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平原本世紀末將不再宜居!原因是由於太熱了?

2021-02-13 識局

即便有三場颱風過境,上海也是熱skr人。據悉,今年全國各大城市經歷了2018年來超長待機的高溫過程,遼寧、吉林、山東、河南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高了2℃以上,重慶連續7天40℃+,武漢連熱天數打破了 67 年的紀錄,濟南刷新 10 年最高氣溫紀錄。

不過識局君最近倒是被一篇報導嚇到了,該報導稱道本世紀末北平原地區極有可能將變得不再適合人類居住。而這項由麻省理工學院主導的科學研究證明,是傳統農業區的農田灌溉行為加劇了溫室效應。

農田灌溉會加劇溫室效應?按常理不應該是工業排放的鍋嘛?但結果卻是出乎意料,通過兩種不同情景研究(一種考慮灌溉,一種不考慮),研究發展灌溉會使該區域整體的溫度上升增加 0.5 攝氏度。

簡單地來講,雖然空氣中的額外水分會在地表產生局部冷卻效果,但也造成更多的水蒸發,導致空氣中的溼度更高,從而進一步加劇高溫壓力,使熱傷害能力增強。

華北平原佔地30萬平方千米,大部分屬暖溫帶半溼潤氣候,適宜發展農業生產,也聚集了全球最多的農業人口。但旱澇災害頻繁,尤以旱災最為突出,因降水不夠充沛,華北地區成為了重要的灌溉農業區。

雖然該團隊還同時研究了波斯灣和南亞地區的致命熱浪,但從這個參數來看,華北平原氣溫升高對人類生命的風險高於地球任何其它地方。而且從過去跡象來看,過去 50 年來(1951—2006),華北平原溫度上升速度也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

拋開其他引起爭議的因素,我們單純地從學術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識局君相信肯定會出現一些不同的聲音,覺得是危言聳聽。

但氣候變化事件出現頻率有增無減是事實,北極的熊,瑞典的大火,大連的海參,對於地球的氣候系統來說,一點點溫度的變化都是致命的,我們需要提前布局一些適應的措施來迎接惡劣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災難後果。

您可以同步在新華網、搜狐、今日頭條、騰訊網、天天快報、和訊等11個知名平臺查閱和識局微信同步推出的內容。

更多區域經濟、園區經濟、產業經濟信息,盡在識局網!還在等什麼,趕緊進入www.ishiju.com 吧!

我們是識局團隊!

