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學生自製固體火箭成功發射的視頻在B站上火了。這則視頻的作者、火箭的設計者名叫劉上,就讀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航空航天工程專業,剛結束大一的所有課程。視頻中所有步驟都由他自主完成,其中涉及的專業知識之多,令網友們大呼「真是專業大神」!1999年美國上映了一部由前NASA工程師Homer Hickman的自傳《火箭小子》改編的電影,名為《十月的天空》。該電影講述了一群男孩,因心懷航天夢,在不被家長看好,條件十分簡陋的情況下,自製火箭,並獲得大獎的故事。相比美國的「火箭小子」,我們中國的「火箭男孩」起點更低,難度更大。
事實上,製作可以升空的火箭並非買幾塊材料拼接起來那麼簡單。據了解,劉上用了近半年的時間,才完成了設計、製造、測試等一系列過程。且完成代碼編寫、電路焊接等工作則需要長期的經驗累積。要知道在《十月的天空》中,美國男孩們還有一個完整的團隊,而陪伴劉上的僅有白澔烔、劉奕兵等幾名愛好者。
在B站的那段8分17秒的視頻裡,我們既看到了用軟體精準繪製的設計模型,還看到了用磚石搭建的簡陋測試平臺。而每一幀每一秒,都凝聚了少年們的「工匠精神」,無怪乎彈幕中處處高喊「牛批」!在火箭點燃的轟鳴聲裡,我們亦清晰的感受到:夢想是可以點燃的!夢想可以推動最簡單的火箭超越宇宙第一加速度!
回想起我國的航天事業,正是有一群年輕、肯幹、不畏孤寂的科研工作者,在艱苦卓絕的環境默默奮鬥,中華民族的航天夢才得以實現。當航天夢走進校園,走進我們00後年輕一輩群體當中,熾熱的烈焰總能找到熱血的傳遞者,因為我們追逐的是人類數千年發展史中最質樸最遠大的夢想。
很多人說,我們要向航天工程中的科研工作者學習。可實際上,我們也要向這些追逐夢想的青年人學習。學習他們不畏困難、不畏挫折、不畏冷漠與嘲諷,敢於追逐自己的愛好,並投入自己所有的青春。追逐夢想從沒有年齡、家庭、學識、身份的限制,只要肯學肯幹總能贏得自己的一片天。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借用媒體評價《火箭小子》的一段話:「告訴孩子們,只要奮鬥不息,終會實現夢想。」只要中國青年奮鬥不息,中國的強國夢也終將實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