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研究首次定量評估COVID-19的社會經濟環境影響

2020-09-23 環境與發展智庫

圖片來自網絡

2020年7月9日,《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發表題為《冠狀病毒大流行造成的全球社會經濟損失和環境收益》(Global Socio-economic Losses and Environmental Gains from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的文章,首次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全面影響進行了評估,研究顯示,消費損失超過3.8萬億美元,導致相當於1.47億人的全職工作崗位損失,溫室氣體排放出現有史以來最大降幅。最直接受到衝擊的是亞洲、歐洲和美國的旅遊業和地區,由於全球化,整個世界經濟會產生連鎖效應。

為了評估COVID-19大流行對全球經濟和環境的全面影響,由雪梨大學、愛丁堡龍比亞大學(Edinburgh Napier University)、昆士蘭大學、印度尼西亞財政部、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日本人類與自然研究所、杜克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機構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使用全球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MRIO),從社會和經濟損失以及大流行的環境影響多個角度探討了直接和間接的溢出效應。根據截至2020年5月的信息,全球的總體評估影響顯示,全球消費損失達3.8萬億美元,造成大量的失業(相當於1.47億人的全職工作崗位)和收入損失(2.1萬億美元)。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2.5 Gt、粒徑≤2.5 um的細顆粒物(PM2.5)排放減少0.6 Mt、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排放下降了5.1 Mt。雖然亞洲、歐洲和美國是受影響最直接的地區,交通和旅遊業是受影響最直接的部門,但整個世界經濟都感受到了國際供應鏈所帶來的間接影響。這些連鎖反應突出了社會經濟和環境維度之間的內在聯繫,並強調了應對不可持續的全球格局的挑戰。人類如何應對這場危機將定義大流行後的世界。

轉載本文請註明來源及作者: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氣候變化科學動態監測快報》2020年第15期,曾靜靜 編譯。

