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國人年度感受】科研工作者:我把大半輩子獻給了火箭
▲張智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總設計師 11月24日上午,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型號總設計師、研究員張智榮獲全國勞動模範。
-
中國科研工作者對抗體試劑問題的反思
2015年5月19日 Nature雜誌從美國和加拿大幾位資深科學家的親身經歷,深度闡述了目前抗體試劑的現狀與問題,給全世界科研工作者敲響了警鐘身為中國科研工作者,我們遇到的抗體試劑問題只怕比國外同行來得更多,當下除了抱怨,我們更應深刻反思:如何才能獲得高質量、合適的抗體試劑。獲得高質量、合適的抗體試劑也並非難事,我們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加以甄別:1.優秀的抗體供應商;2.過硬的冷鏈物流體系;3.正規的銷售(直銷/分銷)渠道。1.
-
掌橋科研:一個科研工作者必備的論文下載網站
網站首頁截圖掌橋科研,又叫掌橋科研一站式科研服務平臺,之所必叫「必備論文網站」,就是因為它的「一站式」服務,解決了科研工作者的大部分需求from=lbjh(複製前面文字可打開)掌橋科研的「一站式」服務,對於科研工作的朋友們來說,簡直就是「貼心小棉襖」。它提供文獻檢索下載、文獻求助、論文翻譯、文檔轉換、科研資訊瀏覽等功能。
-
聽青年科研工作者講述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
在這項萬眾矚目而異常艱辛的任務背後,活躍著一群年輕科研工作者。他們用行動完成著習近平總書記「早日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的殷切囑託,詮釋著「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的真實意義。我們邀請其中多位代表講述奮鬥故事,致敬青春力量。
-
走近青年科研工作者:以我青春力量,託舉「天問」夢想
以我青春力量,託舉「天問」夢想——走近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背後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一線講述】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了瑰麗壯美的火星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乘風破浪的女性科研工作者 | 一份"出海指南"
在本次採訪中有女性科研工作者同樣對於某些領域內的男性主導有深刻的體會:「深切的感受是回國以後參加第一個領域內的討論會,會上全部報告嘉賓皆為男性。Frontiers 一直對於女性科研工作者保持著關注,借著《乘風破浪的姐姐》綜藝的高關注度,我們通過採訪8名不同年齡段、不同領域的科研女性,了解她們的科研心路歷程,讓行業內外更加關注科研女性們的心聲,感受她們是如何「乘風破浪」的。
-
向西,向西 ——記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上的科研工作者
2014年,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15周年。這些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不少經濟政策和人才政策,但擺在眼前的現實依舊,西部地區仍未擺脫「人才窪地」的困擾,這在科研院所顯得更為突出。項目不多、經費不足、待遇不高……一些人來了之後又選擇離開,因為氣候、因為環境、因為子女上學……而選擇留下的一些人則在艱難地支撐,留下是因為他們熱愛這片土地,並且愛的頗為深沉。
-
【我對兩會說】青年科研工作者籍曉雲:讓科學家成為更受尊敬的職業
談到自己的研究方向,籍曉雲這樣說:「我主要做的是跟HIV有關的,也就是愛滋病病毒感染過程當中,人體內有一些抗擊愛滋病病毒的免疫性的蛋白質,它們長得什麼樣子?而且基礎研究是創新的基礎和原動力,但需求導向下更多的科研單位、企業對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仍然缺乏認識。在實驗室裡成長起來的籍曉雲說,基礎研究的作用或許不能馬上顯現出來,但這不能成為評價基礎研究成果的標準。在科學探究的道路上,我們應該給科研人員在研究方向上更多的自由和尊重。 在她看來,真正的原創性的工作很少能一眼就看到有什麼現實的意義、現實的作用。
-
志存高遠 醉心科研——記市優秀科技工作者白銀山
從本科到博士後,這位年僅38歲的優秀科技人才在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的科研路上,孜孜不倦,以市場需求為研發方向,在建立細胞系和生殖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性成果。「今年汕尾地區成立了六、七家養豬公司,其中兩家公司準備以樓房式養殖,這是國內流行的養豬方式,我來汕尾可以發揮我的專長,為養豬企業的升級發展服務。」白銀山說,他目前在做提高母豬繁殖能力方面的研究。
-
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發布
科技日報訊 (實習記者代小佩)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搶佔先機、迎難而上,肩負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歷史重任,近日,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在北京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
青春在燃燒,為了心中的奔月夢 聽青年科研工作者講述嫦娥五號背後...
