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巧克力的發展歷史,可可豆產地和巧克力風暴的中心點都離亞太地區很遠,但隨著當代巧克力風潮和產地風味趨勢的變化,亞太地區巧克力逐漸形成了一股力量。在最近頒布的2020年國際巧克力大獎(International Chocolate Awards)亞太區獎項中,產地精品巧克力正在開啟全新的「高光」時代。
在人們生活方式發展的軌跡上,巧克力一直以某種形態存在著,有時是貴族身份的象徵,有時是工業革命的見證者,有時是時尚潮流的代表物……
從歷史上來看,巧克力起源於阿茲特克時期,考古學者在一個瑪雅地下墓穴的手札上發現了巧克力的製作過程:「將可可粉放入陶罐加熱,倒入辣椒粉和玉米面,然後用棍子不停攪拌,直到混合物的表面起了一層細細的泡沫為止。」
那時,阿茲特克人和瑪雅人把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作為「神物」,他們認為巧克力是神靈賜予人類的禮物,通常在重大祭祀時製作成可可飲品食用。由於可可豆的珍貴,阿茲特克人和瑪雅人還曾把可可豆作為通用貨幣。此外,以可可豆為原型,瑪雅人創造了名叫Ek Chuaj的神靈。
隨著世界風潮的變遷,1519年後巧克力傳入歐洲,在「苦」的味蕾基礎上增加了歐洲人喜歡的蔗糖、香草味道,讓巧克力風味逐漸出現了「甜」的趨勢。此後世界上第一臺可可磨粉機、第一臺可可脂離心機的誕生,讓巧克力在歐洲成為了優雅而美好的食物。
從那時起,可可豆的產地主要集中在非洲和美洲大陸,而真正的世界巧克力中心卻在歐洲,這樣的趨勢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而隨著近些年亞洲可可豆產區的發掘,以及亞洲人對巧克力的喜愛和研究,亞太地區成為了全新的巧克力風潮地,去工業化,回歸手作,打造單一產地的Bean to bar精品巧克力,成為了當下趨勢。
在此次宣布的2020年國際巧克力大獎(International Chocolate Awards)亞太區獎項中,我們不難發現,越來越多源自亞太本地的可可豆產區、巧克力製作者發揮了創意,掀起了新一輪的巧克力風潮。對於強調Bean to bar甚至Tree to bar的巧克力而言,需要堅持選用單一產地的可可豆,在可可種植農場用科技手法培養更精緻的原料,在製作手法上「去工業化」,形成生態可持續的巧克力製造。
屏東可可的高光時刻
對於可可豆產地,大多數人的印象依然停留在非洲、南美洲,天然的氣候條件和豐厚的歷史底蘊,讓那裡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可可王國,應該很少有人提到臺灣會想到可可豆。
臺灣第一位國際巧克力品鑑師許華仁,在福灣莊園做行政主持時搜尋在地食材,機緣巧合下發現了來自屏東的可可豆,由此發現了臺灣巧克力的「新大陸」。
趁著臺灣巧克力風潮的興起,許華仁開始嘗試與當地可可種植農戶合作,改善種植環境,更好地呈現可可來自土地的好風味。屏東當地產的可可鮮果經過發酵、烘培、研磨,這一切都在當地巧克力園區內完成,從而創造了從Bean to bar到Tree to bar的革新。
此番獲得世界最佳黑巧克力金獎的福灣巧克力(70%),帶有堅果、焦糖、朗姆酒、甘草的香氣,還有些許熱帶水果的酸度,獨特的味覺體驗是屏東當地可可的風土之味。此外,福灣巧克力還結合了臺灣食材,創造出櫻花蝦、紅藜、烏魚子、臺灣茶等風味,讓產地風味更具特色。
菲律賓的美味「黃金」
產於菲律賓的可可同樣鮮為人知,很長一段時間裡只是「自娛自樂」,實際上菲律賓的可可種植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 17世紀中期criollo可可從墨西哥引進,之後這裡成為東南亞可可的主要生產地,其中大量可可都來自達沃(Davao)地區,當地氣候非常適合可可種植。
Auro Chocolate的創始人Mark和Kelly非常喜歡巧克力,他們在旅行過程中發現了優質可可的獨特風味,由此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菲律賓Bean to bar巧克力。
在菲律賓和西班牙語中,uro意為「黃金」,與化學符號AU「金」組成了Auro的名稱,足以見得他們對產地可可的熱愛。
他們與菲律賓當地種植可可豆的農戶合作,用更為科技的手法提高可可豆種植的效率和質量,將此地才有的風味可可製作成巧克力排塊,讓世界各地的人嘗到菲律賓產地精品巧克力的魔力。此番獲得世界最佳牛奶巧克力金獎的50% Milk Chocolate,達沃產地可可的芬芳與牛奶的醇香完美結合,創造了獨一無二的產地風味。
南太平洋島國的奇妙風味
能做出真正美味巧克力的人,一定是發自內心熱愛巧克力的人。此番獲得黑巧克力金獎的Jasper and Myrtle,來自澳大利亞坎培拉,兩位創始人在創造Jasper and Myrtle巧克力前,喜歡前往世界各地旅行,在不同目的地發掘產地巧克力獨一無二的風味。
回到坎培拉後,他們發現並沒有一款擁有純粹之味的巧克力,於是Jasper and Myrtle誕生了。
在全球搜羅嘗試的可可豆中,他們對源自南太平洋西部的一個島國——巴布亞紐幾內亞的Trinitario可可豆念念不忘,此次獲得獎金的PNG 66% Dark Chocolate,正是選用了產地可可。
在強烈的熱帶雨林氣候下,這塊小眾可可產地的風味純粹而飽滿,很多人開玩笑說:「它像極了大地泥土的味道。」 Jasper and Myrtle與當地可可莊園的農戶合作,直接購買產地可可豆,加入豐富而有趣的食材,創造了藍莓黑巧克力、白蘭地和橙黑巧克力、喜馬拉雅巖鹽和裙帶菜黑巧克力、生薑和椰子黑巧克力等。
當代和風巧克力
2020的盛夏,蔥蔥鬱鬱的京都「新富館」開設了greenbean to bar Chocolate的首家關西地區旗艦店,以馬達加斯加的果味巧克力為基調,加以京都老鋪雲野的勞烏海帶製成的原豆巧克力,充滿了創意而優雅的味道。
14年前,green bean to barChocolate的創始人安田武之在旅行時愛上了單一產地精品巧克力,回到日本後做起了研究,在原本就視巧克力為「天使」的日本,他和夥伴們建造了一座產地可可豆的實驗室,收集了世界各地的優質可可豆。
日本飲食風潮的特點在於,一切的「舶來品」都會印刻上本土的風味和氣質。green bean to bar Chocolate也不例外。在南美叢林中尋回的可可豆,經過焙燒、壓碎、研磨、精煉、陳化、回火、成型後,用具有日本特色的「和紙」進行包裝,無論是風味還是視覺,都擁有了濃濃的日系和風。
除了此次獲得原味牛奶巧克力金獎的green bean to bar Chocolate排塊,最近人氣頗高的還有日本橋店一周年特別紀念款,與抹茶專賣店IPPUKU & MATCHA共同創造了抹茶巧克力的獨特風味。
編輯—YAO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