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距今1.3億年前,華北平原曾經是一個大海灣,海岸線大致在太行山脈東麓一帶,平原最初形成的時間約在距今260萬年以前,經過不斷的地貌改變,形成了今天的華北平原。
華北平原為中國三大平原之一,也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平原,地理範圍北到燕山南麓,南至大別山北側,西靠太行山、伏牛山一線;東臨渤海與黃海,跨越京、津、冀、魯、豫、皖、蘇7個省、直轄市,總面積約30萬平方公裡,佔中國陸地總面積的3.1%,然而卻居住著3.39億人口,接近全中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華北平原是中國第二大平原面積廣闊,地勢低平,海拔一般在100米以下,大部分不足50米,是典型的衝積平原,由黃河、淮河、海河、灤河等上百條河流所帶的大量泥沙沉積而成。
很多地方的沉積厚度達到七八百米,而在黃河兩岸的開封、商丘、徐州一帶泥沙沉積甚至達到了5000米。
華北平原從縱向地勢上來說,中間高,南北低,中間地帶在黃河出孟津以後,由於沒有了山谷的約束,河水便四處衝擊,逐漸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衝積扇,泥沙不斷淤積抬高地勢,後來成為華北平原上的分水嶺,把淮河水系與海河水系分割了出來,不過在歷史時期,黃河遷徙,最北到達天津,最南從淮安一帶奪淮入海。
由於黃河、海河、淮河以及其它一些河流的衝擊,每年都會有幾十億噸的泥沙攜帶著湧入大海。
至今在環渤海地區,以及江蘇地區的海岸線仍在不斷地向外延伸,從春秋戰國時期到現在的2000多年的時間裡,江蘇的面積擴大了相比原來有將近三分之一的面積。
華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農業種植地區,根據不同的區域特徵,又分為四大亞區平原:灤河下遊平原、黃泛平原、淮北平原以及海河平原。
平原內河流很多,但大型湖泊卻很少,淮河水系與海河水系自成一體,然而黃河在下遊卻沒有什麼支流存在,由於黃河兩岸泥沙的堆積緣故,造成地勢偏高,所以導致發源於河南西部山區的河流基本上都流入了淮河,而從太行山上流下的河水最後也都融入了海河。
山東東營是黃河的入海口 ,現在已經是一塊國家級溼地保護區,這個地區河網密布,縱橫交錯,大面積的綠色植被跟上遊地區成了明顯的對比。
在每到秋季的時候,這裡有一種叫做鹽地鹼蓬草本植物,就會變成紫紅色,形成大片紅色海洋,也號稱黃河三角洲的紅地毯,景色十分引人,與不同的植被共同組成了一幅五彩斑斕的唯美畫卷。
華北平原是中國歷史上開發比較早、人為活動影響比較大的地區,早期文明雖然不在華北,但在夏朝與商朝之後,隨著農耕文明的發展,逐漸成為了封建王朝的統治主體。
據西漢公元2年官方統計,當時中國全國人口共有5959萬,而華北平原就將近有3000萬,佔當時中國人口一半左右,可見古代農耕社會對於農業土地的依賴很大。
華北地區因為封建王朝更替,戰亂不斷,成為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地區,以至於在西晉末年五胡亂華,以及北宋靖康之難期間,北方人口因為躲避戰亂大規模南遷,造成在元朝初期的時候,人口銳減到不足宋朝十分之一,直到明朝的建立,朱棣遷都北京,華北才再次興盛繁榮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