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發表論文評估「氣候變化對高附加值農產品市場的影響」

2021-01-14 北京大學新聞網

人類食物消費已從「吃飽」向「吃好」轉變,「吃得開心」等飲食文化逐漸成為食物消費的新標準,但目前有關氣候變化對農業及農產品市場的研究主要關注糧食。鑑於顯著的氣候變化將發生在人類膳食結構進一步變化的2050或2100年,我們除了關注氣候變化對口糧等糧食作物影響,也應該關注氣候變化對肉、蛋、奶、飲料和酒類等消費品供給的影響。

近日,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解偉研究員以第一作者與合作者在Nature子刊Nature Plants發表研究論文(Article)評估「氣候變化對全球大麥產量及啤酒市場影響」。本文以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酒精飲料啤酒為例,評估了氣候變化對高附加值農產品市場的影響,並被Nature Plants選為網頁封面論文。

研究團隊使用「氣候模式-作物模型-經濟模型」耦合的評估方法,評估到本世紀末氣候變化4個溫度升高情景下大麥單產變化以及由此引發的全球啤酒供應和價格變化。大麥是製作啤酒最主要的原材料。近年來,全球平均17%的大麥用於啤酒生產,而在巴西高達83%(圖1)。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高溫和乾旱事件(以下簡稱「極端事件」)在大麥主產區同時發生的強度和頻率呈現增加趨勢。對全球整體而言,不同溫度升高情景下極端事件導致大麥單產平均損失3%-17%,歐洲一些國家損失高達40%或更多。

圖1.極端事件導致各國大麥總量及用於啤酒、飼料等用途的比例變化

在全球啤酒供應量方面,溫度升高為最高的情景下,極端事件導致全球啤酒供應減少16%(相當於美國啤酒的飲用量)。而對於啤酒消費大國的中國,絕對量減少最多,達到43億升,相當於中國啤酒消費總量的9%;在溫度升高最低的情景下,全球啤酒供應減少4%。在全球啤酒價格方面,溫度升高為最高的情景下,價格翻倍。愛爾蘭價格上升幅度的絕對值最大,達4.84美元/500毫升,相當於之前價格的193%;溫度升高為較低的情景下,全球價格上漲15%。在全球啤酒人均消費量方面,人均啤酒飲用量最大的國家愛爾蘭和捷克每年人均消費量達到276或274瓶(500毫升計)——約為每人每周喝5瓶,極端事件導致這些國家年人均消費量下降81瓶(圖2)。

圖2.極端事件導致各國啤酒消費總量、價格和人均消費變化圖

本研究不僅在方法論上有所創新,而且有助於吸引公眾關注氣候變化、制定農業領域的適應和減緩政策。如果大眾意識到氣候變化將影響自己的啤酒消費、周末休閒、朋友社交以及世界盃期間的觀賽心情,更多的人會關注氣候變化。2016年在美國蒙大拿州發生由乾旱和高溫所導致的大麥減產和啤酒供應短缺已向我們證明:農業領域適應措施制定的序列值得重新考慮。審稿人甚至認為「如果美國總統川普喜歡啤酒,希望在他看到這篇文章或相關報導後會重返巴黎協定」。

解偉研究員為本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本文另外兩位通訊作者分別是英國東英吉利大學(UEA)的關大博教授、中國農科院的林而達教授。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的熊偉博士、潘婕博士對本文的作物模型和氣候模式作了主要貢獻。本文由北京大學、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CIMMYT)、清華大學、英國東英吉利大學(UEA)、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UCI)和英國劍橋大學(CAM)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本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作者簡介:

解偉的研究方向為農產品供需和貿易、氣候變化經濟與政策,近年來在氣候變化與食物安全方向取得一些成果,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Correspondence欄目)、Nature Plants、Risk Analysis(ABS四星期刊)及其他高影響期刊Global Food Security等。發表在CAER的文章入選「Highly Commended Papers」,發表在JIA的文章入圍「領跑者5000-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論文」。

期刊介紹:

Nature-Plants是Nature旗下的研究類雜誌,2017年提交論文送出外審的比例為14%,最終接收率為9%,中國學者作為通訊作者提交論文的接收率為4%。2018年影響因子為11.471。Nature Plants與其他子刊組成Nature出版集團第二梯隊;第一梯隊為Nature,第三梯隊為Nature Communications。該期刊涵蓋農業、植物科學、食物安全和經濟管理等多個交叉學科研究領域。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77-018-0263-1

