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食物消費已從「吃飽」向「吃好」轉變,「吃得開心」等飲食文化逐漸成為食物消費的新標準,但目前有關氣候變化對農業及農產品市場的研究主要關注糧食。鑑於顯著的氣候變化將發生在人類膳食結構進一步變化的2050或2100年,我們除了關注氣候變化對口糧等糧食作物影響,也應該關注氣候變化對肉、蛋、奶、飲料和酒類等消費品供給的影響。
近日,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解偉研究員以第一作者與合作者在Nature子刊Nature Plants發表研究論文(Article)評估「氣候變化對全球大麥產量及啤酒市場影響」。本文以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酒精飲料啤酒為例,評估了氣候變化對高附加值農產品市場的影響,並被Nature Plants選為網頁封面論文。
研究團隊使用「氣候模式-作物模型-經濟模型」耦合的評估方法,評估到本世紀末氣候變化4個溫度升高情景下大麥單產變化以及由此引發的全球啤酒供應和價格變化。大麥是製作啤酒最主要的原材料。近年來,全球平均17%的大麥用於啤酒生產,而在巴西高達83%(圖1)。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高溫和乾旱事件(以下簡稱「極端事件」)在大麥主產區同時發生的強度和頻率呈現增加趨勢。對全球整體而言,不同溫度升高情景下極端事件導致大麥單產平均損失3%-17%,歐洲一些國家損失高達40%或更多。
圖1.極端事件導致各國大麥總量及用於啤酒、飼料等用途的比例變化
在全球啤酒供應量方面,溫度升高為最高的情景下,極端事件導致全球啤酒供應減少16%(相當於美國啤酒的飲用量)。而對於啤酒消費大國的中國,絕對量減少最多,達到43億升,相當於中國啤酒消費總量的9%;在溫度升高最低的情景下,全球啤酒供應減少4%。在全球啤酒價格方面,溫度升高為最高的情景下,價格翻倍。愛爾蘭價格上升幅度的絕對值最大,達4.84美元/500毫升,相當於之前價格的193%;溫度升高為較低的情景下,全球價格上漲15%。在全球啤酒人均消費量方面,人均啤酒飲用量最大的國家愛爾蘭和捷克每年人均消費量達到276或274瓶(500毫升計)——約為每人每周喝5瓶,極端事件導致這些國家年人均消費量下降81瓶(圖2)。
圖2.極端事件導致各國啤酒消費總量、價格和人均消費變化圖
本研究不僅在方法論上有所創新,而且有助於吸引公眾關注氣候變化、制定農業領域的適應和減緩政策。如果大眾意識到氣候變化將影響自己的啤酒消費、周末休閒、朋友社交以及世界盃期間的觀賽心情,更多的人會關注氣候變化。2016年在美國蒙大拿州發生由乾旱和高溫所導致的大麥減產和啤酒供應短缺已向我們證明:農業領域適應措施制定的序列值得重新考慮。審稿人甚至認為「如果美國總統川普喜歡啤酒,希望在他看到這篇文章或相關報導後會重返巴黎協定」。
解偉研究員為本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本文另外兩位通訊作者分別是英國東英吉利大學(UEA)的關大博教授、中國農科院的林而達教授。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的熊偉博士、潘婕博士對本文的作物模型和氣候模式作了主要貢獻。本文由北京大學、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CIMMYT)、清華大學、英國東英吉利大學(UEA)、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UCI)和英國劍橋大學(CAM)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本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作者簡介:
解偉的研究方向為農產品供需和貿易、氣候變化經濟與政策,近年來在氣候變化與食物安全方向取得一些成果,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Correspondence欄目)、Nature Plants、Risk Analysis(ABS四星期刊)及其他高影響期刊Global Food Security等。發表在CAER的文章入選「Highly Commended Papers」,發表在JIA的文章入圍「領跑者5000-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論文」。
期刊介紹:
Nature-Plants是Nature旗下的研究類雜誌,2017年提交論文送出外審的比例為14%,最終接收率為9%,中國學者作為通訊作者提交論文的接收率為4%。2018年影響因子為11.471。Nature Plants與其他子刊組成Nature出版集團第二梯隊;第一梯隊為Nature,第三梯隊為Nature Communications。該期刊涵蓋農業、植物科學、食物安全和經濟管理等多個交叉學科研究領域。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77-018-0263-1
編輯:山石