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型定量評估加州乾旱對經濟和環境的影響

2020-09-30 環境與發展智庫

圖片來自網絡

2020年7月,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The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承擔的一項研究定量分析了加利福尼亞州從2012年到2016年的乾旱情況,這是加利福尼亞州歷史上最嚴重的、持續時間最長的乾旱。

在2012—2016年期間,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經歷了被認為是該州歷史上最嚴重的乾旱之一。乾旱對電力部門衝擊很大。該州河流的水量減少表明水利發電的能力減少。這種影響導致對天然氣發電的需求增大,並且增加了電力的成本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通過對以往的研究發現,主要依賴事後數據的計算和分析,以此來估算2012—2016年乾旱導致的各項成本和二氧化碳排放的評估,這種評估很難對一些不可控制的變量(例如不斷增長的可再生能源、天然氣價格的波動等)進行評估。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The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電力系統仿真模型來對2012—2016乾旱期間觀察到的諸多水文數據與二氧化碳、電價等綜合因素集成進行了模擬評估。研究發現乾旱對批發電價的影響不大。相反,天然氣價格卻是直線上漲,2014年影響美國東部大部分地區的極地渦旋事件是天然氣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加州三家電力公司因乾旱而導致的損失大小不一。總體來講,乾旱期間增加的冷卻需求(電力需求)所造成的經濟損失(38億美元)可能比水力發電損失(19億美元)更大。研究還發現,與之前的一些研究相比,可再生能源在減少因乾旱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方面的潛力可以忽略不計。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新開發的網格模擬軟體來執行一系列的控制計算實驗,以確定乾旱(及其水文氣象成分)對二氧化碳排放、批發電價和加州公用事業成本的直接影響。為了更好地理解可再生能源的存在如何影響乾旱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程度,研究人員測試了不同的潛在發電組合,改變了可再生能源的滲透程度。研究結果為2012—2016年乾旱對經濟和環境的影響、對加州電網的影響以及未來在替代電網配置下加州電力系統對乾旱的脆弱性提供了新的見解和思路。

轉載本文請註明來源及作者: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資源環境科學動態監測快報》2020年第15期,李恆吉 編譯。

