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國人年度感受】科研工作者:我把大半輩子獻給了火箭

2020-12-06 騰訊網

為什麼要堅守——十個人的2020年度感受

由《小康》雜誌社聯合國家信息中心並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2020中國綜合小康指數」之「國人年度感受調查」結果顯示,這一年國人最強烈的感受是:堅守!

為什麼要堅守?不同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本組系列報導,我們聚焦十位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優秀人士,聽聽他們的堅守故事。

張智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總設計師

11月24日上午,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型號總設計師、研究員張智榮獲全國勞動模範。正值這個令人欣喜和激動的時刻,張智接受了我們的獨家專訪,並總結了關於他的2020年。

「堅守」對我來說,不僅僅是2020年的關鍵詞,更是貫穿人生幾十年的關鍵詞。

1987年,我被分配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工作。1992年,承擔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運載任務的長徵二號F火箭開始研製,那一年,我28歲,負責火箭逃逸系統的總體研製工作。這也是我國首次開展火箭逃逸系統的研製工作。

如今,我已年過半百。很多人說我把大半輩子獻給了長徵二號F火箭,這話不假。在不少人看來,堅持做一件事情幾十年很難。實際上,一個人在一個行業堅持一輩子,這樣的案例很多,前提是,要由衷地喜歡。我就由衷喜歡這件事情,喜歡製造火箭,對我來說,這件事情做得津津有味,所以並不難。更重要的是,這是在為國家做事,一個人能一輩子堅守在崗位上為國家做一件事情,我覺得是一種榮耀,這讓我很有成就感。我們堅守著做了一件事,我們把火箭製造出來了,可以讓它執行我們的任務了。但是這不是結束,關於「堅守」,還在繼續。我們要維持火箭成功的狀態,發射成功兩次也許不難,但是發射100次,每次都成功,這很難。到目前為止,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沒有失敗過,接下來該怎麼辦呢?我們要想辦法讓它以後也不失敗,讓它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都保持成功。這個難度非常大,對我們是考驗,更是挑戰。

人們總是喜歡追求新鮮的事物,但是堅守是要耐得住寂寞的。而讓一件事一直保持成功,除了堅守,別無他法。

【本刊專題】2020國人年度感受:為什麼要堅守?