【一線講述】 聽青年科研工作者講述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 青春在燃燒,為了心中的奔月夢 編者按 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它開啟的,是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抵達月球後挖取月壤,再帶回地球。
-
科普課老師是火箭「大咖」
「小衛星彈射筒」實際上是一種衛星分離裝置,火箭把衛星打到太空,衛星最後脫離火箭末級進入軌道的那個步驟,就是以彈簧為動力「彈射」出去。「彈射筒」是個很形象的比喻。 作為一門科普課程,他們原本有「更有意思」的選擇,比如做一個「水火箭」,通過設計、製作、拼裝,利用水的噴射力將小火箭「發射」出去。
-
論科學創新必須增強科研工作者的內在動機
雖然導致我們科研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本文所論及的科研工作者的行為動機偏差卻是一個最基本、而且影響面最廣、影響時間最為持久的原因;此外,問題的嚴重之處還在於它至今仍未被人們所重視。 一 卓越科學家科研行為的動機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指出,搞科學的人們的動機常見的有兩類:追求智力上的快感和純粹的功利性。
-
火箭上天后,殘骸回收也有大講究
若火箭子級落地時未出現貯箱破裂導致的爆炸,也不意味著就安全了。火箭飛行中其推進劑貯箱內通常有2—3個大氣壓力,甚至更高,若著陸時貯箱未破裂,將需要很長的時間來釋放其中的壓力;同時,火箭子級還有各種用途不一、壓力不一的氣瓶,譬如控制發動機擺動的伺服機構用氣瓶的壓力高達21兆帕,約210個大氣壓。
-
火箭上天后,殘骸回收也有大講究!
例如整流罩,它處於火箭頂端,罩在衛星外面,通常是在火箭飛出大氣層後再進行分離,分離時飛行高度超過100公裡、速度超過每秒3公裡。但整流罩具有殼薄、重量輕、面積大的特點,再入過程中大氣阻力的減速作用顯著,分析和飛行測量數據表明,整流罩再入到距地面10公裡左右高度後,下降速度一般不超過每秒百米,落地速度在每秒二三十米左右。
-
雷紅帥:廣大青年科研工作者應該具備高瞻遠矚的素質
青年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青年人要有勤於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要有良好的溝通交流和團隊協作能力;要有勇於接受挑戰的魄力和永不言敗的意志力;最重要的一點,年輕人應該有家國情懷。」北京理工大學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雷紅帥在接受新華網記者採訪時說。雷紅帥與團隊一直從事輕質多功能材料與結構的力學設計方法、製造技術和性能評價相關研究工作。
-
聽青年科研工作者講述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青春在燃燒,為了心中的奔月夢
【一線講述】聽青年科研工作者講述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青春在燃燒,為了心中的奔月夢編者按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它開啟的,是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抵達月球後挖取月壤,再帶回地球。在這項萬眾矚目而異常艱辛的任務背後,活躍著一群年輕科研工作者。
-
科研工作者們,果殼網科學人向您約稿!
活躍在一線的科研工作者們,或許你花費諸多心血的論文剛剛發表;或許你對自己所在領域理解深刻、見解獨到;或許你的專業正好能對新聞事件、時事熱點提供一針見血的解讀,你願意把你的研究成果、專業見解、獨特觀點通過果殼網科學人分享給大眾嗎?
-
中國的「火箭男孩」:夢想是可以點燃的
近日,一條學生自製固體火箭成功發射的視頻在B站上火了。這則視頻的作者、火箭的設計者名叫劉上,就讀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航空航天工程專業,剛結束大一的所有課程。視頻中所有步驟都由他自主完成,其中涉及的專業知識之多,令網友們大呼「真是專業大神」!
-
長徵五號火箭總設計師,咱漢中人!
李東在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現場 李東,漢中人,是火箭院火箭專家,從事過多個運載火箭型號的研製,長期致力於我國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的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