歡迎加入識局君的朋友圈——「識友會」。請先添加識局小秘書個人微信(pujianger),身份信息核實完畢後,小秘書會將符合條件的朋友請進識友會微信群。

讀者投稿:content@ishiju.com

申請轉載:fanww@ishiju.com

廣告合作:contact@ishiju.com

招商與園區運營合作:daimh@ishiju.com

人才應聘: hr@ishiju.com


業務聯繫電話: 021-68407696

相關焦點

  • 「致命高溫熱浪」將使華北平原不再宜居?專家這樣說
    中新社記者 於海洋 攝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未來包括華北地區在內的整個中國區域平均氣溫將持續上升。但即使在高排放情景下,也並不表明未來會出現「致命高溫熱浪」而使華北平原不再宜居。近期發表在《自然》子刊上的研究預測,2070年至2100年中國華北平原氣溫將多次邁過35℃門檻,且受氣候變化和農業灌溉影響,2070年至2100年,華北平原可能因為極端熱浪不宜居住。
  • 美科學家稱,華北平原因高溫在本世紀末不再適合居住,危言聳聽嗎
    根據麻省理工研究團隊最新的推算,如果氣候變化不能得到控制,到本世紀末(2070-2100年),中國的華北平原或因持續的高溫天氣變得不再適合人類生存,中東和南亞同樣面臨危險。根據研究發現,由於華北地區特殊地形,三面環山,該地區產生的二氧化碳、霧霾、水汽等都不容易以較快的速度排出,尤其是農業灌溉產生的水蒸氣,使得華北平原的空氣非常的潮溼,提高了溫度和溼度,從而提高了熱浪的強度。
  • 華北平原連續高溫,本世紀末不再適宜居住?美科學家的報告可信嗎
    去年的這個時節(2018年7月份),曾經有美國科學家在《自然》雜誌子刊上發表報告稱華北平原很可能會在本世紀末成為地球上最炎熱的地區。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主導的一項科學研究認為,我國的華北平原是地球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大量的人類活動也代表著這裡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且由於華北平原北西南三面環山,中間還有泰山山區,這裡產生的二氧化碳、霧霾、水汽等都不容易以較快的速度排出(報告重點強調了農田灌溉產生的水汽對氣溫的提升作用),所以當夏季來臨的時候,這裡的二氧化碳造成的溫室效應就比較強,空中的霧霾也能吸收陽光使空氣變熱,而這裡的農田灌溉和工業用水等造成的水汽蒸發現象又會進一步增加這裡空氣的溫度
  • 華北平原仍在繼續擴大,多省市土地不斷增長,這兩片區域增長最快
    華北平原又叫黃淮海平原,流經這裡的主要河流就是黃河,淮河和海河,另外還有灤河、漳河、滹沱河,永定河,已經消失的濟水等,它們的水流共同塑造了華北平原,但其中以黃河的功勞最大。,是塑造華北平原的主力。同時由於黃河衝積扇的中軸部位淤積較高,成為華北平原上的南北"分水嶺",將淮河、海河兩大水系分隔南北。由於黃河水流挾帶的泥沙量巨大,造成河道淤積後就會衝出河道,歷史上黃河曾經因為決口而頻繁遷徙,有歷史記載的改道就有26次,決口則有一千多次,北至天津、南及江蘇,整個華北平原的南北各地都有著黃河帶來的泥沙沉積。
  • 24顆「超宜居」星球被發現,比地球更適宜居住,地球不再完美?
    要知道地球這個家園肯定不會是永恆的,總有一天會走向衰敗或者不再適宜人類居住。所以,找到地球以外的家園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一直以來科學家都在找尋適宜居住的系外行星。 關於什麼是「宜居星球」,科學家並沒有想去找地球的克隆版,而是確定了「超宜居」標準,以符合潛在的超級宜居性,例如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
  • 【震驚】麻省理工預測:中國華北平原將成死亡地區!包括北京上海!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最新研究預測,在本世紀末之前,全球人口最密集區域之一的中國華北平原,將成為全球熱浪最致命的地方。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最新研究預測,在本世紀末之前,全球人口最密集區域之一的中國華北平原,將成為全球熱浪最致命的地方。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 比地球更適合居住,科學家發現24顆宜居星球,地球已不再完美?
    近日,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關於什麼是「宜居星球」,科學家並沒有想去找地球的克隆版,而是確定了「超宜居」標準,以符合潛在的超級宜居性,例如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
  • 比地球更適合居住,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星球,地球已不再完美?
    近日,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關於什麼是「宜居星球」,科學家並沒有想去找地球的克隆版,而是確定了「超宜居」標準,以符合潛在的超級宜居性,例如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
  • 世界人口今天達到70億 本世紀末將突破100億
