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亞太經合組織創新、研究與教育科學獎評選結果9月2日揭曉,由科技部提名的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槐因其對溼地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研究脫穎而出,成為今年此獎項的唯一獲獎者。
人物簡介
陳槐,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成都大邑縣人。
2003年於重慶大學獲得環境工程專業學士學位和英語專業學士學位;
2008年於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獲得植物學博士學位;
2008年至2012年在重慶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並於其間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開展了研究工作,先後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骨幹人才)、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等人才計劃。
談及此次獲得2020年度亞太經合組織創新、研究與教育科學獎,陳槐說,在高興的同時,他也感受到自己的幸運,「國內在這一領域的優秀研究者不少,能夠從層層選拔中脫穎而出,當然是件幸運的事。同時,如果沒有國家經濟的發展以及對基礎研究的重視,我們的研究也很難取得目前的成果。」
問:您是在怎樣的情形下得知自己獲獎的?獲獎後您的感受是怎樣的?
陳槐:大約在正式對外公布前兩周,我就收到了授獎委員會發來的獲獎通知郵件。按照往年的慣例,確認獲獎後,將前往主辦國頒獎現場。但今年因為疫情,頒獎儀式改為8月21日晚在網上進行。我應邀作了主題發言。
在我看來,此次獲獎和我以往獲得的科研獎項有很大不同。因為此次所頒發獎項要求與教育、合作發生聯繫,研究所得的成果也需要與其他經濟體合作,這也代表我的研究在純科研領域之外獲得了影響力。
問:今年亞太經合組織創新、研究與教育科學獎的主題是「為了繁榮經濟的生物多樣性」,請介紹一下您的研究工作與這一主題的關聯,此次獲獎後,您下一步有怎樣的打算?
陳槐: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溼地、特別是泥炭地碳循環等領域,本質是研究大自然對人類的貢獻。
目前我關注的一個領域是水稻田。我目前研究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在節水的條件下,減少水稻田的甲烷排放,並穩定水稻田的產量。另外,我希望自己的研究能立足青藏高原,解答全球泥炭地和溼地問題,評估溼地究竟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和影響。
問:您是大邑人,本科獲得環境工程專業學士學位和英語專業學士學位,後來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獲得植物學博士學位,您是從什麼時候確定從事今天的研究工作的呢?在您的成長過程中,是怎樣的契機讓您選擇了今天的研究領域?
陳槐:我生長在大邑鄉村,從小就對自然、生物很感興趣,經常和朋友一起採集標本,把樹葉做成書籤。高考選擇環境工程專業,也是看到裡面有「環境」兩個字。做大學畢業論文時,我的指導老師正好是研究生態學方向的,我們一起研究了三峽消落帶溼地水植物多樣性。在這個過程中讓我感受到自己還是更喜歡生態學的研究,所以碩士就報考了生態學,後來在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攻讀植物生態學方向,繼續研究溼地的功能和生態系統服務。
問:您現在也同時負責博士生人才培養工作,您通過什麼方式培養他們?要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身您所研究的領域,您有怎樣的建議?
陳槐:從事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對這一領域感興趣。因為科研很多時候非常辛苦,如果沒有興趣,對研究者會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我會要求自己的研究生每周舉辦一個讀書會,每次讀書會有兩個同學來分享學習心得,其他同學進行提問。互動的過程,也幫助我們整個團隊找到新的思想火花,發現前沿的研究問題。
要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溼地研究領域,科普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另一方面培養他們的興趣。工作中,我曾與央視一檔節目合作,普及溼地知識,在高校做報告時,我也嘗試讓更多不同專業的本科、研究生了解溼地,產生研究溼地的興趣。
問:您是成都人,也在成都工作多年,您對成都的感受如何?
陳槐:我出生於成都農村,先後在重慶、西安、加拿大等地生活,最後回到成都工作,還是更喜歡成都的氣候、環境以及人文氛圍。另一方面,岷江孕育了成都平原的富庶,都江堰進一步保證了成都平原溼地農業的穩定,產生出獨有的溼地文化,這也是非常吸引我的地方。
問:目前,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重視科研對一個城市發展的重大影響,您覺得成都是否為科學家提供了合適的科研環境?如果要吸引更多的科研人才來到成都,您有怎樣的建議?
陳槐:在我看來,成都自然環境舒適,生活配套相對完善,文化也有一種寬容性,從而讓這裡的科研管理、科研投入等都在全國範圍內處於靠前位置,因此對科研工作者來說,成都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同時,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成渝兩地進一步打破行政壁壘,推動城市政策、功能進一步完善,對更多科研工作者有了更強的吸引力。
在我看來,成都要吸引更多國外人才也不是問題,因為成都人非常友好,包容度高,又有創新的文化。如果成都能進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英語能力,提供讓國外人才到來後即使不懂中文也能很舒適生活的環境,相信將進一步提升成都的吸引力。
(來源:成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