來源:《小康》雜誌12月上

記者:于靖園

相關焦點

  • 科研工作者:我把大半輩子獻給了火箭
    為什麼要堅守——十個人的2020年度感受 由《小康》雜誌社聯合國家信息中心並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2020中國綜合小康指數」之「國人年度感受調查」結果顯示,這一年國人最強烈的感受是:堅守!為什麼要堅守?不同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 2017年中國十大明星武器曝光,背後的科研工作者值得國人銘記!
    建國初期,中國經濟低迷,中國軍工落後,但在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國軍工飛速發展,「兩彈一星」的成功讓世界都對中國刮目相看。  如今,中國是世界強國,中國軍工武器時常出口別國,中國的武器成為了一張金字招牌,物美價廉是對中國武器最好的評語。
  • 2020百度沸點年度人物系列榜單發布 愛國精神下國民凝聚...
    近日,基於網民搜索及資訊瀏覽數據,2020百度沸點發布了年度現象(包括年度關鍵詞、年度事件、年度淚點、年度國民驕傲榜、年度生活方式)、年度人物(包括年度驕傲人物、年度熱議人物)、年度作品(年度電視劇、年度綜藝、年度小說、年度電影)、年度知識(年度流行語、年度知識熱詞、年度科技熱詞)在內的4個系列共14個榜單。
  • 疫情下的科研人,Cell Press 要您出鏡
    活動將揭曉上一年度的「細胞出版社中國年度論文、年度機構」,並邀請年度論文獲獎作者到會分享最新科研成果。 2020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但科研工作者們卻並未停下探索未知的腳步,學有度,行無疆,築有崖,思無界,應對這一世界範圍的疫情大流行,學術和科研更需要秉持合作的精神,共同面對和突破這一困境。
  • 關於提名2021「亞洲傑出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師獎」候選人的通知
    關於提名2021「亞洲傑出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師獎」候選人的通知 2021-01-07 1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調:俄羅斯人認為醫務工作者是2020年度英雄
    中新網12月29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28日報導,全俄社會輿論基金會的民調結果顯示,俄羅斯人認為,醫務工作者是2020年的年度英雄。資料圖:圖為俄羅斯莫斯科,醫護人員為一名男子接種新冠疫苗調查顯示,選擇2020年度英雄時,民眾最常指出醫務工作者(55%),排在第二位的是緊急情況下救助失蹤者的緊急情況部員工(31%),排在第三的是病毒學家、疫苗開發者(22%)。受訪者還選擇了熱點地區的軍人(20%)、教師(16%)、志願者和社會工作者(15%)。
  • 四川綿陽 舉辦全市黨校系統2020年度科研工作會議
    為進一步促進四川省綿陽市縣黨校科研諮政協作,提升整體服務能力和水平,2020年7月29日,綿陽市委黨校(市行政學院、社會主義學院)隆重舉辦「全市黨校系統2020年度科研工作會議」,開展進行了年度科研工作總結、傳達省委黨校科研工作會議精神、系統經驗介紹、年度立項課題中期檢查和下步工作交流五個環節活動
  • 譚晶演唱新歌《飛天利箭》祝賀我國大火箭升空
    當晚的慶功大會上,專為大火箭創作的歌曲《飛天利箭》響徹會場,引發一線航天工作者和廣大國人的情感共鳴。 據了解,這是首支以航天人視角譜寫的追夢之歌。「長徵五號」是我國目前最大推力的新一代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將直接服務於我國探月三期工程、載人空間站工程和火星探測工程等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航天工程。大火箭順利首飛,標誌著中國航天邁入全新時代。
  • 亞太經合組織創新、研究與教育科學獎獲得者陳槐:喜歡這裡的人文氛圍 成都對科研工作者很有吸引力
    2020年度亞太經合組織創新、研究與教育科學獎評選結果9月2日揭曉,由科技部提名的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槐因其對溼地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研究脫穎而出,成為今年此獎項的唯一獲獎者。談及此次獲得2020年度亞太經合組織創新、研究與教育科學獎,陳槐說,在高興的同時,他也感受到自己的幸運,「國內在這一領域的優秀研究者不少,能夠從層層選拔中脫穎而出,當然是件幸運的事。同時,如果沒有國家經濟的發展以及對基礎研究的重視,我們的研究也很難取得目前的成果。」
  • 弘揚科學家精神,勇攀科技巔峰,致敬「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
    十八大以來,「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激勵著無數科技工作者。他們勇攀高峰、敢為人先,胸懷祖國、服務人民;他們追求真理、潛心研究,甘為人梯、集智攻關。他們在艱難的探索中開疆拓土,在時不我待的競爭中勇往直前,不斷向科技的廣度和深度進軍!
  • 從2020百度沸點人物系列榜單看國民的抗疫精神、奉獻精神
    近日,基於網民搜索及資訊瀏覽數據,2020百度沸點發布了年度現象(包括年度關鍵詞、年度事件、年度淚點、年度國民驕傲榜、年度生活方式)、年度人物(包括年度驕傲人物、年度熱議人物)、年度作品(年度電視劇、年度綜藝、年度小說、年度電影)、年度知識(年度流行語、年度知識熱詞、年度科技熱詞)在內的4個系列共14個榜單。
  • 搞科研不能是「冷板凳」 2020年將是中國科研史轉折點
    現在很多學校和機構有合同制,青年學者為了能留下來,不得不追求短期化、風險小的研究項目,為了快速出成果而忽視科研價值。更有許多從事基礎科研的工作者,用著十分昂貴的儀器,做著門檻極高的高智商工作,但是在成果沒出現之前,他們的身價甚至沒有儀器高,而且這個過程將有多麼漫長,無人知曉。社會缺少「科研」氛圍,是科研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 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雷佔許入選「科普中國2020年度科研...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李滿福)日前,「典贊·2020科普中國」宣傳推選活動分類評選結果揭曉,由中國真空學會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推薦的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雷佔許入選「年度科研科普人物」。榮譽證書。
  • 《智族GQ》年度人物:2020年,24個值得銘記的時刻
    看著跟著母親大半輩子的牙齒被一顆顆拔掉,他什麼都做不了,只能握著她的手說:「媽媽,別怕,我在,我在。」小米科技的創始人雷軍,今年迎來了創業的十周年。他為此準備了一萬二千字的演講稿,在紀念日當天直播講了3個小時。走下舞臺的瞬間,他感動又輕鬆,心裡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他記得散場後場內放了一首法語歌曲。後來同事告訴他,那是法國版的《難忘今宵》。
  • 南科大召開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動員大會
    中國教育在線訊 為做好我校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申報工作,調動全校科研工作者申報基金的積極性,2019年11月26日下午,科研部組織召開了「2020年度校自然科學基金動員大會」。
  • 亞太經合組織創新、研究與教育科學獎獲得者陳槐:成都對科研工作者很有吸引力
    8月2日,2020年度亞太經合組織創新、研究與教育科學獎評選結果揭曉,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槐因其對溼地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研究獲獎談及此次獲得2020年度亞太經合組織創新、研究與教育科學獎,陳槐說,在高興的同時,他也感受到自己的幸運,「國內在這一領域的優秀研究者不少,能夠從層層選拔中脫穎而出,當然是件幸運的事。同時,如果沒有國家經濟的發展以及對基礎研究的重視,我們的研究也很難取得目前的成果。」
  • 聽青年科研工作者講述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
    在這項萬眾矚目而異常艱辛的任務背後,活躍著一群年輕科研工作者。他們用行動完成著習近平總書記「早日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的殷切囑託,詮釋著「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的真實意義。我們邀請其中多位代表講述奮鬥故事,致敬青春力量。
  • 乘風破浪的女性科研工作者 | 一份"出海指南"
    在本次採訪中有女性科研工作者同樣對於某些領域內的男性主導有深刻的體會:「深切的感受是回國以後參加第一個領域內的討論會,會上全部報告嘉賓皆為男性。Frontiers 一直對於女性科研工作者保持著關注,借著《乘風破浪的姐姐》綜藝的高關注度,我們通過採訪8名不同年齡段、不同領域的科研女性,了解她們的科研心路歷程,讓行業內外更加關注科研女性們的心聲,感受她們是如何「乘風破浪」的。
  • 我省兩學者榮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孫煊哲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對52名為中國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做出傑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進行表彰。我省河南科技大學魏世忠教授、河南農業大學範國強教授榜上有名,魏世忠教授被頒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範國強教授被頒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河南兩學者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
    11日,記者從河南省科技廳獲悉,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對52名為中國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做出傑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進行表彰,河南兩學者榜上有名。據了解,河南此次獲獎的河南科技大學魏世忠被頒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河南農業大學範國強被頒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