    如果把人口增長看做滴答作響的時鐘,這台鐘在20世紀明顯走快,每增加10億人口的間隔越來越短。20世紀中期以來的長期相對和平、科學普及和技術進步,使人類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改善、壽命更長,人口增長也呈加速態勢。聯合國人口基金的統計顯示,世界人口從10億增長到20億用了一個多世紀,從20億增長到30億用了32年,而從1987年開始,每12年就增長10億。
  • 太陽系並非最宜居的家園?
    太陽系並非最宜居的家園?  「金鳳花恆星」或是尋找外星生命最佳地點  這張圖片比較了銀河系中G型恆星、M型紅矮星和K型矮星的不同特徵。圖片來源:NASA官網   今日視點  本報記者 劉 霞  天文學家通常在位於恆星「宜居帶」內的行星上搜尋地外生命的「蛛絲馬跡」。
  • 地球不再唯一?科學家發現24顆宜居行星,比地球更適合人類生存
    難道地球不再唯一了?這些科學家發現了24顆宜居星球,似乎比地球更適合人類生存,這是怎麼回事呢?坦白講,人類雖然對宇宙上的其他星球抱著好奇的心理,但是真正認為它們能和地球相比的還是少數。因為我們人類畢竟已經在地球上生活擁有了許久的歷史,對這個家園產生了濃厚的感情,要說有一個另外的星球能和地球相比,很多人的接受度也不高。不過,既然科學家有所發現,我們可以去了解。
  • 人類不再孤獨?NASA:銀河系中有3億顆宜居星球,生命很普遍
    上世紀的二十年代末,隨著哈勃利用變星發現了仙女座星系遠在250萬光年以外時,我們才知道宇宙中除了銀河系以外,還存在著大量的獨立星系;這是我們第一次認識到了宇宙的廣闊和龐大, 在這些星系中每一個至少包含著數千億顆恆星,而宇宙中至少包含著20000億個星系;這樣算下來宇宙中的恆星數目就算是保守估計也非常大
  • 人類不再孤獨?NASA:銀河系中有3億顆宜居星球,生命很普遍
    上世紀的二十年代末,隨著哈勃利用變星發現了仙女座星系遠在250萬光年以外時,我們才知道宇宙中除了銀河系以外,還存在著大量的獨立星系;這是我們第一次認識到了宇宙的廣闊和龐大, 在這些星系中每一個至少包含著數千億顆恆星,而宇宙中至少包含著20000億個星系;
  • 世紀末北極熊將滅絕?還有蚊子、登革熱肆虐……拯救地球,我們還有...
    △研究人員通過跟蹤1979年至2016年的北極熊部分種群的數量變化,將直接影響北極熊生存的食物攝入情況與因全球變暖導致的海冰融化對北極熊捕食、繁殖的影響相互關聯,最終得出了關於北極熊將在本世紀末滅絕的預測(圖片來源:《自然氣候變化》)本世紀末 北極熊即將滅絕
  • 地球每年遠離太陽1釐米,為何10億年後會因為太熱而不適宜生存?
    離太陽越遠,獲取到的太陽熱量就會越少,那應該溫度越來越低才對,可為什麼地球將會在10億年後因為太熱而不再有任何的生物?太陽核聚變這事情是要從太陽核聚變說起。我們都知道太陽是核聚變反應,可是太陽為什麼會平白無故就發生核聚變反應?還有太陽系除了太陽之外,其他的天體為什麼不會像太陽這樣自發地發生核聚變反應?
  • 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宜居帶正向外遷移,地球何時會走向滅亡?
    在金星最繁榮的時期,它正位於宜居帶,「宜居帶」也叫「適合居住帶」。「宜居帶」也叫「適合居住帶」。對於任何動物、植物、以至於微生物來說,都會有一個最合適其生存的地帶。如果把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它們在不同演化階段所需要的不同條件加以總結,將這些條件擴展到所需行星的條件、太陽的條件甚至是恆星系的條件等,就有了「宇宙宜居帶」的概念。對於行星來說,宜居帶是一個與恆星距離剛好合適,既不會太冷,也不會太熱的地帶,這是一個可以誕生,和維持生命的世界。
  • 致命溼球溫度或將重創我國華北
    這兩天,罕見的持續高溫熱浪席捲我國北方地區,華北、東北多地甚至出現了破紀錄的高溫。對生產生活產生了廣泛影響。毫無疑問這是極端天氣。但或許難以想像的是,如果這種天氣成為未來的新常態,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近日,一項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指出,致命熱浪或給我國華北平原帶來重大危機!
  • 解析16世紀末歐洲關於野蠻人的辯論
    引言16世紀末,歐洲關於野蠻人的辯論長期展開。同樣也是在16世紀的美洲,由於被研究的人群的消失,民 族志見證的緊迫性也得到了徹底承認。長期以來,人類學史的研究者們相信,這一學科與歐洲支配性語境無法分離。直到20 世紀末,他們都認為人類學家總是分享同樣的緊迫之情,去保護正在滅絕的人群,去研究正在消失的文化。
  • 秦大河:21世紀末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將上升6.4度
    秦大河:21世紀末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將上升6.4度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6日 16:54 來源:CCTV.com   CCTV.com消息:今年暖冬天氣一直是全球議論的焦點,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表示,全球氣候變暖是造成暖冬的一個主要原因,而氣候變暖很可能是人為溫室氣體增加所造成的。
  • 24顆「超宜居」星球被發現,比地球更適宜居住,地球不再完美?
    24顆「超宜居」星球自從人類航天技術和天文觀測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也開始考慮星際移民的問題。要知道地球這個家園肯定不會是永恆的,總有一天會走向衰敗或者不再適宜人類居住。所以,找到地球以外的家園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