編輯:山石


相關焦點

  • 「西南山地典型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年度會議召開
    12月16日至17日,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西南山地典型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2016年度學術交流會議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召開。該項目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李德銖擔任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所、華南植物園和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及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的課題負責人、研究骨幹和研究生,以及昆明植物研究所科技處代表40餘人參加了本次會議。  山地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中的植物多樣性尤其敏感,氣候變化改變物種的分布,進而影響物種間的相互作用,導致群落結構和生態系統功能變化。
  • 南科大葉斌團隊發表城市層面氣候風險量化評估重要研究成果
    由於人口、財富和基礎設施的高度集中,城市不僅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貢獻者,也是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的區域,圖1描述了當前氣候變化給全球城市帶來的潛在風險。評估和預防氣候變化相關的風險對城市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但以往研究多側重於全球、國家或區域尺度的氣候變化風險評估,針對城市尺度的研究剛剛起步。
  • 地球氣候變化對生物能造成什麼影響?
    氣候對環境影響的評估 在生態變化對全球生物影響的問題上,同樣存在這種情況。現在,兩項大規模的研究得出的結論認為,全球變暖正在改變和影響全球的生物及其進化方向。但是,批評者認為,即使再增加一些材料得出這種結論也證據不足。
  • 氣候變化對高山植被的影響
    洛基山的山頂的氣候條件惡劣並且氧氣含量較低。但越來越多,野花和其他植物種類正在向上移動,這是科學家之前從未見過的。發表在「 自然 」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 調查了來自歐洲各地的302個高峰,發現其中87%的植物由於山頂氣候變得溫暖而開始向上蔓延。「我們發現,在過去的145年裡,歐洲的植物物種豐富度都有了增長,並且最近幾年這種增長速度加快了許多。」國際研究小組發表的這篇論文表示。
  • 南方科技大學科研團隊發表城市層面氣候風險量化評估重要研究成果
    由於人口、財富和基礎設施的高度集中,城市不僅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貢獻者,也是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的區域,圖1描述了當前氣候變化給全球城市帶來的潛在風險。評估和預防氣候變化相關的風險對城市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但以往研究多側重於全球、國家或區域尺度的氣候變化風險評估,針對城市尺度的研究剛剛起步。
  • 北極植物為何越長越高?可能受天氣影響
    《自然》雜誌9月26日發表論文稱,英國愛丁堡大學領導的國際科學合作項目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氣候變化正在讓北極的植物變得越來越高。不僅位於北極苔原上的本土植物越長越高,在北極南部,更高的植物種類也正在向苔原蔓延。常見於歐洲低地的春香草如今已經轉移到冰島和瑞典的一些地方。
  • 棕櫚科植物揭示氣候變化對熱帶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日前,丹麥奧胡斯大學教授Daniel Kissling指出,物種將受到當前和未來的氣候變化的強烈影響,這意味著氣候變化將長期影響生物的多樣性,這一影響或許遠超人們的想像。
  • 氣候變化對蔓越莓生產造成影響
    但這些藤蔓植物未來的前景還是個未知數。與其他地方一樣,在新英格蘭,氣候變化正在改變這些植物生長的環境,從溫暖的冬天,到千變萬化的夏天。這些改變導致它們更難生長,給備受人們喜歡的感恩節標誌性食物蒙上了一層陰影。 熱愛作物的果農和幫助他們的科學家正在努力尋找解決方案,情況還沒有那麼糟糕。
  • 氣候變化2001
    請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第三次科學評估——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簡介  候環境是全球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氣候變化對自然、生物、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正在並將繼續產生重大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及其可能產生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和政治政策影響,已得到各國政府和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 氣候變化引起複雜的植物疾病變化
    伊利諾伊大學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偏高的二氧化碳、臭氧以及大氣溫度對植物疾病的影響,這些疾病可能會阻礙農作物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下的成長。伊利諾伊大學農業科學副教授達林·依斯特本(DarinEastburn),在自然農田條件和「無大豆、空氣濃度充足」(SoyFACE)的設備環境中,估測了偏高的二氧化碳和臭氧對三種重要的大豆疾病的影響。
