空氣變熱,而這裡的農田灌溉和工業用水等造成的水汽蒸發現象又會進一步增加這裡空氣的溫度
  • 「致命高溫熱浪」將使華北平原不再宜居?專家這樣說
    中新社記者 於海洋 攝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未來包括華北地區在內的整個中國區域平均氣溫將持續上升。但即使在高排放情景下,也並不表明未來會出現「致命高溫熱浪」而使華北平原不再宜居。近期發表在《自然》子刊上的研究預測,2070年至2100年中國華北平原氣溫將多次邁過35℃門檻,且受氣候變化和農業灌溉影響,2070年至2100年,華北平原可能因為極端熱浪不宜居住。
  • 為什麼熱帶地區的人口多分布在高原地區,而不生活在平原地區?
    這些地區從自然地理環境來看,在當時都是十分適宜人類生存的,這些地區都是地形平坦的平原地形、地處中低緯度地區氣候適宜、有大河流經水源充足、河流沉積形成的土壤十分肥沃。因此,以我國為例,我國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遊平原地區,依舊是我國人口最為密集的區域、也是城市和工業分布集中的地區,我國大多數的人口都分布在地勢相對低平的第三級階梯上。
  • 物種豐富生物量巨大的「亞馬孫平原」,為什麼人口稀少地廣人稀?
    此外,平原地區人類進行各種產業活動、交通建設和城市建設等也都十分便利,沒有地形的障礙。所以,平原地形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形類型,比如我國的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恆河平原、湄公河平原、西歐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等都是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區。
  • 華北平原本是海洋,如今這裡生活著4億多人,如何滄海桑田變化的
    如果你生活在華北大平原上,那麼在若干年以前,你所在的地方其實是海洋。 在這片面積遼闊土壤肥沃的大平原上生活著至少4億人口,這裡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和主要發展區,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河北、北京、天津,都位於或有大片的土地位於華北大平原上。
  • 除了三大平原,中國最有價值五塊平原(盆地)
    眾所周知,中國有三大平原,分別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東北平原面積最大,相當於德國的總面積,約35萬平方公裡,由松嫩平原、遼河平原、三江平原組成。華北平原次之,約3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義大利的面積,由海河平原,黃淮平原,遼河中下遊平原組成。
  • 聯合國預測2100年人口:世界人口將突破110億,中國數字令人擔憂
    ,所以我國的人口增長速度依然沒有很大的改變,於是在80年代,我國正式將計劃生育定為基本國策,並且寫入憲法,我國人口增長速度得到了抑制,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的提高。然而幾十年後,新的問題出現了——人口老齡化。 根據資料顯示,我國老年人口的比例從2010年的13.3%提高到15.5%(2014年),中國已經成為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根據專家們的預測,到2050年,中國將會有近5億人口超過60歲,那麼到時候誰來工作?誰來納稅?誰來養活這5億老人?
  • 研究稱80年後全球人口或比聯合國預測少20億,中國人口將是7.3億
    據法新社15日報導,周三公布的一項重大研究顯示,到2100年,地球將有88億人居住,比聯合國目前的預測少了20億人。該研究預測,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將塑造新的全球格局。此項預測稱,80年後中國人口將從現在的14億減少到7.3億。與此同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人口將增加兩倍,達到30億左右,僅奈及利亞一國的人口將在2100年增至近8億,僅次於印度的11億。
  • 中國四大平原:人口最多的是華北平原,你在哪個平原?
    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東南向西北遞減。 東北平原四周為山麓洪積衝積平原和臺地,海拔200米左右。北部臺地形狀保存較明顯,南部強烈侵蝕呈淺丘外貌。平原西南部風沙地貌發育,形成大面積沙丘覆蓋的衝積平原。平原東北端循松花江谷地與三江平原相通。
  • 華北平原仍在繼續擴大,多省市土地不斷增長,這兩片區域增長最快
    華北平原在1億3000萬年前的中生代時期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這一帶地殼開始隆起,局部發育出了斷陷盆地,華北平原在西部河流入海的衝積下開始形成,新生代時期這裡的地質活動也很活躍,但是地殼開始下沉,導致這裡的沉積層非常的厚實,某些地方甚至厚達千米,到第四紀時堆積範圍擴大,形成連片的大平原,華北平原基本形成,特別是黃河,其在孟津以下形成巨大的衝積扇
  • 華北平原本世紀末將不再宜居!原因是由於太熱了?
    據悉,今年全國各大城市經歷了2018年來超長待機的高溫過程,遼寧、吉林、山東、河南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高了2℃以上,重慶連續7天40℃+,武漢連熱天數打破了 67 年的紀錄,濟南刷新 10 年最高氣溫紀錄。不過識局君最近倒是被一篇報導嚇到了,該報導稱道本世紀末北平原地區極有可能將變得不再適合人類居住。而這項由麻省理工學院主導的科學研究證明,是傳統農業區的農田灌溉行為加劇了溫室效應。
  • 雪梨未來幾十年將不再適宜人類居住!部分地區將被拋棄!
    面對夏天可能會出現50度以上的高溫的前景,專家們說,高度城市化的澳大利亞部分地區可能在數十年之內變得無法居住。 自2019年以來,雪梨的所有33個理事會一直在資助一項氣候適應計劃,該計劃已將高溫確定為對雪梨居民的首要氣候威脅。
  • 觀察全球夜間燈光地圖,看看地球上哪些地區不適宜人類居住?
    世界上那些人口分布較少的地區,往往是受到了氣溫、降水、地形等條件的限制,而不適宜人類居住。不適宜人類居住地區通過夜間衛星燈光圖,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那些人口分布較少的地區。首先是氣候因素導致人口分布較少的地區,第一種情況是氣候過於寒冷,導致不適宜人類居住。
  • 華北平原地面沉降嚴重 下沉地表難恢復(圖)
    華北平原在下降、長江三角洲的一些地方、汾渭盆地也在下降,地面沉降的範圍還在擴大。不能承重的土地之下,是急遽下降的地下水水位。而如何控制地下水的過度攫取,又牽涉到多個部門,成為社會治理的一個難題。與各種突發性災害相比較,人們也許很難察覺到這種以毫米為單位計算的「緩變性地質災害」,然而,如果不改變經濟發展的模式,中國大地將來不僅無水可採,還將引發更加嚴重的生態與環境危機。
  • 預測:至2050年,南非人口總數的近80%將居住在城市附近
    據南非政府報告顯示,至2050年,南非人口總數的近80%將居住在城市附近。 南非合作社治理與傳統事務部副部長安德裡斯·內爾(Andries Nel)表示,南非正以迅猛的速度進城市化進程。內爾介紹,據聯合國統計,南非居住在城市地區的人口將在2030年佔總人口的71.3%,2050年將佔近80%。
  • 32年後將達98億!地球最多能承受多少人口?
    該報告囊括了233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信息。報導預測,從現在到2050年,世界人口增長的一半將集中在九個國家——印度、奈及利亞、剛果、巴基斯坦、衣索比亞、坦尚尼亞、美國、烏幹達和印度尼西亞。印度人口預計將在七年內超過中國;奈及利亞預計將在2050年前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三大人口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