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老師:
某媒體刊文說:「古代的陝北某地,是一個聽後讓人顫慄的詞。」請問其中「顫慄」的寫法妥當嗎?謝謝!
陝西讀者王邵虎
王邵虎讀者:
2001年頒布的《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中規定,「戰慄」為推薦使用的詞形,「顫慄」則作為異形詞予以淘汰。打那以後,《現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學習詞典》《現代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都只收「戰慄」的詞條,而無「顫慄」的詞條。在主流網站觀察,「戰慄」的寫法佔明顯優勢,已經成為社會主流寫法。因此,提問中「是一個聽後讓人顫慄的詞」宜寫成「是一個聽後讓人戰慄的詞」。
與此相關,「顫抖」和「戰抖」是同義詞,工具書上都有詞條,都可以使用。例如:
(1)手術後,一名75歲的老奶奶終於見到久違的光明。她喜悅的聲音在顫抖,拉著醫生的手也在顫抖。
(2)老爺爺在家人的攙扶下,用顫抖的手敬了一個非常標準的軍禮。
(3)他非常激動,胳膊和雙手一直不停地戰抖。
(4)看到孩子凍得渾身戰抖,老李忙把大衣脫下來給孩子穿上。
從實際使用情況來看,「顫抖」用量比較多,「戰抖」用量較少。
還有,「打戰」跟「打顫(dǎzhàn)」是一組異形詞,《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推薦使用「打戰」的寫法。講求規範的媒體也多採用這種寫法。例如:
(5)那時,寒冬臘月天,船夫們一邊喊著號子升起風帆,一邊凍得牙齒打戰。
(6)他們手腳並用爬了上去,頓時感到頭暈目眩,心突突地直跳,雙腿打戰,但他們沒有退卻。
《語言文字報》原主編杜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