  • 氣候變化影響深遠,木本植物向熱帶和北極地區擴散
    圖片:安迪·坎迪隨著氣候持續變暖,從大堡礁的「死亡事件」到喜馬拉雅山上遊的植被生長,各種方式正在改變著自然環境。一項大規模研究顯示,全球變暖也在推動熱帶稀樹草原和苔原上樹木的蔓延,這對環境是個壞消息。這項由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科學家領導的研究被稱為「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木本植物覆蓋變化研究」。它包括查看來自六大洲899個地點的1000多個木本植物覆蓋記錄,以及溫度和降雨量數據,以確定氣候變化如何推動景觀變化。分析還顯示了野火和動物放牧模式在這些變化中的作用。
  • 氣候變化對海洋和冰凍圈有何影響?IPCC特別報告重點評估
    就像一個健康的人比一個已經生病的人更能應付疾病一樣,一個健康的海洋將更能抵禦氣候變化的巨大影響。」這份報告由來自36個國家的100多位作者共同完成。通過對約7000份最新科學文獻的分析,特別報告主要從海平面上升、北極凍土融化、冰川消退、海洋酸化、海洋漁業、氣候災害事件等方面評估氣候變化對世界海洋和冰凍圈(地球的冰凍部分,如冰蓋,冰川,永久凍土,冰架和雪)的影響。
  • 全球氣候變化對美國的影響
    美國政府16日公布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稱,目前全球範圍內的氣候變化是人為因素導致的,氣候變化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將是廣泛而深遠的。報告還認為,未來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將取決於今天的選擇。
  • 氣候變化是如何被發現的?| 氣候大會特別策劃
    他注意到,過去1000年中,世紀營冰芯的溫度變化存在80和180年周期,1945年開始的降溫可能是溫度自然波動的一部分。他還利用數值模擬評估了實測CO2增量對溫度的影響,並按3%的化石燃料增長速度預測未來溫度變化。
  • 氣候變化影響人體健康和社會安全
    由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生態環境的急劇變化,必然會影響到人類健康。而當人類健康普遍受到影響時,則在一定範圍內影響到「社會安全(Social security)」。因此,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勢必會影響到某個社區群體,進而影響到社會安全或公共安全。
  • 氣候變化或使「落葉季」提前
    圖片來自pixabay.com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猜測,在持續的氣候變化下相關論文發表在新一期《科學》雜誌中。儘管溫帶落葉喬木生長季的時長變化對全球碳平衡的影響很大,但由於我們對秋葉老化的環境驅動因素了解還很少,因此也很難確定未來喬木的生長季變化趨勢。溫帶地區喬木生長季結束時,樹木便會落葉,這是樹木對環境壓力(如冰點溫度)的一種適應。
  •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對農產品市場影響解讀
    加大農產品反走私綜合治理力度。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從農產品市場的角度對一號文件的解讀:油脂油料:在保障口糧的基礎上,要求各地加大油籽種植面積,降低我國油籽油料對外依存度。2019年,在全球油籽供給仍過剩的環境下,增加國內種植面積對油籽整體價格形成壓制。
  •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分布圖
    英國風險分析公司Maplecroft近日發布的全球193個國家和地區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報告稱,氣候變化對孟加拉、印度、獅子山等南亞和非洲國家的威脅最大,而冰島、芬蘭、瑞典等北歐國家的風險最小。  發布報告的Maplecroft公司的傳播經理傑森•麥克格溫在接受採訪時介紹,中國面對氣候變化的風險等級為中等。
  • 【考向預測】氣候對農業的影響,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
    白天氣溫高,日照強,有利於農作物的光合作用,能產生更多的營養物質;夜間氣溫低,農作物的呼吸作用被削弱,減少了對能量的消耗,有利於營養物質(糖分)的積累。    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光照強烈,雨熱不同期——需解決灌溉問題,有利於園藝業、水果種植業發展。  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降水均勻,熱量不足,不利於穀物成熟,但有利於多汁牧草生長,可發展乳畜業。  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乾燥,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需解決灌溉問題,有利於優質農產品,如溫帶水果、棉花等的生產。
  • 氣候變化受太陽活動影響嗎?
    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為代表的主流觀點認為,20世紀中葉以來的全球變暖極有可能是由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然而,有研究指出,IPCC的氣候模型低估了自然因素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卻誇大了人類活動的貢獻。太陽活動是地球氣候變化自然驅動力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太陽活動對地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