相關焦點

  • 國際研究首次定量評估COVID-19的社會經濟環境影響
    最直接受到衝擊的是亞洲、歐洲和美國的旅遊業和地區,由於全球化,整個世界經濟會產生連鎖效應。為了評估COVID-19大流行對全球經濟和環境的全面影響,由雪梨大學、愛丁堡龍比亞大學(Edinburgh Napier University)、昆士蘭大學、印度尼西亞財政部、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日本人類與自然研究所
  • ...植物》發表論文評估「氣候變化對高附加值農產品市場的影響」
    近日,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解偉研究員以第一作者與合作者在Nature子刊Nature Plants發表研究論文(Article)評估「氣候變化對全球大麥產量及啤酒市場影響」。本文以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酒精飲料啤酒為例,評估了氣候變化對高附加值農產品市場的影響,並被Nature Plants選為網頁封面論文。
  • ...矽谷所在的加州近年來乾旱和野火頻發,也是減分項。此外,疫情...
    【為什麼美國企業逃離矽谷】加州號稱是地球上最適合居住的地方之一,宏偉的紅木森林,完善的教育體系,沙灘,美食,財富和人才的聚集地,但這一切都在改變。目前,包括特斯拉公司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甲骨文首席技術官拉裡·埃利森等在內,越來越多的技術企業大佬正選擇「逃離」矽谷。除了房價和稅率高等原因,矽谷所在的加州近年來乾旱和野火頻發,也是減分項。
  • 美國多州出現乾旱,加州大火「重燃」,2020年真多災多難?
    其中西方大部分地區正處於嚴重乾旱之中,所以如今的美國正在處於缺水階段,其中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指出,位於新英格蘭地區異常乾燥和炎熱,估計5300萬人生活在乾旱影響的地區。根據乾旱監測報告,如今美國的大範圍乾旱確實是事實,例如猶他州,科羅拉多州,內華達州和新墨西哥州超過93%的土地處於某種程度的乾旱,猶他州有69%的乾旱嚴重,科羅拉多州則有61%。俄勒岡州,亞利桑那州和懷俄明州的四分之三以上也在乾旱中。
  • 水分來源深度直接影響喀斯特石生植物水勢調節及乾旱脆弱性特徵
    喀斯特地區土層淺薄且極不連續,下伏的表層巖溶帶裂隙管道發育,這不僅使得喀斯特生態水文過程和植物水分環境明顯區別於絕大多數非喀斯特地區,生態環境亦更為脆弱。西南喀斯特地區系全球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區之一,由於歷史上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和「十一五」以來大規模的生態保護與建設,幾十年間,該區植被整體上經歷了由破壞到恢復的變化過程,曾經以石漠化為主要特徵的西南喀斯特山區植被覆蓋度明顯提升。但由於該區特殊的地質條件,地表水滲漏嚴重、水文過程迅速等導致降雨後只能維持數日的溼潤環境,巖溶乾旱頻發,嚴重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分布。
  • 研究揭示水分來源深度直接影響喀斯特石生植物水勢調節及乾旱脆弱...
    喀斯特地區土層淺薄且極不連續,下伏的表層巖溶帶裂隙管道發育,這不僅使得喀斯特生態水文過程和植物水分環境明顯區別於絕大多數非喀斯特地區,生態環境亦更為脆弱。西南喀斯特地區系全球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區之一,由於歷史上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和「十一五」以來大規模的生態保護與建設,幾十年間,該區植被整體上經歷了由破壞到恢復的變化過程,曾經以石漠化為主要特徵的西南喀斯特山區植被覆蓋度明顯提升。但由於該區特殊的地質條件,地表水滲漏嚴重、水文過程迅速等導致降雨後只能維持數日的溼潤環境,巖溶乾旱頻發,嚴重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分布。
  • 我國首個踐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定量評估報告發布
    11月20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在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期間舉行的「基於地理與統計信息開展德清可持續發展定量評估」分會上,我國首個踐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定量評估報告——《德清踐行 2030 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2017)》(以下簡稱《報告》)發布。
  • 松花江水汙染環境影響評估與修複方案通過評審
    國家環保總局11月29日邀請15位院士及知名專家召開專家評審會,討論通過了「松花江重大水汙染事件生態環境影響評估與修復技術方案」,今日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專家赴松花江汙染事件影響區現場
  • 研究揭示水分來源深度直接影響喀斯特石生植物水勢調節及乾旱脆弱性特徵
    喀斯特地區土層淺薄且極不連續,下伏的表層巖溶帶裂隙管道發育,這不僅使得喀斯特生態水文過程和植物水分環境明顯區別於絕大多數非喀斯特地區,生態環境亦更為脆弱。西南喀斯特地區系全球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區之一,由於歷史上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和「十一五」以來大規模的生態保護與建設,幾十年間,該區植被整體上經歷了由破壞到恢復的變化過程,曾經以石漠化為主要特徵的西南喀斯特山區植被覆蓋度明顯提升。