相關焦點

  • 新模型定量評估加州乾旱對經濟和環境的影響
    這種影響導致對天然氣發電的需求增大,並且增加了電力的成本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通過對以往的研究發現,主要依賴事後數據的計算和分析,以此來估算2012—2016年乾旱導致的各項成本和二氧化碳排放的評估,這種評估很難對一些不可控制的變量(例如不斷增長的可再生能源、天然氣價格的波動等)進行評估。
  • 國內外研究動態 | 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COVID-19)
    NASA還與美國農業部合作,支持使用遙感信息來評估作物產量,這一信息對於評估國家糧食供應和糧食政策,確保在新冠大流行期間國家糧食供應至關重要。全球應對COVID-19所產生的其他地球信號仍有待發現。為此,NASA正在通過以下途徑推進研究:一是資助新的科學研究,並擴大現有項目;二是接受新的研究建議,快速響應地球科學新型研究。三是繼續利用現的夥伴關係,促進新的夥伴關係。
  • 我國首個踐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定量評估報告發布
    11月20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在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期間舉行的「基於地理與統計信息開展德清可持續發展定量評估」分會上,我國首個踐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定量評估報告——《德清踐行 2030 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2017)》(以下簡稱《報告》)發布。
  • 《柳葉刀》首次評估旅行限制對疫情影響
    《柳葉刀》首次評估旅行限制對疫情影響國際戰「疫」行動科技日報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柳葉刀·公共衛生》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首次評估旅行限制措施對疫情的全球性影響,結果表明:只有在有針對性地落實國際旅行限制措施時,才能夠有效控制新冠病毒
  • Science:定量確定不同的幹預措施對COVID-19病例數量的影響
    馬克斯-普朗克動力學與自組織研究所的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這些問題。他們從3月中旬開始,就與哥廷根大學的科學家們一起,對德國的新冠病毒疫情過程進行了模擬。在他們的模型計算中,這些研究人員將3月份逐漸增加的公共生活限制與COVID-19病例數的發展聯繫起來。特別是,他們研究了3月份的三套幹預措施的影響:3月8日左右取消大型公共活動,3月16日關閉教育機構和許多商店,3月22日大範圍的禁止接觸。
  • 積極發現與管理病例:遏制COVID-19大流行的關鍵措施
    [5]本文介紹了基於證據和中國實踐的防控策略與措施,希望在圍堵和壓制策略下推動積極的病例發現和病例管理措施,我們認為這有利於降低疫情帶來的健康和社會經濟損失,促使社會更早和安全地回歸常態生活。本文還闡述了如何基於風險評估調整防控措施,並描述了長期防控目標和路徑。
  • 《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最新一期:COVID-19疫情中的科技與社會初探
    陳嘉新的〈由COVID-19看全球衛生治理〉勾勒出關於全球衛生治理的主要文獻及其觀點,並從此次COVID-19疫情的種種,指出其中的不足,如世界衛生組織的失能,及國族主義興起使得某些「全球化」論述顯得相當可疑。希望疫情告一段落時,我們可以帶著科技與社會研究的精神重新出發,開啟更多的討論與研究。
  • 【Economist】Covid-19 in 2020: The plague year
    疫情使得世界經濟面臨嚴重衰退、人民生存受到威脅,也加劇了社會不平等及社會動蕩。但疫情也促進了社會創新,醫療、能源等產業因技術進步而革新,同時中國無私地分享病毒結果和抗疫經驗,這也證明了科學不分國界。此外,疫情也催生了更加創新的政府。這一年值得被銘記。
  • Covid-19血清學檢測診斷準確性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研究組共篩查了5016篇參考文獻,最終確定40篇研究,共進行了49次偏倚風險評估。在98%(48/49)的評估中發現患者選擇偏倚高風險,73%(36/49)的評估中存在較高或不明確的偏倚風險。10%(4/40)的研究包括門診病人,只有兩項研究評估了護理點的檢測。對於每種檢測方法,合併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與所測量的免疫球蛋白類別無關。
  • 美國COVID-19疫苗研究最新進展
    疫苗臨床試驗中期結果前景良好: 獨立的數據和安全監控委員會(DSMB)負責監督研究性COVID-19疫苗mRNA-1273的三期試驗,該委員會於2020年11月15日審查了試驗數據,並與試驗監督小組分享了其中期分析。
  • 張瑜:疫情影響下的全球經濟如何評估?如何演化?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張瑜 殷雯卿 文/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 執業證號:S0360518090001主要觀點COVID-19的爆發帶來了全球經濟陷入困境,因此本期的央行雙周志我們重點關注了近期各國央行、國際組織如何評估疫情對短期及中長期經濟的影響。
  • 湖科大參與研製編寫的我國首個踐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定量...
    由湖南科技大學地理空間信息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陳浩副教授師生團隊參與研製編寫的我國首個踐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定量評估報告《德清踐行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2017)》發布。會上,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聯合國大會秘書處秘書長王春風、浙江省常務副省長馮飛、對地觀測組織(GEO)國際關係主任史蒂文拉馬特、中國國家統計局統計設計管理司司長程子林等人按下啟動按鈕、共同發布了報告。
  • PNAS刊文建議深海採礦環境影響評估重視中層水域
    圖片來自原文2020年7月9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布題為《觀點:評估深海採礦的環境風險時必須考慮中層水域生態系統》(Opinion: Midwater ecosystems must be considered when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risks of deep-sea mining)的文章稱,來自世界各地的19位海洋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深海採礦不僅對採礦作業周圍海域構成重大風險,而且還對海底數百至數千英尺的水域構成重大威脅,威脅著巨大的中層水域生態系統。
  • 方修琦: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
    有史以來,自然環境及其動力過程在人類決策和社會演化過程中一直是一個重要的因子。作為自然地理環境中最為活躍的要素,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廣泛而深刻,始終是人類文明興衰的重要背景。過去氣候變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與人類適應,作為人地關係演變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時間維度上地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
  • 王培安:影響群眾生育行為的是經濟社會因素
    全國政協常委李偉、全國政協常委(民建)秦博勇、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經濟界)陳雨露、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福利保障界)王培安、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民建)劉炳江就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 【案例研究】環境足跡:研究現狀、挑戰與展望
    Hammond據此斷言足跡必須以空間物理量為單位,並改稱碳足跡為碳質量。而隨著碳足跡和水足跡等指標的引入,足跡概念的外延日趨寬泛和多樣化,很多學者將其視為表徵資源消費水平或環境影響強度的指標。近年來,一系列經濟社會領域足跡指標的興起,如經濟足跡、社會足跡、天堂足跡、僱傭足跡等,使得上述定義的合理性再次遭受質疑。
  • 維生素D可緩解COVID-19病情?PLOS ONE新研究引爭議
    近日,《PLOS ONE》期刊將上月剛發表的一篇論文標記為「Expression of Concern(EoC)」,該研究表明維生素D或可以預防COVID-19進展為重症。具體來說,人們提出的質疑主要包括幾個方面:研究樣本量是否充足來達到研究的目的。統計分析和結果是否足夠有力地支持文章的結論,以及如何在數據分析中解決潛在的混雜因素。因為維生素D水平本身也可能預示著共病的存在,從而影響COVID-19的結局。
  • 朱正威:健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
    國際風險管理與社會穩定風險  當代社會,人為的發展性風險日益突出,源於政府行為活動引發的發展中不確定性風險大量衍生,並在不同地區、人群、行業系統中以不同張力積聚和擴散,給公共秩序、社會穩定帶來持續壓力和挑戰。縱觀近年來世界一些國家地區陸續爆發的內部經濟社會危機和政局動蕩,無不與政府公共政策失誤、公共治理的制度性缺陷有關。
  • 中國當代文學的世界影響效果評估研究
    隨著 20 世紀 80 年代整個社會的改革開放,商品經濟的浪潮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個體自我價值的實現成為人們行為的重要依據,人生幸福成為個體追求的終極目標。儘管這些觀念使個體在更大程度上獲得了解放和自由,但被還原為「小我」的同時人們也逐漸陷入精神失重、信仰缺失的尷尬境地,對理想的召喚和重塑成為當今時代的重要任務之一。
  • 基因編輯大牛David Liu團隊分析COVID-19對全球科學活動的影響
    Liu實驗室質粒訂單數量,作為特定科學領域中全球活動的代表,以此分析全球質粒需求變化,反映COVID-19對全球科學活動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從1月中旬到3月中旬,中國受COVID-19的影響要比世界其他地區早。我們將COVID-19事件窗口定義為2020年1月15日-2020年3月15日(中國)和2020年3月11日-2020年5月19日(美國和歐洲的最後日期)。為了提高模型的穩定性,作者僅考慮了2020年有10個以上唯一訂單日期的10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