  • Science Bulletin: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其合作團隊基於微生物絕對豐度提出了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的新模型。植物根際微生物對於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環境適應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人員基於傳統的微生物相對豐度數據,提出了根際微生物群落的兩步或多步篩選組裝模型,該模型認為:微生物依次在根外土、根際土和根內逐步被篩選,形成植物根際特異的微生物群落。
  • 乾旱加劇加州野火 然而氣候變化可能會使未來降雨減少
    乾旱加劇加州野火 然而氣候變化可能會使未來降雨減少2017-12-07 11:38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Evelyn責任編輯:huangshihong加州南部乾旱和強大的大風天氣相結合造成危險的火災情況。隨著風力的不斷吹襲,加利福尼亞在未來數周內仍可能保持乾燥和易燃的狀態。
  • 生態環境部環評司有關負責人就《經濟、技術政策生態環境影響分析...
    《環境保護法》第十四條規定「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組織制定經濟、技術政策,應當充分考慮對環境的影響,聽取有關方面和專家的意見」。為貫徹落實上述規定,「十三五」以來,我部組織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針對區域、產業和城鎮化等領域的典型政策開展了環境評價研究,同時借鑑美國、加拿大、英國、歐盟、世界銀行和相關國際組織制定的政策(戰略)環境評價技術指南等,探索形成了適用於政策生態環境影響分析的技術方法、內容框架和成果要求,在此基礎上編制形成《指南》,可以為經濟、技術政策的制定者在分析政策的生態環境影響方面提供參考
  • 李澤椿:謹防極端天氣影響生態環境安全
    如何充分認識極端天氣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嚴重性,從哪些方面尋找對策?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在中國氣象局和重慶市政府共同舉辦的中國秦巴山區典型氣候研討會上亮出了自己的觀點。  由於氣候變暖影響了大氣環流形勢的格局,近些年來極端天氣頻發,且變化規律複雜。極端天氣極大地影響了部分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與宜居環境,讓百姓生命財產遭受損失。據民政部門統計,今年6月至8月,暴雨洪澇、雷擊、風雹沙塵災害、地質災害和乾旱等氣象災害,給貴州省和四川省造成直接經濟損失98.91億元、296.06億元。  「生態與天氣氣候密不可分。」
  • 中國乾旱氣象科學研究計劃:讓糧食與生態安全遠離乾旱威脅
    、持續時間最長、影響面最廣的,對全球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深遠。我國是全球乾旱災害發生最頻繁的國家之一,遇到大旱之年,糧食減產大約有一半以上歸因於旱災。乾旱災害嚴重地威脅著我國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面對這樣一種沉默而影響深遠的災害,氣象科技工作者站了出來,中國乾旱氣象科學研究計劃由此啟動。
  • 美加州氣候趨於極端 洪澇乾旱將成為常客
    在本世紀末之前,加州可能再次遭遇洪水的襲擊,就像臭名昭著的「1862年大洪水」那樣,那次洪水將長達300英裡的州淹沒在水下。而且,這種情況可能不止一次發生。一項新的研究警告說,加州的天氣很可能趨於極端化,要麼極端乾旱,要麼極其潮溼,這種現象被稱為「氣候暴風」。
  • 河南農大丨高溫乾旱脅迫致ABA和ROS積累影響水稻萌發
    中文摘要種子萌發是植物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生物過程之一,溫度和水是影響種子萌發的兩個最關鍵的環境因素。在本研究中,我們研究了植物激素脫落酸(ABA)和活性氧(ROS)在高溫(HT)和乾旱誘導的水稻種子萌發抑制中的作用。
  • 張瑜:疫情影響下的全球經濟如何評估?如何演化?
    若新冠疫情造成的影響與歷史上的大流行病類似,那麼全球經濟的發展軌跡將與之前的悲觀預期大相逕庭:如果低實際利率持續幾十年,它們將為各國政府提供可喜的財政空間,以減輕這一流行病的後果。經合組織(OECD):評估COVID-19限制措施對經濟活動的初步影響。OECD在評估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時,採取了產出法與支出法兩條路徑。
  • 研究人員提出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
    植物根際微生物對於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環境適應具有重要作用。soil) 和根內 (root) 逐步被篩選,形成植物根際特異的微生物群落(圖示)。因此,相對豐度的研究結果很難與定量的植物生理生態指標進行聯繫,阻礙了人們對於根際微生物生態功能的理解。通過定量蒺藜苜蓿的根際微生物組,研究人員發現平均每克根外土、根際土和根系中細菌16S rRNA基因的含量為1.1 × 109,1.51 × 1010和3.28 × 109,根際土中細菌16S rRNA基因的含量是根外土的13.7倍。
  • 美評估有機太陽能電池對環境的影響
    為更好地了解太陽能帶給能源和環境的利與弊,美國羅切斯特理工學院研究小組的科學家日前表示,他們完成了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壽命周期等多項評估中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生產有機太陽能電池所需的總能源比生產普通無機太陽能電池的要少。 太陽能有望捧起石油能源產品的「接力棒」,承擔起為人類提供能量的重任。
  • 【ISME J】土壤中硝化細菌群落的組成和活性對溫度和CO2的升高不敏感,但受乾旱的影響較大
    微生物催化大多數土壤氮的轉化過程,在調解大氣、植物和土壤之間的氮交換中起著中心作用。因此,了解土壤微生物對氣候變化反應的性質和強度,對於預測未來陸地氮循環,包括其對植物生產力的影響和氣候-碳反饋至關重要。然而,我們對特定微生物類群在陸地環境響應氣候變化中調節氮變化的相對作用的理解仍然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